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jié)的由來和10首清明古詩 清明節(jié)又叫踏青節(jié),處于仲春與暮春之交,是冬至后的第108天。中國漢族傳統(tǒng)的清明節(jié)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多個少數(shù)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jié)的習俗。每逢清明時節(jié),各民族均以掃墓祭祖、踏青郊游為活動主題。 《歷書》有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節(jié)起源據(jù)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jié)氣的名稱,至今仍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作為節(jié)日的清明在唐朝正式形成。近代以來,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規(guī)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jié),2008年新中國確立清明節(jié)成為法定節(jié)假日,放假一天,2009年改為三天小長假,同時,2006年5月20日,清明節(jié)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閭門即事》 (唐)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途中寒食》 (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寒食上?!?/p> (宋)楊萬里 逕直夫何細!橋??擅夥觯?/p> 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jié)只愁余。 《蘇堤清明即事》 (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清明》 (宋)王禹俏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郊行即事》 (宋)程顥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 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 (明)王磐 問西樓禁煙何處好? 綠野晴天道。 馬穿楊柳嘶,人倚秋千笑, 探鶯花總教春醉倒。 《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明)高啟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后還鄉(xiāng)亦可哀。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