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火歸原 引火歸原的用藥方法,主要用于陰虛陽浮之證。這里所引的“火”,是指“浮陽”、“浮火”,或者稱為“戴陽”、“格陽”。至于歸原的“原”,主要指腎,因腎為元陰元陽之根本。 陰虛陽浮,上見浮火之癥,如面色浮紅,游移不定,面熱如醉,倏來倏去。伴見頭暈耳鳴,或口舌糜爛;但舌質淡白(張景岳稱為無根虛火之證),咽喉痹痛,而淡紫不赤(張景岳稱為格陽喉痹)?;虼贌┰辏蛲卵?。同時,下焦陰虛,見腰膝酸軟,兩足發(fā)涼,六脈微弱(以上二證,是與一般陰虛的區(qū)別點,亦是運用引火歸原方法的著眼點),所謂上熱下寒之證。 治以“引火歸原”方法,用肉桂或者附子,引浮火以歸原;配伍熟地、山藥、萸肉、五味子、女貞子等,補腎補陰,補陰以戀陽,使陽氣收藏,而不再飛越。方如都氣丸、鎮(zhèn)陰煎等。亦有用鹽附子搗爛,或用青鹽,敷貼足心,這是外用方法??谏嗝訝€,格陽喉痹,亦有用肉桂或蜜漬附子等噙咽的方法。至如“戴陽”、“格陽”之證,《傷寒論》用通脈四逆湯、白通湯等治療,亦寓“引火歸原”之意。如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是格陽于外),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是戴陽于上)。或腹痛;或干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此為陰寒內盛,格陽于外,形成內寒外熱,下寒上熱,而實質是真寒假熱的證候。治以回陽通脈,與上述“引火歸原”的用藥比較,其引火之味是相同的,著重用附子。但配伍之藥不同,前者配以補陰,后者配以補陽,但補陽亦是為了挽回散越于外的浮陽,使之歸原處。因此,補腎、補元陰元陽之根本,大法還是一致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