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序是個大善人,樂于救助窮人。有個人經(jīng)常受到他的施舍,就想報恩。 這個人懂風(fēng)水,對蘇序說,我發(fā)現(xiàn)了兩塊好墓地,“一富一貴”,您可以選一塊。 蘇序說,“吾欲子孫讀書,不愿富?!币馑际牵F不要富。 那人便把蘇序帶上眉山,一起去看那塊能保子孫顯貴的墓地。點燃一盞燈放在地上,風(fēng)吹不滅。 后來,蘇序?qū)⒆约旱哪赣H葬在那塊墓地。 這是明朝人講的故事,聽起來沒頭沒尾,怪誕不經(jīng)。但沒關(guān)系,只要讀者知道蘇序是誰,這個故事就完整了。 蘇序是宋朝人,世居四川眉山。 他有個兒子叫蘇洵,生于1009年。 蘇洵有兩個兒子,一個叫蘇軾,一個叫蘇轍。 ▲蘇洵畫像 1 蘇洵19歲娶妻程氏,第二年生了個女兒,可惜不滿周歲就夭折。此后兩年,程夫人都未能懷孕,蘇洵很著急:年過二十了,還無后,壓力山大。 22歲那年,蘇洵開始拜生育信仰界的男神——送子張仙,據(jù)說每天燒香很虔誠。3年后,子嗣接連不斷,幾乎一年生一個子女: 1033年,蘇洵25歲,他和程夫人又生了一個女兒(10歲夭折); 1034年,生了一個兒子(4歲夭折); 1035年,又生了個女兒(19歲出嫁后不久病逝); 1037年初,生了蘇軾; 1039年,生了蘇轍。 蘇洵很“搖滾”,經(jīng)常一人打起背包,乘船或騎馬,四處游玩,結(jié)交朋友。 他寫過一首詩,總結(jié)了自己早年的生活: 少年喜奇跡,落拓鞍馬間。 縱目視天下,愛此宇宙寬。 山川看不厭,浩然遂忘還。 最后一次出遠(yuǎn)門,37歲的蘇洵撂下9歲的蘇軾、7歲的蘇轍,一個人逍遙去了。有人說他其實是參加科舉去了。 他先乘船出川,騎馬去了當(dāng)時的帝都開封。然后一路向南,去了江西。 在九江,他結(jié)識了一個名叫雷簡夫的人。 整整3年后,他接到一封家書,被告知父親蘇序病逝,這才倉促歸家。 他沒能見上父親最后一面。 在當(dāng)時,所有人都把蘇洵當(dāng)成了浪蕩子。只有父親蘇序,在別人用怪異的眼光看待自己兒子的時候,始終笑而不語。 在當(dāng)時,所有人都不知道蘇序的笑而不語到底代表什么。 蘇洵一生中參加過三次科舉,最早的一次是在18歲。 他有個二哥,叫蘇渙。當(dāng)?shù)厝硕颊J(rèn)為蘇渙比蘇洵有出息多了。蘇渙24歲考中進士時,蘇洵16歲,想追隨哥哥的步伐,奮斗了兩年后去參加科舉,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而在后世看來,蘇渙的名聲遠(yuǎn)遠(yuǎn)不如他的弟弟。但實際上,蘇渙是整個家族氣運轉(zhuǎn)變的關(guān)鍵人。蘇渙的中舉,打破了蘇家“三代皆不顯”的局面,成為這個平民家族上升為官宦家族的第一人。蘇軾后來在給蘇渙寫的祭文中說,伯父為官清廉,四海奔走,把家都忘在一旁,而今亡故,家中卻一貧如洗。這就是眉山蘇家的家風(fēng)。 父親蘇序的死,改變了蘇洵的人生。 從1047年到1056年,他有十年未出四川。后來的人說,這是蘇洵閉門求索的十年。 2 那些年走過的路,遇見的人,都成了蘇洵自我提升的參照物。 他厭倦了為科舉而讀書作文,把自己早年寫的數(shù)百篇科舉時文,一把火燒掉了。然后,“閉戶讀書,絕筆不為文辭者五六年”。 他只讀《論語》、《孟子》、韓愈以及其他賢人之文。 經(jīng)過多年苦讀后,用蘇洵自己的話說,胸中積攢的話越來越多,一提筆,化成文字自動流淌出來,每一篇都是“有為而作”,經(jīng)世致用之文,不再是以前那種空洞無用的應(yīng)試文章。 