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難說,溫州是一座怎樣的城。它常被作為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形象縮影,有著遍及四海的商人和商品,說著中國最難懂的方言,也曾坐擁“閑敲棋子落燈花”的文人薈萃,亦有壯闊磅礴的大好山河。 這些是溫州印象,但不是溫州的全部。了解溫州,還是得先了解溫州人和他們身上的溫州精神。循著這條精神脈絡(luò),我們能夠厘清這片土地與這座城市的關(guān)系,理解溫州人永遠前行的動力從何而來。 從千年歷史中徐徐走出來的溫州,很多時候像是一個矛盾體:貧瘠與富有、出走與回歸、闖蕩與保守、儒雅與草莽,在它身上并存。 而這一切氣質(zhì)的源頭,或許就是溫州人腳下的這片土地。東南沿海,閩浙交界,一條并不算寬闊的甌江,從浙南群山中蜿蜒流淌,匯入東海。 古稱“東甌”的溫州,是所謂百越之地的一部分。先秦時,這里人口稀少,被視作蠻荒之地,“斷發(fā)文身,錯臂左衽”是《戰(zhàn)國策》對它的記載。 秦統(tǒng)一六國后,設(shè)郡縣,在今溫州地區(qū)設(shè)立閩中郡,這是溫州納入中原王朝建置之始。南北朝時期,衣冠南渡,很多中原士人來到江南,也給溫州注入了延續(xù)至今的文脈。 到了唐宋時期,溫州成為文人薈萃之地?!伴e敲棋子落燈花”就出自永嘉(溫州古稱)四靈之一的趙師秀之手。南宋時,隨著中原文明再次南遷,溫州的文氣愈發(fā)蓬勃起來,有“人物滿東甌”之說。 濃厚的學(xué)術(shù)氛圍讓作為當時最重要的儒家學(xué)派之一的永嘉學(xué)派,也隨之誕生壯大。從宋元到明清,溫州綿延千年的文脈終結(jié)出了精致的果實。 永嘉昆曲、青瓷、漆器向我們講述著彼時溫州的雅致氣息,被稱為“活化石”的溫州話,也保留大量原住詞匯,記錄著宋朝甚至更早時期漢語的特點。 如果歷史就這樣走下去,溫州很可能會成為一座文化之城、歷史之城,符合溫州——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溫潤的城市性格。 但在近代,這片土地上星星點點的商業(yè)火種,終成燎原之勢,把溫州推上了全國著名商貿(mào)城市的位置。 “白手起家、敢闖敢拼、百折不撓”是外人說起溫州時,彈出的高頻詞匯,濃厚的商業(yè)氛圍或多或少掩蓋了它作為一座古城的文氣。而這兩種氣質(zhì)的此消彼長,也能在很大程度上解釋溫州人身上的矛盾,土地稀少,催生了溫州人向外的渴望。 在古代,這種渴望體現(xiàn)在科舉的勝利上,今天則依托于遍布四海的溫州商人。 東南丘陵,地形封閉,遠離中心的溫州,即使在最壓抑的年代,也沒有完全熄滅商業(yè)的火苗。所以歷史上儒雅的溫州人,能在改革開放之初,被一窮二白的草莽之氣驅(qū)使,瞅準商機,離開家鄉(xiāng)尋找財富。 四十年的積累之后,有些人選擇定居一線城市甚至海外,溫州成為遙遠的印記;還有的人選擇回到溫州,躲進保守的情緒里,對著兒女領(lǐng)來的外地對象上下打量。 溫州的歷史從來都不是輕快的,在重重疊疊的時光里,溫州人走出漫長的距離,屬于他們的精神也逐漸成型。 溫州自古商業(yè)繁榮,手工業(yè)發(fā)達。艱山海阻的地形一方面限制了溫州與其他地方的聯(lián)系,另一方面也讓這里得以擺脫官方正統(tǒng)儒家思想中重本抑末、抑制商業(yè)的壓力。 在大多數(shù)敘事里,人們一遍遍訴說著商業(yè)文明在溫州的崛起,甚至將這種商業(yè)精神的起源歸結(jié)于南宋時的永嘉學(xué)派。把“事功”作為核心的永嘉學(xué)派,主張義利兼有,這一點也常常被認為是溫州人務(wù)實的源頭。 十九世紀,在東西碰撞的歷史背景下,溫州開埠,昔日中國最重要的碼頭之一再度繁忙起來,這也加速了溫州人擁抱商業(yè)的進程。 1937年,留學(xué)歐洲的社會學(xué)家費孝通來到柏林,房門被一個拎著手提箱的溫州人敲開,盡管費孝通聽不懂溫州方言,但這個溫州人還是熱情地打開箱子,向他推薦日用百貨。 半個世紀之后,1986年,費孝通到溫州考察。靈活的小作坊模式,讓費孝通大加贊賞:溫州模式的重要意義倒不在它發(fā)展了家庭工業(yè),而在于它提出了一個民間自發(fā)的遍及全國的小商品大市場,直接在生產(chǎn)者和消費者之間建立起一個無孔不入的流通網(wǎng)絡(luò)。 