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茱萸為蕓香科植物吳茱萸近成熟的果實。本草云:“其色綠”,可知非完全成熟入藥。古時產(chǎn)于“吳地”,故因此得名。唐詩《九月九日憶廬山兄弟》中,有“遍插茱萸少一人”之句,指的就是這種植物。 吳茱萸也是中藥“六陳”之一,所謂“六陳”即:陳皮、半夏、枳殼、麻黃、狼毒與吳茱萸這六味藥,因入藥前,需陳久放置一段時間,可去其燥烈之性,使藥性“稍和”,故稱之為“六陳”。為了緩和其燥烈之性,常用甘草制過后應用。 一、吳茱萸的功效: 吳茱萸味辛、極苦,大熱,有小毒。氣味俱厚,陽中陰藥也。歸肝、脾、胃經(jīng)。功效能散寒止痛,疏肝下氣,燥濕。 現(xiàn)代常用于厥陰頭痛,寒疝腹痛,寒濕腳氣,經(jīng)行腹痛,脘腹脹痛,嘔吐吞酸,五更泄瀉等證的治療。 名家名著摘要: 《本經(jīng)》:“溫中下氣,止痛,咳逆寒熱,除濕血痹。” 《別錄》:“去冷痰,腹內(nèi)絞痛,諸冷實不消,中惡,心腹痛,逆氣,利五臟。” 《本草衍義》:“吳茱萸下氣最速,腸虛人服之愈甚。” 《本草綱目》:“吳萸,辛熱能散能溫,苦熱能燥能堅,其所治之證,皆取其散寒溫中燥濕解郁之功而已。” 《本草備要》:“潤肝燥脾,溫中下氣,除濕解郁,去痰殺蟲,開腠理,逐風寒。治厥陰頭痛,陰毒腹痛。食積瀉痢,血痹陰疝,痔疾腸風,腳氣水腫,口舌生瘡。” 黃元御言:“吳茱萸辛燥,瀉濕驅寒,溫中行滯,降胃逆而止嘔吐,升脾陷而除泄利,瀉胸膈痞滿,消腳膝腫痛,化寒痰冷飲,去噯腐吞酸,逐經(jīng)脈關節(jié)一切冷痹,平心腹胸首各種寒痛,熨脅腹諸癥,殺臟腑諸蟲,醫(yī)霍亂轉筋,療疝氣痛墜。” 至此,《輔行訣》大、小六神湯,即《傷寒論》十二常用經(jīng)方,主藥除雞子黃外已全部介紹完了。 具體包括: 小、大陽旦湯,即《傷寒論》桂枝湯、黃芪建中湯加人參二方,主藥為黃芪、桂枝。 小、大陰旦湯,即《傷寒論》黃芩湯加生姜、小柴胡湯加芍藥二方,主藥為柴胡、黃芩。 小、大青龍湯,即《傷寒論》麻黃湯、小青龍湯二方,主藥為麻黃。 小、大白虎湯,即《傷寒論》白虎湯、竹葉石膏湯人參代生姜二方,主藥為石膏。 小、大朱鳥湯,即《傷寒論》黃連阿膠雞子黃湯、黃連阿膠雞子黃加人參干姜二方,主藥為雞子黃、黃連。 小、大玄武湯,即《傷寒論》玄(真)武湯、玄(真)武湯干姜換生姜加人參甘草二方,主藥為附子。 以上是《輔行訣》大、小六神湯,即《傷寒論》十二常用經(jīng)方的主藥,作者在《輔行訣》原著基礎上,又加了桂枝、黃芩、黃連三味(作者觀點,此三味藥堪當主藥)。因此一共是九味中藥,即:黃芪、桂枝、柴胡、黃芩、麻黃、石膏、雞子黃、黃連和附子。雞子黃藥食同源,今天臨床并不常用,故而在本書內(nèi)不做詳細介紹。 以上諸方與其八味主藥,實乃中醫(yī)學之根基,學醫(yī)者切要熟記才是。作者認為,學習中醫(yī)可以運用“二八理論”,而以上篇章中所介紹的中藥,都是中醫(yī)學之根基性知識,初學者更要重點學習,同時要領悟每味中藥背后的辯證與組方邏輯,切莫呆板記憶,只知死記硬背,而罔顧醫(yī)之大道。如此,登堂入室,則不難矣。 二、吳茱萸的配伍應用: 1.用于脘腹冷痛、疝痛、頭痛及虛寒泄瀉。吳茱萸能溫中散寒,又善解肝經(jīng)之郁滯,有良好的止痛作用。治脘腹冷痛,常配伍干姜、木香等。治寒疝腹痛,可配伍烏藥、小茴香等。