他練成了一個本領(lǐng),能夠預(yù)見科舉的潮流。但凡這種人,不是被當(dāng)作狂人就是被當(dāng)作傻子。但他不在乎,他也無需自己去證明自己的預(yù)見性是否正確。他的兩個兒子,經(jīng)過他的訓(xùn)練后,將代替他投身考場。 他曾送兩個兒子到州學(xué)讀書。州學(xué)教授劉巨是眉山當(dāng)?shù)氐拿浚塘颂K軾兄弟倆聲律、作對子等本領(lǐng),這是當(dāng)時科舉注重詩賦文采,在地方教學(xué)內(nèi)容上的落實。 有一次,劉巨在課上賦詩詠鷺鷥,念到最后兩句“漁人忽驚起,雪片逐風(fēng)斜”,蘇軾當(dāng)即說,老師的詩好是好,但最后一句改成“雪片落蒹葭”如何呢? 劉巨聽后說,我當(dāng)不了你的老師了。 蘇洵自己給兩個兒子編了數(shù)千卷書,當(dāng)作教材,并對兒子們說:“讀是,內(nèi)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本褪钦f,讀完這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綽綽有余。 他也不照科舉大綱來教兒子們,而是以孟子、韓愈、歐陽修的文章為范文,讓他們學(xué)寫古文。 多年后,蘇軾兄弟參加科舉。那一年,科舉風(fēng)向變了,由重詩賦改為重策論,而主考官正是歐陽修——蘇軾兄弟背誦和模仿他的文章,對他的風(fēng)格不要太熟悉了。 蘇洵不僅預(yù)見了科舉風(fēng)氣的轉(zhuǎn)變,還押中了主考官。他在兩個兒子同時考中進士的光輝事跡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難怪宋人編段子說,蘇軾兄弟考試前,擔(dān)心兩人必有一人落榜,蘇洵讓他們別擔(dān)心,到時一人和題,一人罵題,保證全中。 蘇洵自己不屑于考科舉了,但他卻成了那個年代的科舉押題大師。 ▲紀(jì)錄片《蘇東坡》截屏 3 不僅如此,蘇洵還是兩個兒子正式出道前的經(jīng)紀(jì)人。 他很早就認(rèn)定兩個兒子必成大器。 在著名的《名二子說》一文中,蘇洵這樣解釋給兩個兒子起名“軾”和“轍”的原因: 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若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 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而言車之功者,轍不與焉。雖然,車仆馬斃,而患亦不及轍。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矣。 翻譯過來就是說,車輪、車輻條、車頂蓋、車廂,都是一輛車的重要構(gòu)成部分,唯獨作為扶手的橫木(即軾),卻好像沒有什么用處。但是,如果去掉軾,那就不是一輛完整的車了。軾兒啊,我擔(dān)心的是你不會隱藏自己的鋒芒。天下的車都是順著車轍走的,但說到車的功勞,沒有人會想到車轍。這樣也好,就算車毀馬亡,人們也不會責(zé)難到車轍上。車轍是能夠在禍福之間優(yōu)游自處的。轍兒啊,我知道你是能讓我放心的。 蘇洵的這篇小文,就像是兩個兒子未來命運的“讖語”,后來被蘇軾和蘇轍的人生所印證。 明朝大才子楊慎說:“觀此,老泉(蘇洵)之所以逆料二子終身,不差毫厘,可謂深知二子矣?!?/p> 在兩個兒子成人之后,蘇洵決心將他們送出四川。 