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篇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態(tài)度比形式重要 常言說:“信則有,不信則無?!奔漓牍砩?,是因為相信鬼神的存在。否則,祭祀就無從談起。 祭祀重在誠敬。祭祀不只是一種儀式,而是通過這儀式來表達祭祀者的敬畏之心。程子曰:“祭先主于孝,祭神主于敬?!彼?,祭祀時要有虔誠的心態(tài),發(fā)自內(nèi)心,表現(xiàn)于行動。如果心不誠,祭祀就失去了其實質(zhì),就成為一種毫無意義的儀式,只是做做樣子,是讓別人看的。 清明節(jié)上墳,就是一種對已故親人的祭祀方式,不只是要帶祭品,祭品也不一定豐厚,但是必須心存敬畏,態(tài)度要虔誠。祭祀時,恭恭敬敬,如親人就在眼前一樣。慎終追遠,感念親人的厚德,牢記自己的責任,把家族事業(yè)發(fā)揚廣大,真正做到“事死者,如事生”。 由于時代的變遷,祭祀這行莊重的禮儀,現(xiàn)代很多人已經(jīng)不了解其所要表達的內(nèi)涵,把清明節(jié)上墳看作是一種單純的風俗習慣,看別人上墳,自己也上墳,別人咋做,自己就咋做,至于為什么要上墳、如何做,卻知之了了。因而,上墳就成了做做樣子,沒有實際的意義,如此費時勞力又浪費錢財,卻沒有價值,還不如不做。 回族沒有上墳的風俗習慣,到墳去稱之為“走墳”。走墳時,不帶任何祭品,要誦《古蘭經(jīng)》,其意義不只是為亡者祈禱,赦免其生前的罪責,更重要的意義是教育生者要反思,反思人最終是要走向死亡,警示生者在活著的時候要多做功課,多做善事,不要做惡,少一些罪責。 這一章與前兩章是一脈相承,表明了孔子對待祭祀之禮的態(tài)度,對當時魯國上層對待祭祀之禮的不敬不誠的不滿,間接批評了祭祀之中只重形式不重內(nèi)容的錯誤做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