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志愿軍從輯安(集安)過江入朝部隊(duì)序列 ( 開始時(shí)間 部隊(duì)番號(hào) 軍長 政委 師長 政委 回國時(shí)間 ) 1950年10月16日18時(shí),第42軍先頭偵查部隊(duì),由偵查處長孫照普帶率領(lǐng),從鴨綠江鐵路橋過江入朝。16日深夜,第42軍第124師第370團(tuán),由副師長兼參謀長肖劍飛率領(lǐng),過江入朝。 10月19日晚,第42軍(軍長 吳瑞林、政治委員 周彪)第124師(師長 蘇克之、政治委員季鐵中)為先頭梯隊(duì);軍前指揮所為第二梯隊(duì);第126師(師長 黃經(jīng)耀、政治委員車學(xué)藻)為第三梯隊(duì);第125師(師長 王道權(quán)、政治委員譚文邦)為第四梯隊(duì),依次從鐵路橋過江入朝。 (1952年11月4日 回國) 同時(shí),從水下橋過江入朝的部隊(duì)是:軍屬炮兵團(tuán)為第一梯隊(duì);炮兵第8師(師長 王珩、政治委員 李振邦)為第二梯隊(duì);軍后勤車輛為第三體隊(duì);第124師、第126師、第125師的車輛與本師部隊(duì)同時(shí)分別從水下橋通過后,再各尾隨其本部隊(duì)。 10月22日黃昏,第38軍(軍長 梁興初、政治委員 劉西元)第113師,由師長江潮、政治委員于敬山率領(lǐng),過江入朝。隨后,第112師由師長楊大易、政治委員李際泰率領(lǐng),過江入朝。 (1953年7月10日 回國) 10月24日晚,第38軍 第114師、由師長翟仲禹、政治委員李偉率領(lǐng)過江入朝,其中,第340團(tuán)是志愿軍中唯一的涉過沒胸的江水過江入朝的部隊(duì)。 (1953年7月10日 回國) 10月26日晚,第50軍(軍長 鄭澤生、政治委員 徐文烈)第148師、由師長白肇學(xué)、政治委員 陳一震率領(lǐng),過江入朝。 (1951年4月中旬回國,在安東、鳳城休整。7月4日從安東再次過江入朝。1955年4月12日 回國) 11月6日,鐵道兵第1師由師長劉克、政治委員郭延林率領(lǐng)過江入朝。 11月7日,第20軍(軍長 兼政治委員 張翼翔)下轄第58師(師長 黃朝天、政治委員 朱啟祥)、第59師(師長 戴克林、政治委員 何振聲)、第60師(師長 彭飛、政治委員 楊家保)、第89師(師長 余光茂、政治委員 王直),過江入朝。 (1952年10月11日 回國) 11月19日,第26軍(軍長 張仁初、政治委員 李耀文)下轄第76師(師長 陳忠梅、副政治委員 孫芳圃)、第77師(師長 沈萍、政治委員 魏伯亭)、第78師(師長 齊聚安、政治委員 張健)、第88師(師長 吳大林、政治委員 龔杰),過江入朝。 (1952年6月5日 回國) 1951年2月15日,鐵道兵第3師,由師長龍桂林、政治委員徐斌率領(lǐng),過江入朝。 1953年1月22日,第1軍(軍長 黃新廷、政治委員 梁仁芥)下轄第1師(師長 羅坤山、政治委員 劉佩榮)、第2師(師長 游好揚(yáng)、政治委員 栗光祥)、第7師(師長 吳子杰、政治委員 戴金川),過江入朝。 (1958年10月 回國) (蘇增昌 整理 僅供參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