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風(fēng)情】白露山麓話鑾駕
白露山巋然屹立于蘭江之西,距蘭城20里。在白露山麓的黃店鎮(zhèn),村村戶戶流傳著一種特有的方式辭舊迎新,每隔十年一個輪回,開展迎豬羊架、迎鑾駕的民間民俗文化活動。由此,起源于明朝,興盛于明末清初的黃店鑾駕亦聲名大震,聞名遐邇。 鑾駕本意是系著鈴鐺的車,特指帝王的車。泛指帝王出巡前護陣用的器物。民間用以祈禳,有災(zāi)禳災(zāi),無災(zāi)祈福,謂之祈禳,自古皆有。將城隍、東岳大帝、真武大帝、英烈大帝、本保神定期抬出去游行,叫出巡,亦叫迎神,保佑一方平安。出巡時儀禮十分隆重,放銃為號,放爆竹鳴鑼開行,前有神鸞(鑾駕)護陣,中有神燈、神傘相夾兩邊,神亭(中有神像或神位牌)邊行邊停,供男女老少膜拜。 鑾駕是民間舞蹈的一種藝術(shù)形式,自唐宋宮廷舞蹈傳入民間后,民間增添了更加精致仿效的成份。明清兩代,一些帶有生活氣息和濃厚宗教色彩的民間藝術(shù)應(yīng)運而生,既“娛神”,又“娛人”。鑾駕明清時期在黃店廣為盛行,表達禳災(zāi)、祈福、保平安、求吉祥的民意。 古時,鑾駕平時由村族中威望高者負責(zé)保管,文化大革命時鑾駕遭受重大破壞。近年來,黃店這一民間傳統(tǒng)文化進行重新挖掘,賦予它新的內(nèi)涵,充分發(fā)動群眾參與,鑾駕也放下“架子”,從集中保管到部分的分散由各家各戶保管,鑾駕的保佑之意也更直接??傊覀兛梢杂靡痪湓捳f出,鑾駕就是古代的護駕隊,也就是現(xiàn)代的儀仗隊,它寓意著:威武、驅(qū)邪、平安、吉祥。 黃店一帶的鑾駕大多以《隋唐演義》中的好漢為題材,贊頌草澤好漢所創(chuàng)業(yè)的仗義、英勇,象征著威武、驅(qū)邪、團結(jié)、正義的精神。 《隋唐演義》是清代褚人荻(約1681年前后在世),字稼軒,一字學(xué)稼,號石農(nóng),蘇州人寫的一部巨著?!端逄蒲萘x》對隋煬帝、唐明皇及其家族生活的描寫,揭露了宮廷貴族生活的窮奢極侈、腐朽糜爛,以及為爭權(quán)奪位而爾虞我詐、骨肉相殘。同時,也揭露了封建統(tǒng)治者的暴政給人民帶來的無窮災(zāi)難與痛苦。而對草澤英雄的揭竿而起、除暴安良、劫富濟貧,予以肯定和贊揚。 劉家村鑾駕有128具,有110余年的歷史,每逢農(nóng)歷十二月十五日,公歷逢4的年份為月半,皆要舉行盛大的慶典活動。直到1944年后停辦。古鑾駕毀于10多年前的一場火災(zāi),去年又加恢復(fù)。除保存《隋唐演義》36人物像外,還加上了《封神榜》中的八仙,意為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八仙:傳說中的漢鐘離、張果老、韓湘子、鐵拐李、呂洞賓、曹國舅、藍采和、何仙姑等八個神仙。現(xiàn)比喻各有一套辦法或各自拿出本領(lǐng),為經(jīng)濟建設(shè)、家鄉(xiāng)發(fā)展服務(wù)。其雕刻為雙面人物畫。還有一對觀音竹,意為頂天立地。以紀念唐相舒元輿之母鳥母娘娘為特征,據(jù)《董劉宗譜》記載的《薛氏夫人跡記》稱:“舒敬之字子修,別號東蘭,唐興元中以明經(jīng)選,累仕至太常寺丞,葬白露山望山潭上,與范丞相并墓。側(cè)邊有惠安寺夫人薛氏,性仁慈,好施鄉(xiāng)里,被其惠者甚眾,卒某年九月初九日。