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滅簋”或“檀公簋”,西周早期青銅器,1976年出土于陜西臨潼縣零口鎮(zhèn),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利簋通高28厘米,口徑22厘米,重7.95千克。” 文章釋義:周武王征伐商紂王。一夜之間就將商滅亡,在歲星當(dāng)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領(lǐng)了朝歌。在第八天后的辛未日,武王在闌師論功行賞,賜給右史利許多銅、錫等金屬,右史利用其為祖先檀公作此祭器,以紀(jì)念先祖檀公。 巧計:商朝青銅器重祭祀,西周青銅器重記事。 1978年,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下寺楚墓中出土一套7件用失蠟法鑄造的列鼎,造型裝飾藝術(shù)相同,大小依次排列,其中最大的一件是王子午鼎。王子午鼎成為研究楚文化的標(biāo)準(zhǔn)器。王子午鼎是楚莊王之子、楚共王的兄弟、曾任楚國令伊(宰相)之職的王子午(又名子庾)的器物,中有確切的人名與地名。 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曾侯乙銅尊盤,屬于戰(zhàn)國早期的一件青銅器,采用失蠟法鑄造,因為紋飾細(xì)密復(fù)雜,尊是古代的一種盛酒器,盤則是水器,曾侯乙尊盤融尊盤于一體,出土?xí)r尊置于盤上拆開來是兩件器物,極其別致。尊內(nèi)盛摻有香草汁的酒,祭祀時酌以獻(xiàn)尸,賓禮時酌以飲客。整套器物紋飾繁縟,窮極富麗。其鑄造上的高度技巧,有著鬼斧神工之妙。 大盂鼎,又稱廿三祀盂鼎,是西周時期的一種金屬炊器。1849年出土于陜西郿縣禮村,銘文291字,記載了周康王在宗周訓(xùn)誥盂之事。大盂鼎真實地反映了當(dāng)時的社會狀況,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銅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出土于陜西岐山(今寶雞市岐山縣),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毛公鼎銘文長度接近五百字,在所見青銅器銘文中為最長。銘文的內(nèi)容可分成七段,是說: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興朝政,乃請叔父毛公為其治理國家內(nèi)外的大小政務(wù),并飭勤公無私,最后頒贈命服厚賜,毛公因而鑄鼎傳示子孫永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