若治中焦虛寒、肝氣上逆所致的頭痛、吐涎沫,可配伍人參、生姜等,即厥陰病主方吳茱萸湯。若脾腎陽虛久瀉或五更泄瀉,可配伍補骨脂、肉豆蔻、五味子等,即四神丸。 2.用于寒濕腳氣疼痛、或上沖入腹,困悶欲死。吳茱萸擅長散寒燥濕,又能下降逆氣,常配伍木瓜、檳榔、陳皮等,即雞鳴散。 3.用于嘔吐吞酸。吳茱萸可疏肝(暖肝)下氣以止嘔逆。如胃寒者,常配伍生姜、半夏等。若肝郁化火、嘔吐吞酸,常以黃連為主藥,配伍少量吳茱萸,即辛開苦降之左金丸。而今,左金丸廣泛應用于各種以脅痛、胃酸(燒心)、反酸、嘔吐涎沫,或伴有巔頂頭痛之證,如急性膽囊炎、急性胃炎、胃酸過多、反流性食道炎等,組方配伍用此二藥為基,靈活加減,往往起效迅速,實乃良方。 4.用于引火下行。口舌生瘡者,可用吳茱萸研末,醋調(diào)貼于足心,能“引火下行”,一夜便愈。 5.《傷寒論》中吳茱萸用法: 吳茱萸味辛而性溫。《傷寒論》中應用最為經(jīng)典,功效能溫中祛寒,下氣止痛,除濕血痹,殺蟲,通關節(jié)。主治心腹諸冷絞痛,腸胃痙攣,痞滿,手足厥冷,腳氣水腫,月經(jīng)不調(diào)等證。主用于太陰里虛證,亦適用于太陽太陰合病證及厥陰病證。 (1)治太陰里虛寒證,癥見腹痛、頭痛、嘔吐、手足厥冷、脈細者。常配伍生姜、干姜、附子、巴豆、人參等,即吳茱萸湯、九痛丸。 (2)治太陽太陰合病,常配伍桂枝、生姜、細辛、當歸等,即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 (3)治厥陰證、婦科雜癥,常配伍當歸、麥冬、阿膠、丹皮等,即溫經(jīng)湯。今天,溫經(jīng)湯實乃治療婦科雜癥、月經(jīng)不調(diào)、腹寒痛經(jīng)等諸疾頑癥第一方,醫(yī)者當重點學習。在后面的“全能方”篇章中,會詳細介紹。 三、吳茱萸的用法用量: 吳茱萸常入煎劑,外用適量。 因其辛燥大熱,極易傷陰,故而仲景應用,先用開水沖洗數(shù)次,以減輕其燥烈之性,而后入藥。此用法被廣大后世醫(yī)家借鑒,實有可取之處。 黃元御言:“熱水洗數(shù)次用。” 《本草備要》:“泡去苦烈汁用。須泡數(shù)次。止嘔黃連水炒,治疝鹽水炒,治血醋炒。” 《藥類法象》:“洗去苦味,日干,杵碎用。” 然仲景所用吳茱萸劑量奇大,一劑藥用一升之多,約合今天50克以上,故采用先洗而后入藥之法,實穩(wěn)妥組方之道。而今醫(yī)家,所用吳茱萸劑量很小,甚至只用幾克,所以直接放入煎劑也是可以的,不必非得沖洗。 吳茱萸一般用量幾克即可,十余克以算大劑量,如非臨癥經(jīng)驗豐富者,切莫盲目搬抄仲景原量。作者以為,幾克用量,可以不用沖洗入藥,若用十余克以上時,為求穩(wěn)妥,還是當參考仲景用法。 四、吳茱萸的應用注意: 吳茱萸辛熱燥烈,易損氣動火,故不宜多用久服,陰虛有熱者忌服。 汪昂言:“走氣動火,昏目發(fā)瘡,血虛有火者禁用。” 李東垣言:“不宜多用,辛熱恐損元氣。” 李時珍言:“多服動火傷目。” 作者經(jīng)驗,吳茱萸奇苦無比,若非辯證準確,非用不可時,盡量不要用,特別婦孺或脾胃虛弱者。經(jīng)驗之談,誰喝誰知道。 花兒盛開 我尋香而來 沉醉于此 以忘卻歸途 ——中醫(yī)實戰(zhàn)筆記 |
|
來自: 九龍池dn5pzqmi > 《中醫(yī)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