鄉(xiāng)人施之立廟嚴村華公塘下,稱為鳥母娘娘,至今神靈顯赫,拜禱不絕云。生六子,元輿、元禮、元肱、元回、元德、元思。元輿為神仙,至今有寺在白露山麓,名乘仙廟。夫人稱為乘仙大王金氏夫人。”由此足見世人對唐相舒元輿之母的崇拜。劉家村鑾駕有《隋唐演義》的人物和《封神榜》中的八仙神像,其雕刻為雙面人物畫,栩栩如生,且人物畫為正反兩面均為克星,是黃店民俗文化的一大特色。 高丼村的鑾駕有148具,以迎駕蟠山殿龍王大帝為特色,主要表現(xiàn)在九個神仙,各具紅、黃、綠三色,“九”代表至高無上的意義。期間有《隋唐演義》的英雄人物、古兵器及寶物之類,實為古代帝王護陣及民間祭祀之用。 王家、白露山腳村的鑾駕特色:也是《隋唐演義》人物畫,但雕刻的十分細致、逼真,具有立體感,且具有帝王出巡鳴鑼開道所特有的衙役警示牌的特點,鑾駕以紀念唐相舒元輿為主要特點,附有神傘、龍亭,集神話傳說、歷史現(xiàn)實于一體,并附有神傘、龍亭,氣勢宏大,歷史更為悠久。從白露山腳村的鑾駕兩面蜈蚣旗上書寫的“大清光緒戊子年嘉平月轂旦:‘喜乘海宇之升平調(diào)律呂獻犧牲合社人民迎圣駕,仰仙威靈子赫奕執(zhí)管龠秉旗幡三千禮樂慶神庥’社下弟子盧雙妹、景高、余仂、源開、廉忠同立”可以看出,大清光緒戊子年為公元1888年,至今有120多年的歷史了。有人物雕刻59件,刀具雕刻4件,其中鐵制2件、木制2件,龍亭2只,衙門牌4塊,均由姚村藝人雕刻。時間大約60多年。民間舉行盛大的迎鑾駕、迎豬羊架活動,稱為“月半”?!霸掳搿钡膩須v,意義在于求豐收、驅(qū)邪、祁求風(fēng)調(diào)雨順。開展活動的這一年正月,要認“月半”,養(yǎng)胖豬、羊,必須是養(yǎng)胖公豬、公羊,公羊統(tǒng)一飼養(yǎng),專門由兩人供養(yǎng)?!霸掳搿睍?,一年有12個頭首,各房頭一個,主持“月半”盛會。民間糾紛、鄰里矛盾都由12個頭首解決,由此村民互相團結(jié)、和睦相處。舉行認“月半”活動,各家各戶都要參加迎神,每戶點燭到通明,翌日送轉(zhuǎn)乘仙殿。農(nóng)歷十二月十五日,為做“月半”。各家各戶都要手舉鑾駕參加迎神,殺豬宰羊,扮豬羊架,披紅掛綠,供奉在忠賢堂,后來發(fā)展到忠孝堂。民國末期中斷,1999年恢復(fù),供祭103頭豬羊,到第二天退回。并演社戲9天9夜,真是盛況空前。平常一般演4天5夜。社戲演完之后,舉行送“月半”活動將舒元輿神像送回乘仙殿。王家村的鑾駕也有100多年的歷史,1941年后停止,1992年鑾駕被盜,1996年重新恢復(fù)。 目前,黃店、都心、下包、潘村、百步巖、夏唐、社溪、塢口等地均有鑾駕。 如今的鑾駕已成為喜賀豐收、祈求平安、歡慶幸福的文化活動。 白露山著名景觀十景流星雨文化 駝峰落日:在白露山西峰有一酷似駱駝的山峰,名叫駝峰。每當太陽落下峰谷,太陽的余輝留下的影子,映照于山下,呈現(xiàn)出高低不同,如駱駝臥在山上一般,風(fēng)景格外美麗,實為罕見的奇觀。 玉帶環(huán)抱:位于白露山之西腰,東起歇腳亭,西達兩門間,有白巖橫亙,像朝臣的玉帶,緊盤于山腰,周長約二里,巖路平坦,曲折地通往兩門。因而,白露山又叫玉帶山。 兩門飛瀑:位于駝峰與玉帶之間,峭壁懸崖,高達數(shù)丈,巖上有大血塢,源深流長,每逢雨后,水勢直奔兩門,奔騰一瀉而下,水濂飛瀑,為白露山又一奇觀。 