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證,以呼吸困難為主要特征,輕者呼吸迫促而長,重者鼻煽抬肩,不能平臥,甚至出現(xiàn)唇紫肢冷汗出等喘脫危象。古代醫(yī)者向有“內(nèi)科不治喘”的共識,足見此病的頑固難治。 清代著名醫(yī)家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yī)案》(以下簡稱《醫(yī)案》)中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在肺為實,在腎為虛”的治喘之要,提綱挈領(lǐng)地指明了肺腎兩臟為喘證論治的重點,同時也提示著“治肺為標,治腎為本”的深刻寓意。 《醫(yī)案·喘門》中共記載了葉天士治療喘證病案20例,其中有15例是其對虛證的論治,得見虛喘之遷延反復,證治更為棘手。調(diào)治虛喘痼疾,葉天士從先天之本—腎入手,在病機上明晰虛喘的深層本質(zhì),即腎的盛衰與虛喘的關(guān)系密切,此證遷延難治的根源在于腎的虛損程度。 在虛喘證治上,葉氏抓住腎不納氣、腎不化水等主證,治腎之法頗多,但總以扶正培本、溫補攝納為法度,其方藥精簡靈活,層次輕重之間,體現(xiàn)了葉天士獨出機抒、治病求本的虛喘辨治之妙。 虛喘本于腎葉天士“在腎為虛”觀點的提出,正是其明察虛喘起病之因,虛喘者無邪,其是元氣虛所故。”腎的盛衰盈損,在病機演變上始終影響著喘的進程。 葉氏明晰腎虛是虛喘之本,正是其深刻洞悉了腎的生理與功能特點。從生理上,呼吸雖由肺主司,但與腎的關(guān)系極為密切。《靈樞·經(jīng)脈》就有“腎上連肺”的觀點,足少陰腎經(jīng)“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狈闻c腎的功能聯(lián)系,便是肺呼腎吸的關(guān)系。 人之所欲,往往傷腎最多,精氣內(nèi)奪,根本不固,皆使腎氣失納,動則氣短,呼多吸少。此外腎亦主水,腎中精氣充沛,能溫五臟之陽,則蒸化水液,濡養(yǎng)全身。耗氣傷陽,腎陽虧虛則氣化失司,停而為飲,聚而成痰,水泛上逆則出現(xiàn)喘息而不能平臥。 《素問·逆調(diào)論》云:“不得臥,臥則喘者,是水氣之客也?!?strong>而頑固性虛喘之根在痰,在喘證的發(fā)展過程中,病情會隨著腎的虛耗程度依次由輕向重演變,會循淺入深。若治療不當,或勞倦內(nèi)傷后會反復發(fā)作,遷延纏綿,終成痼疾。 治腎為本,溫陽納氣化飲為要葉天士“在腎為虛”的治喘論斷,在病因上明確腎虛為虛喘之本,應(yīng)如何治療,便是“治本”。 《醫(yī)案·喘門》15個虛喘病案中,葉氏明確從腎之虛損論治的病案為13個,抓住腎不納氣、腎不化水等主證,選用溫補攝納等主方主藥,分別采用溫陽納腎、益氣養(yǎng)陰、化氣行水、固脫攝納等法。 此外也有病及中焦,采取培本益氣法,脾腎同調(diào),雖治療側(cè)重點不同,但總以扶正攝納補虛固元為宗,再隨患者的年齡體質(zhì)及兼癥而加減,不僅能夠扶助正氣,也可達到治本的目的。 氣虛不納證,治以溫陽納腎。 《醫(yī)案·喘門》中共記載了2例腎氣不足,攝納失常致喘病案。葉氏均以腎氣丸為主方加減,以溫補腎氣為要。方中附子辛熱,溫陽補火;桂枝辛溫,溫通陽氣,二藥相合,補腎陽,助氣化。腎只有溫煦靜藏于下焦,才能維持藏精、主水的功能。 例如其中記載的“張案”,幼年哮喘已愈,近夏季勞倦內(nèi)傷致病,卻誤用解表法,致氣泄越,勞倦不復致?lián)p甚。葉氏治以加味八味丸,并用鹽湯水送服。