憑借著費孝通所描述的溫州模式,改革開放初期,這座城市沖在了時代的潮頭。指引這個過程的,正是溫州人不怕苦和累、敢為天下先的奮進精神。 當?shù)夭徽J溫州商品,他們就一點一點推銷;國營商場拒絕溫州貨,他們就包下柜臺來自己干;哪個地方?jīng)]有通溫州的航班,當?shù)販刂萑司妥怙w機,自己開辟航線;銀行貸款難,以熟人關(guān)系為擔(dān)保的民間金融風(fēng)生水起…… 這種野蠻生長的氣概,今天讀來既讓人動容,也讓人心憂。比如連環(huán)相扣的民間借貸,雖在當時解了很多溫州商人的燃眉之急,卻也埋下了一個長久的隱患。 上世紀九十年代是溫州商人最輝煌的時代,遍布全國的溫州商會,把溫州村、溫州街、溫州商城開到了大大小小的城市,溫州模式開始向外推廣。 與此同時,隨著外來的財富增加,溫州也愈加繁榮。那時候,全國六千多輛菲亞特車型,有一半多在溫州跑出租,老溫州習(xí)慣把坐出租車叫做“坐菲亞特”,站在街頭喊一聲“喂,菲亞特”也成了很多人的共同記憶。 到了世紀之交,溫州中小企業(yè)如雨后春筍,這些手握資金的老板組成炒房團,他們的大手筆讓不少人記憶猶新。當時,浩浩蕩蕩的溫州人拿著鈔票,涌進上海買房,拿上海戶口,上海的開發(fā)商甚至跑到溫州的報紙上登廣告。 那時在一片繁榮之下,恐怕誰也沒想到,炒房團之后,下一個讓國人記住的溫州商業(yè)印記,會是一家倒閉的皮革廠。 溫州商業(yè)活躍,帶動了民間金融發(fā)達,各種地下錢莊、擔(dān)保公司層出不窮。但是這種發(fā)展模式的無序和不穩(wěn)定在十年前的那場金融危機里暴露無遺。 相關(guān)統(tǒng)計顯示,在2010年前后,整個溫州,接近90%的家庭或個人參與民間借貸,60%左右的企業(yè)也深陷其中。隨著連環(huán)還債崩盤,資金鏈相繼斷裂,老板們紛紛跑路。 其中偏偏有個叫做黃鶴的人,和他的江南皮革廠一起,成了全國人的笑談。盡管后來在溫州商人的一再要求下,這首惡搞歌曲的作者進行了道歉,但溫州經(jīng)濟遭遇挫折,卻是不爭的事實。 話說回來,在過往的四十年里見慣了生意場上風(fēng)云變幻的溫州人,所見的挫折從來都不少。 1987年夏天,杭州武林廣場一把大火,把5000多雙劣質(zhì)溫州皮鞋燒成灰燼,此后幾年,“溫州鞋”幾乎成了低質(zhì)的代名詞。 溫州人在挫折中學(xué)會了品牌意識,拋棄了仿制,一批日后馳名全國的皮鞋品牌,就是從這時候啟程的。時間一直回溯到1980年12月11日,那大概是所有溫州商人的一個共同起點。 那天,二十歲的溫州女孩章華妹,從工商局領(lǐng)到了中國第一張個體工商營業(yè)執(zhí)照,也成了中國改革開放后的第一位個體戶。 那時候誰會知道,這將是一個時代的起點?誰又會知道,溫州和溫州人,在未來的四十年要經(jīng)歷多少曲折,創(chuàng)造怎樣的傳奇? 但就像從丘陵間蜿蜒入海的甌江一樣,溫州人見慣了曲折的路,不管前路有多少阻隔,一直往下走就是了。 今天的溫州,似乎不太像一個還能創(chuàng)造奇跡的城市。 從過去走來的溫州人,少數(shù)像神秘的黃鶴一樣遠走他鄉(xiāng),跑路之后再無蹤跡;還有的像唯品會創(chuàng)始人沈亞一樣,闖到一線城市做一番事業(yè);大多數(shù)溫州人,都像章華妹一般回歸平凡,過著安適的日子。 盡管溫州的經(jīng)濟總量還能排在浙江第三,常住人口也接近千萬,但它身上,漸露疲態(tài),越來越體現(xiàn)出一座傳統(tǒng)小城的氣質(zhì)。拼命闖蕩、四海為家逐漸退出了這座富足的海濱城市,在溫州人的生活里,那種求生存的緊迫感漸漸散去。 吃一碟豬油糕,生活平淡向前,但能吃飽穿好,不正是上一代溫州人選擇出發(fā)的理由嗎?忙了四十年的溫州人,正好可以拾起先輩的昆曲和詩詞,也可以到明秀的山水里走一走,好好賞玩。 位于溫州東北部的雁蕩山,以仙風(fēng)道骨聞名,素有中國“東南第一山”的美譽。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紛至沓來,留下諸多優(yōu)美的詩篇。與常規(guī)的賞景線路不同,在東南地區(qū)的戶外圈,流行著一條沿著雁蕩山脊線行走的路線。 四望白云,迷漫一色,平鋪峰下。諸峰朵朵,僅露一頂,日光映之,如冰壺瑤界,不辨海陸。這段文字出自徐霞客之《游雁宕山日記》,當年的雁宕山即如今的雁蕩山。 