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癥狀:腫脹、瘀斑,肩關節(jié)活動使疼痛加重。病人常用健手托住肘部,頭部向患側傾斜。(2)體征:可捫及骨折端,有局限性壓痛,有骨擦感。(l)無移位骨折或兒童青枝骨折者無需特殊治療。僅用三角巾懸吊患肢3-6周即可開始活動。(2)有移位的中段骨折,采用手法復位,橫行8字繃帶或鎖骨帶固定。復位固定后嚴密觀察雙側上肢血液循環(huán)及感覺和運動功能。(1)解剖:肱骨外科頸為肱骨大結節(jié)、小結節(jié)移行為肱骨干的交界部位,是松質骨和密質骨的交界處,位于解剖頸下2-3cm.有臂叢神經、腋血管在內側經過,所以骨折常合并神經、血管損傷。①無移位骨折:一是裂縫骨折,二是嵌插骨折。不需進行手法復位,用三角巾懸吊上肢3-4周即可開始進行功能鍛煉。②外展型骨折:骨折近端呈內收位,肱骨大結節(jié)與肩峰的間隙增寬,肱骨頭旋轉;遠側骨折端肱骨的外側骨皮質插入遠端髓腔,呈外展位成角畸形;也可能遠側骨折端向內上移位而呈重疊畸形。治療主要采用手法復位、外固定方法治療。③內收型骨折:上臂呈內收位畸形,??蓲屑肮钦蹟喽恕線片可見骨折遠端位于肱骨頭的外側,大結節(jié)與肩峰之間的間隙變小,肱骨頭有旋轉,可產生向前、外方的成角畸形或側方移位。治療主要采用手法復位、外固定方法治療。④粉碎型骨折:對于嚴重粉碎型骨折,若病人年齡過大,全身情況很差,可用三角巾懸吊,任其自然愈合。b.手術治療先用松質骨螺釘固定近折端骨折塊,使外科頸骨折復位,再用T型鋼板固定,或用張力帶鋼絲固定;術中注意修復肩袖,術后4-6周開始肩關節(jié)活動。c.對青壯年的嚴重粉碎性骨折,估計切開復位難以內固定時,可行尺骨鷹嘴外展位牽引,附以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6-8周后去除牽引,繼續(xù)用小夾板固定,并開始肩關節(jié)活動。(l)解剖:肱骨外科頸下1-2cm至肱骨髁上2cm段的骨折稱為肱骨干骨折。在肱骨干中、下1/3段后外側有橈神經溝,此處骨折容易發(fā)生橈神經損傷①在三角肌止點以上的骨折,近折端受胸大肌、背闊肌、大圓肌的牽拉而向內、向前移位,遠折端因三角肌、喙肱肌、肱二頭肌、肱三頭肌的牽拉而向外、向近端移位。②在三角肌止點以下的骨折,近折端受三角肌的牽拉而向外、向前移位,遠折端因肱二頭肌、肱三頭肌的牽拉而向近端移位。X線片可確定骨折類型和移位方向。若合并橈神經損傷,可出現(xiàn)垂腕,各手指掌指關節(jié)不能背伸,拇指不能后伸,前臂旋后障礙,手背橈側皮膚感覺減退或消失。(3)治療:大多數(shù)肱骨干橫形或短斜形骨折可采用非手術方法治療。切開復位的手術指征:①反復手法復位失敗,骨折端對位、對線不良,估計愈合后影響功能;②骨折有分離移位或骨折端有軟組織嵌入;③合并神經、血管損傷;④陳舊骨折不愈合;⑤影響功能的畸形愈合;⑥同一肢體有多發(fā)骨折;⑦8—12小時以內的污染尚不重的開放性骨折。(1)解剖: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干與肱骨髁的交界處發(fā)生的骨折。肱骨干軸線與肱骨髁軸線之間有300-500的前傾角,這是容易發(fā)生肱骨髁上骨折的解剖因素。在肱骨髁內、前方有肱動脈、正中神經經過。在神經血管束的淺面有堅韌的肱二頭肌腱膜,后方為肱骨,一旦發(fā)生骨折,神經、血管容易受到損傷。在肱骨髁的內側有尺神經,外側有橈神經,均可因肱骨髁上骨折的側方移位而受到損傷。肱骨髁上骨折多發(fā)生于10歲以下兒童,肱骨髁上骨折復位時,若橈側或尺側移位未得到糾正,或合并有骨骺損傷,則在骨折愈合后可出現(xiàn)肘內、外翻畸形。1)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近折端向前下移位,遠折端向上移位,但肘后三角關系正常。此骨折容易造成肱動脈損傷,出現(xiàn)前臂骨筋膜室綜合征,導致前臂缺血性肌攣縮。受傷時間短、局部腫脹輕、沒有血循環(huán)障礙者,可進行手法復位外固定。手術治療的適應證包括:①手法復位失??;②小的開放性傷口,污染不重;③有神經、血管損傷。無論手法復位外固定,還是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后應嚴密觀察肢體血循環(huán)及手的感覺、運動功能。抬高患肢,早期進行手指及腕關節(jié)屈伸活動,有利于減輕水腫。4-6周后即可開始肘關節(jié)屈伸活動;手術切開復位內固定穩(wěn)定的患者,術后2周即可開始肘關節(jié)活動。2)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近折端向后下移位,遠折端向前移位,骨折線呈前上斜向后下的斜形骨折??纱唐破つw形成開放性骨折,少有合并神經、血管損傷。
