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法著作,深刻總結了春秋時期各國交戰(zhàn)的豐富經驗,集中概括了戰(zhàn)略戰(zhàn)術的一般規(guī)律?!度嫛肥歉鶕覈鴼v代卓越的軍事思想,特別是豐富多彩的軍事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戰(zhàn)策;是對我國古代兵家計謀的理論概括和軍事謀略提綱挈領式的匯集。 【始計篇】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夫未戰(zhàn)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zhàn)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翻譯〗 孫子說:戰(zhàn)爭是一個國家的頭等大事,關系到軍民的生死,國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觀察、分析、研究的。 因此,要從五個方面進行認真的比較分析,從而了解敵我雙方的真實情況,來預測戰(zhàn)爭勝負的可能性。這五個方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將”,五是“法”。所謂“道”,就是要從政治思想上使人民與君主保持一致,這樣,民眾就可以與君主同生共死,而不會害怕任何危難。所謂天時,是指用兵時的晝夜、晴雨,嚴寒、酷熱,春夏秋冬等氣候情況。所謂地利,指的是用兵打仗時道路的遠近,地勢的險厄平易,地域的寬闊與狹窄,是死地還是生地等地理條件。所謂將帥,就是要考察帶兵將領是否足智多謀、誠實忠信、仁愛部下、勇猛果斷、治軍嚴明。所謂法制,即是指軍隊的組織編制和紀律法規(guī),人員的權責分配和管理教育,武器裝備和軍需物資的掌管使用。對這五個方面,將領都不能不做深入了解。只有真正了解和掌握這些情況的人才能取得戰(zhàn)爭的勝利。所以,必須再從以下七個方面進行比較分析,從而探索敵我雙方勝敗的情勢。即比較敵我哪方的君主政治廉明,路線方針正確,哪方的將帥賢而有才,哪方占有天時、地利,哪方的軍紀嚴明、法令能嚴格執(zhí)行,哪一方的兵力比較強大,哪方的士兵訓練有素,哪方的軍隊管理有方、賞罰分明,我根據這些情況就可以預測誰勝誰負了。 將帥如能聽從我的謀劃,用他指揮作戰(zhàn),必然取勝,就把他留下;如不聽從我的謀劃,用他指揮作戰(zhàn),必然失敗,就把他辭去。聽從了有利于克敵制勝的計策,還要創(chuàng)造一種勢態(tài),作為協(xié)助我方軍事行動的外部條件。所謂有利的態(tài)勢,就是根據對我有利的情況而采取靈活機動的措施和行動以保持戰(zhàn)略主動。 用兵打仗就是運用詐謀奇計克敵制勝之道。所以,明明能征善戰(zhàn),卻要對敵人裝作軟弱無能;本來準備用兵,卻偽裝成不準備打仗;明明要攻打近處的目標,卻給敵人造成攻擊遠處的假象;本來要攻打遠處的目標,相反卻裝作要在近處攻擊。敵人貪利就用小利來引誘他上當;敵人混亂時就乘機攻取他;敵人實力雄厚時就要謹慎防備;敵人強大時就暫時避其鋒芒;敵人暴躁易怒就可以撩撥他怒火而讓其失去理智;敵人自卑而謹慎就使他驕傲自大,喪失警惕性;敵人休整良好,就要設法騷擾他,使其勞累;敵人如果內部親密團結,就要設法離間他,使之分裂。要在敵人疏于防備的時候突然襲擊防備薄弱之處,在敵人意想不到的情況下采取行動。這些都是軍事家用兵取勝的妙計,只能隨機應變靈活運用,而無法事先規(guī)定或說明的。 凡是作戰(zhàn)以前在決策上就預計能取勝的,是因為有利條件多;作戰(zhàn)以前在決策上就預計不能取勝的,是因為有利條件少,有利條件多的就能取勝,有利條件少的就不能取勝。何況不具備有利條件呢?我們根據這些來分析戰(zhàn)爭雙方,那么勝負結果就可預見了。 【作戰(zhàn)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后十萬之師舉矣。 其用戰(zhàn)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于國,因糧于敵,故軍食可足也。國之貧于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于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于丘役。力屈、財殫,中原內虛于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車罷馬,甲胄矢弩。戟楯蔽櫓,丘牛大車,十去其六。 故智將務食于敵。食敵一鐘,當吾二十鐘;芑稈一石,當吾二十石。 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故車戰(zhàn),得車十乘已上,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yǎng)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故兵貴勝,不貴久。故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翻譯〗 孫子說:大凡用兵作戰(zhàn),一般要動用戰(zhàn)車一千輛,輜重車一千輛,集結全副武裝的士兵十萬人,還要千里迢迢運送軍糧。這樣國內外的各種費用開支,招待使節(jié)、策士的用度,維修作戰(zhàn)器械的膠、漆等材料費用,保養(yǎng)戰(zhàn)車、甲胄的支出等,每天都要耗費數額巨大的資金。做好了這些準備后,十萬大軍才能出動。 因此,軍隊作戰(zhàn)就要力爭速勝。曠日持久則軍隊必然疲憊,銳氣受挫;強攻城池就會使兵力大量損耗;長期在外作戰(zhàn)還必然會使國家財力承受很大的負擔。如果軍隊疲憊,銳氣受挫,兵力損折,軍資耗盡,那么,別的諸侯國就會趁火打劫。到那時,即使再足智多謀的人,也無法挽回危局了。在實際作戰(zhàn)中,只聽說將領缺少高招難以速勝的,沒有見過指揮高明巧于持久作戰(zhàn)的。戰(zhàn)爭曠日持久而有利于國家的事,也從來沒有過。因此,不完全了解用兵弊害的人,也就不可能真正認識到用兵的有利處。 善于用兵的人,兵員絕不多次征集,糧草也不多次運送。在國內征取一次之后,就應該設法從敵人那里求得補給,這樣,軍隊的糧草供應就可滿足作戰(zhàn)需求了。 國家由于興兵而造成貧困的原因是長途運輸。長途運輸必然導致百姓貧窮。軍隊經過的地方物價必定高漲,物價上漲就會使百姓財物枯竭,物財枯竭,賦稅和勞役必然加重。在戰(zhàn)場上,軍力耗盡,在國內財物枯竭,百姓的財產將因戰(zhàn)爭而損耗十分之七;國家的資財也會由于車輛的損壞,馬匹的疲病,盔甲服裝、箭羽弓弩、槍戟盾牌、車蔽大櫓的制作和補充,輜重車輛的征集和調用,而損耗十分之六。 所以,高明的將帥總是力求從敵人那里獲得補給。從敵人那得到一鐘糧食,就等于從本國運送二十鐘糧食;消耗敵人的一石草料,相當于從本國運送二十石草料。 將士之所以會奮勇殺敵,是因為他們有同仇敵愾之心;之所以勇于奪取敵人的軍需物資,是因為能獲得物質獎賞。所以,在車戰(zhàn)中,凡是繳獲敵人戰(zhàn)車十輛以上的,就獎勵最先繳獲戰(zhàn)車的人,而繳獲的戰(zhàn)車,要立即換上我方的旗幟,把繳獲的戰(zhàn)車混合編入自己的車陣之中。所俘虜的敵軍士兵,要予以優(yōu)待、撫慰,使他們有歸順之心,為我所用。這就是所謂的戰(zhàn)勝敵人而更增強自己。 所以,作戰(zhàn)最重要、最有利的方式是速戰(zhàn)速決,最不宜的是曠日持久。真正懂得用兵之道、深知用兵利害的將帥,掌握著民眾的生死,主宰著國家的安危。 【謀攻篇】 孫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zhàn)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zhàn)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于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zhàn)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zhàn)與不可以戰(zhàn)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戰(zhàn)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zhàn)必殆。 