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zhuǎn):小囚的博客 一、詩有三境 詩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日意境。 物境一:欲為山水詩則張泉石云峰之境極麗絕秀者,神之于心,處身于境,視境于心,瑩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情境二:娛樂愁怨皆張于意而處于身,然后馳思,深得其情。 意境三:亦張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則得其真矣。 情境:即人生經(jīng)歷和生活感受 意境:指文藝作品通過形象描寫所表現(xiàn)出來的藝術(shù)情調(diào)和境界 情景交融稱為“物境”,直抒胸臆稱作“情境”。 瑩然:形容通達,透徹 馳思: 馳念;遐想
詩有三格:一曰生思,二曰感思,三曰取思。 生思一: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 感思二:尋味前言,吟諷古制,感而生思。 取思三: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會于物,因心而得。 精思:精心思考 三、詩有三不 一曰不深則不精,二曰不奇則不新,三曰不正則不雅。 四、詩有三宗旨 詩有三宗旨:一曰立意,二曰有以,三曰興寄。 立意一:立六義之意,風、雅、比、興、賦、頌。 有以二:王仲宣《詠史》: “自古無殉死,達人所共知”,此一以譏曹公殺戮,一以許曹公。 興寄三:王仲宣詩“猿猴臨岸吟”,此一句譏小人用事也。 立意:命意 有以:猶有因。有道理, 興寄:指寄托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五、詩有五趣向 一曰高格,二曰古雅,三曰閑逸,四曰幽深,五曰神仙。 高格一:曹子建詩“從君過函谷,馳馬過西京”。 古雅二:應(yīng)休連詩 “遠行蒙霜雪,毛羽自摧頹”。 閑逸三:陶淵明詩“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 幽深四:謝靈運詩“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輝”。 神仙五:郭景純詩“放情凌霄外,嚼蕊挹飛泉”。 高格: 高超的格調(diào) 古雅: 古樸雅致(多指器物或詩文) 閑逸: 清閑舒適 幽深:深奧;玄虛 神仙: 超脫塵世 六、詩有五用例 詩有五用例:一曰用字,二曰用形,三曰用氣,四曰用勢,五曰用神。 用字一:用事不如用字也。古詩“秋草萋已綠”,郭景純詩“潛波渙鱗起”,“萋”、“渙”二字,用字也。 用形二:用字不如用形也。古詩“東城高且長,逶迤自相屬”,謝靈運詩“石淺水潺湲,日落山照 耀”。 用氣三:用形不如用氣也。劉公幹詩“誰謂相去遙?隔彼西掖垣”。 用勢四:用氣不如用勢也。王仲宣詩“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長安”。 用神五:用勢不如用神也。古詩“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備注: 王昌齡(698-約757年),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開元卜五年(727年)進士,開元二十八年(740年)謫江寧丞,復謫龍標尉,世稱王江寧、王龍標。與李白、王之渙諸人相友善。安史之亂時,為刺史閭丘曉所忌,遇害。 《詩格》一卷,又名《王少伯詩格》,《新唐書·藝文志》著錄于文史類,《直齋書錄解題》著錄于集部文史類。后人或疑為偽書。但《文鏡秘府論》多有稱引,可知確系唐人之作。 《詩格》是很有價值的一部唐代詩論雜著,其中提到詩歌創(chuàng)作有十七勢,分別講如何起句、落句,一聯(lián)兩句之相互聯(lián)絡(luò),以及詩意前后關(guān)照,寫景與說理的關(guān)系等。另有格律論是講立意的重要以及“意”的搜求方法,在音韻上則主張辨析清濁,力求音節(jié)鏗鏘,聲韻悅耳。 《詩格》把詩的境界分為三種:物境、情境和意境。這里的 “境”指詩思(藝術(shù)思維)的材料、對象,其義源于佛家哲學。物境,指自然景物;情境,即人生經(jīng)歷和生活感受;意境,大致是指想象與幻想中的事物。詩有三境的說法涉及詩人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應(yīng)注意到具體景物的形象(物境),人的情性的自然流露(情境),充分發(fā)揮藝術(shù)想象的作用,力求做到“張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創(chuàng)造出使人感同身受的藝術(shù)境界。 “詩有三格”條中說:“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會于物,周心而得”,這與“詩有三境”條中所說的為詩在“神之于心,處身于境,視境于心,瑩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是一致的。當然也應(yīng)注意到《詩格》中所提到的“形似”,并非和“神似”相對,而是和司空圖說的“離形得似”的“似”相同?!吧駮谖铩迸c“神之于心”并不矛盾,因為只有心物交融“應(yīng)會”,再把客觀存在的具體物象納 入作者主觀“心思”之中才能獲得真正神似。 “詩有三宗旨”是闡述詩歌創(chuàng)作必須遵照“六義”,有所為而發(fā),或是有所寄托、贊頌,或是有所譏諷、針砭。“詩有五用例”是講寫詩的最高標準是用神,也就是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能準確地傳達出作者在具體情境中的神態(tài)氣韻,如《古詩十九首》中的“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便是一個極好的例證。 據(jù)《格致叢書》本錄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