黃巖龍舌:在慧教禪寺的西南邊,走數(shù)十步,有一峭壁懸崖,深達數(shù)十丈。巖間生有一丈多的巨石,引巖空懸,稱之為龍舌。立在巖上,縱橫極目,遠眺蘭城,百里城鄉(xiāng),一覽無遺。 鷹巖遠眺:由黃巖向東行百米,又有左右兩塊巨石,徐徐展開,好像蒼鷹展翅,騰空飛翔,故名老鷹巖。站在巖上,登高俯視,三面凌空,一目千里,蘭城風(fēng)貌,百里田園,三江之匯,盡收眼底。 城門斷垣:自老鷹巖而下有四百余米,山勢漸趨平坦,有古戰(zhàn)場的殘跡。相傳清咸豐辛酉年間,太平天國與清兵、民團戰(zhàn)于此,居民紛紛上山避難,挖掘戰(zhàn)壕,用石圍墻。戰(zhàn)斗結(jié)束,留下一片斷恒殘壁,至今有三百余年。 神仙撒網(wǎng):在白露山西側(cè),有一石筍,高達5米,巍然矗立,稱之仙神石。此石與登山石階相連,宛如網(wǎng)上的繩索,石階下端有一三角形矮山,形似灑撒之網(wǎng),故云撒網(wǎng)形。矮山形的下面,有大小土丘九座,似烏龜,似鱉,傳說中有九龜落網(wǎng)的故事。 兩塔爭輝:在白露山的東南邊,建有兩座古塔,一座叫“仁壽塔”,建在垷坦山上,磚石結(jié)構(gòu),六面七級;一座叫“永齡塔”,六面五層,中空,立于下潘巖石上。兩塔居高臨下,兩村相連好像一條船,兩塔一前一后,如桅桿似船篙,定泊于群山之間。因此傳說周、潘兩族,代代出名人,均與兩塔著聯(lián)有關(guān)。 五族顯形:白露山周圍,有垷坦、下潘、虹霓山、渡瀆、黃店等五個大村莊,聚居著周姓、潘姓、章姓、童姓、黃姓五大族,各村形狀也不相同。下潘船形,垷坦燕窩形,虹霓山龜形,渡瀆長蛇形,黃店浮排形。站在白露山上遠眺,五村各顯不同的形狀,風(fēng)水變幻莫測。 仙人弈棋:位于駝峰向西三里,惠安寺山后,在佑塘山的上方,有一平如鐵板船的巖石,巖下有石托起為腳,人稱石棋盤。相傳古時有兩神仙在此弈棋,有一砍柴的兒童在旁觀棋,拾吃神仙所吃剩下的桃核。兩仙發(fā)覺后,催促他離開,歸來時,才知刀斧已爛,家中景物面目全非,立即跑到山上,隨神仙一同飄然而去。 白露山區(qū)域大事記 唐·大和九年(835) 十一月二十一日,唐文宗丞相舒元輿,垷坦人,因參劃“甘露之變”,遭宦官仇士良所害,時年45歲。大中八年(854)昭雪。 五代越·寶正元年(926) 王室錢氏于殿塘邊山建興善教院。宋治平二年(1065),易名興教禪院,今名興教寺。范鐘、黃傅曾于此讀書。 北宋·皇佑年間(1049——1054) 白露山始建慧教禪寺,又名白露寺。1985年重修,殿宇擴大。1990年,寺中藏新版《大藏經(jīng)》千卷,緬甸白玉如來佛一尊。 南宋·紹興十九年(1149) 周三畏,洛陽人,因岳飛冤獄,掛冠出走,隱跡垷坦,筑室寒居,名忠隱庵。 南宋·紹定六年(1233) 理學(xué)家金履祥出生于桐山后金,元大德七年(1303)卒于家。 南宋·淳佑四年(1244) 理宗宰相范鐘(里范人)辭官歸里。八年(1248)十一月,卒于金華驛邸。鄉(xiāng)無私宅,時稱“無地起樓臺宰相”。 元·皇慶二年(1313) 金華無涯際禪師,云游白露峰,草創(chuàng)山寺。明永樂間,擴建殿宇,定名白露山慧教禪寺。 明·成化元年(1465) 鹽商吳某,置舟二艘,獨建女埠普濟義渡。東岸立有待渡亭,章懋作碑記。 明·成化二年(1466) “八婺儒宗” 章懋會試第一。明·成化十三年(1477),章懋于渡瀆楓木山建書院,四方從者云集。