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山水畫在前人經(jīng)過長期的總結、觀察、概括、舍取、歸納下,大致 可分勾勒、皴擦、點苔、設色這幾個過程。 1.勾勒 勾勒的起筆可以用側鋒,也可以用中鋒,用筆應當有虛實和輕重變化,一般先畫近景再畫遠景,用墨略干,大石和小石要搭配均勻,聚散有致。畫石不宜太方,也不宜太圓。 2.皴法 皴原是指肌膚受凍后破裂的裂紋,表現(xiàn)在山水畫中就是指山石、峰巒的體積感和質(zhì)感及種種脈絡紋理的方法。皴無定法,古人也不是一張畫中只畫一種皴法,主要是看如何把對象表現(xiàn)到最貼切為止,有時一張畫中可有多種皴法混合運用。如披麻皴、斧劈皴、折帶皴、解索皴、牛毛皴、豆瓣皴等等。 3.擦染 一般畫山水畫時,有時皴和擦是同時進行的,這主要是作者用筆時正好將皴法畫好,筆頭稍干的同時將擦這一步驟完成。擦主要是增加山石的朦朧感,以達到使畫面更加切合實際的表現(xiàn)對象。染是山水畫中很重要的一步,它可以使畫面明暗、主次分明,同時使山石的質(zhì)感更加豐富。 4.點苔 這一步是山水畫中畫龍點睛的一步,傳統(tǒng)的山水畫都離不開這一步。點苔的作用主要使山石間前后層次更加分明,還可以作為小樹林和小樹來充當。整幅畫一點苔馬上就可以生動起來,更加充滿活力。 5.設色 設色一般以淺絳山水、小青綠山水、青綠山水和金碧山水等幾種為主。當我們初步完成一幅墨骨作用待干后,我們就可以上色了,如以淺絳山水設色為例,先是將受光面的塊石用赭石(或赭石加墨)烘色,要注意上色不是簡單的平涂,必須按山石的前后面有深淺變化,待赭石未全干時,再將墨青(花青+藤黃+墨)畫山石的陰暗面,而赭石和墨青的結合處會自然過渡,形成天然植被的效果。(摘錄自《畫山水小品十招》,沈志康編著,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年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