〖翻譯〗 孫子說:大凡用兵的原則是,以能使敵人舉國不戰(zhàn)而降是上策,用武力使之降服便要稍遜一籌;能使敵人全軍不戰(zhàn)而降是上策,而用武力擊破取勝便要稍遜一籌;能使全旅不戰(zhàn)而降是上策,而用武力擊破敵旅取勝便要略遜一籌;能使敵人全卒不戰(zhàn)而降是上策,擊潰敵卒使之降服就略遜一籌;能使敵人全伍不戰(zhàn)而降是上策,擊潰敵伍而取勝就略遜一籌。所以,百戰(zhàn)百勝者,雖然高明,但不是用兵策略中最高明的;不用武力進攻就能使敵人降服,才是高明中的高明。 因此說,用兵作戰(zhàn)的策略,最高明的是開戰(zhàn)之前便已用謀略使敵人屈服;其次是運用外交手段取得勝利;再次才是用武力去奪取勝利;攻打敵人的城池是最差的策略。攻城,是不得已而為之,是沒有辦法的辦法。為了攻城,修造盾牌輪車,準備各種攻城器械,至少需要三個月;堆筑攻城用的土山,又至少需要花費三個月才能完成。如果將領難以擬制焦躁的情緒,命令士兵像螞蟻一樣爬上云梯去攻打敵人城池,結果可能是士兵死傷三分之一,但仍未能攻破敵人的城池。這就是使用攻城策略的危害。 因此,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不依靠戰(zhàn)場廝殺而讓敵人的軍隊降服,能不依靠強攻來奪取敵人的城池,能消滅敵國而不必進行曠日持久的征戰(zhàn)。他們務求用“全勝”的策略爭勝于天下,從而既能不使國力、兵力受挫,又能獲得全面勝利。這正是以謀略克敵制勝的法則。 所以,在實際作戰(zhàn)中的戰(zhàn)術方法是:我方的兵力十倍于敵軍時,就實施圍殲;我方的兵力五倍于敵軍時,便對敵軍發(fā)起猛攻;我方的兵力兩倍于敵軍時就要設法將敵軍分散,各個擊破;敵我雙方的兵力相當時,可以與敵軍對抗;我方兵力比敵軍少時,就要設法擺脫敵軍;我方的實力不如敵軍時,就要盡量避免與其交戰(zhàn)。因為,弱小的一方如果死拼固守,就必然會被實力強大的對方所擊敗制服。 將帥是國君的輔佐,輔佐得周詳嚴密,國家就必定強盛;輔佐有疏漏,國家就必然衰弱。 國君對軍隊的危害大體有三種:不了解軍隊不可以進攻而命令進攻,不了解軍隊不能撤退而強令軍隊撤退,這叫做束縛軍隊;不懂得軍中事務卻要干預軍隊的管理事務,將士們會無所適從;不懂得軍隊作戰(zhàn)的權宜機變,卻要干預軍隊的指揮,將士就會產生疑慮。如果軍隊既無所適從,又疑慮重重,其他諸侯國就會趁機興兵作難。這就叫做自亂其軍,自取其敗。因此,以下五種情況可預見獲勝:懂得什么情況下可以與敵作戰(zhàn),什么情況下不能與敵作戰(zhàn)的,能夠獲勝;懂得根據兵力的多寡而靈活采取不同戰(zhàn)略戰(zhàn)術的,能夠獲勝;將帥與士兵同心同德、同仇敵愾的,能夠獲勝;以有備之師對付疏懈之敵的,能夠獲勝;將帥有組織指揮才能而國君又不妄加干預的,能夠獲勝。這五者是作戰(zhàn)取勝的根本條件。 所以說:既了解敵方情況,又了解自己情況,才能常勝不??;不了解敵方情況,只了解自己情況,勝敗的幾率均等;既不了解敵方情況,又不了解自己情況,那每戰(zhàn)必敗。 【軍形篇】 孫子曰:昔之善戰(zhàn)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zhàn)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余(竹簡為:守則有余,攻則不足)。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zhàn)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古之所謂善戰(zhàn)者,勝于易勝者也。故善戰(zhàn)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zhàn)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zhàn)者,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后求戰(zhàn),敗兵先戰(zhàn)而后求勝。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勝者之戰(zhàn)民也,若決積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翻譯〗 孫子說:古代善于指揮作戰(zhàn)的人,總是先創(chuàng)造條件使自己處于不可戰(zhàn)勝的地位,然后等待可以戰(zhàn)勝敵人的機會。做到不可戰(zhàn)勝,關鍵在于自己能否掌握主動權;敵人能否被戰(zhàn)勝,在于敵人是否給我們以可乘之機。所以,善于作戰(zhàn)的人,能夠做到不可被敵人戰(zhàn)勝,而不能做到使敵人一定被我所戰(zhàn)勝。所以說,勝利可以預見,卻不能強求。 有了不可戰(zhàn)勝的條件,就可以守;敵方出現了可勝之隙,就可以攻。之所以實行防守,是因為實力不足,取勝的條件不夠充分;之所以采取進攻,是因為實力強大而敵人相對弱小。善于防守的,如同深藏于地底,敵人無跡可尋;善于進攻的,能高度機動靈活地打擊敵人,猶如神兵天降,讓敵人防不勝防。所以,善防善攻的軍隊,既能保全自己,又能戰(zhàn)勝敵人。 可預見勝利卻沒有超出常人的見識,就算不上是高明中最高明的;交戰(zhàn)后取勝,即使天下人都稱贊,也算不上是高明中最高明的。這就好比能舉起秋毫之重算不上力氣大,能看見太陽、月亮算不上眼睛明亮,能聽見雷霆的聲音算不上耳朵靈敏一樣。古代所說的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只是戰(zhàn)勝了那些容易戰(zhàn)勝的敵人。因此,這些善于用兵打仗的人,他們打了勝仗,沒有令人驚奇之處,也沒有料敵制勝的名聲和勇武威猛的功勞。這是因為他們的勝利是必然的,是絕對不會有差錯的。之所以不會有差錯,是由于他們所采取的制勝措施都建立在必勝的基礎上,戰(zhàn)勝的是那些早已處于失敗境地的敵人。所以,善于用兵的人,總是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也絕不會放過任何可以擊敗敵人的機會。因此,勝利之師總是先創(chuàng)造出必勝的條件,然后才尋找機會與敵人交戰(zhàn);失敗之師往往總是先貿然與敵人交戰(zhàn),然后期求從苦戰(zhàn)中僥幸取勝。善于用兵的人,總是能夠修明政治,遵循法度,所以才能成為戰(zhàn)爭勝負的主宰。 兵法中,用來衡量勝負的因素,一是“度”,即土地幅員;二是“量”,即軍賦物資;三是“數”,即部隊兵員的戰(zhàn)斗實力;四是“稱”,即比較雙方的軍事綜合實力;五是“勝”,即得出勝負的判斷。敵我雙方所處地域的廣狹,決定著土地幅員大??;敵我土地幅員的大小,決定著雙方軍賦物資的貧富;軍賦物資的不同,決定著雙方軍隊和兵員多寡;敵我軍隊和兵員的不同,決定著雙方軍事實力的強弱;敵我軍事實力的不同,最終決定了戰(zhàn)爭的勝負。所以,勝利的軍隊對于失敗的軍隊,就像用鎰與銖相比較,占有絕對優(yōu)勢;而失敗的軍隊對于勝利的軍隊,就像用銖與鎰相比較,處于絕對的劣勢。在實力對比上取得優(yōu)勢的一方,指揮士兵作戰(zhàn),就像決開千仞之高的山澗積水一樣,勢不可當,這就是所謂的“形”。 【兵勢篇】 孫子曰: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斗眾如斗寡,形名是也;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虛實是也。 凡戰(zhàn)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時是也。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戰(zhàn)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huán)之無端,孰能窮之哉!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于毀折者,節(jié)也。故善戰(zhàn)者,其勢險,其節(jié)短。勢如擴弩,節(jié)如發(fā)機。紛紛紜紜,斗亂而不可亂;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亂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強。治亂,數也;勇怯,勢也;強弱,形也。 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卒待之。故善戰(zhàn)者,求之于勢,不責于人故能擇人而任勢。任勢者,其戰(zhàn)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 故善戰(zhàn)人之勢,如轉圓石于千仞之山者,勢也。 