他在一封信中說,自己年近五十,人生基本廢了,也沒有進取之心,“惟此二子,不忍使之復(fù)為湮淪棄置之人”。 這時候,他之前在全國浪蕩認(rèn)識的朋友,紛紛變成了蘇氏家族的貴人。 蘇洵在九江結(jié)交的好友雷簡夫,此時在雅州(今四川雅安)任知州。他盛贊蘇洵雖為一介布衣,卻是天下奇才——不僅有王佐之才,還是當(dāng)代司馬遷。于是幫蘇洵寫了幾封推薦信,分別推薦給當(dāng)朝名臣張方平、歐陽修和韓琦。 蘇洵持雷簡夫的推薦信,到成都拜謁了時任益州知州的張方平。他同時帶上了蘇軾。張方平第一次見到不到20歲的蘇軾,即以國士之禮相待。 張方平同時慫恿蘇洵到開封去,說僻處四川“不足成君名,盍游京師乎”? 蘇洵表示,自己有名無名已經(jīng)無所謂了,但不能讓兩個兒子重蹈他這個父親的老路。 1056年的春天,蘇洵帶著蘇軾、蘇轍赴帝都開封。但父子三人先到成都,再次拜會張方平。 張方平拿出往年的制科考試真題,給蘇軾和蘇轍來了一次模擬考。閱卷畢,張方平大為驚嘆,說兩人都是天才,“長者(蘇軾)明敏尤可愛,然少者(蘇轍)謹(jǐn)重,成就或過之”。 張方平雖然與當(dāng)時的文壇領(lǐng)袖歐陽修有矛盾,但還是不計嫌隙,替蘇洵父子寫了一封給歐陽修的推薦信。 當(dāng)時人都知道,歐陽修是文壇最知名的星探,只有他才能夠成全蘇洵父子的文名,讓“三蘇”走紅。 蘇洵父子帶著雷簡夫、張方平等貴人的推薦信,進京了。 4 到了開封,蘇軾、蘇轍兄弟積極準(zhǔn)備來年春天的科舉考試,蘇洵則與京師的名公巨卿頻繁接觸。 作為父親兼經(jīng)紀(jì)人,蘇洵的任務(wù)是把兩個兒子“推銷”出去。當(dāng)然,前提是他得先把自己“推銷”出去,這樣才有說服力。 他拿著雷簡夫、張方平的推薦信,精選了自己最得意的20篇代表作,去求見歐陽修。 雷簡夫在寫給歐陽修的信中這樣說道: 起洵于貧賤之中,簡夫不能也,然責(zé)之,亦不在簡夫也。若知洵不以告人,則簡夫為有罪矣。用是不敢固其初心,敢以洵聞左右。恭維執(zhí)事職在翰林,以文章忠義為天下師,洵之窮達(dá),宜在執(zhí)事。向者,洵與執(zhí)事不相聞,則天下不以責(zé)執(zhí)事。今也讀簡夫之書,既達(dá)于前,而洵又將東見執(zhí)事于京師,今而后,天下將以洵累執(zhí)事矣。 這段話很有意思,對歐陽修簡直是赤裸裸的“威脅”。 意思是,我雷簡夫人微言輕,沒有能力讓蘇洵成名,這也不是我的責(zé)任和罪過。但我既然知道蘇洵這號奇人的存在,如果不說出來,那就是我的罪過了。而您(指歐陽修)是當(dāng)今文壇盟主,能力越大,責(zé)任越大。以前您不知道蘇洵這號人,他就算寂寂無名而死,也跟您沒關(guān)系。但現(xiàn)在不一樣了,您讀了我的推薦信,已經(jīng)知道蘇洵的存在了,況且蘇洵也要當(dāng)面拜見您,從今以后,蘇洵有名無名,天下人都認(rèn)為跟您有莫大的關(guān)系了。 歐陽修本來就是北宋文壇最著名的星探,聽說有這么個人自帶巨星潛質(zhì),趕緊取來文章一讀。一讀,果然很受用,當(dāng)即就把蘇洵捧為“當(dāng)代荀子”。 他正式向朝廷上了《薦布衣蘇洵狀》,極力稱贊蘇洵的文章“辭辨閎偉,博于古而宜于今,實有用之言”。更重要的是,蘇洵此人不是一個只會寫文章的文士,而是一個對現(xiàn)實問題能提出解決方案的大才。但他為人安貧樂道,不鉆營仕途,如果沒人引薦,就要被埋沒在這盛世里了。 隨后,歐陽修取代雷簡夫和張方平,成為蘇洵父子在朝廷上最有力的推薦者。 歐陽修把蘇洵父子推薦給了當(dāng)朝重臣韓琦、富弼、文彥博等人。短短時間內(nèi),蘇洵以一介布衣的身份,頻頻成為京城達(dá)官顯宦的座上賓。 