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門五步
掤南,捋西,擠東,按北,采西北,例東南,肘東北,撐西南——方位。 坎,離,兌,震,巽,乾,坤,艮——八門。方位八門,乃為陰陽顛倒之理,周而復(fù)始,隨其所行也。總之,四正四隅,不可不知矣! 夫掤捋擠按是四正之手,采列肘靠是四隅之手。合隅正之手,得門位之卦。以身分步,五行在意,支撐八面。 五行:進步火,退步水,左顧木,右盼金,定之方中土也。
夫進退為水火之步,顧盼為金木之步。以中土為樞機之軸。懷藏八卦,腳踩五行;手步八五,其數(shù)十三,出於自然。十三勢也,名之日:“八門五步”。
八門五步用功法 八卦五行,是人生成固有之良,必先明“知覺運動”四字之本由,知覺運動得之後,而後方能懂勁,由懂勁后,自能接及神明矣! 然用功之初,要知知覺運動雖固有之良,亦甚難得之於我也! 固有分明法 蓋人降生之初,目能視,耳能聽,鼻能聞,口能食。顏色聲音香臭五,皆天然知覺固有之良;其手舞足蹈與四肢之能,皆天然運動之良。思及此,是人熟無?因人性近習(xí)遠(yuǎn),失迷固有。要想還我固有,非乃武無以尋運動之根由,非乃文無以得知覺之本原。是乃運動而知覺也。 夫運而知,動而覺;不運不覺,不動不知。運極則為動,覺盛則為知。動知者易,運覺者難。先求自已知覺運動得之於身,自能知人;要先求知人,恐失於自己。不可不知此理也。夫而後懂勁然也。
粘黏連隨 粘者,提上拔高之謂也 。 黏者,留戀繾綣之謂也 。 連者,舍己無離之謂也 。 隨者,彼走此應(yīng)之謂也 。 要知人之知覺運動,非明粘黏連隨不可。斯粘黏連隨之功夫,亦甚細(xì)矣! 頂匾丟抗 頂者,出頭之謂也。 匾者,不及之謂也。 丟者,離開之謂也。 抗者,太過之謂也。 要知於此四字之病,不明粘黏連隨之功斷,且不明知覺運動也。初學(xué)對手,不可不知也!更不可不去此病。所難者粘黏連隨,而不許頂匾丟抗,是所不易也! 對待無病
頂匾丟抗,失於對待也,所以為之病者,既失粘黏連隨,何以得知覺運動?既不知己,焉能知人?所謂對待者,不以頂匾丟抗相對於人也;要以粘黏連隨等待於人也。能如是,不但對待無病,知覺運動亦自然得矣,可以進於懂勁之功矣!
對待用功法守中土(七言十句) ——俗名[站樁] 定之方中足有根,先明四正進退身。 棚捋擠按自四手,須費功夫得其真。 身形腰頂皆可以,粘黏連隨意氣均。 運動知覺來相應(yīng),神是君位骨肉臣。 分明火候七十二,天然乃武并乃文。 身形腰頂(七言六句) 身形腰頂豈可無?缺一何必費工夫! 腰頂窮研生不已,身形順我自伸舒。 舍此真理終何極?十年數(shù)載亦糊涂。 太極圈(七言十句) 退圈容易進圈難,不離腰頂後與前。 所難中土不離位,退易進難仔細(xì)研。 此為動功非站定,倚身進退并比肩。 能如水磨摧急緩,云龍風(fēng)虎象周旋。 要用天盤從此覓,久而久之出天然。 太極進退不已功(七言九句) 棚進捋退自然理,陰陽水火相既濟。 先知四手得來真,采列肘靠方可許。 四隅從此演出來,十三勢架永無已。 所以因之名[長拳], 任君開展與收斂,千萬不可離太極。 太極上下名天地(七言八句) 四手上下分天地,采列肘靠有由去。 采天靠地相應(yīng)求,何患上下不既濟。 若使列肘習(xí)遠(yuǎn)離,迷了乾坤遺嘆惜! 此說亦明天地盤,進用肘列歸人字。 太極人盤八字功(七言四句三首) 其一 八卦正隅八字歌,十三之?dāng)?shù)不幾何! 幾何若是無平準(zhǔn),丟了腰頂氣嘆哦! 其二 不斷要言只兩字,君臣骨肉細(xì)琢磨。 功夫內(nèi)外均不斷,對待數(shù)兒豈錯他!
