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詩題來看,這是一首送別詩,題目點明了送別的對象——辛漸、送別的地點——芙蓉樓。辛漸是誰?從詩的內(nèi)容來看,是從洛陽來看望詩人的親友或者是要去洛陽的親友。辛漸與詩人到底什么關系,為什么離開鎮(zhèn)江去洛陽,那要查閱資料。但是,關于辛漸的資料很少,都是根據(jù)這首詩來判斷他是詩人的一個朋友。查《唐才子傳》,也只有在王昌齡的傳中提到這么一句話:“與文士王之渙、辛漸交友至深,皆出模范,其名重如此?!钡短撇抛觽鳌分胁]有辛漸的傳。實際上,《芙蓉樓送辛漸》有兩首,另外一首寫的是頭天晚上在芙蓉樓餞別辛漸的情景——王昌齡當時任江寧(今南京)丞,送別辛漸,頭一天即送到了潤州(今鎮(zhèn)江),晚上在潤州芙蓉樓餞行,第二天天亮才真正分手。由此可見,辛漸并非一般的朋友,交情果然“至深”。從描述頭天晚上餞行的詩句可以看出,王昌齡的心情是很落寞的,所以眼前的景是“秋海陰”“楚云深”,反映在自己的行動上,是“不能醉”——沒有興致暢飲,最后直抒胸臆是“寂寂寒江明月心”——寒江寂寥,惆悵似水,但一顆對友人的真心卻如朗朗明月。大概,踐行酒過后,席散了,夜深便下起了雨,所以,就有了第二天清早送別時的“寒雨連江夜入?yún)恰薄?/span>昨夜遙望的是“寂寂寒江”,今晨是“寒雨連江”,總離不了一個“寒”字。為什么“寒”?季節(jié)入秋,天氣轉(zhuǎn)寒,再添夜雨,更覺寒涼,這是其一;王昌齡自開元二十六年戊寅(738年,四十一歲)因事獲罪,謫赴嶺南后,一直仕途蹭蹬,此時正在江寧丞任上,心情比較落寞,好友即將北歸入京,想起今后身邊無一知己,落寞心“寒”,這是其二。天氣寒涼,內(nèi)心亦寒涼,平明送客寒雨中,抬眼望,“楚山孤”——這山,和自己的心一樣孤寂啊。李白送孟浩然,“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那目光,追隨著孟浩然遠去的帆影,久久凝望,依依不舍;王維送元二,“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惦記著的,是元二離開了自己這位好友后的寂寞;而王昌齡送辛漸,目光不是落在即將踏上行程的友人身上,卻在楚山上。楚山是不會移動不會離開的,就像自己只能留下來一樣,寫“楚山孤”,其實是寫詩人自己“孤”。為什么王昌齡“送客”,而自己更像是懷著一顆落寞孤寂的“客心”呢?前面講到這些年他心情一直比較落寞,再加上辛漸離開,要去的是東都洛陽,而洛陽有很多他們共同的親朋好友??梢哉f,辛漸離開江寧,是回家,留下來的王昌齡,自然就是“客居他鄉(xiāng)”了。分析至此,“楚山孤”的落寞感,也就很好理解了。因此,后面兩句也就顯得自自然然:“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span>洛陽親友一定會問其他,這是詩人心里盼望著的。真要問起來,那就告訴他們,我王昌齡“一片冰心在玉壺”。冰心,玉壺,皆有來由。陸機《漢高祖功臣頌》有“心若懷冰”句,比喻心地純潔;鮑照《代白頭吟》有“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玉壺冰”比喻的就是清白的操守。王昌齡要辛漸替他向親友們告白,無論他在哪里,都是大家曾經(jīng)熟悉的王昌齡,心還是那顆心,性情還是那樣的性情,冰清玉潔,堅持操守,從沒有辜負大家的信任。王昌齡的落寞,不僅僅是與親朋好友山川相隔的落寞,還有遭受讒言被人謗議的落寞。這個時候,他想到的是親朋好友對他的擔憂,擔憂他意志消沉,所以才特別叮囑辛漸告訴洛陽的親朋好友,讓大家放心,他初心不改,他“一片冰心在玉壺”。兩首詩,都是由景入手,再轉(zhuǎn)到直抒胸臆,景由情牽,情由心生,情景相融,意緒綿綿,兩首送別詩,一腔真性情。由是,“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自然都成為了名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