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滾而來的黃河,在蘭州這塊土地上,自西向東蜿蜒奔騰。滔滔河水在峽谷和盆地間,劈山斬谷,一路向前。黃河干流從蘭州市西固區(qū)達川鄉(xiāng)岔路村入蘭州,流經(jīng)西固、安寧、七里河和城關(guān)等區(qū),繼而經(jīng)皋蘭縣東南部和榆中縣北部,至烏金峽出境。黃河在蘭州境內(nèi)流經(jīng)了八盤峽、柴家峽、桑園峽、烏金峽等眾多峽谷。這些峽谷山崖陡峭,高出水面30-50米,水勢洶涌,暗礁險灘密布,“白馬浪”、“煮人鍋”、“大小照壁”、“月亮石”等眾多充滿浪漫色彩的險灘礁石。 從黃河奇石到羊皮筏子,從黃河大水車到放河燈的民俗…… 千百年來,依黃河而生的蘭州人,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黃河文化。一段險灘,一塊礁石,成為人們闡釋黃河文化的最佳載體。流傳在蘭州境內(nèi)的大量民間故事,就是眾多黃河文化中最為閃亮的一個浪花。 尚書·禹貢》中記載,大禹曾“導(dǎo)河積石”。本報西部地理欄目曾經(jīng)刊載過《積石山:大禹鑿山導(dǎo)河的源頭》介紹了流傳在臨夏境內(nèi)的大禹故事。而流傳在蘭州境內(nèi)的大禹故事卻鮮為人知。 1.大禹王砍開八盤峽 大禹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人物,也是讓無數(shù)民眾牢記在心中的人物。蘭州黃河沿岸流傳的眾多民間故事中,以大禹治水的故事最為動人。黃河進入蘭州境內(nèi),遇到的第一個大峽谷就是八盤峽。洶涌而來的河水涌入狹窄的八盤峽后,如同受到束縛的巨龍一般,東沖西撞拼命掙扎。 大禹王治水時,他治理好了下游的洪水后,就順著黃河逆流而上來到了蘭州境內(nèi)。大禹王在蘭州境內(nèi)做了短暫停留,然后繼續(xù)沿黃河而上,準備到積石山去。大禹王來到八盤峽。 八盤峽指黃河由達川鄉(xiāng)吊莊村東鹽溝口至新城鄉(xiāng)青石關(guān)的這一段。這條峽谷是由張家臺和青石臺而形成的,峽谷內(nèi)山勢陡峻,河谷細長,水流湍急。據(jù)說是因峽谷北岸有個八盤村而得名。但究竟是先有八盤村還是先有八盤峽現(xiàn)在就說不清楚了。當(dāng)時大禹王看到八盤峽峽谷狹窄,水流不暢,人們流離失所,心中非常著急,就停住了腳步,帶領(lǐng)居民開山鑿石,疏通水道。 大禹王和百姓們晝夜不停地干,但青石異常堅硬,水道遲遲不能打通。禹王爺非常著急,就用手掌向石山砍去。沒有想到,伴隨著大禹王的手勢,山石上響起了一陣陣巨響,石頭四分五裂,黃河水順著峽谷開始緩慢流淌,看到河道開了,大禹王開始繼續(xù)巡查。為了避免碎石堵住河道,居住在這里的鄉(xiāng)親們繼續(xù)清理碎石。清理中鄉(xiāng)親們就把碎石堆成8堆,放在黃河邊上,時間久了人們就把這個地方叫做八盤峽,附近的山自然也叫做八盤山。 2.大禹劃分了九州 黃河流經(jīng)八盤峽后,經(jīng)柴家峽等地,一路直奔中山橋,有一個最為險峻的地段叫白馬浪。白馬浪起自雷壇河口,止于中山橋,長0.7公里。白馬浪峽谷將蘭州盆地分為東盆地和西盆地。關(guān)于白馬浪的來歷,民間傳說和呂洞賓有關(guān),其實是因為水流湍急,雪涌濤飛,而得名。 說起白馬浪的形成,這里是九州臺——皋蘭山的隆升,黃河直切而形成。據(jù)說九州臺的來歷就和大禹有關(guān),傳說這里是大禹王劃分九州的地方。 據(jù)說呀,大禹王當(dāng)年“導(dǎo)河積石”路過蘭州,過了桑園峽后,就到了九州臺。這個居高臨下的山頂平臺成為大禹王眺望各處察看洪水水情的好地方。大禹王看中了這個地方,就把這里作為治理洪水的總指揮部。 于是呀,大禹王就在九州臺上安營扎寨了,他派出人沿著黃河了解水情,對八盤峽至桑園峽這一段黃河的水情做了詳細的勘察。傳說中大禹王每到一地,就把他掌握的治理洪水的先進方法一一傳授給人們。大禹王一邊治理洪水,一邊仔細觀察九州臺的地勢。他發(fā)現(xiàn)九州臺山頂平坦,山腰九條山脈如同巨龍蜿蜒而出,各有各的職責(zé)和分工。大禹王心想如果天下分成九個區(qū)域,按照九條龍的樣子各管一塊豈不更好?于是,大禹王在九州臺將天下分為冀、兗、青、徐、豫、揚、荊、梁、雍九州。由于大禹王在這里劃分了九州,因此人們把它命名九州臺。 