其三 對待於人出自然,由此往復(fù)於地天。 但求舍己無深病,上下進退永連綿。
太極體用解 理為精\氣\神之體,精\氣\神為身之體。身為心之用,勁力為身之用。心\身有一定之主宰者,理也,精\氣\神有一定之上宰者,意誠也。誠者,天道;誠之者,人道。俱不外意念須臾之間。 要知天人同體之理,自得日月流行之氣。其氣意之流行,精神自隱微乎理矣!夫而后言乃武\乃文\乃圣\乃神,則得矣。若特以武事論之於心身,用之於勁力,仍歸於道之本也,故不得獨以末技云爾! 勁由于筋,力由于骨,如以持物論之,有力能執(zhí)數(shù)百斤,是骨節(jié)\皮毛之外操也,故有硬力。如以全體之有勁,似不能持幾斤,是精氣之內(nèi)壯也。雖然,若是功成後猶有妙出於硬力者,修身\體育之道有然也。
太極文武解 文者,體也;武者,用也。文功在武用於精氣神也,為之體育;武功得文體於心身也,為之武事。 夫文武尤有火候之謂,在卷放得其時中,體育之本也。文武使於對待之際,在蓄發(fā)當(dāng)其可者,武事之根也。故云:武事文為柔軟體操也,精氣神之筋勁也;武事武用,剛硬武事也,心身之骨力也。文無武之預(yù)備,為之有體無用,武無文之侶伴,為之有用無體,如獨木難支,孤掌不響。不惟體育,武事之功,事事諸如此理也。
文者,內(nèi)理也;武者,外數(shù)也。有外數(shù)無文理,必為血氣之勇,失於本來面目,欺敵必敗爾!有文理無外數(shù),徒思安靜之學(xué),未知用的采戰(zhàn),差微則亡耳!
自用\於人,文武二字之解,豈可不解哉! 太極懂勁解 自己懂勁,接及神明,為之文成。而后采戰(zhàn)身中之陰七十有二,無時不然。陽得其陰,水火既濟,乾坤交泰,性命葆真矣! 於人懂勁,視聽之際,遇而變化,自得曲誠之妙,形著明於不勞,運動知覺也。功至此,可為攸往咸宜,無須有心之運用耳!
八五十三勢長拳解 自己用功,一勢一式,用成之後,合之為[長];滔滔不斷,周而復(fù)始,所以名[長拳]也。萬不得有一定之架子,恐日久入於滑拳也,又恐入於硬拳也,決不可失其綿軟。周身往復(fù),精神\意氣之本,用久自然貫通,無往不至,何堅不摧也! 於人對待,四手當(dāng)先,亦自八門五步而來。站四手,四手碾磨,進退四手,中四手,上下四手,三才四手。由下乘長拳四手起,大開大展,煉至緊湊\屈伸自由之功,則升之中\(zhòng)上成矣!
太極陰陽顛倒解 陽:乾、天、日、火、離、放、出、發(fā)、對、開、臣、肉、用、氣、身、武、立命、方、呼、上、進、隅。
陰:坤、地、月、水、坎、卷、入、蓄、待、合、君、骨、體、理、心、文、盡性、圓、吸、下、退、正。
蓋顛倒之理,“水、火”二字詳之,則可明。如火炎上,水潤下者,水能使火在下而用水在上,則為顛倒。然非有法治之則不得矣!
