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焦不通:火往上走,寒往下降,《傷寒論》有三個方法。 正常情況下,人體內(nèi)寒熱之間形成對流,熱的地方才不會長期上火,寒的地方也不會長期寒涼。上熱下寒在于中焦阻斷,不通所致。中焦脾胃是五臟六腑的中心,其他臟腑都要圍繞著它轉(zhuǎn)。心火要下來、腎水要上去都必須要經(jīng)過中焦脾胃這個要道,所以打通中焦要塞是調(diào)理上熱下寒的重點。 中焦有邪氣,比如濕氣、積食、有痞塊,采用降逆的原則,胃氣以降為和;上面有虛火,采用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消炎抗菌的原則把上焦的火清掉,還可以把阻塞中焦的痞塊、結(jié)節(jié)等一切絆腳石掃除。所以要想打通中焦,首先要建中,要固住脾胃的正氣,張仲景使用健脾養(yǎng)胃的原則。 第一種甘草瀉心湯:甘草(炙)四兩、黃芩三兩、干姜三兩、半夏(洗)半升、大棗(擘)十二枚、黃連一兩。 主治:傷寒痞證,胃氣虛弱,腹中雷鳴,水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滿,干嘔心煩不得安。臨床常用于急慢性胃腸炎癥、白塞氏綜合癥等。 第二種半夏瀉心湯:半夏15g,黃芩、干姜、人參、炙甘草各9g,黃連3g,大棗4枚。 主治:寒熱錯雜之痞證。心下痞,但滿而不痛,或嘔吐,腸鳴下利,舌苔膩而微黃。 第三種生姜瀉心湯:生姜12克(切) 甘草9克(炙) 人參9克 干姜3克 黃芩9克 半夏9克(洗) 黃連3克 大棗12枚(擘)。 主治:傷寒汗后,胃陽虛弱,水飲內(nèi)停,心下痞硬,腸鳴下利。現(xiàn)用于胃下垂、胃擴張、慢性胃炎等屬胃陽虛弱,水飲內(nèi)停者。 這三個瀉心湯都是調(diào)理中焦不通、上熱下寒導(dǎo)致的一系列癥狀的,方法有升有降,有守有攻,有溫也有涼。而不是一見上火就只用涼,結(jié)果火暫時去掉了,很快就反攻,而且比上次更猛,頻率也越來越多,這樣就形成惡性循環(huán)。 那么,三個方子的區(qū)別在哪呢? 如果上熱下寒伴隨著脾胃虛弱,就用第一種方法; 如果上熱下寒伴隨著痰特別多,就用第二種; 如果上熱下寒伴隨著胃寒,就用第三種。#廣州身邊事# #潤博醫(yī)院# #中醫(yī)# 溫馨提示:中醫(yī)診療并不是千人一方,而是要根據(jù)病情辨證論治,因地適宜因人而異,特別是有些疑難病癥,如果沒有辯證清楚是無法對癥下藥的。 |
|
來自: liuqingxun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