為了紀念大禹,人們還在距離九州臺不遠的白塔山上修建了禹王廟,豎立了禹王碑。如今禹王廟已經(jīng)沒有了,只有禹王碑還在(禹王碑其實是清末人們摹刻的衡山螻蟻碑)。 3.大禹劈開桑園峽 “天上索蘿蘿什么人(兒)栽? 地下的黃河什么人(兒)開? 天上索蘿蘿王母娘娘栽! 地下的黃河大禹王開?” 這是流傳在榆中桑園峽等地的民間歌謠。這個歌謠背后也有一段大禹治水的故事。黃河過白馬浪后,河道逐漸寬闊了,到了雁灘河水就四處漫溢,最終在雁灘形成了18個灘和無數(shù)河汊。解放前,雁灘是蘭州近郊一個極負盛名的濕地,可惜如今已經(jīng)變成了城區(qū)。雁灘東面的峽谷是桑園峽,桑園峽又稱小峽,或上峽,因峽南岸有桑園子村而得名。 桑園峽內(nèi)峽谷深邃,谷壁陡立,多急流、淺灘和暗礁,通行這一段的筏工們都視作畏途。在桑園峽一帶也流傳著不少大禹治水的故事。 由于桑園峽的堰塞作用,每年夏天黃河水都要發(fā)生倒灌,從上游來的洪水擁擠在桑園峽口,不能及時下泄。雁灘經(jīng)常成為澤國,人們不堪其苦,只能生活在半山腰。 大禹王經(jīng)過多次的調(diào)查后,發(fā)現(xiàn)要解決蘭州的水患,必須要鑿開桑園峽,讓黃河水順著峽谷流淌,這樣能解決根本問題。于是,大禹王帶領(lǐng)老百姓,開山鑿石,打通水道。然而由于人力有限,進展極其緩慢,無奈之下大禹王使出了神力,用一柄巨斧向山崖劈去。堅硬的山崖哪里能擋得住大禹王的神力,山石應(yīng)聲而開,擁堵到半山腰的黃河水,沿著峽谷開始緩緩東流。人們也漸漸地從山上搬遷了下來。 民間傳說,黃河被桑園峽堵住后,水無法流走,只有順著苑川河而上。大禹劈開桑園峽的地方就是至今在苑川河和黃河交匯處的響水子,那里峽谷上下整整齊齊,看上去果真像巨斧劈過的一樣。 榆中還有一個和大禹王有關(guān)的故事,榆中的龕谷峽和唐家峽之間,有座山峰名叫“古城嶺”。每當(dāng)晴天時,人們站在古城嶺看這兩個峽谷,視力好的人就會看到兩個石墩隔嶺相對。據(jù)說這兩塊大方石就是大禹王留下的。 民間傳說,大禹王劈開桑園峽后,黃河水就滾滾東流了,鄉(xiāng)親們澆地發(fā)生了困難,為解決用水問題,禹王想從馬銜山上挑兩塊大石,插在桑園峽,把水聚高一點,引一股去澆灌北山旱地。結(jié)果,計劃卻被張果老給打斷了。原來,張果老聽說大禹王在外治水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就想動員大禹王回家看看。無奈大禹王正在挑著石頭趕路,怎么說也不行。張果老使出法術(shù),也斗不過大禹王。最后想起了大禹王的妻子教的一招,乘其不備,伸出鞭梢撓了撓大禹王的胳肢窩,大禹王一笑,挑著的兩塊巨石就落在了地上。石頭掉在地上后,再也挑不起來了,大禹王無奈地躺在石頭生了一陣悶氣,最后只好回家了。如今龕谷峽那塊大石頭上還有大禹王留下的印痕呢! 4.什川有個禹王坪 皋蘭縣城南面的什川鎮(zhèn)是個歷史悠久的小鎮(zhèn)。據(jù)說明弘治年間就有了什川這個名字。當(dāng)時人們在上峽至河口,東山至泥灣的什字交叉處修建了一座古城堡,故而人們稱這里為什子川堡。后人簡化為什川,黃河從此流過,形成一個河谷盆地,極像太極圖形。這里也流傳著大禹的故事。 據(jù)說,大禹王治理洪水的時候,神仙給了他一條神鞭,這條神鞭就是大禹王治水的法寶,遇到堅硬的山巖,大禹王就用神鞭打過去,一鞭下去,巖石上就會出現(xiàn)一道很深的溝,這樣大禹王開山鑿谷就方便多了。 大禹王來到蘭州后,先到了河口,那里有一座很大的山,擋住河水的去路,大禹王心中非常著急,就甩開神鞭打了起來,這一打不要緊,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這座石山并不是真正的石山,而是兩條青龍在那里打架而堵塞了河道。大禹王異常憤怒,拿出神鞭,幾鞭子下去,把兩條青龍趕跑了,河道也就通了。當(dāng)大禹王手持神鞭時,他就變得異常高大,神鞭也自然變得很長。大禹王一鞭子甩過去,沒想到鞭梢卻打到了什川,把附近的幾座山頭給削平了。為了紀念大禹王,人們就把那個地方叫做禹王坪。 這些民間故事雖托言于神仙鬼怪,卻寄托了人們的美好愿望。揭開了民間故事的面紗,我們或許能看到另類歷史,或許能發(fā)現(xiàn)先民們同大自然抗?fàn)幍那樾巍?/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