在浙江的東南沿海,從北向南橫亙著四明山脈、天臺山脈、括蒼山脈和雁蕩山脈。雁蕩山綿延數(shù)百公里,按地理位置不同可分為北雁蕩山、中雁蕩山、南雁蕩山、西雁蕩山(澤雅)、東雁蕩山(洞頭半屏山),通常所說的雁蕩山主要是指樂清市境內(nèi)的北雁蕩山。從高處看,雁蕩山像個精致的盆景,以峰險、嶂奇、洞幽、瀑絕、潭深被譽為海上名山、寰中絕勝。自古文人墨客攀緣其間,無不嘆息:此山不可記也。 此山不可記也,并非此山無甚可記,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留下了5000余首詩詞,便是摩崖石刻,也有400處之多。一處風(fēng)景,被人窮盡了溢美之詞,再從文字上絞盡腦汁尋找贊美的話,確是鮮有新意,所以,“此山不可記也”是有道理的。 在這些詠嘆雁蕩山的古人中,唯有徐霞客是真正的行者,他沒有像文弱書生僅止步于“雁蕩三絕”靈峰、靈巖、大龍湫流連忘返,而是以“上窮碧落下黃泉”的精神,三進雁蕩,爬遍大小山巒,先是登百崗尖邊峰,后是登雁湖尖、百崗尖,以親歷所見,得出“大龍湫之水非雁湖而來”的結(jié)論。 常言道,無限風(fēng)光在險峰。雁蕩山的“險峰”從東向西一字排開,有四座,分別是烏巖尖、百崗尖、凌云尖、雁湖尖,雁蕩“四尖”便是指這四座山峰。當年徐霞客并沒有“四尖”的概念,他是從“四尖”的中部殺入,直取大龍湫瀑布,從大龍湫背攀登絕壁而上,僅登峰雁湖尖與百崗尖。徐霞客為何登高望遠?他就是想親自考證“宕在山頂,龍湫之水,即自宕來”的記載,求證大龍湫瀑布的水源之謎。 四百多年過去了,如今,“雁蕩四尖”儼然已成驢友探險的圣地,在四座山峰的山脊間穿行,成為浙閩滬戶外圈中最受歡迎的探險線路。登高望遠,極目天地,會產(chǎn)生征服山峰的快意,但對“雁蕩四尖”來說,攀緣于四尖之脊,深淵薄冰,柳暗花明,更能體會人生得意。 走這條線最好的季節(jié)是春秋兩季,冬季冰雪路滑,夏季酷暑難耐,密林之中多蛇蟲,都為挑戰(zhàn)之行帶來許多不確定性。通常,驢友的穿行線路都是從烏巖尖起,至百崗尖、凌云尖,雁湖尖出山。 從雁蕩最高峰的百崗尖到烏巖尖,兩山相連的山脊猶如一條游走的蛇,若隱若現(xiàn),山脊上長滿了樹和灌叢。百崗尖分東尖西尖,從東尖往上,是一條60度的斜坡,碎石浮動,土質(zhì)疏松,雙手雙腳爬行還不一定牢靠。但翻過百崗東尖,一條最美的山脊線展現(xiàn)在眼前,遠望,往百崗頂?shù)纳郊贡∪琏a魚背;行之,如徐霞客所說,已而山愈高,脊愈狹,兩邊夾立,如行刀背。山脊西側(cè)偶起大霧,只一會兒,霧就散漫開來,流水般翻過山脊流淌向東。站在百崗尖極目樂清灣,水天一色,然海中玉環(huán)一抹,若可俯而拾也。徐霞客所說的,玉環(huán)一抹,正是遠方的玉環(huán)諸島,在霧氣中隱約可見。 從百崗尖去凌云尖的路更不易,先是下坡的路,正如徐霞客所言,又石片棱棱怒起,每過一脊,即一峭蜂,皆從刀劍隙中攀援而上。顯然,徐霞客是從凌云尖方向爬往百崗尖的,那片石坡,從下往上是攀緣,自然所見是“石片棱棱怒起”,而驢友通常是下坡,需手腳并用,與滿坡的片石爭奪落腳之地。 同樣是山脊,這條路走的人少,灌叢和雜草長得茂盛。當翻過兩座山,登頂?shù)穆啡裨诒热诉€高的樹叢中。經(jīng)過漫長的林下穿行,真站上凌云頂時,內(nèi)心就有了凌云壯志的豪情,望四面峰巒累累,下伏如丘垤,惟東峰昂然獨上,最東之常云,猶堪比肩。四顧山色又不同,奇峰絕壁在眼前。 今人早已把雁蕩山成因分析了個透徹,我國著名火山地質(zhì)學(xué)家陶奎元先生曾多次考察雁蕩山,他在論文中寫道:雁蕩山是亞洲大陸邊緣巨型火山帶中白堊紀火山的典型代表,中生代時期,古太平洋板塊向亞洲大陸板塊俯沖過程中,擠壓摩擦產(chǎn)生熱能,使上地殼和下地殼部分熔融形成巖漿。當有斷裂通往地表時,巖漿就沿著這一通道上升到地表一火山就噴發(fā)了。在經(jīng)歷火山爆發(fā)、塌陷、復(fù)活、隆起的過程后,巖漿覆蓋在原始地貌上,巖漿中的流紋巖成為了雁蕩山的主要地質(zhì)。所以,假如有心,你走近雁蕩山體,能清晰分辨層級分明的流紋巖、凝灰?guī)r。 但山脊之美是不需要這么多理性分析的。向雁湖尖進發(fā),凌云尖至雁湖尖的山脊之路漸與古道重疊,蜿蜒的古道兩邊,盡是遍野的茶樹和次生林,人煙已近。實際上,因雁湖之遠,茶山、林木疏于管理,幾近荒蕪。 