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和團運動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清王朝陷入西方列強瓜分的國難形勢下,由民間自發(fā)而起的一場極具國民革命精神的武裝愛國運動。 在這場愛國運動中,義和團打出的旗幟是“扶清滅洋”,主要打擊對象是西方侵略者及其在華附庸,這讓各國列強意識到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已經(jīng)覺醒,如果繼續(xù)走瓜分中國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這是義和團發(fā)布的一條公告,從中就可以看出義和團是具有民族意識覺醒的! 故而,在八國聯(lián)軍侵華期間參與和清王朝談判的美國特使柔克義,在寫給當時的美國國務卿海約翰的信中,提到了時任清朝海關總稅務司赫德對義和團的看法:義和團起義是中國擺脫外國人的束縛,爭取民族解放的愛國運動。 這是列強對義和團最清晰、明確的評價,也促使了海約翰于1899年12月和1900年7月先后向各國列強發(fā)出照會,提出了對華政策,即:門戶開放、利益均沾。 當然,為了扼殺已然覺醒的中華民族意識,維系在華的利益,各國列強在和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時要求清政府一旦發(fā)現(xiàn)類似義和團這樣的民間愛國組織必須立即鎮(zhèn)壓,同時停止武舉和禁止民間習武,“上諭以永禁或設、或入與諸國仇敵之會,違者皆斬”②,“上諭,以諸國人民遇害被虐,各城鎮(zhèn)停止文武各等考試?!雹?/span> 然而,這場促使中華民族精神覺醒的愛國運動組織,如今卻被一些人打上了“野蠻”的標簽,認為義和團是一場盲目的的排外運動,不值得肯定和提倡。 那么問題來了。 明明是一場反帝反侵略的愛國革命運動,為什么還會有人對義和團產(chǎn)生質(zhì)疑呢?汪郎認為,關鍵在于義和團并不是一個緊密的組織,以至于被有心人利用,被統(tǒng)治者玩弄于股掌之間,從而背負了“野蠻”這口沉重的鍋。 義和團最初只是山東冠縣團民在首領朱紅燈的領導下,和當?shù)氐奈鞣絺鹘淌考敖堂駹帄Z信仰話語權的文化反擊戰(zhàn)。而義和團之所以能夠席卷華北,和清政府內(nèi)部的一位野心家分不開的,他就是端王載漪。 戊戌變法失敗后,慈禧太后囚禁光緒帝并重新攝政,從而引發(fā)了國內(nèi)社會及各國列強駐華公使的輿論譴責。但慈禧一意孤行,為達到廢黜光緒帝,重立新君的目的,她采取了折中策略,即“宗室近支子,建為大阿哥,為上嗣,兼祧穆宗,育之宮中,徐篡大統(tǒng)?!?/span> 光緒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時為乙亥年,公元1990年1月24日),慈禧太后以光緒帝的名義向中外發(fā)布不能生育,立溥儁為皇太子的上諭,并決定于農(nóng)歷庚子年新年舉行禪讓慶典,這就是“乙亥建儲”事件。 這位名叫溥儁的儲君,就是端王載漪的次子! 然而后黨策劃的廢立政變是極其不得人心的。故而詔令一下,不說各國駐華公使的拒絕和警告,即使是大清朝封疆大吏們也都極力反對,如兩江總督劉坤一,提出了“君臣之分已定,中外之口宜防”的公開發(fā)言。 而當時的上海電報局總辦,松江府候補知府經(jīng)元善聯(lián)合蔡元培、黃炎培、葉瀚、馬裕藻、章炳麟、汪貽年、丁惠康、沈藎、唐才常、經(jīng)亨頤等1231名維新人搞起了萬人?;屎灻\動,提出了“奏請圣上力疾臨御,勿存退位之思,上以慰太后之憂勤,下以彌中外之反側(cè)”的政治主張,明確反對建儲。 