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國云南、四川、貴州、廣西四省的高原和沿海丘陵之間的地帶。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彝族不斷沉淀下獨特的民族文化。其中,服飾文化作為彝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因民族支系繁多,民眾居住分散,形成明顯的地域特征,使得彝族服飾呈現出豐富而多樣的特點。 彝族服飾的色彩非常豐富,款式富于變化,并喜用大量的銀制品和刺繡作為裝飾。各地彝族服飾的造型款式不盡相同,其中以涼山彝族服飾最有代表性,基本保持了男性服飾的凝重大方與女性服飾的色彩多樣、圖案精美的風格特色。此外,彝族服飾也因性別、年齡、身份、場合等因素的不同,而各有差異。總體而言,年輕人講求色彩鮮艷,而老年人則更在意穿著舒適。 彝族男子喜在頭頂蓄一綹頭發(fā),稱為“天菩薩”,這是彝族古老的裝束,象征著男子的尊嚴,神圣不可侵犯。男子頭飾最顯著的標志是“英雄結”,就是用藍色或黑色的布帕在頭上纏繞成長約20至30厘米的柱狀纏束斜指向天空?!坝⑿劢Y”代表彝族男子威武不屈的精神,且根據年齡不同,英雄結的形狀也有所區(qū)別。未婚青年女性頭飾多為青藍布頭帕,形狀像瓦片,覆蓋在頭頂。戴時將發(fā)辮反纏,用紅頭繩加以固定,并在發(fā)辮上插簪子和梳子作為裝飾。已婚婦女懷孕或生育后,則改為戴黑色的“荷葉帽”,也叫“大鷹帽”。若已婚或生育后還戴頭帕,則會被認為不懂禮數規(guī)矩。 涼山彝族的傳統衣料多以自家織染的毛麻織品為主,最喜黑、紅、黃等色。成衣時,常用的工藝有挑、繡、鑲等多種技法,并將火鐮、羊角、蕨芨草等圖案裝飾其中,精致而華美。無論男女,上衣均為右衽大襟衣,喜愛穿一種叫做“擦爾瓦”的披衫,這種披衫無領無袖,多用白、灰、青三色羊毛線織成,有的帶流蘇,有的則不帶,有時還會以方格紋、斜紋、水波紋及南瓜籽紋等花紋作為裝飾。 涼山彝族因各處方言土語的差別,在服飾上有所區(qū)別。一般可分為三個方言服飾區(qū),一是義諾土語服飾區(qū),因其男子褲腳寬大,又稱為“大褲腳區(qū)”,以美姑為代表;二是圣乍土語服飾區(qū),又稱為“中褲腳區(qū)”,以喜德為代表;三是所地土語服飾區(qū),又稱為“小褲腳區(qū)”,以布拖為代表。 義諾土語服飾區(qū)的男裝特點為古樸、大方、適用。成年男子喜用青色或藍色頭帕,上身穿無領衣服,衣服上常刺繡著各種精美圖案作裝飾。下裝則穿褲腳十分寬大的長褲。腳纏綁腿,腰系匕首,胸前佩戴麝香包。擦爾瓦下邊往往鑲約三十公分寬的的黑布邊作裝飾。中老年裝在色彩上偏重以平和、樸素為主,以黑色、白色居多。兒童多戴繡著虎、貓等動物圖案的帽子,并喜戴銅制手鐲,來達到“避邪”的目的。義諾土語服飾區(qū)的女裝,講求與年齡相匹配。年輕女子上裝多緊身而艷麗,下身喜穿紅、黃、綠等鮮艷色彩相搭配的百褶裙,裙帶上掛繡著精美圖案、帶有流蘇的荷包,胸前佩戴精美的竹制口弦盒或針盒,頭頂戴藍色或黑色頭帕。中老年女裝偏重色彩淡雅,樸素平和。 圣乍土語服飾區(qū)的男女,多披白色、黑色、藍色的擦爾瓦,衣料以黑色和藍色為主。青年男裝上衣分內衣、坎肩和外衣,外衣為無領右衽開襟,圖案簡單,緊身窄袖,環(huán)肩、衣襟和衣擺處用有色布鑲飾。中老年男子上衣有對襟和大襟之分,較為寬大,基本不作裝飾。下身穿長褲,褲子的褲腳較義諾土語服飾要窄。青年女子的上衣為窄袖,身長過膝,袖籠和衣擺多鑲雪白兔毛皮作裝飾。頭帕輕而薄,上面繡著精美的圖案。 所地土語服飾區(qū)的男裝多選用黑色布料,上衣為緊身而短小的款式,往往要露出肚臍,上衣上多鑲長排銀扣,衣邊多鑲黃、紅色條作裝飾。褲子的特點是腰大、襠寬、褲腳很小,多在襠中心裝飾太陽型圖案。女裝多在衫外罩短袖大襟衣,衣短不過臍,衣身裝飾渦紋或波紋等傳統紋樣。裙裝多用羊毛織成,裙腳為百褶,裙身無褶或少褶。頭上戴用花線瑣邊的青布巾,少女有時戴牦牛氈笠。 飾品方面,涼山彝族也是在總體統一的前提下,各個土語服飾區(qū)略有差別。總體而言,男性多在左耳佩戴三顆紅黃相間的瑪瑙珠或蜜蠟珠,有的還垂以黑色流蘇作裝飾。此外,銀耳圈也是一種常見的男子飾物。女性則雙耳戴金銀、珊瑚、玉石等材質的飾品,且重視頸部裝飾,多戴銀領牌。兒童胸前喜歡掛銀鎖、銅鎖或木鎖,據說是為了避邪除穢、求得平安。成年男子喜佩匕首或腰刀,祭祀等重要場合時,還會佩劍。 涼山彝族多姿多彩的服飾展示了彝族古老的民族文化,保留了濃郁的民族文化傳統和特色,體現了彝族人民獨特的審美心理與文化習俗,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的寶貴財富。 |
|
來自: 澤霖文史 > 《原創(chuàng)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