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翼善冠,冠名。為皇帝常服冠戴,因烏紗帽折角向上加“善”字,后名“翼善冠”。與唐代相較,明代“翼善冠”要簡化得多。此翼善冠分為“前屋”、“后山”和“金折角”三個部分,冠上加二龍戲珠。 記載 唐貞觀中,太宗采古制為翼善冠,自服之。朔望視朝,以常服及帛練裙襦通著之。若服?F褶,又與平巾幘通用。見宋王溥《唐會要·輿服上》,《舊唐書.輿服志》。明永樂三年,定皇帝常服冠以烏紗覆之,折角向上,亦名翼善冠。見《明史.輿服志二》。 歷史發(fā)展 翼善冠發(fā)展自唐代的幞頭,唐代男子興頭戴軟腳幞頭身穿圓領袍服,幞頭專門用以纏裹頭發(fā)及發(fā)髻。而唐代的幞頭發(fā)展到宋代出現(xiàn)了官員公服的展腳幞頭,外形方正。到了明代,朱元璋極力恢復唐宋時期漢人的服制。明代官員所著公服便沿襲宋代。 而常服則是圓領袍搭配展翅的幞頭,俗稱烏紗帽,帽胎或竹或木,或紙,兩片展開的帽翅則是薄黑紗。因而君與王所戴的則是兩翅向上折的,故稱“翼善冠”。明代的皇帝和如朝鮮國王等藩王所戴的翼善冠在外形的尺寸和顏色上有所區(qū)別,不得僭越。 金絲蟠龍翼善冠 蟠龍翼善冠用極細的金絲編織而成。下緣內(nèi)外鑲有金口,冠的后上方有兩條左右對稱的蟠龍于頂部匯合,龍首在上方,張口吐舌,雙目圓睜,龍身彎曲盤繞。兩龍之間有一圓形火珠,周圍噴射出火焰。 二龍的頭、爪、背鰭和二龍之間的火珠,全部采用陽鏨工藝進行雕刻,呈半浮雕效果;龍身、龍腿等部位則采用傳統(tǒng)的掐絲、壘絲、碼絲工藝進行制作,每個鱗片均以金絲搓擰成的花絲制成。然后碼焊成形。由于工匠焊接時火候掌握得恰到好處,如此復雜的圖案裝飾,不露絲毫焊口痕跡。這樣絕妙的技藝的確不能不令人嘆為觀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