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我是介子推,清明節(jié)快要到了,流行的說法說是為了紀念我,以表彰我的忠義和清明。這從何說起呢,且容我慢慢道來。 一、清明來源,三節(jié)合一 其實,早在上古時期就有上巳節(jié)和清明節(jié)。上巳節(jié)俗稱"三月三",主要是紀念軒轅黃帝的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清明節(jié)稱"踏青節(jié)",始于周代,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jié)氣,意即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jié)。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等農(nóng)諺。后來亦傳承為慎終追遠的盛大祭日,成為踏青掃墓、禮敬祖先、弘揚孝道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寒食節(jié)產(chǎn)生于春秋時期,要晚得多。真正與我有關的其實正是這寒食節(jié),它因我而誕生,有二千多年的歷史。當然,這個寒食節(jié),也有我寄望"清明"的文化元素。 說來話長,且按下不表。先說說清明節(jié)與寒食節(jié)的交集與演化過程。因寒食節(jié)之后就是清明節(jié),兩節(jié)相距太近,其節(jié)日內(nèi)涵又多有重合,故多混淆。 作為冷節(jié)又稱作百五節(jié)的寒食節(jié),因德宗年間的詩人韓翃("大歷十才子"之一)寫下有名的《寒食詩》(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后,寒食節(jié)名氣大振,逐漸家喻戶曉。 后來,文宗年間的大詩人杜牧,寫下"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一流傳千古的《清明》詩后,清明節(jié)的名氣更加響亮,便逐漸蓋過了寒食節(jié)。到清朝初期,寒食節(jié)遂被清明節(jié)取代,兩節(jié)就此合二為一,統(tǒng)稱"清明節(jié)"。 時至當下,清明節(jié)便融合了上巳節(jié)、寒食節(jié)祭祀的內(nèi)容,又豐富了節(jié)氣本身的文化內(nèi)涵,成為唯一的一個節(jié)令合一的法定節(jié)假日。 由此,原本與寒食節(jié)休戚與共的我,便一躍而成清明節(jié)的形象大使。為簡明扼要,干脆就籠統(tǒng)說成為清明節(jié)也是紀念我,讓我成為清明節(jié)的代言人。我梳理了一下緣由,蓋因清明節(jié)合并了寒食節(jié),寒食節(jié)又因我而誕生以致吧。 那,何以說寒食節(jié)系因我而誕生的呢?原來是因我忠心耿耿地追隨春秋時期的主公晉國公子重耳,為他,我留下"割股奉君"的千古忠義。后來,主公重耳當上晉文公后,我不食君祿隱居綿山"抱樹而死",使主公倍加感動,便下令在全國專設"寒食節(jié)"緬懷于我。 這讓我既欣慰又忐忑,沒想到自己區(qū)區(qū)奉獻,竟迎得如此隆重禮遇。下面,我就簡單說說我"割股奉君"和"抱樹而死"這兩件不值一提的過往經(jīng)歷。 二、隨主逃亡,割股奉君 我記不清是什么時候來到春秋時期晉國山西的土地上,一個叫介休的地方,我只清楚于公元前636年死于綿山(因紀念我,后來稱之為介山)。我也不知道為什么將能力平平的我與赫赫有名的伍子胥、管仲兩位大人齊名,說我是"春秋三杰"之一。 只知道很久很久的那年,因晉獻公被寵妃驪姬所迷,立了她的兒子奚齊為太子,原太子申生便被驪姬陷害致死,公子夷吾和重耳無奈避禍逃亡他鄉(xiāng)。 主公重耳很有賢名,有振興晉國的志向,我便追隨他一路風餐露宿,在饑寒交迫中歷經(jīng)艱難險阻,奔向翟國,連同主公重耳的舅舅、后來封為上將軍的狐偃以及賢士趙衰、賈佗、先軫、魏犨、司空季子等人。 可憐的主公重耳命運多舛,先是被父親晉獻公派勃鞮一路追殺,后又被兄弟晉惠公追殺。 我便同主公重耳在外逃亡十九年。十九年里,我們經(jīng)常是食不果腹、衣不蔽體,那份狼狽,說有多慘就有多慘。 記得有一年我們逃到衛(wèi)國的五鹿,已是饑腸轆轆,可"屋漏偏逢連夜雨",主公的資糧又被一個叫鳧須的壞隨從偷走,跑了。 無奈之下,我們只好向正在耕作的田夫乞討一些吃食充饑,卻被田夫用土塊當作糧食向我們?nèi)觼恚粦蛩A艘环?。主公重耳餓暈,直喊好餓,渴望有一碗肉湯填肚子。 我便背著狐偃等人,悄悄去往山溝,痛下心來,將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了一小塊,與采摘來的野菜搭配在一起,煮了一小碗肉湯。