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自古以來便講究民以食為天,在歷代興衰成敗的背后也多少都會與飯局有關。在歷史的進程中,圍繞權力展開博弈的各方勢力,不論是敵是友、是君是臣,往往都會通過宴會作為施展自己權術手段的渠道。 正因如此,從先秦時期直至清末民國,中國歷史上經歷的幾乎所有變局之中,都會有一次著名的飯局閃爍其間。那些在飯局上發(fā)生的故事,既是歷史車輪向前轉動的推手,亦是時代大趨勢的具體體現。下面就讓我們圍繞那些著名的飯局典故,解讀其背后的時代背景吧! ※ 澠池之會,秦國虎踞天下 ※ 西周末年,各地諸侯崛起、王室衰微。周天子雖然名義上仍然具有華夏共主的身份,卻早已大權旁落。進入春秋時期以后,諸侯爭霸愈演愈烈,戰(zhàn)國時期更是兼并滅國不斷,最終形成七國實力相對強大的國家,即“戰(zhàn)國七雄”。 戰(zhàn)國初期,魏國李悝變法圖強,迅速稱霸于中原。此后,列國相繼推行變法改革,楚國吳起變法、齊威王鄒忌改革、韓國申不害變法、秦國商鞅變法、趙武靈王改革、燕昭王招賢納士等,均不同程度提升了各自國家的實力,其中尤其以秦國變法最為全面和徹底。秦國自秦孝公重用商鞅推行變法,又經過秦惠文王和相國張儀的努力,終于具備東出函谷、虎視中原的底蘊。 秦惠文王之后,秦武王、秦昭襄王先后即位,此時的秦國南下巴蜀、北吞義渠、東伐三晉、問鼎于洛陽,已然成為天下最為強大的諸侯勢力。然而,南方的楚國雖然屢屢遭受秦、齊襲擊,其疆域卻依舊遼闊,正可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為了集中力量攻打楚國。秦昭襄王迫切希望能夠與北方的趙國交好,以免除后顧之憂。畢竟,經過了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之后的趙軍,可謂當時唯一能夠與秦軍匹敵的勁旅了。澠池之會,便是在這一背景之下舉行的。 由于秦昭襄王曾經有過武關扣押楚懷王的先例,趙惠文王原本并不敢前往澠池與秦王相會,所幸趙國朝臣準備充足。趙國一方面廉頗等武將駐守邊關以防不測,并提前為趙國新王登基做好準備;另一方面則派出藺相如這樣的忠勇之士陪同趙王左右,以策萬全。最終,秦王想要在宴席上羞辱趙王、打壓趙國士氣的打算,皆以藺相如的機智應對而破產。 當然,趙國雖然通過澠池之會暫時遏制了秦國攻趙的勢頭,并 取得一定程度的外交勝利。但從天下大勢層面看來,戰(zhàn)略的主動權卻始終握在秦國的手中,此后秦國接連發(fā)動對南方楚國的戰(zhàn)爭,并很快又調轉槍頭對準了韓趙魏三國,將遠交近攻的邦交策略發(fā)揮的爐火純青。秦昭襄王死后僅僅30年,秦國就已經完成了兼并六國、一匡天下的曠世基業(yè)。 ※ 鴻門宴,楚漢爭霸的前奏 ※ 秦滅六國,建立了秦朝,卻依舊延續(xù)了戰(zhàn)國時期嚴苛刑罰的套路。曾經激勵百姓努力耕種、奮勇殺敵的軍功爵制度,在六國國祚相繼熄滅以后變得難以持續(xù)。最終,飽受暴秦之苦的人們被逼上了“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的境地。