〖翻譯〗 孫子說:管理千軍萬馬就如管理小部隊一樣應付自如,是因為軍隊組織、結構和編制合理嚴密;指揮大部隊作戰(zhàn)如同指揮小部隊作戰(zhàn)一樣到位,是由于號令指揮明確、高效;全軍與敵對抗而不致失敗,關鍵在于“奇正”戰(zhàn)術運用正確、巧妙;指揮進攻,能如同以石擊卵般容易,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關鍵在于擅長避實就虛。 大凡用兵作戰(zhàn),總是以正兵作正面交戰(zhàn),而用奇兵去出奇制勝。所以善于出奇制勝的將帥,其戰(zhàn)術變化,就像天地運行一樣變化無窮無盡,像江海一樣奔騰不息,永不枯竭。周而復始,就像日月運行;去了又來,就像四季更替。音階不過宮、商、角、徵、羽,但五個音階融合演奏的音樂卻是無窮不盡的;顏色不過青、赤、黃、白、黑,但五種顏色調和繪成的畫圖之美是觀賞不完的;味道雖然只有辛、酸、咸、甜、苦,但五味調配的滋味卻是品嘗不盡的;作戰(zhàn)的戰(zhàn)術方法不過“奇”和“正”兩種,但奇正的變化運用,卻是無窮無盡的。奇正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就如同圓環(huán)那樣無始無終,誰又能使它盡呢? 湍急的水流疾速奔瀉,以至于能將石頭沖走,這是由于水勢強大;猛禽搏擊雀鳥,一舉可置對手于死地,是因為它掌握了最有利于爆發(fā)沖擊力的時空位置,節(jié)奏迅猛。因此,善于作戰(zhàn)的將帥,他所造成的態(tài)勢總是險峻而咄咄逼人,發(fā)起攻擊的節(jié)奏總是短促快捷。險峻的態(tài)勢如同張滿的強弩,短促的節(jié)奏如同觸發(fā)的弩機。 旌旗紛紛,人馬紜紜,雙方混戰(zhàn),戰(zhàn)場上事態(tài)萬端,但自己的指揮、組織、陣腳不能亂;兵如潮涌,混沌迷離,軍隊陣形嚴整就會不可戰(zhàn)勝。雙方交戰(zhàn),一方之亂,是因為對方治軍更嚴整:一方怯懦,是因為對方更勇敢;一方弱小,是因為對方更強大。軍隊治理嚴整或混亂,是由軍隊組織的編制所決定的;士兵勇敢或怯懦,是由各自所處的態(tài)勢所決定的;軍力強大或弱小,是各自軍隊日常訓練所造就的內在實力的體現。因而,善于調動敵人的高明的指揮員,就善于故意向對方展示假的軍情,讓敵人根據這個假象作出相應的錯誤舉動;給敵人一點實際利益作為誘餌,敵軍必然趨利而來,從而聽我調動。一方面用這些辦法調動敵軍,一方面要嚴陣以待,伺機進攻。 因此,善于用兵作戰(zhàn)的人,總是自己造就“勢”去追求勝利,而不苛求部下以苦戰(zhàn)取勝。因此他能夠很好地擇才用人,巧妙地利用或創(chuàng)造必勝的態(tài)勢。善于利用態(tài)勢的人,他們指揮軍隊作戰(zhàn)就像轉動木頭、石頭一樣。木頭、石頭的特性是:放在安穩(wěn)平坦的地勢上就靜止不動,放在險峻陡峭的斜坡上就會滾動;方形容易靜止,圓形容易滾動。因此,善于指揮作戰(zhàn)的人所造成的態(tài)勢,就像將圓石從萬丈高山滾下來那樣,能無堅不摧。這就是所謂的“勢”。 【虛實篇】 孫子曰:凡先處戰(zhàn)地而待敵者佚,后處戰(zhàn)地而趨戰(zhàn)者勞,故善戰(zhàn)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饑之,安能動之。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勞者,行于無人之地也。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無形。神乎神乎,至于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進而不可御者,沖其虛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戰(zhàn),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zhàn)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戰(zhàn),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zhàn)者,乖其所之也。 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而敵寡;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zhàn)者,約矣。吾所與戰(zhàn)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zhàn)者,寡矣。 故備前則后寡,備后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己者也。 故知戰(zhàn)之地,知戰(zhàn)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戰(zhàn)。不知戰(zhàn)地,不知戰(zhàn)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況遠者數十里,近者數里乎?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雖多,亦奚益于勝敗哉?故曰:勝可為也。敵雖眾,可使無斗。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作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處。故形兵之極,至于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因形而錯勝于眾,眾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故其戰(zhàn)勝不復,而應形于無窮。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翻譯〗 孫子說:兩軍交戰(zhàn),大凡先期到達戰(zhàn)地能占據主動、安逸從容待敵,而后到達戰(zhàn)地就會緊張、勞頓。因此,善于指揮作戰(zhàn)的人,總是設法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 能使敵人自動來到我軍預設戰(zhàn)場,是誘敵以利的結果;使敵人不能先到達其預定戰(zhàn)場,則是相逼以害。所以,敵人若安逸閑適,我們就煩而擾之,使其疲倦;敵人若糧草充足,我們就設法使其饑困;敵人若安守自固,我們就挑釁騷擾,使其不得安寧而動。 在敵人無法緊急救援的地方出擊,在敵人意想不到的條件下進攻。行軍千里而不致勞累,是因為行進在敵人沒有設防的地區(qū);進攻之所以必然取勝,是因為進攻敵人疏于防備的區(qū)域;防守之所以能固若金湯,是由于防守在敵人無力進攻的地方。所以,善于進攻的人,能使敵人不知如何防守;善于防守的人,能使敵人不知如何進攻。真精妙啊!精妙到無形可窺的境界;真神奇??!神奇到不露一絲聲息的程度,如此才能成為敵人命運的主宰者。 進攻時,敵人無法抵御,那是攻擊了敵人兵力空虛的地方;撤退時,敵人無法追擊,那是行動迅速敵人無法追上。因此,我軍若想決戰(zhàn),敵人即使有高墻深壕可以據守,也不得不出來應戰(zhàn),因為我軍攻擊的是敵人必須救援的要害之處;我軍若不想交戰(zhàn),哪怕是畫地而守,敵人也無法與我軍交戰(zhàn),這是因為我軍已設法改變了敵軍進攻的方向。 因此,設法使敵人顯露形跡而我軍則藏而不露,這樣我軍便可以集中兵力而使敵軍兵力分散。如果我軍兵力集合于一點,而敵軍兵力分散為十處,那我軍就是用十倍于敵的兵力去攻打敵軍,這樣,在局部戰(zhàn)場上便可形成我眾敵寡的絕對優(yōu)勢。既然能造成以眾擊寡的有利態(tài)勢,那么敵軍也就難有作為了。我軍與敵人決戰(zhàn)的地點,事先不可使敵人知道,敵人不知道決戰(zhàn)的地點,就會多處分兵設防守備;敵人設防的地方多了,兵力就會分散,那么,能夠與我軍在特定的地點直接交戰(zhàn)的敵軍就少了。因此說,著重防備前方,后方就薄弱;著重防備后方前方就薄弱;著重防備左翼,右翼就薄弱;著重防備右翼,左翼就薄弱;無處不防備,那就無處不薄弱。敵軍兵力薄弱的原因是兵力分散;我軍形成兵力集中的優(yōu)勢在于迫使敵人分散兵力防備我軍。 所以,只要預知交戰(zhàn)地點和交戰(zhàn)日期,即使行軍千里也可以與敵人交戰(zhàn);倘若不知道交戰(zhàn)地點,也不知交戰(zhàn)時間,倉促遇敵,則會致使左翼難救右翼,右翼也難救左翼;前軍難救后軍,后軍難救前軍,何況近的相隔數里,遠的更是相距數十里,如何能夠應付自如? 依我的分析來看,越國的兵力雖然很多,但對爭取戰(zhàn)爭勝利又有何補益呢?所以說,勝利是可以創(chuàng)造的。敵軍的兵力雖多,卻可以使之分散而無法有效地參加戰(zhàn)斗。 