在這種群情激憤的社會輿論下,后黨十分孤立和被動,這自然引起了載漪的強烈不滿。 在載漪看來,大清國的朝臣、士紳們之所以敢站出來反對“建儲”,就是因為洋人在背后教唆,因為大清的洋務多集中在南方,南方各省督撫、士紳們和洋人的交道極深,加上洋人的武裝干涉(英國公使竇納樂調(diào)軍艦停泊在塘沽口岸,以示自己非常關心大清國的朝局穩(wěn)定),讓漢人督撫們有持無恐。 所以他需要一股力量攪渾局勢,打擊洋人的囂張氣焰以達到建儲的政治目的,而這股力量就是義和團。 義和團是反洋教的。這是因為當時的中國正處于帝國主義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多方面侵略的水深火熱之中,而其中最為嚴重的就是文化侵略,即列強以傳教為名行侵略之舉。 這些傳教士是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急先鋒。他們吸收歹徒成為教民,擴充教會勢力,作威作福,企圖打破中國社會傳統(tǒng)的宗教信仰和社會倫理道德體系,并阻止普通教民敬天尊地祭拜祖宗,這種行為嚴重激發(fā)了教會和中國民眾之間的沖突,才是導致義和團運動爆發(fā)的直接原因。 基于此,在載漪(時任總理衙門一把手)及其黨羽的鼓吹下,因為乙亥建儲而遭到洋人非議和指責的慈禧太后承認了義和團的合法性,對義和團的態(tài)度由剿滅轉(zhuǎn)為招撫,允許義和團入京,支持義和團滅洋。 義和團入京以后,載漪為了進一步達到政治目的,不僅放低身段接見義和團首領,還調(diào)動仇視洋人的甘軍董福祥部配合義和團滅洋,以突顯朝廷對義和團的重視。除了這些,載漪還利用義和團的“仇洋”情緒,親自帶著義和團捕殺各國使館人員,甚至下達了殺洋人即可領賞的告示:“殺一男夷賞銀五十兩,女夷四十兩,稚夷二十兩?!?/span> 這樣的后果就是,1900年的6月10甘軍殺死了日本公使館書計生彬山彬,6月20日載漪劫殺了德國公使克林德,而就在同一天他還帶著義和團攻打東交民巷的使館區(qū);6月25日他又帶著義和團沖進皇宮試圖殺死光緒帝等等,這種種舉動都說明了一個問題,即有部分義和團已經(jīng)成為清王朝統(tǒng)治階層內(nèi)部的頑固分子用來打擊異己,妄圖廢帝立儲的工具。 被統(tǒng)治者內(nèi)部的頑固、盲目排外分子所利用,這是義和團被打上“野蠻”標簽的第一個原因! 那么義和團為什么會被統(tǒng)治者所欺騙和利用呢?因為義和團高舉的是“扶清滅洋”的旗幟,而且團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在中國傳統(tǒng)的社會倫理道德體系下,面對官府的蠱惑和招撫,義和團的首領們?nèi)狈械念A見性判斷能力。 況且義和團成員的成分太復雜了,以至于影響了義和團的純潔性! 義和團其實并不是一個強大的組織,相反他們只是在共同的信念下由社會底層人員組成的一個松散軍事武裝聯(lián)盟,除了“扶清滅洋”外,他們并沒有任何建設性的革命綱領。 而義和團的人員成份復雜性在于,這樣的松散組織無法嚴控人員的進出,以至于團民之中混進了不少流氓無賴、落魄官軍、富紳,甚至還有王公貴族,“上自王公卿相,下至倡優(yōu)隸卒,幾乎無人不團”,這也就導致了義和團內(nèi)部出現(xiàn)了官團、私團、假團之分。 官團是指接受清廷設定的“團規(guī)”后,接受清廷官員的統(tǒng)率,并從官府手中領取糧餉,聽從官府調(diào)遣的團民組織。 私團則由團民自發(fā)組織,自行設壇并從事“滅洋”革命斗爭,具有著很強的獨立性。 而敗壞義和團名聲的就是假團。 因為義和團對人員的管控并不嚴格,這自然就給了洋教教民提供了可乘之機。為了反擊義和團,不少洋教教民假扮義和團做一些破壞大清法紀,敗壞義和團名聲的事。 如:
如:
