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戳破紙”話“入木三分”的書法筆力
近來看到一些具有表演性質(zhì)的書法小視頻,表演演在書寫過程中,手舞足蹈,甚至把紙的戳破了。對于這種現(xiàn)象,竟然還有人叫好,實在感到一些費解。
古人談書法有“力透紙背”和“入木三分”之說,都是講書法家的筆力深厚的功夫表現(xiàn)的,難道戳破紙也是書法的基本功夫之一嗎?仔細琢磨了一番發(fā)現(xiàn),戳破紙和力透紙背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入門三分”的故事發(fā)生在王羲之的身上,據(jù)說在東晉明帝要到京都建康北郊覆舟山祭祀土地神,就讓王羲之把祭文寫在木制的祝板上,任然讓木工雕刻??陶甙涯绢^剔去一層又一層,發(fā)現(xiàn)王羲之的墨跡竟然滲進木板深處,直到剔去三分厚才見白底!刻者感嘆說:“竟入木三分!”一方面說明了王羲之書法功夫扎實深厚,筆力雄勁?!叭肽救帧睆拇艘院蟪蔀樾稳輹夜α玫囊粋€成語,并引申為比喻分析問題透徹的一個成語。顯然“入筆三分”是指的筆力沉勁入骨的功夫,而所謂的“戳破紙”的與筆力無關(guān),因為“戳破紙”的“戳”字有“用力使長條形物體的頂端向前觸動或穿過另一物體”。
注意這里說的是“用力”,而且要具備“穿過”的結(jié)果,顯然和書法的力“筆力”不一樣。
毛筆的運筆是絕對不能用力去“穿越”的,雖然需要逆勢澀行。那毛筆的運筆是一種審美狀態(tài)呢?是一種毛筆的筆鋒與紙面的摩擦力度,這個力度非常微妙,既要與紙面保持一定的摩擦力度,甚至逆向的力度,同時又要在紙面滑行,有些像行駛中汽車的車輪與路面的關(guān)系,而沒有向紙面之下的力,可以說是一種滑行的狀態(tài)。
“入門三分”的書法線條是如何實現(xiàn)的呢?
一、與嫻熟的筆法技巧有關(guān)
書法中的筆力與大力士的力量無關(guān),與書法家多書法的臨摹功夫和自身修養(yǎng)有關(guān),從筆法技技巧上看要突出一個“實”字,也就是書法家運筆過程中,毛筆與紙面的觸動要實,從起筆、行筆、收筆的整個過程,都要實,甚至收筆處有不能發(fā)飄,力一定要送到。
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具備兩個基本條件:點畫或字形胸有成竹;用筆技法嫻熟。
書法的點畫線條是書寫,不是盲目的書寫,每一點畫都要預(yù)先做到心中有數(shù) ,不是頭腦一片空白的涂抹。在書法的“法”字內(nèi),是先有法而后在借助毛筆的表達。因為用心,所以每一點畫的整個時間軸上,都是有具體內(nèi)容的。非書法的書寫的往往是甩出去的,甚至沒有具體的目標和方向,紙上的痕跡是沒有規(guī)律和法度的。實際上,我們從開始臨摹學習書法之始,就進入了筆力的訓練。特別是書法臨摹過程中的背臨訓練,就是鍛煉筆力的最有效的方法。
一切出于心裁。
要將心中的字形能夠完美的表現(xiàn)出來,需要嫻熟的用筆技法和書法功夫。
對于初學書法者來說,一定有如此的體驗,雖然我們通過讀帖,對范字已經(jīng)有所心得,可是,毛筆一落紙,完全有是另外一回事了。心與手都被毛筆控制了,而不是心與手密切配合下的控筆動作。出現(xiàn)如此問題,就是因為我們技法不說,由于書法技法的復(fù)雜與微妙,使得我們原本就不熟的情況下,捉肘見襟。技法不熟,運筆帶來的不僅僅是遲澀,而是點畫線條的形質(zhì)的拙、污、滯、虛,斷。
二、與用筆的速度節(jié)奏有關(guān)。
點畫線條能夠有入門三分的質(zhì)感,也與用筆的速度有關(guān),書法用筆速度屬于書法技法的一個元素 。但用筆的速度或者說節(jié)奏有有獨立存在的重要作用。嚴格意義說,書法家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書寫速度是不一樣的。從一篇作品看,書寫速度也與一個平穩(wěn),高潮,復(fù)歸平穩(wěn)的階段,如《祭侄文稿》。從一個字或者說一個基本的點畫線條上,同樣,也存在不同的速度與節(jié)奏問題。比如點畫的起筆行筆和收筆三個階段的書寫速度就不同。一般來說,中段運筆不太復(fù)雜,用筆宜快一些。對于點畫運筆的速度問題,也與書法家的技法功夫和性情以及書寫的書體、字體有非常大的區(qū)別。
運筆的速度問題有一個基本的標準:穩(wěn)健。無論在如何狀態(tài)下是書寫,運筆過程都要以穩(wěn)健為主,就是寫草書作品同樣需要穩(wěn)健。如果達不到這和標準,所書寫的點畫線條的形質(zhì)就會虛、飄、浮滑,線條無力。
用筆的穩(wěn)健與對書寫內(nèi)容字形與表達技法的層次與關(guān)。需要我們技法嫻熟和胸有成竹。鄭板橋有一首叫《竹石》竹石的詩寫得好: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只要心中有法度,就能夠指揮若定,有條不紊,因而,占的一個“穩(wěn)”字。能夠穩(wěn),而用筆技法嫻熟自然,筆潤筆健。
三、與人的學問修養(yǎng)有關(guān)。
這是一個與審美與關(guān)的問題。不同審美取向的書法家,其書法作品的線條與空間所呈現(xiàn)的神采與情感有非常大的不同。不過這種修養(yǎng)主要是后天獲得的,固然先天的充分不可忽視。比如不同性情的人,其行為作風有非常大的區(qū)別,有的沉穩(wěn),有的虛浮,這種性格在書法作品中就會有所表達。學問越高或者說生命閱歷越豐富,書法的線條表達越容易見“入木三分”的形質(zhì)。
王獻之少年時代有一個“飲盡八缸水,始得龍鳳飛”的故事。王獻之跟著父親王羲之學習書法有一段時間了,自認為自己已經(jīng)寫的非常好了,于是就寫了一個“大”字拿給父親看,父親什么都沒有說,只是在“大”字中加了一個點,讓王獻之拿給母親看。母親看后說:只有一點似父親。王獻之發(fā)現(xiàn)自己與父親的書法還有非常大的距離。這個故事真?zhèn)尾徽?,但其中有一個信息,不同年齡和書法功夫的人都書法作品的境界是有區(qū)別的。之所以王獻之有母親能夠看出一點不同,顯然與點畫的筆力有關(guān)。因為王獻之有臨摹學習,是直接師法與其父親王羲之的寫象是沒有什么問題的,因為王獻之有條件直接看到王羲之書寫作品的整個過程,能夠感受到王羲之的品性,而書法的筆力功夫卻不是靠形準就能夠掌握的,需要具備相對應(yīng)的功夫才能掌握,并在自己的作品中的一點一畫中表現(xiàn)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