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來源 薯蕷科黃獨(dú)的根莖。 02 別名 黃獨(dú)、黃金山藥、黃藥根。 03 植物形態(tài) 多年生纏繞藤本。塊莖卵圓形至近圓形,表面密生多數(shù)細(xì)長的根。莖圓柱形,無毛。葉片闊卵狀心形或卵狀心形,先端尾狀漸尖,基部心形,全緣或微波狀兩面無毛,葉腋內(nèi)有大小不等、紫褐色、球形或卵圓形珠芽,表面有斑點(diǎn)。雄花序穗狀下垂,常數(shù)個叢生于葉腋,有時基部延長排成圓錐狀;雄花早生,密集;苞片2,卵形;花被片6,披針形,紫色;雄蕊6枚,生于花被基部,花絲與花藥近等長;雌花序與雄花序相似,常2個至數(shù)個叢生于葉腋,花被片6,退化雄蕊6枚,子房3室,柱頭3裂,各再2裂。蒴果三棱狀長圓形,反折下垂,兩端圓,淡黃色。種子扁卵形,深褐色,通常兩兩生于中軸的頂端,種翅向種子上方延長呈長圓形,栗褐色?;ㄆ?~9月,果期8~11月。 04 產(chǎn)地分布 生于河谷旁、山谷陰濕地、雜木林邊緣或村邊林蔭下。分布于河南、陜西及我國華東、中南、華南和西南地區(qū)。 05 采收加工 秋季采挖塊莖,除去莖葉,洗凈,橫切成厚1~1.5厘米的片,曬干。 06 藥材性狀 圓形或類圓形切片,橫徑2.5~6厘米,長徑4~7厘米,厚1~1.5厘米。表面棕黑色.有皺紋,密布短小支根及黃白色圓形微突起支根痕。有的栓皮脫落而露出淡黃色。切面淡黃色至黃棕色,平滑或顯顆粒狀凹凸不平。質(zhì)堅(jiān)脆,易折斷,斷面平坦或呈顆粒狀。氣微,味苦。 07 性味歸經(jīng) 性平,味苦。歸肝經(jīng)、心經(jīng)。 08 功效與作用 清熱、涼血、解毒、消癭。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09 臨床應(yīng)用 用量3~6克,水煎服。用治咽喉腫痛、癰腫瘡毒、蛇蟲咬傷、甲狀腺腫。外用搗敷或研末調(diào)敷患處。 10 藥理研究 具有抗菌、抗甲狀腺腫、抑制心臟、抑制腸平滑肌、興奮子宮平滑肌、降血糖等作用。臨床上用黃藥子酊、復(fù)方黃藥子浸膏片、黃藥子素片治療甲狀腺腫大或甲狀腺瘤,有一定的療效,其中以復(fù)方黃藥子浸膏片(含碘化鉀)療效較好。對甲狀腺、食道、胃及直腸、乳房惡性腫瘤有一定抑制作用,對常見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 11 化學(xué)成分 含少量薯蕷皂苷、薯蕷毒皂苷以及黃藥子萜A、黃藥子萜B、黃藥子萜C等呋喃去甲基二萜類化合物。 12 使用禁忌 內(nèi)服劑量不宜過大。脾胃虛弱及肝腎功能不全者慎服。 13 配伍藥方 ①治扭傷:黃藥子根、七葉一枝花(均鮮用)各等量。搗烤外敷。(《江西草藥》) ②治咯血:黃藥子、漢防己各30克。為末,每服3克,水一盞,小麥二十粒,同煎,食前溫服。(《經(jīng)驗(yàn)方》) ③治鼻衄不止:黃藥子為末、每服6克,煎阿膠湯下。良久以新水調(diào)面一匙頭服之。(《簡要濟(jì)眾方》) ④治腹瀉:黃藥子研末,每次3克,開水吞服。(《貴州草藥》) ⑤治咳嗽氣喘:黃藥子塊莖、胡頹子葉各9克,甘蔗節(jié)2個。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文章內(nèi)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yī)專業(yè)人員請勿試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