察右后旗小山村二五德溝記 文/王成海 內蒙古的烏蘭察布地區(qū),在地形上以丘陵為主,尤其后山地區(qū)為甚,大多地方多為饅頭狀之連綿小山,山上多覆蓋低矮之雜草,偶有巨石似牛背一般裸露于外,旁有短硬的山柴從石縫間擠出,顯示著頑強不屈的生命力。山下亂石雜陳,溝壑道道,縱橫相連,蜿蜒曲折,鮮有開闊之平地。 二五德溝,乃地屬后山之察右后旗西部一小山村也,據(jù)傳言最早可能是一位叫尓吾德的少數(shù)民族兄弟于此定居放牧,因其地處山腳之下的溝畔,故稱其為尓吾德溝,后來為了叫起來通俗易懂,以訛傳訛,干脆變成了現(xiàn)在的二五德溝。 察右后旗的山丘多集中于西部,此處為最,它原屬石窯溝鄉(xiāng)地界,現(xiàn)歸錫勒鄉(xiāng)管轄,沿著村子南的溝底向東走一二里余,再向東北爬山越梁,經(jīng)曲折崎嶇之山道約二十里,可達一條鄉(xiāng)間之沙石路,由此可直通后旗旗政府所在地白音察干鎮(zhèn),計路程約三十余公里,這是我二十年前的記憶,如今估計應為柏油路面了吧?沿村子西的溝底向西南方向行走約三十里,跨越數(shù)道拐拐彎彎的溝壑,覽閱數(shù)不清的黑石崖壁,經(jīng)歷多次溝底山梁的顛簸,始可到達集寧前往察右中旗的柏油大路,此時距集寧已不足十里,放眼望去城區(qū)林立之樓房已盡在眼底。 二五德溝村子基本呈東西向懸掛于一條喇叭狀深溝的北坡,房子雜亂無章,毫無秩序可言。最初的鼎盛時期村里大約有人家三四十戶,人們多以種幾畝貧瘠的土地茍且為生,同時家家戶戶也養(yǎng)幾只綿羊,把每年剪下的羊毛和小羊羔賣掉,以補貼家用,但畢竟主要靠天吃飯,雨水好的年成,家家基本可達溫飽,干旱之年,戶戶籽種難收。最初村里的人們被政策所桎梏,再苦再難,也只能拘囿于此,艱難度日,后來改革開放的大門一開,他們就紛紛外出求生,自謀出路,到如今村里常住人家三五戶,總人口不足十個。而外出闖蕩的村人大多已過上了城里人該有的較為富足的生活,這群外出闖世界者中最杰出的代表當屬集寧聯(lián)營商場總經(jīng)理、民營企業(yè)家李文龍先生。 二五德溝全村幾乎無一處平坦之地,稍有三尺平緩之地,即為一戶人家之居所,人們家的院落和屋內甚至也罕有平整之地,有時進到屋里也容易“馬失前蹄”,據(jù)說有人曾經(jīng)在自家屋里的地上居然把腳踝骨崴壞,三個月無法行動,不知是真是假?大約二十年前,我曾數(shù)次光顧此地,實實在在領教過這地方地形的“奇葩”,我曾和妻子開玩笑說,行于此地可謂“如履薄冰”,稍有不慎摔倒就會如滾落山崖的巨石直貫溝底,性命難保,這句話看似玩笑,其實絕無半點夸張的成分。由于泥土甚少,村里多數(shù)人家別說院墻,甚至所住屋子也多用石塊壘砌,走在村中,環(huán)顧四周儼然進入千年之古村落。 作為一個村子是應該有街道的,但此村子由于住地狹窄,溝渠遍布,似乎是個例外,如果硬要尋出街道,也就是緊臨溝畔的那條東西向崎嶇不平的土路了,路南有七八戶人家歪歪扭扭地傾斜在溝旁,路北就是忽上忽下,七高八低,雜亂無章地綴在山坡的大部分人家。如果是個晴朗無云,天空明凈的好天氣,站于溝底向北張望,每戶人家家里的一舉一動都會盡收眼底。 村南的大溝,寬約幾丈,溝內大小石塊到處都是,皆為大雨之時山洪挾裹而來,細小沙石罕有,雨水好的年景,溝底常有細水長流,忽寬忽窄,偶有開闊之處積水較多,里面也會有似針尖大小的泥鰍暢游其中,夏秋之際青蛙也常出沒,這些地方當然也經(jīng)常會成為夏天村里婦女們洗衣漂布的好去處。 溝畔北側略靠上大約村子的中央處,有村人人工鑿成的水井一口,過去水量充沛,彎腰提桶即可汲水,俯視井底,猶如一面明亮的鏡子,清澈見底。