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教育家泰曼·約翰遜曾說: “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敗的家教,造就失敗的孩子。” 全天下的父母,都希望自己能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然而,如果家長的教育,用力過猛或有失偏頗,卻很有可能走向反面。 有時候,孩子身上有缺點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作為孩子人生領(lǐng)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確的教育觀念與育兒方法。 下面這3種教育方式,正在威脅孩子的未來; 尤其是第二種,簡直了。 1 “別人家的孩子” 是孩子成長的魔咒 有一種人生遺憾,叫做“看看別人家的孩子?!?/p> 很多父母,經(jīng)常會說“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 他們想要借此激勵自己的孩子; 但是,這樣的做法,卻往往適得其反。 要知道,拿別人家孩子,跟自家孩子比較,對孩子來說,是對自信心和積極性的巨大打擊。 對此,《青少年藍皮書》調(diào)查就顯示: 孩子最不喜歡家長說的5句話,其中一句就是: “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strong> 之前,在湖南衛(wèi)視播出的節(jié)目《少年說》中,一個女孩登上天臺后,委屈地哭訴: 她媽媽總是拿自己和她的學霸閨蜜比較,給她造成了很大的困擾。 不只是對比,她媽媽還總是說話諷刺她,比如說你成績這么差,人家怎么愿意和你做朋友的? 而女孩委屈的說道: “自己也是很努力的”,只是她的媽媽看不到,眼里只盯著成績。 然而,媽媽似乎不為所動,她反駁道: “你要和別人比,而且不只和這個學霸閨蜜比,還要學習他人。 我知道我一直在打擊你,因為我認為在你性格里,你要不打擊,你可能你就“飄”了...” 媽媽的辯駁顯然沒有成功。 女孩繼續(xù)說道: 為什么考試出來后,你就不停的說學霸多厲害,絲毫看不到我的努力! 最后,女孩說著哭起來了,下面的學生也深有同感。 但是,下面的媽媽,卻依然沒有改變看法,還是在打擊女兒。 最后,女孩承受不住,跑了下臺,這次勇敢地“抗爭”,最終以失敗告終。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心理學效應(yīng),叫 “負性攀比”。 攀比分為正性攀比和負性攀比。 正性攀比會對個體的發(fā)展產(chǎn)生積極的推動作用,而負性攀比則會成為兒童成長過程中的絆腳石。 父母的負性攀比,會給孩子帶去額外的精神壓力,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上進心,進而使得孩子產(chǎn)生自卑的心理。 甚至,在被比較中長大的孩子,本能上會認為父母不愛自己,進而影響親子關(guān)系。 尤其是,孩子到了12歲以后,進入青春期,自我意識生長... 如果此時,家長還是拿孩子去比較的話,孩子會容易迷茫,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更難找到自我的獨立人格了。 希望,父母眼里的孩子,不是別人家孩子的模樣,而是自己獨一無二的寶貝; 不管怎么樣,孩子都是我們最棒、最愛的天使。 只有在父母愛和信任中長大的孩子,才能成為不一樣的自己。 2 跪著的父母 養(yǎng)不出站著的孩子 古語有言: “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愛而不知教也?!?/p> 兩年前,在深圳街頭,一個母親曾當街給女兒下跪,只求女兒好好學習。 這張照片,看得人只叫一個心酸! 不少父母,面對孩子的逃學、貪玩或犯錯,無計可施又無能為力... 于是,在無可奈何之際,有些父母選擇自扇耳光、絕食閉門,甚至跳樓自殺的方式,妄想讓浪子回頭。 甚至,某種程度上,在孩子面前不愛惜自己的父母,比毆打孩子的父母,影響更持久、更惡劣; 它以切割自己,變相去綁架孩子,讓孩子要么變成自己的奴隸,要么變成自己的翻版。 