此案由于勞倦腎陽大虛,虛陽轉(zhuǎn)變?yōu)辇埨字鹕显?,發(fā)為喘證。加味八味丸即在腎氣丸基礎(chǔ)上加五味子、牛膝以增強攝納腎氣之固。 又如“胡案,短氣以息,身動即喘,脈沉”。此為素有痰飲之人,復因腎氣不納,出現(xiàn)痰隨氣升,蒙蔽清竅。方用腎氣丸加減,熟地、淡附子溫補脾腎之陽以化飲,茯苓、車前化濕利小便,使邪有出處,遠志安神益智,祛痰開竅,補骨脂佐助熟地與附子補腎溫陽,平和溫補,固腎納氣。 陰虛不納,治以填精納氣 陰虛則陽無所附,氣有升無降,法當滋陰填精斂降。例如某案,老年感疫毒,出現(xiàn)動則喘急,咳血痰。葉氏分析為“肺壅熱氣”,但主要是“腎少攝納,元海不固,氣逆上泛”,此案患者年高本虛愈甚,虛極之陰不能吸氣歸元而升舉其陰,遂又感疫毒,熱邪傷肺絡(luò)出現(xiàn)咳血痰涎。葉氏用六味丸為主方滋陰補腎,加車前清熱祛痰利水,牛膝、胡桃補腎增加下行攝納之力。 而另例孫案,癥見“形體消瘦,大汗淋漓,呼吸急促,咳嗽咳痰暮甚,脈大而動”,則在六味丸的基礎(chǔ)上加青鉛以鎮(zhèn)攝腎氣。 另外沈案和王案用藥相似,用熟地、萸肉、山藥滋補腎陰填精,以有情之品阿膠、海參膠、淡菜膠(海產(chǎn)貽貝肉制品)滋陰潤燥,五味子補腎納氣、湖蓮、芡實、胡桃益氣固腎。 陰陽兩虛證,治以辛潤納氣 喘證發(fā)展至腎陰陽兩虛,攝納無權(quán)尤甚,葉氏謂之“腎液已枯,氣散失納,非病也,衰也?!庇眯翝欀芬郧蠹{氣平喘?!端貑枴げ貧夥〞r論》云:“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這是根據(jù)五臟生理、病理特點及藥性規(guī)律,采用順從臟氣之性為補而概括出來的用藥法度。 例如《醫(yī)案·喘門》中楊案,“老年久嗽,身動則喘,晨起喉舌干燥,夜尿多,脈細尺垂?!边@是典型的腎陰陽均衰,葉氏強調(diào)治以辛潤腎氣、納氣平喘。藥用熟地、山萸肉、枸杞子、五味子滋補腎陰,牛膝補腎利水下行、胡桃肉補腎納氣,青鹽入腎潤燥。 葉氏強調(diào)用辛潤之品,認識到陽虛則難以化氣以布津,此時用歸入腎經(jīng)之辛味藥能通陽氣、行津液。藥用巴戟肉、補骨脂,有辛開溫通的作用。腎食辛以潤之,辛溫以開竅致津液,補腎助陽,陰陽雙補。 喘脫危證,治以固納溫陽法 喘證發(fā)展到嚴重階段,唇舌指甲青紫,出現(xiàn)喘汗致脫,有成亡陽、亡陰的危重局面。此時不但肺腎俱虛,在孤陽預(yù)脫之時,更多會出現(xiàn)心氣、心陽衰憊,血液凝滯之證。 《醫(yī)案·喘門》記載某案,“熱熾在心,沖逆徒發(fā),遍身麻木,喘促昏冒,腎真不固,肝風妄動”,葉氏以玉真丸主之,方中以大劑硫黃溫腎固氣治腎厥,以石膏清熱,在危重間此方急留元真,挽回頃刻。 又如陳案,其證表現(xiàn)為:“咳喘則暴,身熱汗出”。葉氏謂唯有收攝固元一法。以先收攝固納,繼溫固陽氣為法。方選六味地黃丸合人參、五味子等。急當扶正固脫,收攝潛納。 腎不化水證,治宜溫陽化飲。 喘虛日久,腎中陽虛,不能制水,故水泛溢,水逆上犯。例如吳案,本案癥見“喘急,跗腫,冷汗,足寒面赤”等,此為腎陽虛衰,腎不納氣,水飲上泛,中焦痞結(jié)。 葉氏謂之先議通陽。藥用熟附子、茯苓、生姜汁、生白芍。此方是真武湯去甘守的白術(shù)而成,真武湯是溫補腎陽,逐陰利水的重要方劑。 又如另一吳案,“濁飲自夜上干填塞、沖逆不得安臥”,這是由腎陽虛損,痰飲上逆所致。葉氏藥用人參、淡熟附子、生淡干姜、茯苓塊、豬苓、澤瀉。這是真武湯合五苓散加減化裁所得。方中真武湯去掉壅斂的白芍以通陽逐飲;合理中湯法以干姜易生姜,溫脾陽,守而不走,增強溫陽之力;加人參以通補胃陽,溫中化飲,這正遵循了“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的宗旨。 