井旁有石槽和被老人們久坐磨得已經(jīng)非常光滑的些許大石塊,夏日之傍晚,村人忙完一天的農活,背草抗鋤,牽牛拉馬于此飲水,馬嘶牛哞,笑語喧嘩,也不失為山村一道別有情趣的盛景。有時村里有大事需要大伙們共議相商,村干部就會通過大喇叭把人們聚集于此,大家或坐或站,或抽煙或嗑瓜子,或抱小孩或逗貓戲狗,在你一言我一語的拉家常過程中就基本把事情敲定。 夏秋之際的中午,偶有暴雨突至,每到此時天氣就會有明顯的前兆,先是空中忽然有一團烏云翻滾,接著兩聲悶雷滾過,不久就會有傾盆大雨從天而降,這雨不需時間太久,半個小時之后,山洪就會從山頂直瀉而下,村南溝里的洪水瞬間像一條巨龍張牙舞爪翻滾而來,有時里面還夾雜著葫蘆、土豆、小樹、莊稼秸稈,甚至是人們家的桌椅板凳等。每在此前夕,大人們就會放開嗓子喊自家的孩子回家,生怕孩子們玩得高興忘記安危被洪水沖走。 溝的南側山頭較緩,尤其溝沿附近坡度更小,這一帶很久之前就被人們開墾出來,當做了自留地,一家?guī)缀跤幸患毦^,各家根據(jù)自身情況種植的莊稼也各不相同,不過大多為土豆、小麥、莜麥、胡麻,偶爾也有人種點向日葵、黃豆、菜豆角或日常吃的蔬菜等,雨水好的年成,站在村中,放眼南坡,環(huán)顧四周,一片綠色,不由得讓人有一種置身于陶淵明之桃花源般的心曠神怡之感。 去村西邊不遠的大石架是村子周邊最險也是最美的地方,這里的山崖附近有野杏樹、野茶樹、山柴等,當然也有許多的各種鳥雀和一些小動物們。過去的夏季,村里的半大小子們一有閑暇,就經(jīng)常呼朋引伴,前往這里,來上半天就會有頗豐的收獲:一帽殼一帽殼的山杏在成熟之前就被他們滿載而歸;好多時候也能掏出許多鳥蛋或小鳥,運氣好有時候還能收獲幾枚鴻雁蛋;有時甚至還可能掏到狐貍或獾子;至于拔幾株山丹丹花,收獲點害害(讀音如此,不知咋寫該字)、臭蔥、野韭菜等,那都太小菜一碟啦;秋天的時候還可以一麻袋一麻袋地捋取茶樹葉,回家只做簡單的加工,曬干之后就可當茶喝。此茶泡下的茶水,金黃中透著清亮,粗放中藏著細膩,口感綿爽,味道醇香。自從發(fā)現(xiàn)茶樹以后,據(jù)說集寧市區(qū)的人也常常開車前往,把樹枝一捆一捆地折下捋葉,時至今日二十余年已過,不知茶樹還有殘存否? 此外,在村子周圍的山上,經(jīng)常隱隱約約可見深嵌在泥土里一圈一圈的石頭遺痕,明知是人工留下的印記,但由于時間久遠一點人工的蛛絲馬跡也發(fā)現(xiàn)不了,有時還會在山間的個別石頭上發(fā)現(xiàn)一些莫名其妙似文字又不像文字的東西等,拿這些情況去問當?shù)乩先?,他們也支支吾吾不知所以,只是說不知道什么時候的古人留下的而已。 2.我的大姐(一篇讓人淚流滿面的親情散文) 3.烏盟人喜歡吃的莜面拿糕 4.那天,我救了一條生命 5.懷念我的老父親 6.曾經(jīng),烏盟人招惹了誰? 【聲明】本平臺“老事舊人”本是鄙人生病期間為打發(fā)難熬的時光而開設的一個個人文學原創(chuàng)平臺,現(xiàn)在向廣大的文友開放,如果喜歡文學創(chuàng)作的朋友有符合本平臺風格的文章想發(fā)表,可以加本人微信,順便提供作者介紹和一張個人照片,通過微信直接發(fā)來。本平臺第一篇文章均為原創(chuàng),歡迎大家分享轉發(fā),但任何其它媒體或自媒體在未經(jīng)授權情況下不得私自轉載,如轉載請聯(lián)系本平臺授權,且一定注明作者姓名,文章出處:微信公眾號“老事舊人”。本文圖片來源于作者。 喜歡你對【老事舊人】的關注和分享擊! |
|
來自: 新用戶06868399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