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喜歡或敬佩的皇帝,我們通常稱為某某大帝。但大家知道嗎?“大帝”這種稱呼,在孫權身上才是最名正言順的,因為他的謚號是“大皇帝”,簡稱大帝。 古往今來,他是唯一一位謚號中有“大”字的君主。根據(jù)《逸周書·謚法解》中的解釋,“謚者,行之跡也”,意為謚號是對某人一生行為的總結。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孫權的謚號似乎有點夸張了,因為他本人并沒那么大的成就。 和三國時另外兩位統(tǒng)治者曹操和劉備比起來,孫權無疑遜色得多。時而是劉備的小弟,時而是曹操的小弟,自己就沒威武霸氣過。但是,如果因此而看輕孫權可就大錯特錯了,他對三國之勢的影響很大。 什么影響呢?這么說吧,如果你對孫權說“你算什么大帝?又沒統(tǒng)一天下!”他可以用一句話來反駁你:“雖然我沒有統(tǒng)一天下的能力,但我也讓曹操和劉備無法統(tǒng)一天下了呀!” 沒錯,三國無法統(tǒng)一,最大的障礙就是孫權。他利用復雜的形勢,在曹魏和蜀漢間左右逢迎,站穩(wěn)了腳跟,也成為兩方勢力中的緩沖地帶,讓他們因為顧及到他的存在而無法決一死戰(zhàn),三國遂勢成。 年輕的孫權 赤壁之戰(zhàn),聯(lián)劉抗曹,阻擋住了曹操統(tǒng)一天下的步伐孫權對東漢末年局勢的第一次重大影響,是赤壁之戰(zhàn)。而這場戰(zhàn)役,源于劉表之死。 建安十三年(208年),劉表病死,他偏愛的次子劉琮接任荊州牧,與長兄劉琦反目成仇。有志于天下的曹操抓住這個機會,率大軍南征荊州。在蒯越、韓嵩、傅巽等人的勸說下,劉琮很識相的投降了曹操。 當時依附劉琮的劉備卻不愿降曹,聞訊率軍向江陵(今屬湖北)撤退,江陵是荊州重鎮(zhèn),繁華富庶,儲存著大量的軍用物資,具有重要軍事價值。 所以曹操不愿意讓江陵落入劉備之手,親自率五千騎兵追趕,從襄陽(今湖北襄樊)出發(fā),疾馳三百里,在當陽長坂坡(今湖北當陽東北)追上劉備,一番大戰(zhàn),劉備敗退,倉皇逃命,老婆孩子都失散了。要不是趙云拼死相救,甘夫人和劉禪極有可能死于亂軍之中。 電視劇中的趙云 但這不是今天要講的重點,重點是魯肅得知劉表去世,就建議孫權密切關注荊州動向,他認為“荊州與國鄰接,江山險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jù)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 暗含的意思是荊州得天獨厚,能夠成為帝王爭霸天下的資本,東吳又與之相鄰,若是操作得好,未必沒有攻取荊州的可能。孫權深覺有理,同意了魯肅前往荊州探查消息的請求。 古代交通不便,魯肅到達荊州時,劉琮已經(jīng)降了曹操,劉備已逃。魯肅便又一路狂奔,好不容易在長坂坡追上劉備,問他下一步的打算,劉備自知不敵曹操,意志有點消沉,說要去投奔蒼梧郡太守吳巨。 這里需要特別說明一點,劉備把自己的仁義名聲經(jīng)營得很好,魯肅對他有著迷之好感。聞聽此言,覺得劉備去蒼梧郡浪費了他的大才,便建議他與孫權結成聯(lián)盟,共抗曹操,還請他進駐鄂縣的樊口。 電視劇中的魯肅 劉備大喜,他也不是真心隱退,說去蒼梧郡只是因為沒有別的辦法。魯肅既然拋來橄欖枝,他哪有不接的道理?派諸葛亮和魯肅一起去見孫權,共商聯(lián)盟大計。 所以,雖然在孫劉聯(lián)盟中占上風的一直是蜀漢一方,但實際上首先提出聯(lián)盟的卻是東吳一方。 諸葛亮的辯論之能,大家都是知道的。一番話有理有據(jù),說得孫權點頭不已,正式結盟。