此外葉氏還合用五苓散中豬苓、澤瀉、茯苓為法滲利水濕,祛腎之邪。此兩案葉氏闡明了真武湯是治療“陽微飲逆”喘證的重要方劑,其中附子配姜亦是“通陽逐飲”的重要藥對,通陽化水,祛濕除邪,標本兼顧,屬于治病求本之道。 病及中焦,脾腎同調(diào),治宜培本益氣 當喘證久病不愈,則會出現(xiàn)肺病及脾,中氣不足的喘證,故益肺氣藥皆甘, 補土母以生子?!笨梢钥闯?,此類喘證多有體質(zhì)虛弱,勞煩傷氣而發(fā),久則氣泄汗出,清竅不利,予人參建中湯去姜治之。 本案癥見喘證,耳目諸竅不靈。此脾胃氣傷,清陽不司轉(zhuǎn)旋之機,又土不生金。方用人參建中湯培補中焦之氣,方中去掉生姜,是因其辛散之性,怕氣出太過、泄而難收,這是著眼固護正氣之體現(xiàn)。 葉氏虛喘“辨治求本”之體會 01首辨虛實求本,明察動靜指征。 明辨虛實是葉氏治喘之精要,也體現(xiàn)了葉天士求因治本的特色?!霸诜螢閷?,在腎為虛”辨明了喘證虛實所屬的不同,病位之所異。審證求因,明確實喘者有邪,邪氣實故;虛喘者無邪,元氣虛致。這便為下一步論治明確了臟腑方向,為虛證求本打下了基礎(chǔ)。 此外,葉氏也獨創(chuàng)了以動靜辨喘的指征特色,其在醫(yī)案中有具體的論述,其認為外感治喘在肺,則動亦喘,靜亦喘,因外邪壅肺,肺失宣降,故喘不因動靜增減。而虛喘之源在腎,靜則陰凝,氣可納,動則陽化,陰弱失納,喘促加劇,故虛喘隨動靜變化多有增減。 02善于辨證治本,以溫補立法,重在攝納。 虛喘痼疾患者常表現(xiàn)為腎衰特征,精損氣虛明顯,葉氏根據(jù)腎虛的不同證型如陰虛、陽虛、陰陽兩虛,喘脫重證等,以溫補為要,推崇經(jīng)方中腎氣丸、真武湯、建中湯等為主方加以靈活變通化裁。 腎陽不足以化飲上逆,葉氏重視用附子與干姜或生姜的配伍溫腎通陽。有精傷不足明顯者,葉氏常重用熟地、萸肉、山藥、枸杞子、五味子等填精,并酌加有情之品如龜板、阿膠,淡菜膠、海參膠等。 腎氣虧虛甚者則增加固腎之品,常用芡實、胡桃肉、補骨脂、巴戟天等;腎不納氣甚者則用金石之品如磁石、青鉛以重在攝納。 03從整體觀出發(fā),善察體質(zhì)治本。 整體觀就是要綜合體質(zhì)諸多因素,因人而治。虛喘遷延難愈,這與稟賦厚薄,體質(zhì)強弱、陰陽偏頗均有關(guān)聯(lián)。對于虛喘患者而言,葉氏對體質(zhì)尤為重視。 例如徐案,葉氏明辨其為陽虛體質(zhì),因此對之前所用的玉屏風、六君子等方藥,其認為多是守劑,不令宣通,應(yīng)用治下之法,扶正固本,才能減少喘證復發(fā)。 孫案,脈大而動搏,形枯汗泄,雖外感溫邪,上中二焦留熱,但葉氏察其年老體衰,亦不先治標,而以固攝下真為先論治;又如楊案為老年久嗽之體,脈細尺垂,身動則喘,葉氏更是以治腎為要。 在虛喘病情變幻中,病勢之緩急要先明察年齡體質(zhì)等特質(zhì),不能見喘治喘,本該治本為先,而錯以宣通汗下治標,則越治越遠。體質(zhì)雖不是一個病理概念,卻直接影響著疾病的證治方向和預(yù)后轉(zhuǎn)歸。 《臨證指南醫(yī)案》中“在腎為虛”雖僅為寥寥一語,卻已將虛喘之辨,明晰奧旨。葉天士喘證治本之用藥經(jīng)驗,將更好地啟發(fā)和指導我們在虛喘痼疾論治中舉一反三、探究其妙。 我是中醫(yī)松楠,專注純中醫(yī)臨床、傳播純中醫(yī)文化。如果想持續(xù)關(guān)注我的原創(chuàng)干貨文章,請點擊“關(guān)注”,給我“點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