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茶文化有5000多年的歷史,史書中記載唐人酷愛煮茶,宋代喜歡點茶,而現(xiàn)在我們往往都泡茶,是時代的進步,茶文化的發(fā)展嗎? 煮茶 唐代以前沒有制茶法,往往是采用生葉直接煮飲,唐代以后則用干茶煮飲,而后又以煎茶為主,主要是用用蔥、姜、棗、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揚令滑,或煮去沫,斯溝渠間棄水耳,而習俗不已。唐代煮茶,往往加鹽、姜、桂等佐料,為的是去除茶葉的苦澀的味道。具體過程是:煎茶法的主要程序:備器、選水、取火、侯湯、炙茶、碾茶、羅茶、煎茶(投茶、攪拌)、酌茶。 煮水,待水煮到魚眼大氣泡時,并微有沸水聲,是第“一沸”,這時要加入適量的鹽調味,嘗嘗水的味道。 當水煮到鍋的邊緣出現(xiàn)連珠般的水泡往上冒的時候,是“二沸”,這時需舀出一瓢開水,用竹夾在水中攪動使之形成水渦,再用量茶小勺取適量的茶末投入水渦中心。 待水面波浪翻滾時,是“三沸”,這時將原先舀出的一瓢水倒回鍋內,使開水停止沸騰。此時,鍋內茶湯表面即生成厚厚沫餑,但需及時將茶沫上形成的一層黑水膜去掉,因為它會影響茶湯的味道。然后再將茶湯均勻地舀入三個或者是五個茶盞中,而每盞的茶沫要均勻,陸羽認為茶湯的精華就是這茶湯上面的沫餑。 而我們現(xiàn)代的泡茶法是集唐代煮茶法的優(yōu)點,并開拓了新的喝茶方法,在節(jié)省時間的成本上又能更好的析出茶葉中的營養(yǎng)。 泡茶的講究有很多,不同的茶類有不同的水溫泡,發(fā)酵茶的水溫要高于不發(fā)酵的茶。對于條索松散的茶的泡法:燙杯后,取茶入杯,此時較高的杯溫已隱隱烘出茶香。這時沖入適溫的水,至杯容量三分之一,沿杯邊注水,蓋碗則將蓋子反過來貼在茶杯的一邊,將水注入蓋子,使其沿杯邊而下。然后微微搖晃茶杯,使茶葉充分浸潤。 此時不能品飲,但是茶香濃郁,可聞香,大約兩分鐘待干茶吸水伸展后,在沖水注滿,此時即可飲。 由唐至今,我國茶葉發(fā)展也在變化,茶,是一門比較講究的學問,無論煮茶泡茶,都是用來品飲,體會茶給人帶來的韻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