因此,通過仔細分析可以判斷敵人作戰(zhàn)計劃的優(yōu)劣得失;通過偵察刺探可以了解敵軍的活動規(guī)律;通過示形誘敵可以了解敵軍虛實備虞;通過試探性進攻,可以探明敵方兵力布置的強弱多寡。 示形誘敵的方法運用得極其巧妙時,就能使我軍如同隱形一般,不露一點形跡。到這種境地,即使是潛伏再深的間諜也窺探不到我軍的底細,再怎么足智多謀的敵軍將領也都無計可施。根據情況靈活運用示形而取勝,即使把勝利擺在眾人面前,眾人也不知其中的奧妙。人們只知我軍克敵制勝的方法,卻不知道我軍是怎樣運用這些方法來制勝的。取得了勝利,不要重復使用老戰(zhàn)術,而應該根據情況靈活使用,示形的方法是無窮無盡的。 所以說,用兵的規(guī)律如同水的流動。水不向高而向低流,用兵則是避開敵軍的主力或者防守牢固之處,攻擊其薄弱環(huán)節(jié)。水因地勢的高低而決定流向,用兵則要根據不同的敵情來采用不同的制勝之策。所以用兵作戰(zhàn)沒有一成不變的態(tài)勢或一定之規(guī),正如流水沒有固定的形狀和去向。能隨著敵情發(fā)展變化而采取靈活變化的措施取勝的人,才能說是用兵如神。因此,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沒有哪一個永遠占據優(yōu)勢;四時輪回更替,沒有哪個季節(jié)會永遠固定不變。白天有長有短,月亮有圓也有缺。 【軍爭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于君,合軍聚眾,交和而舍,莫難于軍爭。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 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后人發(fā),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軍爭為利,軍爭為危。舉軍而爭利則不及,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里而爭利,則擒三將軍,勁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爭利,則蹶上將軍,其法半至;三十里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是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xiāng)導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和為變者也。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掠鄉(xiāng)分眾,廓地分利,懸權而動。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軍政》曰:“言不相聞,故為之金鼓;視不相見,故為之旌旗?!狈蚪鸸撵浩煺?,所以一民之耳目也。民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也。故夜戰(zhàn)多金鼓,晝戰(zhàn)多旌旗,所以變人之耳目也。 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無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陣,此治變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圍師遺闕,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翻譯〗 孫子說:根據用兵作戰(zhàn)的一般規(guī)律,從將帥接受國君的命令,征集民眾組編軍隊,到與敵軍兩相對壘,沒有比爭取有利先機、掌握主動權更困難的了。軍爭之所以難,是因為要變迂遠為近直,轉不利為有利。因此,采取迂回的途徑,用利益引誘敵人,后于敵人發(fā)動,卻先于敵人到達目的地,這才是真正懂得“變迂為直”的將帥。 軍爭有利有害。如果出動全軍攜帶全部輜重去爭奪先機之利,就會影響行軍速度,而無法及時到達;但如果丟下輜重輕裝前進,就難免損失一些物資裝備。如果讓將士輕裝簡從,晝夜不息地急行軍,奔走百里去爭奪先機之利,那三軍將領都可能被擒,而且健壯的士卒在前,疲弱的在后,按常理最后只有十分之一的人能如期到達;如果急行五十里與敵人爭奪先機之利,那先頭部隊必然受挫,一般也只有半數的人可以如期到達;即使是急行三十里去爭奪先機之利,也只有三分之二的人能如期到達。所以,軍隊沒有裝備輜重便不能生存,沒有糧草供應也不能生存,沒有物資儲備一樣會滅亡。 因此,不了解諸侯列國的戰(zhàn)略圖謀,就不能與其結盟;不了解山林、險阻和沼澤等地形分布,就不能行軍作戰(zhàn);不使用向導,就不能掌握和利用有利的地形。因此說,用兵作戰(zhàn)是以詐謀權術為策略基礎的,以是否有利來決定行動與否,并依照具體情況來靈活指揮軍隊集中或分散。因此軍隊應該快速行動時就要迅疾如風;應該緩慢行進時,隊伍就要好比森林一樣森嚴不亂;當攻城略地時要像烈火般迅猛;駐守防御時要如山岳巋然不動;當軍隊需要隱蔽時,就要如漫天陰霾,不可揣測;而出擊時則應該像萬鈞雷霆,排山倒海。奪取敵人的財物,應分兵行動;開拓疆土,則要分兵扼守要害之地??傊?,都應該權衡利弊,根據實際情況,相機行事。只有率先知道“迂直之計”的將帥,才能贏得勝利,這是軍爭所應遵循的原則。 《軍政》上說:“用言語指揮聽不清就用金鼓,用手勢指揮看不清就用旌旗?!苯鸸撵浩爝@些工具是用來統(tǒng)一軍隊視聽的。軍隊行動統(tǒng)一以后,那么勇敢的將士不得擅自冒進,怯懦的士兵也不能獨自后退,這就是指揮大軍作戰(zhàn)的方法。所以,夜間作戰(zhàn)大多用金鼓指揮,白天作戰(zhàn)大多用旌旗指揮,這都是根據人們視聽的實際情況來決定的。 對于敵方的軍隊,可以挫傷其士氣;對于敵軍的將帥,也可以動搖他的決心,使其喪失斗志。一般情況下,軍隊的士氣在戰(zhàn)斗初始時最為飽滿旺盛,過一段時間就會減弱,到最后就會完全衰竭。所以,善于用兵作戰(zhàn)的人,總是避開敵軍初始階段的銳氣,等到敵軍士氣懈怠衰竭時再發(fā)起攻擊,這是從士氣上制伏、戰(zhàn)勝敵人的辦法。用嚴整的部隊對付混亂的部隊,用沉著、冷靜的部隊對付浮躁喧亂的部隊,這就是從心理上制伏、戰(zhàn)勝敵人的辦法。用就近進入戰(zhàn)場的部隊來等待長途奔襲的敵軍,用休整良好的部隊對付倉促疲勞的敵軍;飽食的部隊對付饑餓的部隊,這就是從體力上制伏、戰(zhàn)勝敵人的辦法。不要去迎擊旗幟整齊、部伍統(tǒng)一的軍隊,也不要去攻擊陣容整肅、士氣飽滿的軍隊,這是靈活變化的用兵方法。 因此,敵人占據高地時,不要仰攻;敵人背靠山丘時,不要正面進攻;敵人佯裝敗退時,不要追擊;面對敵人的精銳部隊,不要貿然攻打;面對敵人的誘兵,不要貪??;敵人撤退回國,不要阻擊攔截;包圍敵人時,要虛留缺口;敵人陷入絕境時,不要過分逼迫。這些都是用兵的基本原則。 【九變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于君,合軍聚眾。圮地無舍,衢地交合,絕地無留,圍地則謀,死地則戰(zhàn),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 故將通于九變之利者,知用兵矣;將不通九變之利,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變之術,雖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慮,必雜于利害,雜于利而務可信也,雜于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諸侯者以害,役諸侯者以業(yè),趨諸侯者以利。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故將有五危,必死可殺,必生可虜,忿速可侮,廉潔可辱,愛民可煩。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翻譯〗 孫子說:用兵打仗的一般規(guī)律是,將帥領受國君的命令,征集民眾,組成軍隊,出征后遇到山林險阻、沼澤水洼等難以通行的“圮地”,慎勿駐扎;在幾國交界、四通八達的“衢地”,則注意結交鄰國諸侯;在沒有水草、糧食,交通困難,難以生存的“絕地”,千萬不可停留;處于地勢險要、道路狹窄,不易找到出路的“圍地”,則要設法避免或者出奇制勝;陷入進退兩難、走投無路的“死地”時,要堅決奮戰(zhàn)而死里求生。有的道路不要去走,有的敵軍可以不去阻擊,有的城池可以不去攻克,有的地盤可以不去爭奪,甚至國君某些不適當的命令也可以不接受。 