41歲因母病,辭官歸鄉(xiāng)。明正德十六年(1521)十二月三十日病逝,享年八十六歲,葬長山崗。 明·弘治六年(1493) 《蘭溪縣志》成稿,知縣王倬(太倉人)主修,章懋、鄭琦撰。正德五年(1510)知縣許完(丹徒人)重訂付梓,厘為五卷,五十六目。 明·弘治十五年(1502) 渡瀆章拯,舉進士,官至工部尚書。 明·正德年間(1506——1521) 婺州郡守趙豫于天福山(今延安路)建仁山書院。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 唐汝楫,三泉村后裔,城中北隅三坊人,殿試一甲第一名狀元及第。 明·萬歷四十年(1612) 垷坦仁壽塔建成,六面七級,磚石樓閣,高33米。 清·康熙六十年(1721) 金華麗正書院建七賢祠,祀朱熹、張拭、呂祖謙、何基、王柏、金履祥、許謙。附祀潘良貴、潘景憲、章如愚、范浚、章懋、劉文孝、宋濂諸賢。 清·光緒十二年(1886) 光緒《蘭溪縣志》成書付梓。知縣秦簧(湖南人)主修,唐壬森主纂。 1973年12月,芝堰水庫動工,1979年10月建成放水灌溉。 1985年后,慧教禪寺藥王殿、藏經(jīng)閣等開始恢復(fù)重建。 1994年3月,白露山風(fēng)景區(qū)被列為金華市級風(fēng)景旅游區(qū)。 1995年,全長1837米的芝堰水庫北干渠,白露山輸水隧道貫通,女埠街道4100多畝耕地得益。 童璧卿與白露山風(fēng)景 童璧卿,原名成名,又名躍奎,字聚光,號露源居士,是白露山下黃店鎮(zhèn)童家源村人。 童璧卿,七風(fēng)喪母,祖母撫育,是年入塾,十歲受業(yè)于潘照表夫子之門,四閱寒暑,通四書五經(jīng),周禮爾雅,唐宋八大家之作。二十一歲求學(xué)于金華麗正書院,屢蒙嘉獎,光緒癸已年科試一等補增,丙午時考取典史分省錄用,廢科舉興學(xué)校后,其逐應(yīng)北鄉(xiāng)民智學(xué)校之聘充當國文教員,民國三年與本鄉(xiāng)夏唐村唐廷璋(京師大學(xué)堂畢業(yè))共創(chuàng)甘溪區(qū)斗山二等小學(xué)校。越年入縣立云山學(xué)校講習(xí),至民國十一年,受蘭溪縣知事熊憲章相請,進蘭溪最早的師范學(xué)校——蘭溪縣師范講習(xí)所任國文教師,二年后講習(xí)所停辦,童璧卿仍以教習(xí)為業(yè),畢生從教,藉以度日。 童璧卿先生,博古通今,才華卓著,儀態(tài)瀟灑,講課風(fēng)趣,學(xué)生愛聽其教學(xué)。他選用《古文觀止》和唐詩為教材,授時同格律,在學(xué)生中影響較深。 童璧卿家居白露山下,與白露山有著不解之緣,他描寫白露山風(fēng)景的文章不少,現(xiàn)摘抄一篇《村民八詠序》以饗讀者。該文摘于《雁門童氏宗譜》。 予家露山之蔭。由村中至山麓,可二三里許。上則層巒疊嶂,蔚然深秀,青光隱隱,映入疏簾,大有爽氣朝來之概。其正干向西蜿蜒起伏,訖溪而止,為佑塘山,萬籟松濤,送人檐隙;雨后飛泉瀉澗,自巖而下,倚扉望之,覺廬山瀑布宛然在目。下則白露山在焉。中祀司徒大帝頗著靈驗,有祝禱輒應(yīng)。每年臘月,六社輪流迎賽,并請梨園演劇,以答神府,由來舊矣。由山巔折而北,有一小巔可通垷坦源。其下拓平坳,蕭寺數(shù)楹,古連復(fù)至,白墻隱約現(xiàn)于松際,即忠隱庵是也。庵為周舒二姓合建之所。正殿設(shè)觀音如來佛像各一,別室祀舒元輿、周三畏二公。