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由銅川市印臺區(qū)徐明生先生著,如需轉(zhuǎn)載請注明作者,盜用必究。) 槍 槍為諸器之王,武藝之門戶也。然大槍為槍中之王,各門各派皆尊大槍,無不推崇本門之槍法槍技。然真正算得上是大槍者卻鳳毛麟角,懂得大槍者更是少之又少,為正本清源,余不揣冒昧談一己之見,與武林同仁商討大槍之道。 首先我們要之道有多少家槍法,王圻《續(xù)文獻(xiàn)通考》云:“槍之家十有七,曰楊家三十六路花槍,其分出者,有大閃竿、小閃竿、大六合、小六合、穿心六合、推紅六合、埋伏六合、邊攔六合、大封閉、小封閉名。曰馬家槍上十八盤、中十八盤、下十八盤。曰金家槍。曰張飛神槍(注槍矛不分)。曰五顯神槍,花槍七十二勢。曰拐突槍。曰拐刃槍。曰錐槍。曰梭槍。曰槌槍。曰大寧筆槍。曰拒馬槍。曰搗馬槍。曰峨嵋槍。曰沙家十八下倒手竿子。曰紫金標(biāo)。曰地舌槍?!贝送馍杏欣罴叶虡?、羅家(姜家)槍、趙云(子龍)槍、岳家十三槍、少林槍(夢祿堂槍法)、戚繼光二十四式槍法、程宗猷(沖斗)(長槍法選)槍法、王宗岳陰符槍等。但仍不盡善,尚有未列入者。 明代舌形槍頭 其次我們要從制式上分類甄別出槍式槍名。等身高者(約五尺)為步下槍。身高加一臂者(約七尺)為花槍。八尺二者為中平槍。九尺七者為大槍,即馬上戰(zhàn)將所用之戰(zhàn)槍也。一丈二以上者為長槍,為排兵布陣兵卒所用之兵槍矣。 槍頭 再者,我們還要從技法上辨析判出優(yōu)劣,明判出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自選。夫技藝之學(xué),必累代專門,師承親授,薪火相傳,然后推為正法眼藏。而自選濫編者,零拾散集者,只能是嘩眾取寵的娛樂槍舞而已。五尺步下槍乃江湖賣藝訪友之槍,制式短而攜帶方面,舞花翩躚,賞心悅目;七尺花槍多以舞花翻滾,竄縱跳躍為主;皆無甚技法。八尺二中平槍以攔拿扎加以掄掃劈挑為主,技法單一,不能連環(huán)刺扎。吳殳在《手臂錄》中對多家槍法進(jìn)行精解對比,槍之元神只有一圈,不圈非槍也。用圈盡善者,馬家峨眉也,盡美者,沙家楊家也。指出“先學(xué)竿子,手松腳浮,于馬家槍永世不入矣”。先學(xué)成馬家槍,分出十分之二,即是沙家槍,但加入大步耳。馬沙即成,楊家不學(xué)而得。楊家威勢最動人,而一遇馬家槍即敗?!耙猿鯇W(xué)之時,馬家槍步步進(jìn),于人槍頭上奪得性命,故手腳緊”?!耙灾?,馬家、沙家各自為法,楊家出入乎其間而不能盡。馬家貴重難得如馬,沙家賤而便用如驢,楊家不馬不驢,騾也”。馬家六合大槍有諺曰:六合不棚頭,棚頭大如牛,六合不回頭,回頭是花槍。其技法精妙靈變,槍步同到,氣勢逼人,槍槍見血,招招要命,在槍頭上奪人性命。吳殳把明朝中期槍王河南劉德長傳于石電(敬巖),再傳于江蘇太倉陸世儀、夏君宜、吳殳等人的馬家六合大槍與峨眉山白眉傳于程真如,再傳于吳門朱熊佔的峨眉槍法(只講招數(shù)沒有套路)進(jìn)行了詳盡的對比,如水入水,同屬一源。由于峨眉派師徒相傳便于留世傳承,故著述成了“峨眉槍法”。清兵入關(guān)后民間禁武,馬上戰(zhàn)槍衍演成了步下游場較技之游槍矣。 七星槍頭 《考工記》云:“凡兵無過三其身,過三其身弗能用也”。人身五尺,槍至丈五為正,過之非槍之法度也。故推沙家桿子、楊家、戚繼光、程宗猷、王宗岳等長槍者非單人對扎所用,乃排兵布陣之兵槍也。沙、楊、戚皆鎮(zhèn)兵武官,不言而喻。程宗猷家富名高,技熟力驚,著有《長槍法選》,是明代著名武術(shù)家之一。但對技法不甚精細(xì),推崇大封大劈,其在書中云:“深思臨敵便捷,可望常勝者,無過大封大劈為最上,何也?詢曾臨敵者云:斗殺之際,人心慌亂,惟以其槍拄地而已……而借地之勢,反易于起扎,且扎人有力,是便于吃槍還槍也,故曰最上”。王宗岳,山西人,一曰明萬歷年間人,一曰清朝人,著有“太極拳論”和“陰符槍譜”為內(nèi)家拳的代表人物。陰符槍亦為兵槍。譜中曾有:“兩軍對壘,限于紀(jì)律,豈能曳槍而走,軍中有:“一人回頭,眾人生疑”,易引起嘩亂之大忌,是平人則不然”可用拖槍式或敗槍式,固知乃兵槍矣。 槍頭 另外,我們并從套路的長短,勢式編排的連貫性方面,來考量各家各式槍法是師徒親授、薪火相傳的傳統(tǒng)套路,抑或是自選自編,相像臆造的現(xiàn)代套路。本門六合大槍四十二路,正槍一百零八槍,輔槍一十八槍。一百二十六槍,一槍可分三槍,為三百七十八槍,一槍可破六槍,為七百五十六槍,變化莫測泣鬼神,言傳不盡笑天下。筆墨難于表述矣。長槍多以攔拿扎為主,加入大封大劈簡單易學(xué),變化小的兵槍脫變,所以套路也不會太長太多。其他槍法少則二三路,多則四五路,也以攔拿扎為主,則加入翻滾舞花,竄縱跳躍,純屬花槍類。 槍頭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短槍、花槍、大槍、長槍之不同,欲習(xí)練槍法,則可有選擇性的去學(xué)習(xí),不可只攀名人、圖名聲而丟掉槍法槍技最本質(zhì)的精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