因此,將帥若能精通上述策略的運用及其利弊,就算懂得如何用兵了;將帥若不能通曉上述策略的運用及其不利后果,即使是熟悉地形,也不能發(fā)揮其有利作用。統(tǒng)帥指揮軍隊而不通曉上述策略,縱然知道五種地形的利弊,也還是不能充分發(fā)揮全軍將士的戰(zhàn)斗力。 所以,高明的將領考慮問題時,必定兼顧到利弊兩個方面。在不利的情況下充分考慮到有利的因素,戰(zhàn)事就可以順利進行;在有利的情況下充分考慮到不利的因素,各種可能發(fā)生的禍患就可以預先排除。 所以,要使諸侯屈服,就要對其威逼;要使諸侯出力,就要給他制造事端;要使諸侯自動前來投靠,就要用一些小利去引誘他。 所以,用兵打仗的一般原則是,不要僥幸指望敵人不來進犯,而要依靠自己做好了充分準備,嚴陣以待;不要僥幸指望敵人不來攻擊,而要依靠自己堅不可摧的防御,使敵人不敢進攻。 因此,將帥有五種弱點是致命的:勇而無謀,只知硬拼,就有可能被誘殺;臨陣畏怯,貪生怕死,就有可能被俘虜;浮躁易怒,剛愎求成,就有可能受敵人的侮辱激怒而中計;過分廉潔好名,矜于名節(jié),就有可能被流言中傷而落入圈套;過于溺愛民眾,仁義至忠,就有可能被敵人的暴行煩擾而陷于被動。以上這 【行軍篇】 孫子曰:凡處軍相敵:絕山依谷,視生處高,戰(zhàn)隆無登,此處山之軍也。絕水必遠水;客絕水而來,勿迎之于水內,令半濟而擊之,利;欲戰(zhàn)者,無附于水而迎客;視生處高,無迎水流,此處水上之軍也。絕斥澤,惟亟去無留;若交軍于斥澤之中,必依水草而背眾樹,此處斥澤之軍也。平陸處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處平陸之軍也。凡此四軍之利,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 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yǎng)生而處實,軍無百疾,是謂必勝。丘陵堤防,必處其陽,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凡地有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遠之,敵近之;吾迎之,敵背之。 軍行有險阻、潢井、葭葦、山林、蘙薈者,必謹覆索之,此伏奸之所處也。 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遠而挑戰(zhàn)者,欲人之進也;其所居易者,利也。 眾樹動者,來也;眾草多障者,疑也;鳥起者,伏也;獸駭者,覆也;塵高而銳者,車來也;卑而廣者,徒來也;散而條達者,樵采也;少而往來者,營軍也。 辭卑而益?zhèn)湔?,進也;辭強而進驅者,退也;輕車先出居其側者,陳也;無約而請和者,謀也;奔走而陳兵車者,期也;半進半退者,誘也。 杖而立者,饑也;汲而先飲者,渴也;見利而不進者,勞也;鳥集者,虛也;夜呼者,恐也;軍擾者,將不重也;旌旗動者,亂也;吏怒者,倦也;粟馬肉食,軍無懸缻,不返其舍者,窮寇也;諄諄翕翕,徐與人言者,失眾也;數賞者,窘也;數罰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眾者,不精之至也;來委謝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謹察之。 兵非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并力、料敵、取人而已。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于人。 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也。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 【翻譯】 孫子說:在各種不同地形上布置軍隊和觀察敵情的時候,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通過山地時,要選擇有水草的山谷穿行,要在居高向陽的地方駐扎,不要仰攻居高臨下的敵人,這就是在山地部署軍隊的原則。橫渡江河后要在離江河稍遠處駐扎;敵人涉水而來不要在江河中迎擊,而要等他們渡過一半左右時再進攻,這樣才比較有利;如果要同敵人決戰(zhàn),不要緊靠水邊列陣;在江河地帶扎營,也要居高向陽,不要面迎水流,這是在江河地帶部署軍隊的原則。通過鹽堿沼澤地帶,要迅速通行,不可停留;如果此時碰上敵人,那就必須靠近水草而背靠樹林,這是在鹽堿沼澤地帶部署軍隊的原則。在平原上應占領開闊地域,而側翼要依托高地,前低后高,這是在平原地區(qū)部署軍隊的原則。掌握以上這四種部署軍隊的原則并能成功應用,這就是黃帝之所以能戰(zhàn)勝其他四帝的原因。 大凡駐軍總是喜歡干燥的高地,避開潮濕的洼地;重視向陽之地,避開陰暗之地;靠近水草豐茂、軍需供應充足的地方,安營在地勢高、平實的地方將士百病不生,這樣勝利才有保證。在丘陵堤防地帶行軍,必須要占據向陽的一面,并且主要側翼也要背靠向陽的一面。這些措施之所以對用兵作戰(zhàn)有利,是由于充分發(fā)揮了地形的輔助作用。上游降雨,突發(fā)洪水,不要涉水過河,應等水勢穩(wěn)定之后再行動。凡是遇到或通過“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這幾種地形,必須迅速離開,千萬不要停留。我軍要遠離這些地形,而讓敵人去靠近它;我軍應面向這些地形,而讓敵人背靠它。駐軍附近若有山險水阻、坑坎沼澤、茂盛的蘆葦和濃密的森林,必須反復仔細搜索,這些都是敵人可能設下埋伏和隱藏奸細的地方。 敵人逼近而能保持安靜,是因為占據著險要地形;敵人遠道而來向我們挑釁,是想引誘我軍前進;敵人不搶占險要地形而在平地駐扎,這其中肯定有對其有利之處;許多樹木搖動,是敵人伐木開路,隱蔽來襲;草叢中有許多障礙物,是敵人布下的疑陣;群鳥驚飛,是下面有伏兵;野獸驚駭奔逃,是敵人大舉突襲;塵土高揚而銳直,是敵人的戰(zhàn)車大舉馳來;塵土低矮而寬廣,是敵人的步兵在行進;塵土疏散飛揚,是敵人正在曳柴而走;塵土較少且時起時落,是敵人正在安營扎寨。敵人的使者措辭謙卑卻又在加緊備戰(zhàn)的,是準備進攻;措辭強硬而又擺出進攻架勢的,則是準備撤退;敵人的輕車先出動,部署在兩翼的,是在布兵列陣;敵人尚未受挫而主動請求講和的,是另有陰謀;急速奔跑并排兵列陣的,是企圖約期同我軍決戰(zhàn);欲進不進、欲退不退的,是企圖引誘我軍中計。敵兵斜倚著兵器站立,是饑餓的表現;供水兵打水自己先喝,是干渴的表現;見有利可圖而不進兵奪取,是疲勞的表現;營寨上空飛鳥聚集,說明下面是空營;敵人夜間驚叫,是恐慌的表現;敵營驚擾紛亂,是敵帥沒有威嚴的表現;敵軍旌旗搖動不整,是軍紀不嚴隊伍混亂的表現;敵人軍官易怒,是軍隊疲憊的表現;敵人殺馬吃肉,是缺乏糧食的表現;炊具懸置不用,士兵不回營房休息的,是要拼死的窮寇;敵帥低聲下氣同部屬講話,說明他已喪失人心;不斷犒賞士卒,表明敵軍處境窘困;不斷懲罰部屬,說明敵軍無計可施;先粗暴兇狠后又害怕部屬的,是最不精明的將帥;敵人派使者來送禮言好是想休兵息戰(zhàn);敵人乘怒而來,但久不交鋒又不撤退的,必須要謹慎觀察他的企圖了。 作戰(zhàn)不在于兵力越多越好,只要不輕敵冒進,能夠集中兵力、判明敵情、取得部下的信任和支持,那就足夠了。那種既沒有深謀遠慮,又自負輕敵的人,必定會被敵人俘虜。 士卒尚未親近歸附就執(zhí)行懲罰,那他們便會不服,不服就很難指揮;士卒已經親近歸附,但如果不執(zhí)行軍紀軍法,也無法指揮他們作戰(zhàn)。所以,要用懷柔寬仁的政策使他們思想統(tǒng)一,用軍紀軍法使他們行動一致,這樣必定會取得士卒的敬畏和擁戴。平時嚴格貫徹執(zhí)行法令,士卒就能養(yǎng)成服從法令的習慣;如果平時法令得不到貫徹執(zhí)行,士卒就會養(yǎng)成不服從法令的習慣。平時的法令能得到貫徹執(zhí)行,這表明將帥與士卒之間相處融洽,互相信任。 【地形篇】 孫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掛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險者,有遠者。我可以往,彼可以來,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陽,利糧道,以戰(zhàn)則利??梢酝y以返,曰掛;掛形者,敵無備,出而勝之;敵若有備,出而不勝,難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敵雖利我,我無出也;引而去之,令敵半出而擊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敵;若敵先居之,盈而勿從,不盈而從之。險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陽以待敵;若敵先居之,引而去之,勿從也。