予會攝衣而止,展謁一次,仰慕先哲,如見羔墻,距今已三十余載矣。出舍南數(shù)尺,有一松林,老干參天,中無雜樹,炎夏之夕,倚樹納涼,有風(fēng)颯然而至,一剎間,已撲去面上三斗俗塵矣。古塘在舍之西,諸水灌注,匯為巨浸,汪田數(shù)百畝,實吾鄉(xiāng)水利之關(guān)鍵也。嘗自甘溪夜歸,見月印波心,晶瑩皎潔,因徘徊者久之。西北距十里許,有三峰焉,危崖秀削,矗立千仞,恍如天半芙蓉,旁有雞啼塢,即仁山先生舊里也,山下芝水繞之,縈紆十余里下流合處為甘溪。每值桃花新漲,一望汪洋,限一衣帶水,往往不能飛渡,然不移時而旋即干涸,故名之曰干溪。今改稱曰甘溪,其亦有廉泉讓之遺意歟。昔唐尚書有蘭溪八景,趙太史有山居八景。予雖不逮前賢,村居無事,葛巾野服,筱然自適,流風(fēng)景,時有棖觸,爰拈成材居八詠,謹?shù)亲V牒,以示來茲后有賢子孫真母哂我為迂拙也。
白露山麓的山與水 柱竿山:在市西15公里黃店鎮(zhèn)境內(nèi),海拔307.6米,有天門、橫龍洞、直龍洞、一線天諸景。因平地特拔若天柱竿立,故名。山巖紫石如朱,可磨以書寫。巔有歷陽侯范增廟遺址。山麓有上、中、下三井。舊志載:內(nèi)有一井飲其水多生勇士,后人塞之,蓋謂中井也。 蟠山:唐書地理志稱望云山。海拔621.5米,在市西北25公里黃店鎮(zhèn)境內(nèi)。山巔有二石巖,相傳:云氣騰起即雨。巖上有池,水常不竭。 大尖:在市西北20.5公里黃店鎮(zhèn)境內(nèi),海拔776米,其下有三峰尖,海拔627.5米,三峰排列如子奉母,俗名三子拜母山。山巔石巖挺拔,高10余米。相傳晉方士葛洪(284——364),名稚川,曾在此修煉。尖塢山,與建德交界處,北屬建德,南屬蘭溪。 白露山:亦名玉泉山、玉帶山、白露峰,景區(qū)面積約5平方公里,海拔445米,山下有清澈可鑒的鏡潭泉,山間有古色古香的乘仙殿,山間有酷似玉帶的白巖(白露山因此而得名),巖下有高峻突出的仙人石,山顛還有古樸幽雅的江南古剎慧教禪寺。山右老鷹巖下有南宋大理寺少卿周三畏墓。名人謂此山:“水兼群籟靜,云抱數(shù)峰回”,景色清幽,為游息勝地。 大巖山:361.8米。 白巖尖:730米。 毛仁山:139米。 毛后尖:310米。 獅子巖:116米。 老鼠巖:112.7米。 古塘山:69米。 界地塢:別名界址嶺,縣志載:當龍游、蘭溪之沖,地稱厄要。551米。 茶塢尖:503米。 桐山:131.4米。 巖峒山:728米。 紫金嶺:306米。 五兩平:158米。 塔山:114米。 甘溪:舊名干溪。據(jù)縣志記載:干溪沙汀岸闊,驟雨暴漲,浩淼彌漫,霽即干涸,故名。1910年建造甘溪橋時易名:甘溪。甘溪源出建德馬目源,經(jīng)芝堰、甘溪、官堰頭至泉湖入蘭江。全長32.5公里,流域面積約140平方公里。是蘭江在市境內(nèi)第二大支流。1979年芝堰水庫建成,此河得到治理。