大澤鄉(xiāng)陳勝、吳廣斬木為兵,揭竿為旗,一時間天下云集響應。會稽項梁、項羽叔侄,沛縣劉邦,韓國舊貴張良等人皆積極參與,以圖大事。 起義之初,陳勝、吳廣、項梁等人先后敗亡,項羽和劉邦逐漸成為反秦義軍隊伍中的佼佼者。巨鹿之戰(zhàn),項羽率數萬楚軍大破由章邯、王離率領的數十萬秦軍,秦國主力崩潰。各路諸侯義軍的態(tài)度也紛紛由作壁上觀轉為共尊項王。此時的劉邦雖然兵力不及項羽,卻率先攻破秦都咸陽,并派兵阻止項羽入關,二人由此結怨。 依據戰(zhàn)前楚懷王與大家的約定,率先攻入咸陽者可以稱王。于是劉邦便打算在關中稱王,這招致項羽的憤怒。楚軍為此厲兵秣馬,準備畢其功于一役,與劉邦決戰(zhàn)。很顯然,當時項羽勢大而劉邦弱小,無奈之下的劉邦通過張良結交項伯,并親身前往楚軍大營向項羽道歉,史稱“鴻門宴”。鴻門宴上雖不缺乏美味佳肴,卻暗藏殺機。項羽的亞父范增、族弟項伯等屢屢想要刺殺劉邦,無奈項伯、樊噲等人力保,劉邦最終得以全身而退。 此后項羽尊楚懷王為義帝,分封天下諸侯,其中劉邦便被封為了漢中王,并以西楚霸王的稱號自詡。不久,勢力日漸增長的劉邦便率領漢軍“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一舉收攏三秦,沿著秦滅六國的老路與項羽展開了長達四年的楚漢爭霸。雖然期間項羽曾在彭城之戰(zhàn)中憑借精銳騎兵的超強機動性獲得大勝,但因其目光短淺、狂悖多疑而導致人才流失、將領離心,韓信、彭越、英布等人先后站在了漢軍一方。最終,上演了一出霸王別姬、烏江自刎的悲情戲碼。 戰(zhàn)勝了項羽的劉邦,建立起了繼秦朝之后的又一個大一統(tǒng)王朝。劉邦定都長安,漢承秦制,并于漢初長期推行休養(yǎng)生息的國策。文景之治以后,漢武帝開辟絲路、北擊匈奴、攘夷拓土,造就了漢武盛世的偉業(yè),卻也加劇了底層民生的賦稅負擔,導致土地兼并、戶籍隱匿現象加重,豪族由此崛起。到了西漢末期,朝政幾乎被豪族獨攬,甚至豪族世家出身的王莽一度篡漢自立。 ※ 青梅煮酒論英雄,曹、劉 ※ 雖然在豪族世家的支持下,王莽建立了新朝,但卻并未持續(xù)太久。這是因為莽新對漢朝制度的一系列改革,雖然有利于加強皇權,卻反而損害了豪族世家階層的利益。新朝曾以王田制為名,恢復井田制,以圖加強中央土地稅收;又陸續(xù)將鹽、鐵、酒、幣制、山林川澤收歸國有;后來更是廢止了奴隸制度,禁止豪族購買失地流民為奴。如此一來,不僅原本支持他的豪族階層紛紛離心,就連底層流民也失去了成為豪族佃農和奴仆的生存機會。恰逢蝗災、旱災泛濫,一時間各地農民紛起,赤眉、綠林席卷中原,身為漢室后裔的劉秀重塑大漢,建立東漢。 東漢王朝從一開始就是在各地豪族世家的支持之下建立起來的,自明章之治以后,以宦官為主的皇權勢力和以朝臣清流為主的豪族世家代表勢同水火,加上間于二者之間的外戚勢力,東漢末年的朝堂早已烏煙瘴氣、混沌不堪。黃巾起義以后,皇權虛弱、群雄割據,各方勢力逐鹿中原,其中尤其以袁紹、袁術、曹操、劉備、公孫瓚等人最具代表性。 在漢末眾多軍閥中,劉備的情況最為特殊。