遠形者,勢均,難以挑戰(zhàn),戰(zhàn)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亂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災,將之過也。夫勢均,以一擊十,曰走;卒強吏弱,曰弛,吏強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敵懟而自戰(zhàn),將不知其能,曰崩;將弱不嚴,教道不明,吏卒無常,陳兵縱橫,曰亂;將不能料敵,以少合眾,以弱擊強,兵無選鋒,曰北。凡此六者,敗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制勝,計險厄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此而用戰(zhàn)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zhàn)者必敗。 故戰(zhàn)道必勝,主曰無戰(zhàn),必戰(zhàn)可也;戰(zhàn)道不勝,主曰必戰(zhàn),無戰(zhàn)可也。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國之寶也。 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zhàn),勝之半也。故知兵者,動而不迷,舉而不窮。故曰: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不窮。 【翻譯】 孫子說:地形有“通”“掛”“支”“隘”“險”“遠”六種。我軍可以去,敵軍也可以來的地形,稱作“通”。在“通”類地形上,應搶先占據開闊向陽的高地,并保持糧道暢通,這樣作戰(zhàn)就有利。那些可以前往,但難以返回的地形,稱作“掛”。在掛形地域,假如敵人沒有提前防備,我軍就能突擊取勝;假如敵人有所防備,出擊不能取勝,加上難以回師,這種地形就會不利。我軍出擊不利,敵軍也出擊不利的地域,稱作“支”。在“支”型地域,即使敵人以利相誘,我軍也千萬不要出擊,而應該率軍假裝退卻,誘使敵人出擊到一半時再回師反擊,這樣才會比較有利。在“隘”型地域,我軍應該搶先占領,并用重兵封鎖隘口,等待敵軍的到來;如果敵軍搶先占領了隘口,并有重兵把守,我軍就不能進攻;如果敵軍沒有用重兵據守隘口,那我軍還可以進攻。在“險”型地域,如果我軍搶先占領,就必須控制開闊向陽的高地,等待敵軍來犯;如果敵軍已搶先占據了有利地形,我軍就應該主動撤退,千萬不要進攻。在“遠”型地域,敵我雙方實力相當時,這個時候就不宜挑戰(zhàn),如果勉強出戰(zhàn),就會不利。以上這六點,都是利用了地形的原則,也是將帥的重大責任所在,不能不認真考察研究。 軍隊作戰(zhàn)失利有“走”“弛”“陷”“崩”“亂”“北”六種情況。這六種情況的發(fā)生,不是由于天時地理等自然條件造成的,而是由將帥的過失所造成的。雙方實力相當,卻要以一擊十而導致失敗的,叫作“走”。士卒強悍,軍官卻懦弱,指揮不當而導致失敗的,叫作“弛”。軍官強悍而士卒怯懦,戰(zhàn)斗力差而導致失敗的,叫作“陷”。副將有怨仇而不服從指揮,遇到敵人擅自出戰(zhàn),主將又不了解他們能力,因而失敗的,叫作“崩”。由于將帥懦弱缺乏威嚴,治軍沒有章法,官兵關系緊張,列兵布陣雜亂無章,因而致敗的,叫作“亂”。將帥不能正確判斷敵情,以少擊眾,以弱擊強,作戰(zhàn)又沒有精銳先鋒部隊,因而落敗的,叫作“北”。以上六種情況,都是必然導致作戰(zhàn)失利的原因。這是將帥的重大責任之所在,是不能不認真考察研究。 地形是用兵作戰(zhàn)的重要輔助條件。正確判斷敵情,爭取克敵制勝的主動權,考察地形險易,計算路程的遠近,這些都是高明的將帥必須懂得的道理和掌握的法則。明白這些道理并用于指揮作戰(zhàn),必定能夠獲勝,反之則必定失敗。 因此,根據一般作戰(zhàn)規(guī)律,如有必勝把握,即使國君不讓打,主將也可以堅持去打;如果根據分析判斷沒有必勝把握,即使國君堅持要打,主將也要拒絕出戰(zhàn)。因此,身為將帥,進攻不是為了謀求勝利之名,撤退而不懼怕承擔失利的罪責,只求保全百姓,符合國家利益,這樣的將帥才是國家的寶貴財富。 對待士卒像對待嬰兒那樣百般呵護,士卒就能與將帥共患難;對待士卒像對待親生兒子那樣關懷疼愛,士卒便能與將帥同生共死。如果一味溺愛士卒卻不用法令約束他們,厚待士卒而不使用他們,士卒違法亂紀又不懲治他們,那么,士卒就如同嬌慣的孩子,是不能用來作戰(zhàn)的。 只了解自己的軍隊,而不了解敵人的情況,取勝的可能性只有一半;只了解敵軍的情況,而不了解自己的軍隊,取勝的可能性也只有一半;既了解敵人的情況,也了解自己的軍隊,但不了解地形不利于作戰(zhàn),取勝的可能性同樣只有一半。所以,真正懂得用兵的將帥,行動起來不會迷惑,戰(zhàn)術也能變化無窮。 所以說:了解敵人,也了解自己,才能克敵制勝;如果又了解天時、地利,勝利就能萬 【九地篇】 孫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圍地,有死地。諸侯自戰(zhàn)其地,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為輕地。我得則利,彼得亦利者,為爭地。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地。諸侯之地三屬,先至而得天下之眾者,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為重地。行山林、險阻、沮澤,凡難行之道者,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彼寡可以擊吾之眾者,為圍地。疾戰(zhàn)則存,不疾戰(zhàn)則亡者,為死地。是故散地則無戰(zhàn),輕地則無止,爭地則無攻,交地則無絕,衢地則合交,重地則掠,圮地則行,圍地則謀,死地則戰(zhàn)。 所謂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敵人前后不相及,眾寡不相恃,貴賤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離而不集,兵合而不齊。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敢問:“敵眾整而將來,待之若何?”曰:“先奪其所愛,則聽矣?!?/span>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凡為客之道:深入則專,主人不克;掠于饒野,三軍足食;謹養(yǎng)而勿勞,并氣積力,運兵計謀,為不可測。投之無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盡力。兵士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不得已則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約而親,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無所之。吾士無余財,非惡貨也;無余命,非惡壽也。令發(fā)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臥者涕交頤。投之無所往者,諸、劌之勇也。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敢問:“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狈騾侨伺c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馬埋輪,未足恃也;齊勇若一,政之道也;剛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攜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易其事,革其謀,使人無識;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慮。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帥與之深入諸侯之地,而發(fā)其機,焚舟破釜,若驅群羊,驅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聚三軍之眾,投之于險,此謂將軍之事也。九地之變,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 凡為客之道:深則專,淺則散。