辟如:水入鼎內(nèi),而置火之上,鼎中之水得火以然之,不但水不能下潤,藉火氣,水必有溫時。火雖炎上,得鼎以隔之,是為有極之地,不使炎上之火無止息;亦不使?jié)櫹轮罎B漏。此所謂水火既濟之理也,顛倒之理也。
若使任其火炎上\水潤下,必至火水必分為二,則為火水未濟也。 故云:分而為二,合之為一之理也。故云:一而二,二而一,總斯理為三,天、地、人也。
明此陰陽顛倒之理,則可與言道;知道不可須臾離,則可與言人;能以人弘道,知道不遠(yuǎn)人,則可與言天地同體。上天,下地,人在其中矣!
茍能參天察地,與日月合其明,與五岳,四瀆華朽,與四時之錯行,與草木并枯榮,明鬼神之吉兇,知人事之興衰,則可言乾坤為一大天地,人為一小天地也。
夫如人之身心,致知格物於天地之知能,則可言人之良知,良能。若思不失固有,其功用浩然正氣,直養(yǎng)無害,攸久無疆矣! 所謂人身生成一小天地者,天也\性也\地也\命也\人也,虛靈也\神也,若不明之者,焉能配天地為三乎?然非盡性立命,窮神達(dá)化之功,胡為乎來哉!
人身太極解
人之周身,心為一身之主宰。主宰,“太極”也。二目為日月,即“兩儀”也。頭像天,足像地,人中之人及中腕,合之為“三才”也,四肢“四象”也。 腎水,心火,肝木,肺金,脾土,皆屬陰;膀光水,小腸火,膽木,大腸金,胃土,皆陽也,茲為內(nèi)也。顱丁火,地閣,承漿水,左耳金,右耳木,兩命門土也,茲為外也。
神出於心,目眼為心之苗。精出於腎,腦腎為精之本。氣出於肺,膽氣為肺之原。視思明心動神,流也。聽思聰腦動腎,滑也。
鼻之息香臭,口之呼吸出入。水咸,木酸,土辣,火苦,金甜及言語聲音,木亮,火焦,金潤,土翁,水漂。鼻息,口吸呼之味,皆氣之往來肺之門戶。肝膽巽震之風(fēng)雷,發(fā)之聲音,出入五味。此言口,目、臭、舌、神,意,使之六合,以破六欲也,此內(nèi)也。手\足\肩\膝\肘\胯,亦使之六合,以正六道也,此外也。
眼、耳、鼻、口、大小便,肚臍,外七竅也。喜、怒、憂、思、悲、恐、驚、內(nèi)七情也。七情皆以心為主,喜心,怒肝,憂脾,悲肺、恐腎、驚膽、思小腸、怕膀胱、愁胃、慮大腸、此內(nèi)也。
夫離:南正、午、火、心經(jīng); 坎:北正、子、水、腎經(jīng);
震:東正、卯、木、肝經(jīng); 兌:西正、酉、金、肺經(jīng); 乾:西北隅、金、大腸化水; 坤:西南隅、土、脾化土; 巽:東南隅、膽木化土; 艮:東北隅、胃土化火。 此內(nèi)八卦也。外八卦者,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上九\下一,左三\右七也??惨?,坤二,震三,巽四,中五,乾六,兌七,艮八,離九,此九宮也。內(nèi)九官亦如此。
表里者:乙肝,左肋,化金通肺;甲膽,化士通脾;丁心,化木中膽,通肝;丙小腸,化水通腎;巳脾,化土通胃;戊胃,化火通心,後背前胸,山澤通氣,辛肺,右肋,化水通腎;庚大腸,化金通肺;癸腎,下部,化火通心;壬膀胱,化木通肝,此十天干之內(nèi)外也。十二地支亦如此之內(nèi)外也。
明斯理,則可與言修身之道矣。
太極分文武三成解
蓋言道者,非自修身無由得成也。然又分為三乘之修法。乘者,成也。上乘,即大成也;下乘,即小成也;中乘,即誠之者成也。法分三修,成功一也。
文修於內(nèi),武修於外。體育內(nèi)也、武事外也。其修法內(nèi)外\表里成功集大成,即上乘也。由體育之文而得武事之武,或由武事之武而得體育之文,即中乘也。然獨知體育之文\不知武事而成者,或?qū)N涫耚不為體育而成者,即小成也。
太極下乘武事解 太極之武事,外操柔軟,內(nèi)含堅剛。而求柔軟之於外,久而久之,自得內(nèi)之堅剛。非有心之堅剛,實有心之柔軟也。 所難者,內(nèi)要含蓄堅剛而不施,終柔軟而迎敵。以柔軟而應(yīng)堅剛,使堅剛盡化無有矣。
其功何以得乎?要非粘黏連隨已成,自得運動知覺,方為懂勁;而後神而明之,化境極矣!