沖頂雁湖尖時,太陽往往已掛在西邊,把裝備留在半山的林場守護點,輕裝上陣。在落日之時大概能抵達雁湖尖。站在驢友撿拾的瑪尼堆前,數(shù)十個小時的連續(xù)攀爬,讓闖入者收獲了最后一份喜悅——太陽光溫暖地灑在每個人的身上,余暉把大山鍍上了一層金色。 雁湖尖是雁蕩山的第二高峰,雁湖云海和雁湖日落為雁蕩勝景。遠山如黛,山脊一抹,一天的跋涉艱辛也就隨著太陽落下,清風(fēng)蕩起,揮散于天地之間。這,就是雁蕩之魅了。 地處溫州最北端的楠溪江同樣具有傳奇色彩。華夏大地雖盛產(chǎn)名山大川,諸條詩路亦千古流芳,可孕育出中國最初山水詩的,卻是這條低調(diào)質(zhì)樸的江河,楠溪江的山水基因亦從此匯入中國詩歌史的輝煌之中。 在地圖上尋找楠溪江,會在浙東南發(fā)現(xiàn)一個優(yōu)美的樹狀水系,它植根于甌江之上,在雁蕩山脈、括蒼山脈等崇山峻嶺的包圍中舒展著它的枝繁葉茂。 這條寫滿傳奇的江全長三百多里,在甌北茂密的山林間百轉(zhuǎn)千回,一路逶迤南下,涌入甌江后奔向東海。東晉始設(shè)永嘉郡,永者,水長也,嘉者,美善也,這方大地終因山水明媚而得名。在傳說中,永嘉城剛剛筑城完工時,曾有一只白鹿嘴銜鮮花從城中穿過,所到之處天空出現(xiàn)五色祥云,故永嘉又名白鹿城。由于三面環(huán)山,既非通衢要道,又非兵家要地。在漫長的時間里,楠溪江都深藏于浙東南的山野水澤之中,少為人知。 直到約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一天,楠溪江上漂來一葉扁舟,打破了這里的平靜。船首立一人,長袍飄逸,以興奮和新奇的目光打量著這方古樸秀美的山水,胸中激蕩起萬千漣漪。他便是從京都建康跋山涉水而來的謝靈運。 這是一場神奇的相遇。謝靈運還不知道,他將在這里寫下中國第一批山水詩,光耀千古;而楠溪江也未曾意識到,其水清、巖奇、瀑多的自然之美,將從此融入中國古代詩歌的血脈和基因之中,源遠流長。 在這場動人的相遇過去一千多年后,游客紛紛來到楠溪江,懷著難以釋懷的疑惑,打量著這條江河每一次的晨霧暮嵐——中國名山大川數(shù)不勝數(shù),山水詩為何選擇在楠溪江呱呱落地? 實際上,楠溪江帶給他的靈感和激蕩,很可能遠遠超出了謝靈運的預(yù)想。在此之前,雖然他也有一些涉及山水的詩歌,但還算不上是真正的山水詩??蓙淼介现?,他深藏于內(nèi)心的山水基因便被神奇地激活了,仿佛他鄉(xiāng)遇故知,盡情傾訴。謝靈運在永嘉只待了一年有余,卻也是他創(chuàng)作的高峰期,其現(xiàn)存的山水詩約有40余首,永嘉時期的便有20余首。 在楠溪江大橋橋頭,那尊高大的謝靈運塑像,他一手捋著長須,一手握書,眺望遠方。當年,他正是從這里進入了楠溪江。江河交匯處,江濤拍岸,亂石崩云。綠嶂山中,澗流蜿蜒,清澈見底。石室山群峰崢嶸,古洞幽深…… 楠溪江從上到下,三十六灣、七十二灘。上游江水奔騰跌撲,多瀑布深谷;中游河谷漸闊,遍布淺灘深潭;再向下游,田園之美盡收眼底。百聞不如一見,可以想象,如“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的絕代佳人般的楠溪江是如何讓謝靈運一見傾心的。在這山青水碧、嵐羞云幻的景色中,諸多詩句便噴薄而出了——澗委水屢迷,林迥巖逾密。石室冠林陬,飛泉發(fā)山椒。近澗涓密石,遠山映疏木。時而,他還縱橫捭闔,一句寫山一句寫水——疏峰抗高館,對嶺臨回溪。 除了山水形勝,楠溪江之美還在于變幻的色彩,謝靈運敏感地捕捉到了這一微妙的靈光,留下了諸如“白芷競新苕,綠蘋齊初葉”的美妙詩句。很快,這些滲透著楠溪江之美的、鮮麗清新的詩句沖破了晦澀古板的玄言詩的樊籬,開創(chuàng)了南朝的一代新風(fēng),如同蕭瑟冬日后盛開的春花,即讓人耳目為之一新。 與此相呼應(yīng),楠溪江兩岸的古村落大多樸實無華,許多建筑中,不加鏨鑿的蠻石墻矗立在卵石地面上,天然原木亦不加斧斤,隨彎就曲,與庭前翠綠的樹木彼此唱和著,給楠溪江渲染出一層遺世而隱的色彩。 當?shù)卮迕穸囵B(yǎng)鸕鶿捕香魚,第二天早上到鄉(xiāng)鎮(zhèn)去賣,以補貼家用。雖談不上豐衣足食,但江上往來,倒也自得其樂。晚上的楠溪江有了涼意,三三兩兩舴艋舟上,鸕鶿上下翻飛捕捉香魚。漁火點點,繁星閃爍,江畔村莊燈火闌珊,構(gòu)成了亦真亦幻的山水世界。 