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演前文,上一期我們重溫了一下完璧歸趙的故事。 公元前279年,原本幾乎被樂毅滅國的齊國,在田單的帶領之下,奇跡般地死灰復燃,以燎原之勢迅速的崛起,大軍是一路北進,直抵燕趙之地。同時,被秦軍重壓了三十年之久的楚國,也開始反撲,派將軍莊蹻(Jiǎo)攻秦, 很快奪回黔中,乘勝插入巴蜀,攻取了枳城。 在這樣的局勢之下,無論是秦國還是趙國,都無暇再去糾結(jié)和氏璧的恩怨,一種默契在雙方達成了共識。 公元前279年,秦昭王派遣使者前去趙國,向趙惠文王表示了和談的意向,地點就定在了澠(miǎn)池。 ? 攻城掠地 對于秦昭王的邀請,趙惠文王心里是沒有什么底的,雖然從大局上來看,秦國此次的協(xié)議是無可厚非的,雙方都需要騰出手來解決自家后院的麻煩。但問題在于,在秦國的歷史上,不守信用的前車之鑒實在是太多了。公元前340年,商鞅伐魏的時候,就以“為好會”為名,騙了魏軍的主帥來訪,然后把人給扣下了,結(jié)果魏軍因為沒有了主將而大敗。公元前313年,張儀以獻地六百里為誘餌,使得楚懷王和齊國斷交,之后張儀又把六百里改成了六里,使得楚國吃了個啞巴虧。公元前298年,秦昭王又約楚懷王在武關會盟,而上過一次當?shù)某淹踹€不長記性,前去赴約,結(jié)果被人秦國人扣壓了,最后囚死于秦。 面對這斑斑劣跡的秦國,這趙惠文王內(nèi)心的疑慮是非常復雜的。不過擔心歸擔心,如果能夠停戰(zhàn),那趙國就可以安心地對付齊國,免去這腹背受敵的憂慮,這對目前的趙國來說,無疑是一個好消息。于是趙惠文王把廉頗與藺相如叫到一起,商量一番。在一番商討之后,他們得出一個結(jié)論,那就是賭一把,拿上性命去賭一把。 先把這遺言留好,這一去一回,滿打滿算不過三十天,如果趙惠文王和藺相如三十天沒回來,那在國內(nèi)的廉頗就立世子為王,以免秦國把趙王拿來做威脅。 計劃確定后,趙惠文王馬上動身,他和藺相如一同前往澠池。而廉頗則是帶著重兵,在邊境上把守,以應不測。 ? 竹林七賢 鼓瑟笙簫 到了正式會面的那一天,秦王是酒至酣處,看著坐在對面的趙惠文王,他突發(fā)奇想,說了一句話:“哈哈哈哈…寡人聽說趙王善于鼓瑟,請為吾等演奏一曲助興如何呀?” 而趙王也沒有多想,反正來之前已經(jīng)做好了把命都留在這的準備,演奏一曲又何妨呢?于是便即興的演奏了一曲。可就在這個時候,秦國的史官上前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 這趙惠文王一聽,愣了,好家伙,在這等著我呢。正在悶悶不樂之時,只見藺相如從案上拿起了一只陶缶(fǒu),雙手捧著,快步來到了秦昭王的面前跪下,開口道:“趙王聽說秦王也擅長音律,請大王擊缶助興。” 說到缶,是古代盛酒的一種器皿。這秦人是風俗粗獷,每逢飲酒之時,喝到半醉,便會敲著陶缶,拍著大腿唱歌。因此,缶在秦國也是一種樂器。 秦昭王則是把臉偏到一邊,裝作沒聽見。 ? 青銅缶 見秦王如此,藺相如干脆跪爬幾步到秦王面前,接著說道:“大王若是不肯擊缶,相如請死以明志!” 秦昭王從骨子里真是怕了這個藺相如。無奈之下,只好拿起一雙筷子,勉強地敲了一下。而藺相如立刻就把趙國的史官叫來:“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為趙王擊缶。” 見眼前這一幕,秦國的群臣們都覺得是臉上無光,為了挽回一點面子,齊聲說道:“請趙國的十五城為秦王獻禮。” 而藺相如則是笑道:“那請秦王也把咸陽送給我趙王做賀禮吧!” 接下來的細節(jié)我們就不再贅述了,顯然是一些毫無意義的爭氣之言。最終,因為有藺相如在,直到酒宴結(jié)束,秦國也沒有占到任何的便宜。在中國的歷史上,膽識過人的不僅有武將,更有文人,例如孔子夾谷會盟之上的勇猛機智;藺相如澠池明志,令秦王擊缶,這些都充分表現(xiàn)了中國讀書人的風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