一位患產(chǎn)后抑郁癥的媽媽,曾分享這樣一個細節(jié): 生產(chǎn)后,每當孩子哭鬧不聽話,公婆和丈夫一起抱怨她時,她就想拿刀割自己的手腕去自殺。 有一天,她情緒崩潰,真的這么做了,然后昏迷過去。 沉沉夢中,她夢見的,是4歲那年,和父親吵架后,母親在她和弟弟面前自殘的一幕。 她被搶救過來,在治療中康復(fù),才慢慢明白,自己的前半生,一直活在恐懼母親自殘的創(chuàng)傷認知里。 這時,我們恍然發(fā)現(xiàn): 孩子多年后的行為里,處處藏著的是,父母若干年前的樣子。 父母的言行舉止,是孩子一生的導(dǎo)航者。 跪著的父母,一輩子也別想養(yǎng)出站著的孩子。 不傷害自己,不在孩子面前傷害自己,不用傷害自己的方式綁架孩子,是對孩子的最好的責任,也是人生的修行。 3 為人父母最大的悲哀: 過分溺愛,越愛越心寒 如今,很多孩子都被父母捧在手心里,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然而,有時候,父母毫無保留地付出,卻換不回孩子一顆感恩的心。 有些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生活不易,從來不懂得分擔與體諒。 去年,一則新聞讓大麥震驚: 河南的胡女士稱,手機里的5萬塊不見了,經(jīng)查后發(fā)現(xiàn),其10歲的兒子,把這些錢用在了打賞游戲主播上。 而更令人震驚的是: 這位孩子的媽媽,也身患癌癥。 都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窮長大的孩子應(yīng)該更心疼父母,更知照顧家。 然而,這位孩子為了討主播歡心,可以輕易敗光父母的救命錢,何其悲哀! 為人父母最大的悲哀,是付出全部,卻養(yǎng)不出懂事的孩子。 然而,這樣的事情,近年來卻屢屢發(fā)生。 山東濰坊一位70歲的阿婆,她的兒子在家啃老了二十多年; 可笑的是,一家人每個月僅靠著阿婆的3000元退休金生活。 如今,兒子已經(jīng)四十多歲,一無是處,只會打游戲。 而這位70多歲的母親卻每日奔走在街頭,幫兒子找工作。 在同情這位媽媽的同時,我們不禁反思: 是什么,造成了孩子的貪圖享樂,卻不顧父母辛苦呢? 答案只能是: 父母沒有底線,沒有限制的溺愛,成為了扼殺孩子成長的刀。 法國教育家盧梭說: “你知道運用什么辦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對孩子百依百順,凡事慣著它,便是悲劇的開始。 4 父母什么樣,孩子就什么樣! 一個孩子能成長為什么樣子,歸根結(jié)底看父母是什么樣子。 著名教育家卡爾·雅斯貝爾斯曾說: “教育的本質(zhì)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好的教育,從來都不是靠嘴說的,而是潤物無聲的環(huán)境影響,和身體力行的身教。 有網(wǎng)友曾分享過這樣一個故事: 我家娃喜歡玩手機,總是抱著手機玩游戲,并且變本加厲,怎么說都不管用。 一次,孩子在客廳沙發(fā)上玩游戲,我走過去,和他說: “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有誰和你一樣,整天就知道玩手機?!?/p> 誰知,兒子反駁我說:“你整天也只知道玩手機,什么時候真正關(guān)心過我?。俊?/p> 兒子這一靈魂拷問,讓我愣住了。 很多時候,父母不是教育不好孩子,而是沒有意識到: 有空就玩手機的自己,怎么要求孩子不玩手機; 動不動就自慚形穢的父母,怎么要求堅強勇敢做人; 自己總是寄人籬下,如何教會孩子獨立做人? 好的教育,從來都是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 當真正做到了言行一致,我們才能有資格,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父母的好行為,將是孩子一生的寶藏! 教育孩子,是父母終生的事業(yè); 這個過程,你舉手投足間,都將化作孩子成長的力量。 愿每位父母,都能以春風化雨,沐浴孩子的靈魂; 愿我們的孩子,都能在優(yōu)秀教育方式中,成為優(yōu)秀的那個人。 · END · |
|
來自: 閑云野鶴qpab3u > 《教育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