原來楠溪之魅,不只是水光山色,山野之樸實無華,比之那些浮光掠影更為動人心弦?;蛟S當年謝靈運在深入楠溪江之時,也曾如深入桃花源的武陵人般,陶然忘歸。隱藏在美景之后的恬淡、淳樸、清新和溫情,才真正撫慰了他的寂寞和彷徨,愈合了他心中的傷痛吧。 在詩歌的黃金時代唐朝,無數(shù)詩人如李白、杜甫等追尋謝公的足跡而來,他們乘舟溯溪而上,越過高山,承繼著謝靈運山水詩之衣缽,留下無數(shù)燦若星河的詩篇?;蛟S可以這樣說,楠溪江的悠遠光芒在穿過了千山萬水和漫長的歲月后,如同當年溫暖地照亮了謝靈運的心靈那般,也同樣照耀在這條中國文學(xué)史的星光大道上。 延綿的中國東海岸,浙閩沿岸流冒著寒氣,一路向南。它不知道的是,氣勢洶洶的臺灣暖流正迎面而來。北緯28°附近,它們相遇了。南與北的交匯、冰與火的交融,碰撞出著名的舟山漁場,也碰撞出一座充滿魅力的“貝藻王國”——南麂島。 位于溫州市平陽縣東部的南麂列島由52個島嶼組成,南麂島是其間主島,也是島群中最大的島嶼。這片總面積 200 平方公里的海域,生長著百余種藻類、四百余種貝類,貝藻的種類數(shù)占全國20%以上,居各海域之首,被譽為“貝藻王國”。國務(wù)院批建南麂列島為中國首批海洋類型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其為世界生物圈保護區(qū),也是我國唯一的國家級貝藻類海洋自然保護區(qū)。 眾多頭銜看得人眼花繚亂,但只用一條,便足以讓人明白它的貝類資源有多豐富——連這里的沙灘,都是貝殼做的。南麂島上寬800米、長600米的大沙岙海灘,是國內(nèi)十分罕見的貝殼砂質(zhì)海灘。 貝殼砂是貝殼受外力研磨粉碎形成的顆粒物,海中的貝殼顆粒在潮汐或水流的作用下,會被推到特定位置的沙灘沉積下來。貝類越豐富的海域,貝殼砂的含量一般也越高。除此之外,每天海潮還會把一些小貝類沖上大沙岙海灘,它們就此“埋伏”在沙灘里??此苹哪黄纳碁?,其實在沙粒表層的間隙分布著相當豐富的硅藻和微小型藻類,可以為貝類生長提供充足餌料,為貝類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長條件。 各種貝類埋棲的深度各不相同,如等邊淺蛤、巧楔形蛤離沙表只有十幾厘米,大竹蟶埋棲深度可達一米,而伶鼬榧螺頂著烈日卻在沙面上活動......這些貝類死后留下殘骸,漸漸化為沙粒,日久天長便形成這片沙灘。更可貴的是,據(jù)評測,大沙岙的水質(zhì)、沙質(zhì)皆屬上乘?!柏愒逋鯂钡拿雷u,看來并非浪得虛名。 除了豐富的貝藻資源,南麂海域還分布著397種魚類、180種蝦蟹類生物和數(shù)百種陸域動物。完美的洋流環(huán)境、適宜的氣候、東海大陸架廣闊的光照區(qū)域、眾多島礁提供的多樣棲息環(huán)境也共同打造了南麂島這一海洋生物資源寶庫。 初到南麂島,你會發(fā)覺它似乎比印象中的度假海島更為凌冽一些。因為這里更多的不是常規(guī)景區(qū)的陽光沙灘,而是海浪拍擊下的陡崖峭壁。受海浪和潮汐的侵蝕和沖擊,南麂島基巖裸露,巖壁聳秀,怪石竦峙。島上的主體巖石是早白堊世流紋質(zhì)火山碎屑巖和鉀長花崗巖,以花崗巖為主。這種高硬度的火成巖,給整個海島涂上了一層野性的底色。 大沙岙、火炬岙、馬祖岙、國姓岙,四大海灣分置于兩個方向,以致南麂島形似一只頭朝西北、尾朝東南的野麂。這匹南方之麂,在東海奔騰了數(shù)萬年,貝殼是它的毛發(fā),懸崖是它的犄角,柔和與野性在它身上融合得恰到好處。 在溫州蜿蜒的海岸邊,狀若連珠的島嶼不止有南麂。洞頭列島位于甌江口外,散布于東海大陸架上。西北距溫州市區(qū)約53公里,南與瑞安市的北麂、大北列島隔海相望,西與龍灣區(qū)的永強、靈昆隔海相對,北望樂清、玉環(huán)兩縣級市,離大陸最近點為5.7公里。 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前,你如果有幸受人之托,寫一個如“浙江省洞頭縣洞頭鄉(xiāng)洞頭村某某收”這樣的收信人地址,不知你會有何想法?是不是委托人記錯了?怎么會有這樣的地址?但事實就這樣,這就是洞頭列島上的一個小細節(jié)。將一個稱謂“洞頭”,在一個地域的縣、鄉(xiāng)、村三級行政區(qū)劃貫穿到底。這樣的事,估計在浙江全省也不多見。有意思的是,在這個擁有103個島嶼、以“洞頭”命名的百島縣,至今無人能確切回答當年緣何以此命名的真正理由。? 