| 前臂雙骨折, | 橈骨下端骨折 | 解剖 | ①尺、橈骨之間由堅韌的骨間膜相連,由于尺骨和橈骨均有一定的彎曲幅度,使尺、橈骨之間寬度不一致,最寬處為1.5-2cm。前臂處于中立位時,骨間膜屎緊張;而處于旋轉位時較松弛 ②骨間膜的纖維方向呈由尺側下方斜向橈側上方,當單一尺骨或橈骨骨折時,暴力可由骨間膜傳導到另一骨干,引起不同平面的雙骨折;或發(fā)生一側骨干骨折;另一骨的上端或下端脫位 | 橈骨下端骨折是指距橈骨下端關節(jié)面3cm以內的骨折。橈骨下端關節(jié)面呈由背側向掌側、由橈側向尺側的凹面,分別形成掌傾角(100—150)和尺傾角(200-250) | 病因和分類 | ①直接暴力:導致尺、橈骨同一平面的橫形或粉碎性骨折 ②間接暴力:跌倒時手掌著地,一般發(fā)生橈骨高位、尺骨低位斜形骨折 ③扭轉暴力:跌倒時手掌著地,同時前臂發(fā)生旋轉,多為高位尺骨、低位橈骨骨折 ④孟氏(Monteggia)骨折:尺骨上l/3骨干骨折合并橈骨小頭脫位 ⑤蓋氏(Galeazzi)骨折:橈骨干下l/3骨折合并尺骨小頭脫位 | 多為間接暴力引起。根據受傷機制不同,可發(fā)生伸直型骨折、屈曲型骨折、關節(jié)面骨折伴腕關節(jié)脫位。 ①伸直型骨折(ColIes骨折):多為腕關節(jié)處于背伸位、手掌著地、前臂旋前時受傷,傷后局部疼痛、腫脹,可出現(xiàn)典型畸形姿勢,即側面看呈“銀叉樣”畸形,正面看呈“槍刺樣”畸形。檢查局部壓痛明顯,腕關節(jié)活動受限。X線片可見骨折遠端向橈側、背側移位,近端向掌側移位??赏瑫r伴有下尺橈關節(jié)脫位 ②屈曲型骨折(Smith骨折或反Colles骨折):少見,常由于跌倒時,腕關節(jié)屈曲,手背著地受傷引起。近折端向背側移位,遠折端向掌側、橈側移位,與伸直型骨折移位方向相反 ③橈骨遠端關節(jié)面骨折伴腕關節(jié)脫位(Bafion骨折):是橈骨下端骨折的一種特殊類型,X線片可與上述兩種骨折區(qū)別 | 治療原則 | ①保守治療:手法復位,外固定。注意防止骨間膜室綜合征的發(fā)生 ②手術指征: a.手法復位失?。?/span> b.受傷時間短、傷口污染不重的開放性骨折; c.合并神經、血管、肌腱損傷; d同側肢體有多發(fā)性損傷 | ①伸直型骨折(ColIes骨折):治療以手法復位外固定為主,極少需要手術治療 ②屈曲型骨折(Smith骨折或反Colles骨折):主要采用手法復位外固定,復位方向與伸直型相反 ③橈骨遠端關節(jié)面骨折伴腕關節(jié)脫位(Barton骨折):治療以手法復位外固定為主 |
| 肩關節(jié)脫位 | 肘關節(jié)脫位 | 分類 | ①前脫位:最常見,分為喙突下脫位、盂下脫位和鎖骨下脫位 ②后脫位:分為肩峰下脫位、盂下脫位和岡下脫位 ③盂下脫位 ④盂上脫位 | 后脫位、外側方脫位、內側方脫位及前脫位,其中后脫位最常見 | 臨床表現(xiàn) | ①癥狀:患處疼痛、腫脹,患者不敢活動肩關節(jié),以健手托住患側前臂,頭部傾斜 ②體征:方肩畸形、Dugas征陽性 ③X線檢查:主要了解有無合并骨折,常見肱骨大結節(jié)骨折:還可了解脫位類型 | 患處腫痛,不能活動,患者以健手托住患側前臂,肘關節(jié)處于半伸直位,不能被動伸直;肘后空虛感,可捫及凹陷處;肘后三角關系完全破壞,失去正常結構。X線檢查可明確脫位情況,有無合并骨折 | 臨床表現(xiàn) | ①癥狀:患處疼痛、腫脹,患者不敢活動肩關節(jié),以健手托住患側前臂,頭部傾斜 | 患處腫痛,不能活動,患者以健手托住患側前臂,肘關節(jié)處于半伸直位,不能被動伸直;肘后空虛感,可捫及凹陷處;肘后三角關系完全破壞,失去正常結構。X線檢查可明確脫位情況,有無合并骨折 | 治療 | ①復位:手法復位為主,現(xiàn)大都采用Hippocrates法 ②固定方法:單純肩關節(jié)脫位可用三角巾懸吊3周,合并朧骨大結節(jié)骨折者延長l一2周 ③功能鍛煉 | 手法復位,用長臂石膏托固定肘關節(jié)于900位,再用三角巾懸吊于胸前2-3周 | [要點提示] 肘關節(jié)脫位肘后三角關系破壞。肱骨髁上骨折肘后三角關系正常。橈骨小頭脫位是唯一x線攝片陰性的關節(jié)脫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