大美白露山原創(chuàng) 流星雨文化 流星雨文化 5天前 大美白露山 白露山,屬浙西千里崗山的余脈,海拔445米,亦名玉泉山、玉帶山、白露峰,景區(qū)面積約5平方公里,海拔445米,山下有清澈可鑒的鏡潭泉,山間有古色古香的乘仙殿,山間有酷似玉帶的白巖(白露山因此而得名),巖下有高峻突出的仙人石,山顛還有古樸幽雅的江南古剎慧教禪寺。山右老鷹巖下有南宋大理寺少卿周三畏墓。名人謂此山:“水兼群籟靜,云抱數(shù)峰回”,景色清幽,為游息勝地。 1981年,《中國名勝詞典》以白露山景色清幽、古剎久遠而入錄。1988年3月,蘭溪市人民政府將白露山慧教禪寺批準為重點宗教保護寺廟。1994年3月,經(jīng)金華市人民政府批準,列為金華市市級風(fēng)景旅游區(qū)。2006年,白露山與芝堰古村落一道批準為浙江省風(fēng)景旅游名勝區(qū)。蘭溪籍丞相舒元輿、范鐘都安葬于此山。山上曾有一書院,叫云山書院,有一書樓叫摘星樓,是黃店村黃時高創(chuàng)辦的。明代禮部尚書章懋就在此教書,著名的兵部、禮部尚書唐龍,以及章拯、陸震、唐仁、黃傅等有許多仁人志士都是從這里讀書而考中進士,在朝清廉為官的。應(yīng)該說:黃店初中最早的前身是云山書院。 黃店村有名人黃傅,又叫黃白露。黃傅(1461~1499),字夢弼,黃店村人。家居白露山麓,自號白露山人。人們稱其為黃白露。天資聰敏,在章懋門下就學(xué)時備受贊許器重。懋以金華三大擔(dān)囑之,“吾婺有三大擔(dān),自東萊、何、王、金、許后,道學(xué)無人擔(dān);自宗忠簡、潘默成后,功名無人擔(dān);自吳、黃、柳、宋后,文章無人擔(dān)”,遂飭躬勵行。弘治三年(1490)中進士,授江陰令,崇禮勸學(xué),興利除害,宰理精敏,5年遂稱大治。薦召入京,百姓為之立生祠。遷貴州道監(jiān)察御史,權(quán)貴憚其風(fēng)裁,相戒斂避。未及一年,以病謝歸,貧困無以養(yǎng)家。家人埋怨,輒賦詩云:“病餐藜霍神猶壯,死臥溪山鬼亦清?!弊潇虢幟拢剜l(xiāng)賢。傅清風(fēng)峻節(jié),諳練吏治。嘗應(yīng)都臺求言,作時政諸事目:定田則以杜弊源,薄賦斂以舒民困,均徭役以服民心,遵法律以禁奸回,端本澄源以定萬世太平之業(yè)。鑿鑿可施。傅博學(xué)強記,經(jīng)史百家無不鉤引貫穿,義理之學(xué)上泝朱程。為文雍容宏麗,有一瀉千里之勢。著有《江陰縣志》、《白露山人集》。 白露是農(nóng)歷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十八個節(jié)氣,當太陽到達黃經(jīng)165度時為白露。每年八月中(西歷9月7日或8日)太陽到達黃經(jīng)165度時為白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八月節(jié)……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span> 天氣漸轉(zhuǎn)涼,會在清晨時分發(fā)現(xiàn)地面和葉子上有許多露珠,這是因夜晚水汽凝結(jié)在上面,故名。古人以四時配五行,秋屬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進入“白露”之后,在晚上會感到一絲絲的涼意。俗語云:“處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說,處暑仍熱,每天須用一盆水洗澡,過了十八天,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膊裸體了,以免著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