夫四兩撥千斤之妙,功不及化境,將何以能是所謂懂粘黏連隨,得其視聽輕靈之巧耳!
太極正功解 太極者元也,無論內(nèi)外\上下\左右,不離此元也。 太極者方也,無論內(nèi)外\上下\左右,不離此方也。 元之出入,方之進退,隨方就元之往來也。方為開展,元為緊湊。方元規(guī)矩之至,其就能出此以外哉! 如此得心應(yīng)手,仰高鉆堅,神乎其神,見隱顯微,明而且明,生生不已,欲罷不能矣! 太極輕重浮沉解 雙重為病,干於填實,與沉不同也;雙沉不為病,自爾騰虛,與重不一也。 雙浮為病,只如漂渺,與輕不例也;雙輕不為病,天然清靈,與浮不等也。 半輕半重不為?。黄p偏重為病。半者,半有著落也,所以不為??;偏者,偏無著落也,所以為病。偏無著落,必失方圓;半有著落,豈出方圓? 半浮半沉為病,失於不及也;偏浮偏沉,失於太過也。 半重偏重,滯而不正也;半輕偏輕,靈而不圓也。
半沉偏沉,虛而不正也;半浮偏浮,茫而不圓也。
夫雙輕不近於浮,則為輕靈;雙沉不近於重,蛭胄椋試弧吧鮮幀?。轻重半有咒则伟平g幀?除此三者之外,皆為“病手”。 蓋內(nèi)之虛靈不昧,能致於外氣之清明,流行乎肢體也。若不窮研輕重\浮沉之手,徒勞掘井不及泉之嘆耳! 然有方圓四正之手,表里精粗無不到,則已極大成,又何云四隅出方圓矣!所謂方而圓,圓而方,超乎象外,得其寰中之[上手]也。 太極四隅解
四正,即四方也,所謂棚、捋、擠、按也。初不知方能始圓。方圓復(fù)始之理無已,焉能出隅之手矣!緣人外之肢體,內(nèi)之神氣,弗得輕靈方圓四正之功,始出輕重浮沉之病,則有隅矣! 辟如:半重偏重,滯而不正,自然為采、例、肘、靠之隅手,或雙重填實,亦出隅手也。病多之手,不得已以隅手扶之,而歸圓中方正之手;雖然至底者,肘靠亦及此以補,其所以云爾。夫日后功夫能致上乘者,亦須獲采列而仍歸大中至正矣!是四隅之所用者,因失體而補缺云云。
太極平準(zhǔn)腰頂解 頂如準(zhǔn),故云“頂頭懸”也。兩手即平左右之盤也。腰即平之根株也。“立如平準(zhǔn)”,所謂輕重浮沉,分厘毫絲,則偏顯然矣! 有準(zhǔn)頂頭懸,腰之根下株(尾閭至胸門也)。 上下一條錢,全憑兩手轉(zhuǎn)。 變換取分亳,尺寸自己辨。 車輪兩命門,一素?fù)u又轉(zhuǎn)。 心令氣旗使,自然隨我便。 滿身輕利者,金剛羅漢煉。 對待有往來,是早或是晚。 合則放發(fā)去,不必凌霄箭。 涵養(yǎng)有多少,一氣哈而遠(yuǎn)。 口授須秘傅,開門見中天。