他的前半生幾乎是屢戰(zhàn)屢敗、屢敗屢戰(zhàn),顛沛流離于各方諸侯之間,卻憑借卓越的時局洞察能力、戰(zhàn)略眼光和人格魅力,吸納了眾多人才追隨,并屢屢避開禍患。后來呂布出兵攻打劉備,迫使其投奔曹操,并被許以豫州牧。后來曹操擒獲呂布,更上表朝廷奏請劉備為左將軍,禮之愈重,出則同輿,坐則同席。當時冀州袁紹已經擊敗了占據幽州的公孫瓚,堪稱天下最強諸侯,卻在曹操對劉備的言談之中遭到蔑視。 “煮酒論英雄”是《三國演義》中的一個精彩橋段,其中劉備和曹操一問一答,指點群雄。然而,在《三國志·先主傳》中,曹操則是直截了當的告訴劉備,“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這或許是曹操在面臨袁紹強大壓力之下,刻意對外釋放的意思,皆以勉勵和安撫下屬的情緒。不過,同樣不排除這是曹操對劉備真心實意的贊賞。畢竟當其他諸侯都在極力爭奪城池、兵馬和錢糧之時,唯有劉備在努力收攏人心。其所管轄過的地方,往往都能得到百姓的愛戴。聚集在其麾下的重要人物大多能夠做到不離不棄、誓死效忠。 不過,或許也正是因為曹操的這一句話,在劉備面前徹底暴露了自己的政治野心。此后,劉備開始參與到了董承的謀劃中,并脫離曹操南附荊州劉表。 ※ 群英會,赤壁一炬、天下三分 ※ 曹操在北方相繼攻滅了呂布、袁術、袁紹等人以后,開始籌謀南下荊州的計劃。恰在此時,荊州牧劉表年邁去世,留下長子劉琦、次子劉琮內斗不休。東漢的豪族政治氛圍導致荊州地界的諸多實權同樣被世家掌握,以蔡瑁為首的豪族勢力決心擁立劉琮繼承世子之位,迫使劉琦不得不倚重于外力劉備。于是,當曹操率軍南征之際,荊州碰巧遭遇內亂,于是蔡瑁等人順勢投降曹操,迫使劉備、劉琦不得不率部逃亡。 曹操的南下和蔡瑁、劉琮的投降不僅讓劉備感到措手不及,亦對江東孫權集團造成極大震撼。其中周瑜、魯肅等人主張積極抗曹,而張昭、張纮等人則建議歸順朝廷。最終,孫權采納了周瑜的策略,并與劉備聯(lián)合抗擊曹軍侵犯。赤壁大戰(zhàn),天下三分之勢初見端倪。由于聽聞周瑜英姿神武、一表人才,曹操曾派遣蔣干前去說服周瑜投奔自己。蔣干素來以辯才著稱,儀表堂堂、出類拔萃,于是就以私人故交身份去見周瑜。 此事在元雜劇和《三國演義》中被描繪成周瑜大擺群英會,誘導蔣干盜書的橋段。然而現實情況卻是蔣干非常清楚周瑜的為人,在周瑜刻意安排與他同吃同睡,并力邀其參觀軍營、閱覽服飾珍玩之后,就已經非常清楚舊友的意思了。正所謂聞炫音而知雅意,周瑜就是要以二人友情斷絕蔣干的勸降之言,以軍容珍玩展露東吳的抵御之心。所以,洞悉老友深意的蔣干在回去之后向曹操大力稱贊了周瑜的氣度,并直言其絕非言辭所能離間的。 本篇我們共同闡述和分析了秦趙澠池之會、項羽劉邦鴻門宴、曹操劉備煮酒論英雄以及蔣干周瑜群英會的典故和背景,通過辨析這些故事中的真?zhèn)?,詳盡了解到當時的歷史背景,以及這些飯局本身的重要意義和影響。 下一篇,我們將會繼續(xù)闡述歷史上的那些著名飯局,去了解“石崇全酒宴”、“飲中八仙長安酒會”、“杯酒釋兵權”以及“康乾千叟宴”的故事。敬請期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