在洞頭列島,有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這里絕大多數(shù)島民都講閩南語。在洞頭街頭巷尾,聽著耳邊的閩南語,看著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欣賞港灣里桅桿如林的漁船,你恍惚會覺得自己是置身于閩南的漁村之中。實際上,隨著歷史上閩南漁民不斷北遷洞頭,閩南語、閩南“媽祖信俗”乃至閩南文化,都在洞頭列島上不間斷地傳承了下來。不大的洞頭列島上,有媽祖廟共計9處,霓嶼、元覺、北沙、東屏、大瞿、大門等島嶼之上都有分布。? 在洞頭北岙東沙媽祖廟,每年農(nóng)歷三月廿三,眾多來自洞頭本島以及其他地方的善男信女,都會來此舉行隆重的媽祖祭典。屆時,游客可親歷一場祭典,會場就設(shè)在媽祖廟下的石灘上,一群信眾,不管年紀大小,不管性別男女,他們毫不顧忌地跪在碎石地上,那個瞬間,忽然明悟了媽祖信俗在洞頭坊間傳承的力量,也體驗到洞頭漁民對于來自閩南的媽祖信俗的虔誠。 在洞頭列島上,時常能感受到這樣濃郁的閩南風(fēng)情,也因此,有人稱洞頭是閩南文化和東甌文化的交匯地。 世界之人無有能想象其甚者。這句話是當時受忽必烈派遣的馬可·波羅在看到中國廊橋后的感慨。 一座叫“廊橋”的橋梁,像長龍一樣游蕩在數(shù)百米寬的江面上,褐紅色的廊屋瓦頂在霞光的照耀下呈現(xiàn)出一派富麗堂皇,橋上是熙熙攘攘的人流,橋下是穿梭往來的船只。華麗的木拱廊橋,不經(jīng)意間便彰顯了城市的富饒和繁榮。這位旅行家對廊橋終身難忘,最終把這次見聞寫入了他的回憶錄——《馬可·波羅游記》。 所謂廊橋,是在橋面以上立柱構(gòu)頂,橋面形成長廊式的走道的橋梁。中國廊橋的美,是巧奪天工的,是古色古香的,更是精雕細琢的。它們就猶如一座座水上宮殿,靜靜佇立,成為建筑史上的傳奇。而人們一說起廊橋,就想到了泰順。 泰順縣位于浙江南部,隸屬溫州市,為浙南閩東山區(qū)。明景泰三年景泰帝以“國泰民安,人心歸順”之意賜名“泰順”,從此泰順便將國泰民安的祈愿寫進了歲月的長河,也將風(fēng)調(diào)雨順的吉祥鐫刻在青山秀水間。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一方百姓,孕育一世吉祥。 在“中國吉祥地”的廊橋時光里,聽風(fēng)、說雨、等花開。時間是永遠的旁觀者,廊橋卻是歲月山河的見證者,更是大山深處吉祥人文的守護者。山水煙雨,吉祥歲月,廊橋至美,閃耀著璀璨的歷史人文光芒,澤佑子孫吉祥到老。一山一廊橋,一橋一風(fēng)采。最美、最多、最奇、最高、最固、最吉祥,細數(shù)泰順廊橋的中國之最,真是“最”的太任性了。 中國最美廊橋——泗溪姐妹橋。溪東橋,建于明隆慶四年;北澗橋,建于清康熙十三年。姐妹橋以“長虹飲澗、新月出云”的動人姿態(tài),閱盡于世繁華。 中國最孤獨的橋——三條橋。這是泰順現(xiàn)存最古老的廊橋,也是地處深山、遠離人煙的一座廊橋。遺世幽居于山谷中的三條橋,它的孤獨和多情就如橋板上的《點絳唇》所寫的一樣:常憶五月,與君依依解笑趣;山清水碧,人面何處去?人自多情,盈盈水邊立;千萬縷,溪水難寄,任是東流去。橋,生幽谷,已然萬人迷。 中國坡度最大、結(jié)構(gòu)最穩(wěn)定的廊橋——薛宅橋。始建于明正德七年,橋頭坡度30多米,為廊橋中坡度最大;橋身一如初建橋時的模樣,為廊橋中結(jié)構(gòu)最穩(wěn)定。以最為陡斜的橋面、至為兀立的拱弧,述說著人類世界與自然周旋的張力狀態(tài)。 中國樣式最奇特的廊橋——文興橋。建于清咸豐七年,其拱架和廊屋西高東低的造型被譽為樣式最獨特。文興橋是泰順現(xiàn)存木拱廊橋里唯一位于田園之中,散發(fā)出濃厚桑梓氣息的經(jīng)典之作,是一座從骨子里、在細節(jié)中,結(jié)結(jié)實實烙印了農(nóng)業(yè)聚落勞動作息的生活之橋。 中國最吉祥的橋——仙居橋。始建于明景泰四年,是泰順唯一曾有官方多次主持修建的廊橋,既深具政治意義,也是溫州大道上一座風(fēng)水之橋,官員升遷、商賈經(jīng)商、學(xué)子登科均需從此橋上過,而踏過此橋,往往功成名就,因此仙居橋也被稱為最吉祥的橋,更以弧拱如虹的形態(tài)而引發(fā)了羽化登仙的諸多遐想。 幾百年來,泰順人將木拱廊橋稱為“蜈蚣橋”,因為橋拱在結(jié)構(gòu)、外形上與蜈蚣相似。