太極血氣根本解 血為營,氣為衛(wèi)。血流行於肉、膜、絡(luò),氣流行於骨、筋、脈。筋、甲為骨之馀,發(fā)、毛為血之馀。血旺則發(fā)毛盛,氣足則筋甲壯。故血氣之勇力,出於骨、皮、毛之外壯;氣血之體用,出于肉、筋、甲、之內(nèi)壯。氣以血之盈虛,血以氣之消長。消長盈虛,周而復(fù)始,終身用之不能盡者矣! 太極力氣解
氣走於膜、胳、筋、脈,力出於血、肉、皮、骨。故有力者皆外壯於皮骨,形也;有氣者,是內(nèi)壯於筋脈,象也。氣血功於內(nèi)壯,血氣功於外壯。要之,明於“氣血”二字之功能,自知力氣之由來矣!知氣力之所以然,自能知用力,行氣之分別。行氣於筋脈,用力於皮骨,大不相侔也。
太極尺寸分毫解 功夫先煉開展,後煉緊湊。開展成而得之,才講緊湊;緊湊得成,才講尺、寸、分、亳。
由尺住之功成,而後能寸住,分住,毫住。此所謂尺寸分毫之理也明矣!
然尺必十寸,寸必十分,分必十毫,其數(shù)在焉!故云,對待者,數(shù)也。知其數(shù),則能得尺寸分毫也。要知其數(shù),必秘授,而能量之者哉!
太極膜脈筋穴解 節(jié)膜、拿脈、抓筋、閉穴,此四功由尺、寸、分、毫得之后而求之。 膜若節(jié)之,血不周流。脈若拿之,氣難行走。筋若抓之,身無主地。穴若閉之,神昏氣暗。 抓膜節(jié)之半死,申脈拿之似亡,單筋抓之勁斷,死穴閉之無生。
總之,氣血精神若無,身何有主也?如能節(jié)、拿、抓、閉之功,非得點傳不可。
太極字字解 挫、揉、捶打於己於人,按、摩、推、拿於己於人,開、合、升、降於己於人,此十二字皆用手也。 屈、伸、動、靜於己於人,起、落、急、緩於己於人,閃、還、撩、了於己於人,此十二字於己氣也,於人手也。
轉(zhuǎn)、換、進、退於己身人步也,顧、盼、前、後於己目也人手也,即瞻前眇後、左顧右盼也,此八字關(guān)乎神矣!
斷、接、俯、仰此四字關(guān)乎意\勁也。斷接關(guān)乎神氣也,俯仰關(guān)乎手足也。
勁斷意不斷,意斷神可接。勁、意、神俱斷,則俯仰矣!手足無著落耳!俯為一叩,仰為一反而已矣!不使叩反,非斷而復(fù)接不可。
對待之字,以俯仰為重。時刻在心,身、手、足不使斷之無接,則不能俯仰也!
求其斷接之能,非見隱顯微不可。隱微似斷而未斷,見顯似接而未接。接接斷斷,斷斷接接,其意心、身體、神氣極於隱顯,又何慮不粘黏連隨哉!
太極節(jié)拿抓閉尺寸分毫解 對待之功,既得尺寸分亳於手,則可量之矣。然不論節(jié)拿抓閉之手易,若節(jié)膜、拿脈、抓筋、閉穴,則難!非自尺寸分毫量之不可得也。 節(jié),不量,由按而得膜;
拿,不量,由摩而得脈;
抓,不量,由推而得筋;
拿閉,非量而不能得穴。由尺盈而縮之寸、分、毫也。 此四者,雖有高授,然非自己功夫久者,無能貫通焉!