去國越境而師者,絕地也;四達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淺者,輕地也;背固前隘者,圍地也;無所往者,死地也。 是故散地,吾將一其志;輕地,吾將使之屬;爭地,吾將趨其后;交地,吾將謹其守;衢地,吾將固其結;重地,吾將繼其食;圮地,吾將進其涂;圍地,“吾將塞其闕;死地,吾將示之以不活。 故兵之情,圍則御,不得已則斗,過則從。是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預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xiāng)導者,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國,則其眾不得聚;威加于敵,則其交不得合。是故不爭天下之交,不養(yǎng)天下之權,信己之私,威加于敵,故其城可拔,其國可隳。施無法之賞,懸無政之令,犯三軍之眾,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眾陷于害,然后能為勝敗。 故為兵之事,在于順詳敵之意,并敵一向,千里殺將,此謂巧能成事者也。 是故政舉之日,夷關折符,無通其使;厲于廊廟之上,以誅其事。敵人開闔,必亟入之。先其所愛,微與之期。踐墨隨敵,以決戰(zhàn)事。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后如脫兔,敵不及拒。 【翻譯】
孫子說:按照用兵的一般規(guī)律,戰(zhàn)場的地形種類有“散地”“輕地”“爭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圍地”“死地”九種。諸侯在自己領地內作戰(zhàn)的戰(zhàn)地,叫作“散地”;進入敵境不遠的戰(zhàn)地,叫作“輕地”;我軍先占領于我有利,敵軍先占領于敵有利的戰(zhàn)地,叫作“爭地”;我軍可以前往,敵軍也可以前來的戰(zhàn)地,叫作“交地”;與多國毗鄰,誰先到就可以獲得諸侯列國援助的戰(zhàn)地,叫作“衢地”;深入敵國腹地,背靠敵人眾多城邑的戰(zhàn)地,叫作“重地”;山高水險、林木森嚴、池沼錯綜,難于通行的戰(zhàn)地,叫作“圮地”;行進的道路狹窄,退兵的道路迂遠,敵軍能以少擊眾的戰(zhàn)地,叫作“圍地”;奮起速戰(zhàn)就能生存,不奮起速戰(zhàn)就會全軍覆滅的戰(zhàn)地,叫作“死地”。因此,處于散地不宜作戰(zhàn),處于輕地不宜停留,處于爭地不要勉強強攻,處于交地要保證隊伍能相互策應而不被截斷,進入衢地應該主動結交諸侯,深入重地要掠取軍需物資,遇到圮地則必須要迅速通過,陷入圍地就要設計脫險,置于死地就要力戰(zhàn)求生。 古代善于指揮作戰(zhàn)的人,能使敵軍首尾不能相互策應,主力部隊與非主力部隊不能相互依靠,官兵之間不能相互救援,軍中上下級之間不能互相統(tǒng)屬,士卒潰散而不能集合,即使集合也無法展開統(tǒng)一行動。于我有利就戰(zhàn),于我不利就不戰(zhàn)。或許有人會問:“如果敵軍眾多且又陣勢嚴整前來進攻,該如何應付呢?”答案是:“先奪取敵人所必救的要害之處,這樣敵人就不得不聽任我們的擺布了?!庇帽鲬?zhàn)的原則貴在神速,要乘敵人措手不及的時機,從敵人意想不到的道路,攻擊敵人防備虛懈的地方。 進入敵國境內作戰(zhàn)的一般規(guī)律是:越深入敵國腹地,我軍軍心就要越堅固,敵人就越難戰(zhàn)勝我們。同時到敵國富饒的鄉(xiāng)野掠取糧草,以保證我軍的補給充足;要注意休整,使軍隊不過于勞頓,要保持士氣,養(yǎng)精蓄銳;部署兵力要巧用計謀,使敵人無法揣測我軍的虛實和意圖。把將部隊置于無路可走的絕境,士卒就會寧死不退;士卒既然連死都不怕,還有什么事情做不得呢?那樣,全軍將士也必然會竭盡全力與敵人殊死作戰(zhàn)。這樣當士卒真正深陷絕境時,就會無所畏懼;無路可走,軍心反而會更加穩(wěn)固;越是深入敵境,部隊的凝聚力就越強;迫不得已時,將士們就會殊死戰(zhàn)斗到底。在這種情況下,軍隊不用整治也會加強戒備,不用鼓勵也能積極完成任務,不用約束也能親密團結,不需要三令五申也能遵守法令。在軍中禁止占卜迷信,要消除部屬的疑慮,部屬就至死也不會逃跑。士卒們不留多余的財物,并非他們不愛財物;士卒們將生死置之度外,并不是他們不想活命。作戰(zhàn)命令下達時,坐著的士卒淚沾衣襟,躺著的士卒淚流滿面,但一旦將他們置于無路可走的絕境,他們就會像專諸、曹劌一樣勇敢了。 善于指揮作戰(zhàn)的人,能使部隊自我策應如同“率然”蛇一樣。率然是生活在恒山的一種靈蛇。這種蛇,打它的頭,尾巴就會來救應;打它的尾巴,頭就會來救應;打它的腹部,頭尾都會來救應。有人問:“軍隊有可能指揮得像率然一樣靈活嗎?”答案是:“可以?!眳菄撕驮絿嗽鞠嗷コ鸷蓿斔麄兺珊佣錾洗箫L時,他們相互救援,就如同人的左右手一樣自然熟練。因此,想用縛住馬韁、深埋車輪這種顯示死戰(zhàn)決心的辦法來穩(wěn)定部隊,是靠不住的。要使全軍上下齊心協(xié)力、勇敢如一人,靠的是統(tǒng)兵治軍有方。要使勇敢的人和怯弱的人都得以充分發(fā)揮作用,關鍵在于合理利用地形。善于用兵作戰(zhàn)的人,能使全軍上下攜手團結如同一人一樣服從指揮,這是由于客觀形勢迫使部隊不得不如此。 作為統(tǒng)帥,考慮謀略要做到沉著冷靜而又幽深莫測,管理部隊要公正嚴明而又有條不紊;要能蒙蔽士卒的耳目,使他們對軍事行動一無所知;要能臨時變更作戰(zhàn)部署,改變原定計劃,使人無法識破真實用意;要不時變換駐地,故意迂回前進,使人無從推測意圖;向部屬下達作戰(zhàn)命令要像登高抽去梯子一樣,使士卒有進無退;率眾深入敵國領土作戰(zhàn)要像弩機射出的箭一樣,準確捕捉戰(zhàn)機,焚舟砸鍋一往無前。指揮士卒要像驅趕羊群一樣,趕過來,驅過去,而不讓他們知道究竟要到哪里去;集結全軍要把他們置于險境,迫使全軍拼死奮戰(zhàn)。這是統(tǒng)帥的職責。各種地形的靈活運用,攻守進退的利害關系,士卒在不同環(huán)境中的心理變化規(guī)律,這些都是將帥必須認真考察研究的問題。 在敵國境內作戰(zhàn)時的規(guī)律是:進入敵境越深,軍隊就越要專一;進入敵境越難,軍心就越容易渙散。進入敵境作戰(zhàn)的地域稱為絕地;四通八達的地域叫作衢地;深入敵境后方的叫作重地;進入敵境不遠的叫作輕地;背有險阻前有隘路的地域叫圍地;無路可走的地域叫死地。因此,作戰(zhàn)時在散地要統(tǒng)一軍隊意志;在輕地要使營陣緊密相連;進爭地要使后續(xù)部隊迅速跟進;過交地要謹慎防守;在衢地要鞏固與列國的結盟;入重地要保障軍需供應;經圮地必須迅速通過;陷入圍地就要堵塞缺口;到了死地就要顯示死戰(zhàn)的決心。所以,士卒的心理變化規(guī)律是:被包圍就會合力抵御,不得已時就會殊死奮戰(zhàn),陷于深重危難境地就會非常聽從指揮。 因此,不了解列國諸侯的戰(zhàn)略企圖,就不能與之結交;不熟悉山林、險阻、沼澤等地形情況,就不能行軍作戰(zhàn);不用當地人做向導,就不能得到地形之利。這些情況,如果有一項不了解,都不能算爭王稱霸的軍隊。真正強大的軍隊,進攻大國,行軍迅猛得使敵國無法及時調動民眾與集結軍隊;向敵人施以兵威,能使其盟國不能與之配合策應。因此,沒有必要去爭著同天下諸侯結交,也用不著在各諸侯國里培植自己的勢力,只要能施展自己的戰(zhàn)略意圖,把兵威施加在敵人頭上,就可以拔取敵人的城邑,摧毀敵人的國都。 施行破格的獎賞,頒布打破常規(guī)的號令,指揮全軍上下就能如同指揮一個人一樣。向部屬布置作戰(zhàn)任務,不要向他們說明意圖;只告訴他們有利的條件,不必指出不利因素。把士卒置于危亡境地,才有可能轉危為安;使士卒陷入死地,才有可能起死回生。只有使士卒深陷絕境時,才可能轉敗為勝。 所以,指揮作戰(zhàn)的關鍵,在于摸清敵人的意圖,迷惑敵人,然后集中精銳兵力攻擊敵人的要害,這樣即使奔襲千里也可斬殺敵將,這便是通常說的機智能成就大事。 因此,在決定戰(zhàn)爭方略的時候,就要封鎖關口,廢除通行符證,停止與敵國使節(jié)往來;朝廷要反復計議考慮戰(zhàn)爭計劃。一旦敵人出現可乘之機,就要迅速乘機攻取。首先奪取敵人最重要的戰(zhàn)略要地,但不要輕易與敵約期決戰(zhàn)。要靈活機動,依敵情來決定自己的作戰(zhàn)計劃和行動。因此,在戰(zhàn)前要靜若處子,不露聲色,誘使敵人放松警惕,門戶大開;一旦開戰(zhàn)則要動如脫兔,迅速異常,使敵人措手不及,無從抵抗。 【火攻篇】 孫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積,三曰火輜,四曰火庫,五曰火隊。行火必有因,煙火必素具。發(fā)火有時,起火有日。時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軫也。