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開篇所說的涉及的哪條河、哪座山的問題,網(wǎng)絡平臺上的文章已經(jīng)很多了。本文就換個角度,捋一捋這幾個地名分別得自于哪個時期。 河南之名得來最久黃河中游是我國文明的發(fā)祥地,歷史上傳說的三皇五帝,以及夏商周等先秦時期的三個朝代都活躍于這一帶,因此歷史上就有三河之說:周都曰河南、商都曰河內(nèi)、堯都曰河東。這里的河南、河內(nèi)、河東是指的當時三個古朝代國都所處的位置。其基本參照物就是黃河,后來河南、河內(nèi)在古代長期成為州、郡、府的名字,到了唐朝設置了“河南道”,這是它首次成為中央之下第一層級政區(qū)的名字。到了元朝時則被用于“河南江北行省”,在歷經(jīng)明、清為河南省之后一直沿用到現(xiàn)在。 以周朝時地圖作為底圖,展示“三河” 河北之名始于唐代如果以黃河為參照物的話,它的中、下游南側(cè)為河南,北側(cè)為河北才對,但是在我國古代很早的時候,卻沒有這樣叫,那時候為“河內(nèi)”。這就導致河北的名字到了唐朝才出現(xiàn)。黃河以南為河南道,黃河以北就是河北道。唐朝的河北道要遠大于今天的河北省,其北部包括今天的東三省以及俄羅斯太平洋西岸一帶。到了北宋和金朝,河北一名被用于河北東路、河北西路。但是從元朝起卻把“河北”這個名字給放棄了,元朝成為中書省的一部分,而明清均為直隸,直到民國十七年(1928年)國民政府建都南京后,因北京已不是首都所在地,于當年6月將直隸改為河北省,此名一直用到今天。 唐朝的河北道北部 山西作為行政區(qū)劃之名始于元代雖然在先秦之前以河南省崤山為界,崤山以西被稱為山西、以東被稱為山東,但這只是一種地理意義上的劃分,和本文討論之事并不相同。而今天的山西省由于位于黃河以東,以“河東”為名的行政區(qū)劃則在我國歷史上占據(jù)著長期重要的歷史位置。 “山西”用于行政區(qū)劃的開端,起源于元代的宣慰使司。宣慰使司始于唐,但卻盛于元,是元代僅次于行省的地方重要官府,是元朝前期因行中書省尚示定制、行省則以臨時處理軍政事務形式出現(xiàn)而作為兩類行省的補充,后來宣慰司僅管民政。因為元朝的中書省直轄區(qū)“腹里”面積巨大,相當于今天山西、山東、河北三省的面積,因此在直錄省的8個州、3個府、91個州、346個縣之外,在這一區(qū)域兩側(cè)設置了河東山西道宣慰使司、山東東西道宣慰使司。這是山西作為行政區(qū)劃名字的第一次出現(xiàn),這個名字和河東一起出現(xiàn),在體現(xiàn)出了所處區(qū)域位置的同時,也說明山西的“山”字是來自于太行山的。 元朝“腹里”,紅圈內(nèi)為兩個宣慰司 山東之“山”未必是太行山,作為行政區(qū)劃之名始于金代網(wǎng)絡上對山西、山東中的山字一直說是太行山,山西位于太行山以西可以理解,但是太行山以東今天則是河北省、明清時為直隸,再堅持說山東省是太行山之東就有些說不過去了。 其實這個問題可以靈活看待,山西之“山”必是太行山,“山東”名字的由來卻未必非要按這個思路來,也就是說山東之“山”未必是太行山。 “山東”之名用于行政區(qū)劃在金朝?!督鹗贰酚涊d:“移剌古為山東東路兵馬都總管”這是對于山東東路的最早記載,時間大概在金朝天眷二年(1139年)。以金朝山東東路、西路分界線來看,其中間部分大致與泰山等山脈的山脊線相重合,相信當時是以泰山這座名氣最大的山作為山東東路名字的。至于山東西路則是在貞祐三年(1215年)置,既然設置山東東路了,那就把這一帶設置成山東西路吧。到了元朝,山東東西道宣慰司則和河東山西道宣慰司以及中書省直轄的地區(qū)一起構(gòu)成了“腹里”。 金朝的山東東路和山東西路 明朝取代元朝之后,朱元璋把元朝的“腹里”一分為三,河東山西道宣慰司設置為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山東東西道宣慰司設置為山東承宣布政使司,它們中間部分在明永樂年間成為了北直隸,到了清朝,三部分就為山西省、直隸省、山東省。 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