木拱廊橋以較短的木材,通過縱橫相貫,猶如彩虹飛架于寬闊的水面,其巧妙的結(jié)構(gòu),令人驚嘆。泰順是擁有國寶級廊橋最多的縣,被稱為“中國廊橋之鄉(xiāng)”。泰順廊橋的工藝之巧、造型之美,在世界橋梁史上堪稱一絕。 人們總以為溫州布滿了皮革廠,這里的人都在炒房,卻不知溫州人經(jīng)商不過數(shù)十年,而溫州建城已有兩千余年,對吃的研究也有千年歷史。 追求海鮮本來的鮮味,是溫州人的倔強,一只個大體肥的蝤蠓可以自成一菜。靈昆的蝤蠓是溫州的“天選之蟹”,用醬油水蒸食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它的鮮美,絲滑的蟹肉入口,配著放入其中蒸得軟爛的地瓜片,蟹鉗互刮,吃得干干凈凈,除了鮮,就剩下甜! 溫州人絕對是鮸魚的噩夢。二者常常并列出現(xiàn)在媒體報道中,標題的畫風(fēng)往往是這樣的:溫州人的鮸魚情結(jié)、溫州人去年每天吃掉6.3萬斤海鮮,鮸魚排第一。有傳言稱,全國有70%的鮸魚供應(yīng)了溫州市場,而這其中,又有相當一部分,被做成了溫州魚圓。 溫州魚圓雖叫魚圓,卻是個不規(guī)則的條狀物。它更像是魚滑或是魚肉羹——鮸魚挑去魚刺后切成細條,與酒、鹽進行短時間的交融,再加入姜絲和番薯淀粉,溫州人把它們慢慢揉捏、摔打上勁。魚泥并不會被擠成丸,而是被揪著下進滾湯中撈熟,大小和形狀都不那么重要,看著一副清清淡淡的模樣,嘗起來卻生猛至極。 溫州三面環(huán)山,一面向海,山貨和漁貨都容易獲得,輕油輕芡、口味清鮮的溫州菜就被孕育了出來。這其中,魚圓是溫州小吃的佼佼者。溫州菜市場就可以買到魚圓,攤主還會贈送一把小蔥和一小袋胡椒粉,你自己帶回家用開水直接煮著吃就可以。若是自己再加一點醋,會更地道。 溫州的大街小巷有很多做魚圓的店攤,即點即吃。由于成本的提高,溫州魚圓的分量并不像十幾年前那么足,在全國各地美食的沖擊下,魚圓也不是溫州人唯一的宵夜選擇。但它就像老朋友一樣,陪伴過溫州人長大,也不介意守在原地,等溫州人回家。 溫州咸貨在外地人眼里絕對是黑暗料理,光是味道就足夠嚇跑一大批吃貨。而在諸多咸貨“妖魔鬼怪“中,生吃才是精髓。魚生、江蟹生、烏賊卵、蟹良醬、蝦醬,隨便拎出一個,都夠讓外地人用一壺水來沖淡咸鮮。 愛魚生的人覺得它是人間美味,而怕它的人則在聞到它腐敗的味道后便自退三尺,絕不肯嘗。溫州吃的魚生是幼帶魚,漁民先把一尾不超過一、二兩的小帶魚魚鱗洗干凈,加鹽拌勻,裝在不漏水的容器中腌上幾天。撈出并瀝干水,與鹽、紅曲、糯米和大量白蘿卜絲一起裝進陶器中發(fā)酵3個月,魚生就做成了。 紅彤彤的一片,還都是生的,怎么吃?就像腐乳的用途一樣,吃粥的時候,夾一點魚生,咸鮮味混合白粥的清淡,這樣的早飯吃起來很舒服。在物資匱乏的年歲,溫州一家子人圍著一盤菜吃飯,那這盤菜非常可能是魚生或是蝦醬等咸貨。白蘿卜絲的形狀像小帶魚,長久發(fā)酵,沁入了海鮮的味道,吃起來很鮮。以至于到了富足的今天,出門在外的溫州人幾個月不吃點生,舌頭會覺得沒味道,不得勁。 一個蟹良醬,可以配三廚飯。蟹良醬的吃法,多種多樣。有的人喜歡直接嚼碎了拌著飯下咽,有人吃得就比較精細:先將蟹腿一根根掰下,吮吸光滑圓潤的蟹身,等到滋味全無,再將殼咬碎嚼食。那齁咸的滋味怎么配著鮮香挑逗味蕾,你我無從得知,只猜想嚼食蟹殼時一定很爽。 依著溫州朋友的喜好,糯米飯是可以單獨拎出來謳歌3000字的溫州美食代表。每日現(xiàn)炊糯米,晶瑩剔透粒粒分明,溫州人最懂得把控水分,讓糯米有嚼勁但又不會過分生硬。 口味有甜有咸,甜的是白糖+芝麻+糯米+油條碎,咸的則是油條碎+肉湯+糯米+蔥花,可能還有各家自備的配料。負責(zé)豐富口感的油條,傳統(tǒng)溫州人用的是松軟有韌性的常見油條,而更受年輕一代寵愛的則是重泡油條。 初炸過的油條,切段復(fù)炸一遍,變得酥脆、香氣四溢,吃到嘴里嘎嘣作響,是溫州朋友跟筆者描述糯米飯時最先想起的記憶。 咸糯米飯的美味靈魂在于每日現(xiàn)熬的濃郁肉湯,豬肉燥+香菇+各種調(diào)味,熬得咸鮮適中肥而不膩。舀一勺糯米飯堆到碗底,撒上油條碎,澆上肉湯,點綴些蔥花,就完成了。吃之前一定要攪拌,當?shù)厝嗽谕饩筒蜁r就特意關(guān)照要多一點湯,讓每一粒米都水盈盈,浸透肉香。糯米的香糯加上油條的酥脆,真的讓人上癮。 靈魂伴侶豆?jié){必不可少。