凡此四宿者,風起之日也。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變而應之?;鸢l(fā)于內,則早應之于外?;鸢l(fā)兵靜者,待而勿攻,極其火力,可從而從之,不可從而止?;鹂砂l(fā)于外,無待于內,以時發(fā)之?;鸢l(fā)上風,無攻下風。晝風久,夜風止。凡軍必知有五火之變,以數守之。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強。水可以絕,不可以奪。夫戰(zhàn)勝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兇,命曰費留。故曰:明主慮之,良將修之。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zhàn)。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zhàn);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悅;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 【翻譯】 孫子說:火攻的作戰(zhàn)方式共有五種,一是火燒敵軍的人馬,二是焚燒敵軍的糧草,三是焚燒敵軍輜重物資,四是焚燒敵軍兵器庫,五是火燒敵軍的糧道和運輸設施。實施火攻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火攻的器材必須事先準備就緒。放火要看準天時,選好有利的日子。天時是指氣候要干燥,日子是指要在月亮行經“箕”“壁”“翼”“軫”四個星宿位置的。凡是月亮行經這四個星宿的時候,就是起風的日子。 凡是用火攻敵,都必須根據以上五種情況所引起的情況變化靈活部署兵力策應。如果從敵營內部放火,就應該及早派兵在外策應。如果敵營內已經起火,但敵軍仍然保持鎮(zhèn)靜的,就要耐心等待,不要急于進攻;等到火勢旺盛后,再根據具體情況作出決策,可以進攻就發(fā)起進攻,不可以進攻就停止。也可以從敵營外部放火,這樣就不必等待內應,只要時機適合就可以放火攻擊。從上風放火時,不可從下風向進攻。白天風刮久了,到夜晚就容易停止。大凡指揮軍隊作戰(zhàn),都必須懂得靈活運用上述五種火攻形式,并遵循自然規(guī)律準確把握火攻的時機。 所以說,用火來輔助軍隊進攻,明顯容易獲勝;用水來輔助軍隊進攻,攻勢也必能加強。但水攻只能隔斷敵軍的陣形、聯(lián)系和運輸,不能像火攻那樣毀滅敵軍的兵馬和軍需物質。 如果打了勝仗,攻取了敵人的土地城邑,卻不鞏固勝利成果,不及時對部下進行論功行賞,是很危險的,這種情況叫作“費留”。因此,英明的國君應該慎重考慮這個問題,賢良的將帥要認真對待這個問題。于國沒有好處不要行動,沒有取勝的把握不能用兵,不到萬不得已絕不開戰(zhàn)。國君不能因為一時的憤怒就發(fā)動戰(zhàn)爭,將帥不能因為一時的氣憤就貿然下令出戰(zhàn)。符合國家長遠利益才可以用兵,不符合國家長遠利益就停止用兵。憤怒可以重新轉化為喜悅,氣憤也可以重新轉化為高興,但是,國家滅亡了就不能復存,人死更不能再生。因此,英明的國君要慎重對待戰(zhàn)爭,賢良的將帥應該小心警惕貿然作戰(zhàn),這都是安定國家保全軍隊的根本原則! 【用間篇】 孫子曰: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內外騷動,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相守數年,以爭一日之勝,而愛爵祿百金,不知敵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將也,非主之佐也,非勝之主也。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于眾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驗于度,必取于人,知敵之情者也。 故用間有五:有因間,有內間,有反間,有死間,有生間。五間俱起,莫知其道,是謂神紀,人君之寶也。因間者,因其鄉(xiāng)人而用之。內間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間者,因其敵間而用之。死間者,為誑事于外,令吾間知之,而傳于敵間也。生間者,反報也。 故三軍之事,莫親于間,賞莫厚于間,事莫密于間。非圣智不能用間,非仁義不能使間,非微妙不能得間之實。微哉!微哉!無所不用間也。間事未發(fā),而先聞者,間與所告者皆死。(莫親于間:指沒有比間諜更應成為親信了。賞莫厚于間:指沒有比間諜更應該得到豐富的獎賞了。事莫密于間:沒有經間諜的事更應該保守機密了。間事未發(fā):用間之事還沒有開始進行。間與所告者皆死:間諜和告知用間之事的人都要處死。) 凡軍之所欲擊,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殺,必先知其守將,左右,謁者,門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間必索知之。 必索敵人之間來間我者,因而利之,導而舍之,故反間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鄉(xiāng)間、內間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間為誑事,可使告敵。因是而知之,故生間可使如期。五間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間,故反間不可不厚也。 昔殷之興也,伊摯在夏;周之興也,呂牙在殷。故惟明君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軍之所恃而動也。 【翻譯】 孫子說:大凡興兵十萬,出征千里,百姓的耗費,國家的開支,每天至少耗資千金;國家內外動蕩,民夫兵卒因往來奔波而疲憊不堪,不能安心從事耕作的人多達七十萬家。這樣相持多年就是為了爭求有朝一日的勝利。如果最后卻因吝惜爵祿和金錢,不肯用來重用間諜,以致不能掌握敵情而失敗,那就是不仁到極點啊。這樣的人不配做軍隊的統(tǒng)帥,不配做國君的輔臣,也不可能取得最后的勝利。英明的國君、賢能的將帥,之所以動輒就能戰(zhàn)勝敵人,功業(yè)超越眾人,就在于用兵作戰(zhàn)之前便掌握了敵情。要事先了解敵情,決不能乞求鬼神的啟示,也不能用相似的例子作類比推測,更不能從日月星辰運行的數理去驗證,而只能從那些真正熟悉敵情的人那里去獲取。 間諜的運用方式有“因間”“內間”“反間”“死間”“生間”五種。五種間諜一齊使用,使敵人無從捉摸我用間的規(guī)律,這就是使用間諜神妙莫測的方法,也正是國君克敵制勝的法寶。所謂“因間”,是利用敵國居民中的普通人做間諜;所謂“內間”,是指利用敵方的官員做我方的間諜;所謂“反間”,就是利用敵方派來的間諜,使之反過來為我效力;所謂“死間”,是指制造散布虛假情報,通過我方間諜將假情報傳給敵間,誘使敵人上當。但事情一旦敗露,這類間諜難免一死而被稱為死間;所謂“生間”,是指能親自活著回來報告敵情的間諜。 因此,對于統(tǒng)領三軍、用兵打仗的國君和主將來說,三軍之中沒有比間諜更值得信賴的人了,軍中的獎賞沒有比獎賞間諜更優(yōu)厚的了,軍中的機密也沒有比使用間諜更為機密的了。不是英明睿智的人不能任用間諜,不是仁義的人不能驅使間諜,不是謀慮精細的人不能分析判斷間諜提供的情報真實性。微妙呀,微妙!在作戰(zhàn)過程中無時無處不可以使用間諜。如果間諜工作還沒有進行就泄露了用間的消息,那么,間諜和了解內情的人都要被處死。 凡是要攻打敵軍,要攻占敵方城邑,要刺殺敵方某人,都必須預先了解敵方的守將、左右親信、傳達報告的官員、守門的官吏以及門客幕僚諸人的相關情報,而想要知道這一切就要指令我方間諜去偵察清楚。 對于敵人派來的刺探我方情報的敵方間諜,也必須把他們搜查出來,之后再用優(yōu)厚的待遇和金錢來收買他們,對他們進行引誘開導,再放他們回去,這樣就可以使他們成為反間,為我所用了。通過反間了解敵情,就能培植、利用因間和內間了;同樣,根據反間提供的情報,就能讓死間傳播假情報給敵人了;由于從反間那里了解了敵情,避開了危險,生間也就可如期回報。這五種間諜的情況,君主都必須了解掌握,而了解情況的關鍵在于利用反間,所以對反間不可不給予優(yōu)厚待遇。 以前,殷商的興起,是因為商湯重用了在夏朝為臣、了解夏朝情況的伊尹;周朝的興起,是由于周武王重用了了解商朝情況的姜子牙。因此,明智的君主,賢明的將帥,若能使用很有智謀的人做間諜,一定能取得極大的成功。這是用兵作戰(zhàn)的關鍵,是軍隊行動的依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