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你所能看到的世界,都在你的認知范圍之內。 思維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結果,一個人的思維決定了人生的方向和結局,所以解決思維是解決人生的根本。 一個人的智慧并不是他在某一件事情上能處理的多好,而是在于他面對人生時,能否跳出當下的固化思維,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審視某一個問題或者整個人生。 能夠跳出思維局限去處理問題的能力,才是他的智慧,不管對待某一件事情還是對待人生的整個過程,都是如此。
問題就是自己的努力,是在自己所能認知的層面作用的,而自己沒有獲得想要的結局,就是因為不能跳出當下局限,給自己指引一個正確的方向。 所以這種狀態(tài)下,所有的努力都只是在自己認知局限之內所做的行為。 如同井底之蛙一般,它每天的工作就是在井里面捉蟲,哪怕井內的昆蟲不能滿足它的食欲要求,它也只能坐以待斃。 但是,如果它知道井外還有一個更大的世界,它才會努力的跳出這一口井。 在《紅樓夢》之中有這樣一個人物非常有代表性,就是王熙鳳。 有人評價王熙鳳時說了這樣一句話: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王熙鳳是一個心機極深的人,“男人都不及她萬分之一”,但是她的下場卻未曾圓滿,終落得一個孤家寡人,身心勞碌之死的結局。 原因正是因為她所有的算計,都只是在局限之內的折騰,而沒有任何跳出局限之外的認知。
名利欲望未必能夠傷害自己的心性,而剛愎自用,自以為是,抱著偏見才是殘害心靈的真正毒蟲;淫樂美色未必會妨礙一個人的品德,而自作聰明,目中無人,才是影響道德的障礙。 一個人最大的問題就是認識不到自己的問題,歸根結底,如我們剛才所說,缺乏認知自身局限,跳出自身局限的覺悟和智慧。 在他的世界里面,永遠不存在“人生局限”這個問題,更不會意識到自己的當下就是身處于局限之中。 02:正如《道德經(jīng)》中說: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知道自己不知道是最好的,不知道卻總以為知道才是最大的問題。
有兩種有效的方式:一個是內尋,一個是外求。 所謂“內尋”就是內在自我反省,不要認為自己的認知是對的,因為在你所看到的世界之外,還有一個更大的世界,你所采取的方式之外,還有一個更正確和合理的方式。 出去走走,多看看外面一些人,多看看外面一些事,看看外面一些更大的世界,看到世界的廣袤,才能察覺自身的渺小。 而“外求”就是向外在條件尋求幫助,比如找自己的朋友,身邊親近的人,在和他們接觸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的問題。 《素書》之中有這樣一句話:夫志心篤行之術,長莫長于博謀。 凡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專心行事的辦法,沒有比廣泛的咨詢意見,從精微處決策更大的長處了。 一個人不僅需要專心、專注的對待自己所做的事情,更要廣泛的咨詢別人的意見,因為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生長環(huán)境,不同的人生經(jīng)歷,對于同一件事情也會有不同的看法,你認為的未必是對的,多從別人身上吸取教訓和經(jīng)驗,多聽取別人的意見,是能夠改善自我局限,避免深陷于陷阱之中最有效的辦法。
劉邦在平定天下之后,宴請群臣,舉杯共飲,這個時候劉邦就說了一段話,也是總結自己能夠戰(zhàn)勝項羽,成為霸主的原因。 劉邦說:“運籌帷幄,決勝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鎮(zhèn)守國家,安撫百姓,供給軍糧,我不如蕭何;率兵百萬,戰(zhàn)必勝,攻必克,我不如韓信。我的才能不如他們,但是我能夠任用他們,就是我取勝的原因,而項羽只有一個范增,并且還不信任,這是項羽被擒殺的原因。” 但凡有大成就者,身邊一定有自己信得過的能人異士,他的能力未必會比身邊的人高,但是他總結經(jīng)驗教訓,采納建議的格局,一定高于常人。 結合了所有人共同的認知優(yōu)勢,跳出當下局限,達到常人所不能達到的認知高度,必然能成常人所不能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