咸飯?zhí)饾{、咸飯成漿、甜飯?zhí)饾{、甜飯咸漿四種搭配隨你喜歡,但橫行早餐界的一定是“咸飯?zhí)饾{”,當然有的人也偏愛來一碗嫩滑的豆腐腦。 賣糯米飯的店許多也會兼賣飯團,大概就是將糯米飯捏成飯團,只是有的店還會抹上秘制醬料,讓飯團反而成為人氣一番。飯團界最受歡迎的是甜口的。因為咸口的要澆一勺肉湯,拿到手里飯團散開了,不懂行的游客第一次買咸口飯團,大多特別狼狽地一路自己捏緊一路吃。 說起糯米飯,溫州人農(nóng)歷二月二必吃的芥菜飯也得說兩句。提前蒸熟的糯米飯和、芥菜、豬油一起翻炒。每粒米都泛著油光,芥菜無敵鮮嫩、爽口清甜,配一碗紫菜蝦米湯,就能得到極大的滿足。 糯米塌,雖然只有瑞安有,但迫于友情還是簡單安利一下。傳統(tǒng)糯米塌做法,糯米蒸熟,壓成方形,放上蝦皮和小蔥點綴,用豬油雙面煎,表皮發(fā)焦的時候,澆一點老酒提味。吃到嘴里,糯米緊實有嚼勁,醇厚豬油的增添油脂香。表層的蝦皮和小蔥讓味道不會單調(diào),濃郁的焦香味是殺手锏。 許多地方都有的油炸糯米團,溫州人叫它油卵。最好吃的時刻一定是剛出鍋的時候,外層滿滿的芝麻噴香,外脆里糯,咬下去還能聽到聲響,內(nèi)里糖餡流心,給你滿嘴的香甜。 溫州人的日常也離不開湯圓。最經(jīng)典的三樣:麻芯、鮮肉、擂沙。前兩種不用過多介紹,今天就來說說擂沙。麻芯的湯圓煮出瀝干,在黃豆粉里滾一圈。趁熱吃,黃豆粉噴香,中和了麻芯的甜,讓你吃湯圓的實力突飛猛漲。 搜索溫州美食攻略,“矮人松糕”100%會出現(xiàn)。糯米粉,和豬臀肥肉丁、上等桂花、白糖/紅糖拌勻,炊熟成板。松軟但綿糯有嚼勁,甜中有咸。肥肉油脂滲透,米香、肉香、桂花香交融,越嚼越回味。 順應(yīng)市場變化,讓矮人松糕陸續(xù)推出了多種口味,比如咸肉核桃、芝麻紅棗、葡萄咸肉等等。不能吃肥肉的也可以選無肉哦。因為用料扎實,一般胃口買個小排(小份)品嘗足夠了。 清代就出名的豬油糕,傳統(tǒng)做法,糯米面團裹上黑芝麻餡和肥豬肉,切片兩面粘糖,下油鍋煎。煎的過程中白糖溶化,在外層包了一層焦脆的糖衣;肥肉融化浸潤整塊膏體,讓麻芯也變得順滑。一出鍋就用箬葉包裹,吃起來還能多一點植物的清香。 不過傳統(tǒng)的越來越少,現(xiàn)在街上常見的豬油糕只是在豬油里煎出,然后撒一層糖粉。中間也不會夾肥肉,不過也挺香。 說到豬油,就不得不提豬油渣?;蛟S因為過去的溫州是貧瘠閉塞的,所以他們需要盡可能地用有限的食物去創(chuàng)造無限的可能。在龐大的溫州小食品屆一直流傳著“四大金剛”,它們就是:鄉(xiāng)巴佬的腿、薩啦咪的翅、初旭的鴨舌和金恩凡提的豬油渣,是它們讓溫州食品人發(fā)家致富,也是它們承包了童年的肉制品零食庫。前三個廣為人知,而豬油渣是唯一在溫州本土消化、還未出圈的零食。 因為它的豬油渣和任何地方的都不一樣:別的地方豬油渣是配角,是餛飩里的湯頭,而溫州豬油渣是熟食檔一角;別的地方豬油渣細細小小,而溫州豬油渣厚實有嚼勁兒;別的地方的豬油渣本身是沒有味道的,需要后期加鹽,溫州豬油渣本身就帶有醬香味兒…… 在溫州,豬油渣還分為兩種吃法:一種是菜市場大排檔賣的現(xiàn)炸款,通常選擇帶少許瘦肉的三層肉,切成大塊薄片,用醬油等調(diào)料腌制過后再入油鍋炸透,酥脆鮮香,可謂下老酒良品。 還有一種就是金恩凡提的豬油渣條,用大量的現(xiàn)炸款壓制后,厚切成片,真空包裝而成。厚實的豬油渣雖然其貌不揚,但一入嘴就會驚艷這是何等神仙味道??措娨暤臅r候可作為零嘴,或者吃飯時切成薄片加個菜準能下去一碗飯。 “東方猶太人”絕不放過任何一個掙錢的機會,再糟粕再家常再不出圈,他們都可以加工后賣出去,發(fā)揮出120%的價值。 溫州人會做生意全國人民都是領(lǐng)教過的。雖然電視劇《溫州一家人》里,農(nóng)民周萬順帶著一家人背井離鄉(xiāng)、艱辛創(chuàng)業(yè)的歷史不再復(fù)現(xiàn)。但沒有那段傳奇的奮斗史,沒有千年積淀的溫州精神,也就不會有今天的溫州生活里,平淡而舒適的朝朝暮暮。 有媒體曾用“滴水成河、聚沙成塔”來概括溫州人的發(fā)家史,沒有這樣的過去,也就沒有這樣的今天。從這個角度來看,溫州精神,從未遠去。 參考丨地道風(fēng)物、中國國家地理 ?撰文丨腿毛幽幽 |
|
來自: 閑云野鶴qpab3u > 《旅游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