太極補瀉氣力解 補瀉氣力於自己難,補瀉氣力於人亦難。補自己者,知覺功虧則補,運動功過則瀉,所以,求諸已不易也。補於人者,氣過則補之,力過則瀉之,此勝彼敗,所由然也。
氣過或瀉,力過或補,其理雖亦然,其有詳夫過補為之過上加過,遇瀉為之緩他不及,他必更過,仍加過也。
補氣瀉力於人之法,均為加過於人矣。補氣名曰“結(jié)氣法”,瀉力名曰“空力法”。
太極空結(jié)挫揉論 有挫空、挫結(jié),有揉空、柔結(jié)之辨。挫空者,則力隅矣!挫結(jié)者,則氣斷矣!揉空者,則力分矣!揉結(jié)者,則氣隅矣!
若結(jié)柔挫則氣力反,空揉挫則力氣敗。結(jié)挫揉則力盛於氣,力在氣上矣!空挫揉則氣盛於力,氣過、力不及矣!挫結(jié)揉、揉結(jié)挫皆氣閉於力矣!挫空揉,揉空挫皆力鑿於氣矣!
總之,挫結(jié)、揉空之法,亦必由尺寸分亳量,能如是也!不然,無地之挫揉,平虛之靈結(jié),亦何由而致於哉!
懂勁先後論 夫未懂勁之先,長出頂、偏、丟、抗之??;既懂勁之後,恐出斷、接、俯、仰之病。然未懂勁,故然病亦出;勁既懂,何以出病乎?
緣勁似懂未懂之際,正在兩可,斷接無準(zhǔn)矣,故出?。簧衩骷蔼q不及,俯仰無著矣,亦出病。若不出斷接俯仰之病,非真懂勁,弗能不出也!
胡為“真懂”?因視聽無由未得其確也,知瞻眇顏盼之視覺,起落緩急之聽知,閃還撩了之運覺,轉(zhuǎn)換進退之動知,則為真懂勁!則能接及神明;及神明,自攸往有由矣!有由者,由於懂勁,自得屈伸動靜之妙;有屈伸動靜之妙,開合升降又有由矣!由屈伸動靜,見入則開,遇出則合;看來則降,就去則升。夫而後才為真及神明矣!
明也,豈可日後不慎行坐臥走、飲食溺泅之功!是所為及中成、大成也哉!
尺寸分毫在懂勁后論 在懂勁先,求尺寸分毫為之小成,不過未技武事而已!所謂能尺於人者,非先懂勁也。如懂勁後神而明之,自然能量尺寸。尺寸能量,才能節(jié)、拿、抓、閉矣!
知膜、脈、筋、穴之理,要必明存亡之手;知存亡之手,要必明生死之穴。其穴之?dāng)?shù),安可不知乎?知生死之穴數(shù),烏可不明閉而不生乎?烏可不明閉而無生乎?是所謂二字之存亡,一閉之而已盡矣?!?/span>
口授穴之存亡論 穴有存亡之穴,要非日授不可,何也?一因其難學(xué),二因其關(guān)乎存亡,三因其人才能傳。 第一、不授不忠不孝之人; 第二、不傳根底不好之人; 第三、不授心術(shù)不正之人; 第四、不傳鹵莽滅裂之人; 第五、不傳授目中無人之人; 第六、不傳知禮無恩之人; 第七、不授反復(fù)無常之人; 第八、不傳得易失易之人;
此須知八不傳,匪人更不待言矣!
如其可以傳,再口授之秘訣。傳忠孝知恩者,心氣和平者,守道不失者,真以為師者,始終如一者。此五者,果其有始有終、不變?nèi)缫唬娇蓪⑷w大用之功,授之於徒也。
明矣,於前於後,代代相繼,皆如是之所傳也。噫,抑亦知武事中烏有匪人哉!