羅貫中先生以此為背景,創(chuàng)作了《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的故事。 由于作者的偏向,東吳眾人包括孫權似乎都成了諸葛亮大放光彩的布景板,但實際上,孫權本人早已意識到光憑自己是絕對打不過曹操的,要想保住現(xiàn)有的地位和勢力,必須得找外援??v觀天下,敢擺明車馬和曹操對著干的似乎只有劉備,因而和劉備結盟勢在必行。 電視劇中的魯肅和孫權 然而,東吳基業(yè)是孫權的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建立起來的,嚴格來說孫權是繼承者而不是開創(chuàng)者,掌控朝政及東吳望族時就沒那么得心應手,所以他需要有人幫助他說服或者壓制老臣們,諸葛亮就是那個人。 不過,雖然已經(jīng)結盟了,但我們都知道,盟約就是用來打破的。孫劉聯(lián)盟很快遇到了第一個考驗。 曹操此前在官渡之戰(zhàn)中打贏了袁紹,現(xiàn)在又收服劉琮、擊潰劉備,拔劍四顧,仿佛天下無敵,不由得意氣風發(fā),自信滿滿。給孫權寫了封很直接的信:“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于吳”。 意思就一個,我有水軍八十萬,即將來取東吳,你自己看著辦吧。 曹操 孫權把這封信給臣屬們看,大家驚慌失措,紛紛建議孫權投降曹操歸順朝廷。只有魯肅表示反對,他的理由很實在,臣屬降曹,必然能得高官厚祿,遠大前程,但孫權絕不會有好下場,曹操不會容他。 此話正中孫權下懷,于是堅定了與劉備聯(lián)盟的信念,做出了共抗曹操的決定。這個決定對于東吳來說是極其正確的,如果不這樣做,東吳的歷史基本到此為止。但對于天下大勢來說,如果他糊涂一點,膽子小一點,曹操就能收了江東問鼎天下。 以上,就是赤壁之戰(zhàn)的背景。接下來就開戰(zhàn)了,結局大家都知道,孫劉聯(lián)軍采用火攻,以少勝多,曹操敗走華容道,退回北方。 曹操失敗的原因主要有三個: 火燒曹軍
但無論有著什么樣的原因,敗了就是敗了。曹操南下受阻,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tǒng)一全國的可能性,孫權和劉備則轉危為安,借此發(fā)展壯大了各自的勢力。可以說天下三分的雛形,就是通過此戰(zhàn)形成的。 而這一切,都是因為孫權把握時機,主動與劉備接觸。 三強中孫權是年紀最小的 襄樊之戰(zhàn),聯(lián)曹抗劉,使劉備失去了爭奪天下的實力赤壁之戰(zhàn)是孫權聯(lián)合劉備坑曹操,十年后的襄樊之戰(zhàn),孫權則聯(lián)合曹操坑了劉備。為什么會發(fā)展到這一步?當然是因為利益。 孫劉聯(lián)盟讓孫權和劉備都嘗到了甜頭,然而由于立場的不同,他們注定不能同心同德。如果沒有曹操,雙方馬上就能打起來,可曹操一直存在,他們也只好勉強站在一起。 但是,孫權對劉備越來越厭煩,因為劉備有點不地道,占了他太多便宜?!皠浣枨G州,一借不還”,這可不是杜撰的,而是真事兒,只是借的不是整個荊州,而是南郡的一部分。 赤壁之戰(zhàn)中東吳出力最多,但劉備一方經(jīng)過各種運作,成了最大的贏家。 劉備 荊州主要有七個郡: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長沙郡、零陵郡、武陵郡、桂陽郡。戰(zhàn)后曹操保住了荊州北部最大的南陽郡和長江以北的江夏郡,劉備得到長江以南的南郡、以及荊州南部的長沙、零陵、桂陽、武陵四郡,孫權只得到長江以南的江夏郡和大部分南郡。 