而蘇洵的文章也一夜成為爆款,引領(lǐng)了京城的寫作風(fēng)尚,“名動天下,士爭傳誦其文,時文為之一變,稱為老蘇”。 ▲蘇軾畫像 5 蘇洵紅了,他的兩個兒子馬上也紅了。 在1057年春天的科舉中,蘇軾和蘇轍雙雙中第,脫穎而出。 主考官正是歐陽修。 蘇軾兄弟的上榜,源于歐陽修對科舉文風(fēng)的改革,此前被推崇的虛浮華麗文風(fēng)不吃香了,質(zhì)樸平易、言之有物的文風(fēng)開始占據(jù)有利地位。而蘇洵早年教導(dǎo)兒子們作文,已經(jīng)預(yù)見到了這一點。 放榜之后,關(guān)于蘇軾兄弟上榜的爭議很大。 跟同時上榜的曾鞏不同,蘇軾兄弟此前并無名氣,很多讀書人表示不服,開始抗議。歐陽修之子歐陽發(fā)后來回憶說:“二蘇出于西川,人無知者,一旦拔在高第,榜出,士人紛然驚怒怨謗,其后稍稍信服?!?/p> 士人怎樣變得服氣的呢? 蘇軾兄弟的文章確實好,這是大前提,但還不夠,關(guān)鍵還得有人加持。所以還是歐陽修出馬了。 放榜后,歐陽修對蘇軾兄弟一頓猛夸,說后浪兇猛,老夫當(dāng)避此人(蘇軾),放出一頭地。后來,蘇軾也確實成為歐陽修的繼承者,取代曾鞏,一躍而為北宋文壇盟主。 除了歐陽修,韓琦、司馬光等人也是蘇洵父子的貴人。 1061年,蘇軾和蘇轍同時獲得推薦,參加由宋仁宗親自主持的制科考試。 臨近考試時間,蘇轍突然生病了。 宰相韓琦聽聞消息,專門向宋仁宗申請考試延期舉行。他的理由是,今年的制科考試,蘇軾和蘇轍兩人最有聲望,現(xiàn)在聽說蘇轍病了,如果兄弟倆有一人不能參加考試,將難孚眾望。宋仁宗同意了。朝廷于是宣布當(dāng)年的制科考試延期20天舉行。 韓琦看到參加制科考試的人不少,還曾公開放話說,二蘇在此,你們竟然還敢跟他們同場考試?據(jù)說,此話一出,棄考者“十蓋八九矣”。 這次考試,一共只錄取三人。 考官司馬光對二蘇的策文十分欣賞,將蘇軾、蘇轍列為最高等——三等予以錄取。而蘇轍的策文寫得很犀利,直言宋仁宗為政茍且,為人好色,好面子,賞賜無度,導(dǎo)致海內(nèi)窮困。這引起了考官們的爭議。另一名考官胡宿認(rèn)為蘇轍言辭不遜,不應(yīng)錄取。司馬光據(jù)理力爭,說蘇轍“于同科三人中,獨有愛君憂國之心,不可不收”。 最終,雖然在策文中挨罵,宋仁宗還是親自拍板說:“求直言而以直棄之,天下其謂我何!”宋仁宗果然愛惜羽毛,于是降一等,以第四等錄用了蘇轍,對他進行升官。 退朝回宮,宋仁宗掩不住內(nèi)心的喜悅,頗為得意地對曹皇后說:“朕今日為子孫得兩宰相矣!” ▲蘇轍畫像 6 兩個兒子已經(jīng)出人頭地,而蘇洵自己也成為北宋最為傳奇的布衣文人之一,歷史再也抹不去他們的名字。 但蘇洵卻有了新的煩惱。 當(dāng)自己名滿天下,可與名公巨卿平起平坐之后,他早已消失的斗志又被點燃了。 雖然多年無意仕途,但他骨子里是想做帝王師,給時代把脈開方子的。 歐陽修等人也希望朝廷能將蘇洵引進體制內(nèi),授予相應(yīng)的官職。這給了蘇洵很大的期待。 然而,左等右等,就是等不來朝廷的委任狀。 蘇洵急了,直接給宰相韓琦寫信抱怨說: “今洵幸為諸公所知似不甚淺,而相公尤為有意。至于一官,則反復(fù)遲疑不決者累歲。嗟夫!豈天下之官以洵故冗邪?” 北宋“冗官”問題,人所皆知,所以蘇洵用來調(diào)侃有司,說你們給我一個官職怎么了,天下之官難道因為多我蘇洵一個人就變?nèi)吡藛幔?/p> 一直等了兩年多,朝廷才下詔,讓蘇洵去參加考試??荚囃ㄟ^了,就能直接授官。 蘇洵很有個性。他認(rèn)為朝廷要他參加考試是不相信他平時作的文章,便稱病拒絕赴試。 