太極指掌捶手解
自指下之腕上,里者為“掌”,五指之首為之“手”,五指皆為“指”;五指權(quán)里,其背為“捶”。
如其用者,按、推、掌也;拿、揉、抓、閉,俱用指也;挫、摩,手也;打,捶也。
夫捶有“搬攔”,有“指襠”,有“肘底”,有“撇身”,四捶之外有“覆捶”。掌有“摟膝”,有“換轉(zhuǎn)”,有“單鞭”,有“通背”,四掌之外有“串掌”。手有“云手”,有“提手”,有“合手”,有“十字手”,四手之外有“反手”。指有“屈指”,有“伸指”,有“捏指”,有“閉指”,四指之外有“量指”,又名“尺寸指”,又名“覓穴指”。
然指有五指,有五指之用。首指為手,仍為指,故又名“手指”。其一、用之為“旋指”、“旋手”;其二、用之為[根指]“根手”;其三、用之為“弓指”、“弓手”;其四、用之為“中合指”,四手指之外,為“獨指”、“獨手”也。食指為“卞指”,為“劍指”,為“佐指”,為“粘指”。中正為“心指”,為“合指”,為“鉤指”,為“抹指”。無名指為“全指”,為“環(huán)指”,為“代指”,為“扣指”。小指為“幫指”,為“補指”,為“媚指”,為“掛指”。若此之名,知之易而用之難,得日訣秘法亦不易為也。
其次,有“如對掌”、“推山掌”、“射雁掌”、“晾翅掌”、“似閉指”、“拗步指”,“彎弓指”、“穿梭指”、“探馬手”、“彎弓手”、“抱虎手”、“玉女手”、“跨虎手”、“通山捶”、“葉下捶”、“背反捶”、“勢分捶”、“卷挫捶”。
再其次,步隨身換,不出五行,則無失錯矣!因其粘、連、黏、隨之理,舍己從人,身隨步自換。只要無五行之舛錯,身形腳勢出於自然,又何慮些須之病也! 小太極解
天地為一大太極,人身為提小太極。人身為太極之體,不可不練太極之拳。本有之靈而重修之,良有以也。 人身如機器,久不磨而生銹,生銹而氣血滯,多生流弊。故人欲鍛煉身體者,必先練太極最相宜。 太極練法,以心行氣,不用濁力,純?nèi)巫匀?。筋骨鮮折曲之苦,皮膚無磋磨之勞。不用力何能有力?蓋太極練功,沉肩墜肘,氣沉丹田。氣能入丹田,為氣總機關(guān),由此分運四體百骸,以氣周流全身,意到氣至。練到此地位,其力不可限量唉! 此不用濁力,純以神行,功效著唉!先師云:[極柔軟,然后極堅剛],蓋此意也! 太極刀訣(七言十五句)
七星跨虎交刀勢,騰挪閃展意氣揚, 左顧右盼兩分張,白鶴展翅五行掌; 風(fēng)卷荷花葉里藏,玉女穿梭八方勢, 三星開合自主張,二起腳來打虎式; 披身斜掛鴛鴦腳,順?biāo)浦郾拮鞲荩?/span> 下勢三合自由招,左右分水龍門跳, 卞和攜石鳳回巢。吾師留下四刀讃, 口傳心授不妄教。 四刀讃
斬剁 劃 截割 撩腕 太極槍法
平刺心窩,下刺腳面, 斜刺膀尖,上刺咽喉; 平刺心窩,斜刺膀尖, 下刺腳面,上刺咽喉。 一、例, 二、擲, 三、傰, 四、劈, 五、纏。 十不傳 一不傳外教, 二不傳不知師第之道者, 三不傳無德, 四不傳收不住的, 五不傳半途而廢的, 六不傳得寶忘師的, 七不傳無納履之心者, 八不傳好怒好慍者, 九不傳外欲太多者, 十不傳匪事多端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