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1051年—1107年),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為芊,湖北襄陽人,時人號海岳外史,又號鬻熊后人、火正后人。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祖籍山西,然遷居湖北襄陽,后曾定居潤州(今江蘇鎮(zhèn)江)
米芾書畫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畫獨具風格特點。在書法也頗有造詣,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于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亂真程度。 《蜀素帖》是北宋書法家米芾于元祐三年(1088年)創(chuàng)作的行書絹本墨跡書法作品,現(xiàn)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蜀素帖》被后人譽為“中華第一美帖”,是“中華十大傳世名帖”之一,人稱“天下第八行書”。
《宋米芾中秋詩帖》是由宋代中國書法家米芾寫的一副畫作。現(xiàn)收藏在日本大阪市立美術(shù)館。
《淡墨秋山詩帖》紙本墨筆,縱29.1厘米,橫31.9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米芾書《離騷經(jīng)》, 是其31歲時所書,共計2494個字 。米芾書《離騷經(jīng)》系行楷,原墨跡為紙本冊頁。
米芾行書《苕溪詩卷》書法長卷全圖,紙本,縱30.3厘米,橫189.5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全卷35行,共394字,末署年款“元戊辰八月八日作”,知作于宋哲宗元祐三年戊辰(公元1088年),時米芾38歲。
米芾《三吳帖》,約書于北宋神宗元豐四年,紙本行書,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信札及五言古詩各一,縱30.6厘米,橫63厘米。作品所書寫的內(nèi)容為米芾送給即將前往江西地區(qū)任官友人的詩作。
《逃暑帖》,紙本,行書,縱30.9厘米,橫40.6厘米,現(xiàn)藏于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shù)博物館。
米芾諸作中格調(diào)最高的作品,尤其中央那連綿的部份,看了立刻會想起王獻之的中秋帖。
米芾《離騷經(jīng)》墨跡為紙本冊頁。凡26開,每開2幅,每幅5行,每行字數(shù)不一。幅縱35.5公分,橫31.2公分,屬米書之精品。
米芾《多景樓詩冊》書行書十一開,無款印。所書從頭至末,風檣陣馬,沉著通快,一氣呵成。崇寧元年(1102年),同朝何執(zhí)中跋為米芾所作。臺北葉公超亦有一本,兩者皆疑為摹本?!抖嗑皹窃娞愤\筆蒼勁,縱橫恣肆,神采飛動,且字大如拳,有天骨開張之勢,每行二三字,共四十一行,歷來傳為米芾傳世大字行書的佼佼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