煮好后,才請主公重耳身邊的貼身隨從送給他食用。 這件小事便被歷史記載,說我"割股奉君",奉為忠君赴義的典范。 三、隱居山林,抱樹而死 主公重耳后來的確時來運轉(zhuǎn),在陰差陽錯中,忽得秦國的"資助",干掉了晉惠公,當上了史上赫赫有名的晉文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有雄才大略的主公當上晉文公后,對隨他逃亡的一干人等果然是大加封賞。奇怪的是,偏偏排除了我以及他的發(fā)小,耿直忠心的顛頡。 我有些氣憤,指桑罵槐地斥責狐偃等人邀功請賞"天實開公子,而子犯次以為己功而市于君,固足羞也。吾不忍與同位"后,便淡泊名利,攜母歸隱老家的綿山,打算就此做一個不食君祿的隱士,了此余生。 后來,我得知,主公重耳之所以對我"割股奉君"不領情,其實是他心有芥蒂,擔心我如前人易牙"烹子"那樣有不臣之心,便有意將我選擇性忽略,這真真有些冤枉。 他的發(fā)小顛頡更可憐,在公元前632年因擅自縱火燒了曹共公手下大臣僖負羈的庭院,被主公重耳處"斷椎之刑",意在告誡大家: 我重耳當上了晉文公,要圖成一番霸業(yè),不能受任何牽制,也需要大家畏刑守法,凡于我不利,只能"殺無赦"了。 我見顛頡得此下場,心想自己還算命運好一點,起碼今后可以安然隱居。哪知我的命運后來也陡起波瀾。 只因鄰居下大夫解張見我悄然而去,以為不公,便寫下一首詩掛于城門:龍失其所,周游天下,眾蛇從之。龍饑乏食,一蛇割股。龍返于淵,安其壤土。數(shù)蛇入穴,一蛇于野。 主公重耳這時候是晉文公,自然第一時間知曉了這首詩,他擔心大臣們罵他"忘恩負義",便率領大隊人馬在公元前636年的3月底到綿山尋訪我回朝任職。可綿山重戀疊嶂,谷深林密,綿蜒數(shù)十里,一時竟無法可尋。 主公手下一個抖機靈的大臣便出了一個餿主意:放火燒山,把我逼出來。主公欣然同意,便命令軍士從山前到山后放火,這把大火一連燒了三天三夜才熄滅。 主公見我還是沒有走出山來,又派軍士搜尋,發(fā)現(xiàn)我陪同母親,在柳樹洞里的一顆柳樹下已被燒死,柳樹洞里還藏著我用血題詩的一片衣襟: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這段歷史又把我說成是"抱樹而死",說我淡泊名利,鄙棄功名利祿,做事不求回報,還有寄望清明的高潔之愿。這說法不為過,只是稍稍拔高了一點,還沒有完全達到這樣的境界,清明之愿倒是矢志不渝的。 四、清明紀念,心有忐忑 魯國史官左丘明在編年體史書《左傳》中,就曾把我的生平事跡簡述為:"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 主公重耳見我"抱樹而死",終于明白我乃性情中人。不過,他對我的"忠君赴義",還是很感動,悲痛萬分之下,哭拜一番后便把我隆重安葬,為我立廟祭祀。 主公后來還將一段燒焦的柳木,帶回宮中做了一雙木屐,每天望著它長嘆:悲哉足下。"足下"一詞便由此而來,成為上級對下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 次年(公元前635年)4月,主公又領著文武大臣,素服徒步綿山哀悼祭奠我。只見綿山那棵被燒的柳樹竟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主公似乎就像見到我一樣,很鄭重地走到柳樹前,掐下一枝,編成一個圈戴在頭上后,隨及下令將去年我被燒死在柳樹下的這一天,確定為寒食節(jié),舉國同悲,禁止煙火,只吃冷食(飯),還欽定柳樹是我的化身,賜柳樹為清明柳。 自那以后,在寒食節(jié)這一天,我便世襲被緬懷的殊榮。后來,寒食節(jié)融入清明節(jié)后,清明節(jié)紀念我的說法就逐漸傳開。久而久之,在清明節(jié)前后數(shù)日,人們在感念我之時,進行掃墓祭祖、郊游踏青、戴柳圈、插柳枝、放風箏等等肅穆而歡悅的活動便約定成俗。 我的地位于是同楚國的三閭大夫屈原一樣,成為偉大的歷史人物,得到沿襲千年的緬懷和哀悼,生生不息。 至今,在山西晉中靈石縣境內(nèi)的張蒿村,還殘存有我的廟宇遺址,天涯山風景區(qū)還有象征我"精忠純孝"精神的"石鼓神祠"。 自述完畢,列位看官,清明節(jié)紀念我,其實我有些忐忑,我哪里敢同寫下《離騷》的千古大才屈原相提并論?就請原諒我藏在骨子里的"小"。盡管我對主公重耳肝腦涂地,沒有二心,但我還是有些任性,清心寡欲,清高自負了些…… 就我存在的這些不足和問題,唯有逐一改過方不負知遇之恩,我"忠義、清明"的形象不會大打折扣吧? 作者:李大奎,本文為少讀紅樓原創(chuàng)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