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假字 1、無以,則王乎:以,通“已”,停止 2、然則廢釁鐘與(本文有多處):與,通“歟”,語氣詞,表疑問 3、王說:說,通“悅”,高興 4、為長者折枝:枝,通“肢”,肢體(一說,折枝,就是折樹枝) 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樣 6、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語氣詞,相當(dāng)于“了” 7、蓋亦反其本矣:蓋,通“盍”,何不;反,通“返”,回、歸 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 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訴”,控訴、控告 10、是罔民也:罔,通“網(wǎng)”,張開羅網(wǎng)捕捉,引申為陷害 11、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頒,通“斑”,頭發(fā)花白,常比喻老人 二、古今異義 1、吾何愛一牛:愛,吝嗇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來推及到 3、至于兄弟:至于,推廣到 4、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兒女 5、蒞中國而撫四夷也:中國,指中原一帶 6、然后從而刑之:從而,接著就 三、詞類活用 1、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聞,使動,使……聽到 2、危士臣:危:使動,使……受到危害 3、朝秦楚:朝,使動,使……來朝見 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詞作名詞,視力 5、為肥甘不足于口與:肥甘,形容詞作名詞,肥美的食物 6、輕暖不足于體與:輕暖,形容詞作名詞,輕暖的衣服 7、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小,形容詞作名詞,小的國家;大,形容詞作名詞大的國家 8、寡固不可以敵眾:寡,形容詞作名詞,人口稀少的國家;眾,形容詞作名詞,人口眾多的國家 9、弱固不可以敵強:弱,形容詞作名詞,弱小的國家;強,形容詞作名詞,強大的國家 10、是以君子遠庖廚也:遠,形容詞作動詞,遠離 11、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詞作動詞,尊敬,愛護;老②,形容詞作名詞,老人 12、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詞作動詞,愛護;幼②,形容詞作名詞,幼兒,孩童 13、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詞作動詞,作榜樣 14、然后從而刑之:刑,名詞作動詞,處罰 15、是罔民也:罔(通“網(wǎng)”),名詞作動詞,張開羅網(wǎng)捕捉,引申為陷害 四、特殊句式 判斷句 1、是乃仁術(shù)也 2、夫子之謂也 3、是誠不能也 4、是折枝之類也 5、是罔民也 被動句 百姓之不見保:見,表示被動 省略句 1、臣聞之(于)胡龁曰 2、將以(之)釁鐘 3、將以(之)求吾所大欲也 4、及(其)陷于罪 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 賓語前置句 1、臣未之聞也: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即“臣未聞之也”,之,代詞 2、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詞 3、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即“未有也”,之,起提賓作用 4、何由知吾可也: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 5、牛何之: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即“牛之何”,此處之是動詞,去、往 6、何以異: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即“以何異” 7、夫子之謂也:即“謂夫子也”,之,起提賓作用 8、然則一羽之不舉:即“不舉一羽”,之,起提賓作用 9、輿薪之不見:即“不見輿薪”,之,起提賓作用 狀語后置句 1、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 2、構(gòu)怨于諸侯:即“于諸侯構(gòu)怨” 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皆欲于王之朝立” 4、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即“而以羊易之” 5、樹之以桑:即“以桑樹之” 主謂倒置句 1、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即“百姓之謂我愛也,宜乎” 2、若是其甚與 五、一詞多義 1、道 ?。?)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講述)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風(fēng)尚) ?。?)道芷陽間行(取道) (4)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 (5)策之不以其道 (方法、規(guī)律、途徑) (6)會天大雨,道不通 (道路) 2、誠 ?。?)誠有百姓者(的確) (2)是誠何心也(真的) ?。?)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真誠) ?。?)楚誠能絕齊,秦愿獻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 3、聞 (1)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使……聽到) (2)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 (使……聽到) (3)聞舟中夜彈琵琶者 (聽到) (4)聞其聲,不忍食其肉 ( 聽到) (5)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 ( 聽到) (6)聞雞起舞 聞風(fēng)而動 聞過則喜 (聽到) (7)(廉頗)以勇氣聞于諸侯 ( 聞名) (8)(諸葛亮)不求聞達于諸侯 ( 聞名) (9)網(wǎng)羅天下放失舊聞 (文獻) (10)(屈原)博聞強識 (見聞) 4、是 (1)是誠何心哉! (這) (2)是乃仁術(shù)也! (這) (3)是以后世無傳焉 (這) (4)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這) (5)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這) (6)是心足以王矣 ( 這) 5、蓋 (1)蓋亦反其本矣!(同“盍”,何不,為什么不) (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車蓋,蓋子) (3)枝枝相覆蓋 (遮蓋,掩蓋) (4)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 (勝過,超過) (5)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 大概) (6)顏淵、子路侍。子曰:蓋各言爾志? (同“盍”,何不,為什么不) 6、其 (1)其若是,孰能御之?(表假設(shè),如果,連詞) (2)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表反問,難道) (3)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表揣測,大概) (4)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ū砥硎?,還是) (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ū砑訌娬Z氣) (6)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表選擇,還是) (7)天之蒼蒼,其正色耶?其遠而無所至極耶?(表選擇,還是) (8)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表祈使語氣,一定) 六、重要虛詞 之 一、 代詞,根據(jù)上下文文意,指代有所不同 1、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 代齊桓晉文之事 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代保民而王的人 3、故民之從之也輕:代保民而王的人 4、“臣聞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代后文所說之事,后省“于”,做復(fù)指賓語 5、王曰:舍之! :代牛 6、以羊易之:代牛 7、以小易大,彼惡知之?:做這件事的原因 8、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代別人心思 9、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之,霸道,即指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 10、我雖不敏,請嘗試之:代王道 11、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代王道 12、 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代一般人民 13、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之,指五畝之宅。 14、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代指推行王道卻沒有統(tǒng)一天下的人(事) 二、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11個) 三、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3個) 1、夫子之謂也 2、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 四、往,到……去,向(2個) 五、君子之于禽獸:結(jié)構(gòu)助詞,用于主語和介詞結(jié)構(gòu)之間,無實義。相類似的用法如:“寡人之于國也” 六、結(jié)構(gòu)助詞“的”如“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除上文提到的相關(guān)語句外,文中其余的“之”都屬于這種用法。 以 一、復(fù)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dāng)“因此”或“因為這”,引出事理發(fā)展或推斷的結(jié)果。 于 一、引進動作的時間,處所,范圍,對象,方面,原因等,視情況可譯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從”“跟”“同”“對”“對于”“給”“由于”等。 而 一、用作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guān)系 。 (二)表示修飾關(guān)系,一般不譯。 2、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文中出現(xiàn)兩次) 4、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此句可譯為那里有仁義道德之人處于上位卻可以做出害民的事呢;罔民而可為,即而可為罔民。 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此句可譯為這樣卻不能稱王……而,卻。 2、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六)表示遞進關(guān)系,可譯為“并且”“ 而且”或“尚且” 二、復(fù)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dāng)于“罷了”。 若 一、像(……一樣),如,好像 二、指示代詞,如此,這樣。 三、連詞。假如,如果。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四、至,至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