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時期,天下分為十三州。及至三國時期,十三州中的九個在曹魏的控制之下,剩下的四個,東吳孫權(quán)手里有三個,劉備的蜀漢擁有一個,即益州。 這意味著曹魏占據(jù)原東漢帝國的大半國土,其中包括文化、經(jīng)濟最為繁榮的中原地區(qū)。無論《三國演義》中如何描述,事實上,曹操才是東漢帝國遺產(chǎn)的繼承者。 影視劇中的曹操形象 如此強大的實力,為什么沒能讓曹魏政權(quán)迅速統(tǒng)一中國,相反讓最弱小的蜀漢一次次地對曹魏主動出擊(諸葛亮五次北伐,姜維九次)呢? 唯一的答案只能是,曹魏并沒有看起來那么強大。 首先,相對于疆域而言,它的人口數(shù)量并不算大,所有低人口密度會帶來的問題,一樣也不會落下;其次,曹魏在地緣安全上,一直要面臨東南(東吳)、西南(蜀漢)兩線作戰(zhàn)的問題。 這還是技術(shù)層面的問題,相對于此,曹操必須面對一個更加麻煩的問題:從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再到后來曹丕代漢自立,相當于一次企業(yè)并購,土地、人口以及其他資源是曹氏接管的東漢帝國的“資產(chǎn)”,當初拖垮帝國的門閥就相當于曹氏接手的“債務(wù)”。 所謂門閥,擱在地方上,他們叫“豪強”;擱在近現(xiàn)代,可以稱之為“寡頭”。不管他們叫什么,你只需要知道,當時存在這樣一個階層,他們同時壟斷社會的經(jīng)濟資源和政治資源,并借此籠絡(luò)了大部分知識精英。 影視劇中的曹操形象 一段時期內(nèi),財富的總量是一定的,一個階層多吃多占,意味著其他階層只能少吃,甚至沒得吃。東漢門閥階層坐大,導致的結(jié)果就是平民階層難以維持生計、國家財政趨于枯竭,最終有了黃巾起義、群雄逐鹿…… 曹操所要面對的,就是這么一幫人。他們又是當時平均知識水平最高的一批人,治國還離不了他們,譬如荀彧,就是士族的典型代表——潁川門閥的精神領(lǐng)袖。一句話,既想踹開,又離不了。 司馬懿同樣屬于士族階層,相對于荀彧的相對中立,他對士族階層的維護要更加堅決。至于更早“領(lǐng)盒飯”的郭嘉,則是非士族階層的精英,所以在曹操眼中,“轉(zhuǎn)會”過來的郭嘉(郭嘉的推薦人是荀彧)更像是自己人。 影視劇中的司馬懿形象 如此一來,曹魏內(nèi)部大致可以分成兩個政治集團,軍人和草根精英更傾向于曹操的治國理念,門閥士族和曹操保持“相愛相殺”“若即若離”的狀態(tài),每個集團內(nèi)部都有各懷心思的派系,簡單地說,就是一個字——亂。 當時,政變、政治暗殺在曹魏內(nèi)部就沒斷過,相互傾軋更是家常便飯,例如曹氏集團的第二代“董事長”曹丕,在與曹植的立儲之爭中,為了強化自己的班底,以對沖老爹更看好的曹植,選擇倒向士族一邊,導致他登基以后,在事實上放棄了老爹秉承的政治路線,這又導致曹氏自身的根基開始動搖。 可以說,司馬氏最后政變成功,乃至代曹自立,很大一部分根源就在這里。 如果再往更早一些追溯,漢帝國的建立其實已經(jīng)和門閥有著很深的淵源。當初,秦末大亂,嚴格說起來,很難把它歸為農(nóng)民起義,真正起來造反的,主要就是戰(zhàn)國時期列國遺存的豪強和貴族,正是他們最終毀滅了秦帝國,他們是劉邦和項羽最初的基本盤。 相對來說,劉邦由于接納大量布衣精英——恰恰也是曹操所做的事情,因而對舊貴階層的倚重度要比項羽小得多,掣肘因素自然也少得多,這是劉邦集團能夠戰(zhàn)勝項羽集團的一個決定性因素。 漢朝建立之后,原先的基本盤變回了對國家根基的潛在威脅。西漢時代的歷史,主題基本就是國家和寡頭之間的斗智斗勇,中間,漢武帝通過漢匈戰(zhàn)爭,除了解決掉華夏族的地緣威脅之外,也在軍人中建立自己新的基本盤。 東漢時期,光武帝劉秀自起家開始,對寡頭的倚重程度就高于自己的老祖宗,給東漢帝國從一開始就埋下了隱患,國家對于寡頭的“議價能力”明顯減弱。 摘自 | 《領(lǐng)導文萃》2020年4月下 稿件來源 | 《圖說世界格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