后來南郡還被劉備“借”走了。雖然是以抵御曹操的名義,但孫權事后越想越火大,辛辛苦苦打了場大勝仗,怎么我付出最多得到卻最少?雖然過程中看起來合情合理,可事實是自己當了冤大頭,還白白賠了個妹妹孫尚香!他感覺到了一種智商被碾壓的憤怒。 之后數(shù)次索要南郡,劉備以各種理由拒絕。孫權就更火了,建安二十年(215年)和劉備打了一戰(zhàn),當時劉備已經(jīng)得了益州,曹操視他為強敵,正率兵西征漢中,迫于曹操的壓力,劉備與孫權議和,重新劃分荊州,長沙、江夏、桂陽歸孫權,南郡、零陵、武陵歸劉備。 劉備 對于劉備來說,他這已是忍痛出血,孫權應該滿足了。但在孫權看來,荊州應該全歸自己,依然窺視劉備占據(jù)的其余各郡。而襄樊之戰(zhàn)給了他機會。 說到底,發(fā)生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襄樊之戰(zhàn)本就是孫權引起來的。當時的形勢是這樣,曹操和劉備相爭漢中,孫權趁機攻曹操所占的合肥,那是他另一個心頭之愛。曹操不敢大意,從諸州抽調兵力赴揚州屯駐,意欲和孫權決戰(zhàn)。 此時鎮(zhèn)守荊州的是關羽,看到襄陽、樊城兵力空虛,趁機攻打。一開始取得了極大的勝利,水淹七軍重創(chuàng)曹魏,名揚華夏,曹操被他嚇得差點遷都。 關羽 但關羽萬萬沒想到,作為“盟友”的孫權竟然會抄了自己后路。 原來,曹操擔心襄、樊守不住,更害怕關羽打到許都,就聽從了司馬懿等人的建議,把江南的利益讓給孫權,讓他去打關羽。 孫權固然很想要合肥,但和劉備所占的荊州三郡比起來,合肥的份量無疑輕得多。何況,孫權曾想和關羽做親家,卻反被他侮辱。公、私方面的理由都很充分了,他就決定和劉備撕破臉皮,派出了大將呂蒙。 呂蒙也是個能人,白衣渡江、兵不血刃就奪取了關羽的大后方。關羽只得撤軍南回,退守麥城,最后被東吳將領斬首了。首級被孫權獻給曹操,曹操對他始終是尊敬的,以諸侯之禮將其安葬于洛陽。 電視劇中的呂蒙 關羽帶出來的數(shù)萬兵馬,要么戰(zhàn)死,要么降了東吳。劉備失了關羽、丟了荊州、損了兵力,實力大減。但最大的打擊還不是這個,而是由此引發(fā)的夷陵之戰(zhàn)。 劉備氣怒交加,不顧眾將的勸阻,發(fā)誓要為關羽報仇,親自率領四萬多蜀軍、一萬多歸順的五溪蠻夷,殺向東吳。 正面戰(zhàn)場上,孫權從沒勝過劉備,缺乏信心,趕緊向劉備求和,表示一切都可以談,荊州也能還回去一部分。但劉備受夠了他在曹操和自己之間的搖擺不定,更心痛關羽之死,拒絕議和。 孫權倒也沒怕,一方面向曹魏稱臣,免得他們趁機攻打東吳;另一方面任命陸遜為總指揮,積極應戰(zhàn)。 不知兵的劉備 劉備的厲害之處在于識人、政事,打仗卻不怎么行。在夷陵地區(qū)大敗于東吳,數(shù)萬大軍損失殆盡,幾乎全軍覆沒。劉備帶著殘兵逃到白帝城,郁結于心,沒多久就去世了。 這一系列事情對蜀漢造成了極其沉重的打擊,用了很長時間才恢復元氣,但此時曹魏、東吳已經(jīng)成勢,所以諸葛亮數(shù)次北伐都沒能成功,只是借北伐保全蜀漢。 如果當初孫權沒有趁襄樊之戰(zhàn)轉變立場,孫劉聯(lián)軍說不定真能打贏曹操,而到了那時候,劉備穩(wěn)贏孫權,天下也就得到了統(tǒng)一。但就因為他坑了劉備這一把,蜀漢的實力就不足以再爭天下了。 孫權 【結語】 時勢造英雄,英雄也造時勢。孫權說不上英雄,但精通權謀、制衡之道,明明沒有統(tǒng)一天下的能力,卻左右了三國之勢,也是個牛人,曹操和劉備都被他坑了?!按蟮邸敝Q,倒也不算太過。 參考資料:《資治通鑒》《三國志》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