當然除了教民冒充義和團外,還有不少不良分子混進了義和團的隊伍,利用官府對義和團的默許做些魚肉百姓,欺壓良善的不法之事。
所以最初的義和團紀律確實嚴明,實行的確實是保家、衛(wèi)國、安民的革命斗爭。
然而到了后期,因為義和團魚龍混雜,初期的紀律和制度已經(jīng)無法對團民進行約束,加上那些冒充義和團的不良分子和洋教教民的破壞,導致義和團的形象一落千丈,這是義和團被打上“野蠻”標簽的第二個原因! 當然,我們不能因為一小部分敗壞義和團名聲的不良分子就否定其促使民族意識的覺醒。事實上,在反侵略的斗爭中,義和團和侵略者是有過正面抗擊的,這就是由天津義和團首領曹福田參與狙擊八國聯(lián)軍的“廊坊大捷”。 客觀的說,這場阻擊戰(zhàn)的主力部隊是聶士成的武衛(wèi)前軍,但義和團不畏生死,表現(xiàn)的并不差。 但武衛(wèi)前軍和義和團的矛盾重重,雙方不但沒有在后續(xù)抗擊八國聯(lián)軍的戰(zhàn)斗中形成互助,反而互相傷害。這樣的后果就是在后續(xù)的八里臺保衛(wèi)戰(zhàn)中,聶士成在前方抵抗八國聯(lián)軍,后背卻遭到義和團的攻擊,以至于將軍喋血沙場,為國捐軀。在這個過程中,聶士成的母親、妻兒被義和團掠走,不得不說這是一種悲哀! 當然,目前無從知曉掠走聶士成家人的是否是“假團”,但可以肯定的是,曹福田在天津保衛(wèi)戰(zhàn)中一直在老龍頭火車站和八國聯(lián)軍展開拉鋸戰(zhàn);聶士成陣亡后,曹福田還堅持和馬玉昆的武衛(wèi)左軍攻打天津租界。 然而天津失陷后,京畿之地再也沒有強兵防御,慈禧只得西狩,最后不得不和帝國主義列強簽訂了《辛丑條約》。 條約簽訂以后,慈禧再一次轉(zhuǎn)變了態(tài)度,進而對義和團進行圍剿,這就引發(fā)了清廷內(nèi)部的投機分子對義和團的污蔑,并對義和團進行清算,如曹福田于1901年5月在靜??h被清廷抓捕后殺害。 這和此前“以義和拳為奇貨”而盡顯諂諛之態(tài)形成了天壤之別,這也是義和團被打上“野蠻”標簽的第三個原因,也是根本原因。 當然義和團的結局不言而喻,這場民間自發(fā)的愛國運動最終在清王朝和帝國主義的聯(lián)合絞殺中失敗了,但其所帶來的歷史意義是必須肯定的。 義和團運動不僅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不甘屈服的頑強斗志,激發(fā)了民族意識的覺醒;而且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試圖瓜分中國的設想,讓當時謀求國家主權獨立、民族解放的仁人志士們看清了一個真相,即在清王朝腐朽的本質(zhì)下,任何改良的手段都拯救不了中國,只有推翻清王朝的統(tǒng)治中國才有希望,而由此推動了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高潮。 正因為如此,遭受沉重打擊的義和團余部在認清了清政府的本質(zhì)后,他們改變了自己的口號,如田燮經(jīng)、李岡中、景廷賓、趙三多等義和團首領并沒有退卻,反而豎起了“反清滅洋”的大旗,繼續(xù)進行反帝反封建斗爭! 注: ①《列強對華財政控制》 ②③《辛丑條約》第十款 參考資料: 《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義和團》 《義和團運動史料叢編》 《西巡回鑾始末·卷2·直隸提督聶軍門死事記》 《庚子國變記》 《庚子記事》 柳青 《從社會分層理論看義和團的人員構成》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視覺!堅持原創(chuàng),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