與此同時,他洋洋灑灑寫了一篇近7000字的《上皇帝書》,就天下之事提出了他的十項改革主張。同一年,王安石也遞交了給皇帝的萬言書,提出“變更天下之弊法”。但宋仁宗對他們的改革方案均無回應(yīng)。 不過,由此可以看出,蘇洵本質(zhì)上跟王安石一樣,是有雄心的改革家。只是,蘇洵沒有王安石那么幸運,他等不到銳意改革的宋神宗上位。否則,歷史記住的,就不僅是文學(xué)家蘇洵的大名,而是改革家蘇洵的傳奇。 事實上,蘇洵雖然常年偏居西南一隅,但他精通歷史,一眼就能洞穿宋仁宗盛世背后的危機。 在他最著名的政論文章《六國論》中,他提筆就寫道: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p> 六國滅亡,不是武器不銳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賄賂秦國。割地賄賂秦國,自己的力量就虧損了,這是滅亡的根本原因。 結(jié)尾又寫道: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p> 六國和秦國都是諸侯,他們的勢力比秦國弱,但還有不割地賄賂而戰(zhàn)勝秦國的可能性。如果一個一統(tǒng)天下的大國,卻自取下策,重蹈六國割地賄賂以致滅亡的覆轍,這就連六國都不如了。 整個北宋,讀過這篇《六國論》的人,都能一眼看清蘇洵是在借古傷今,諷刺當(dāng)時朝廷以歲幣向契丹換和平的政策。 但像蘇洵這樣的民間鷹派,在宋仁宗后期是不可能獲得重用的。 最后,朝廷還是給了蘇洵一個縣主簿的低級職位,留京參與編纂禮書。 1066年,在帶領(lǐng)兩個兒子到京城發(fā)展的10年后,蘇洵病逝了,年僅58歲。 蘇洵之死,震驚朝野,為他作挽詞的士大夫達(dá)100多人,“自天子、輔臣至閭巷之士,皆聞而哀之”。 蘇洵死時,蘇軾30歲,蘇轍28歲。此后,兄弟倆宦海沉浮,卻被父親早年預(yù)測他們前途的《名二子說》一一說中: 蘇轍為人較穩(wěn),一度官至副宰相之位;而蘇軾鋒芒畢露,雖然仕途坎坷,但文名最盛,光耀千年。 一千年來,“三蘇”上升為中國文學(xué)史上的一段傳奇,有人喜歡蘇洵的豪健,有人喜歡蘇軾的奇縱,有人喜歡蘇轍的深沉。 他們一起進入中國文學(xué)最具分量的榜單——“唐宋八大家”之列,一舉占據(jù)三席。 縱觀整部中國史,這樣著名的父子三人組合,恐怕只有兩對: 公元1000年以前出過一對,曹操和他的兒子曹丕、曹植,世稱“三曹”;公元1000年以后,又出一對,就是蘇洵和他的兩個兒子,世稱“三蘇”。 絕代傳奇,到此為止。參考文獻(xiàn):[宋]蘇洵:《嘉祐集箋注》,曾棗莊等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宋]蘇軾:《蘇軾文集》,孔凡禮校注,中華書局,2004年[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中華書局,2004年[元]脫脫:《宋史》,中華書局,1977年王水照、朱剛:《蘇軾評傳》,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4年李希運:《三蘇與北宋進士科舉改革》,《山東大學(xué)學(xué)報》(哲社版),1999年第2期潘殊閑:《論“三蘇”產(chǎn)生的政治文化生態(tài)》,《西華大學(xué)學(xué)報》(哲社版),2010年第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