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疕 白疕是一種因營血虧損,生風動燥,肌膚失養(yǎng)而成的膚起紅疹,上覆白色糠狀鱗屑,搔之而起,抓去皮屑可見點狀出血為特征的皮膚病。相當于西醫(yī)學的銀屑病。本病多見于青壯年,男女老幼皆可罹患,好發(fā)于四肢伸側(cè)、頭皮、軀干等處。多對稱分布,病程較久,易于復發(fā)。皮損多冬重夏輕,少數(shù)病者可有家族病史。 診斷依據(jù) 1、皮損初為紅斑或粟疹,小如粟米赤豆,大若指甲或錢幣。逐漸擴大增多,界限鮮明易辨,上覆多層鱗屑,其色銀白,刮之即起,露出光滑薄膜,去除此膜,則見有針尖大小出血點。皮疹大小、多少不定,可融合成片。其形可似錢幣、地圖,或排列成環(huán),或如帶狀,或似蠣殼。常有同形反應。 2、好發(fā)于頭皮、四肢伸側(cè),以肘關(guān)節(jié)面常見,多泛發(fā)全身。 3、部分患者可見指甲病變,病者指甲上可有針尖大小凹點,形如“頂針”或甲板凸凹不平,渾濁枯厚,狀似蟲蝕;發(fā)于頭皮者,毛發(fā)緊束,形若毛筆,甚至白屑滿布頭皮,狀如頭盔;發(fā)于腋下、乳下者,僅有紅斑,表面潮潤。 4、起病緩慢,易于復發(fā)。一般冬重夏輕。 5、少數(shù)患者有家族病史。 鑒別要點 1、脂溢性皮炎損害邊緣不鮮明,鱗屑少而薄,色微黃,有油膩感,剝除后無點狀出血。好發(fā)于頭皮、胸、背、頸及面等部,無束狀發(fā),卻常伴脫發(fā)。 2、玫瑰糠疹好發(fā)于軀干及四肢近端,皮損為圓形或橢圓形斑片,其長軸與皮紋一致,顏色淡紅,鱗屑細小呈糠狀。病程僅數(shù)周,消退后不易復發(fā)。 3、扁平苔蘚皮疹為紫紅色的扁平丘疹,密集成片,表面有蠟樣光澤,鱗屑薄,不易剝除,常伴劇烈瘙癢。 4、慢性濕瘡多發(fā)于屈側(cè),瘙癢劇烈,鱗屑少,不呈銀白色,剝除后無點狀出血,皮膚浸潤肥厚。 辨證論治 1、風熱血燥證 【證候】起病急驟,皮疹呈錢幣、地圖狀紅斑丘疹,皮損鮮紅或深紅,皮疹不斷出現(xiàn),紅斑不斷增多,剝除鱗屑后見發(fā)亮薄膜,點狀出血明顯,有同形反應。伴發(fā)熱口渴,便結(jié)溲赤,舌紅,苔黃或膩,脈弦滑數(shù)。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祛風。 【方藥】土茯苓湯加減。土茯苓30g,白鮮皮30g,草河車30g,大青葉15g,北豆根10g,忍冬藤15g,虎杖10g,白花蛇舌草15g,黃芩10g,丹參15g,連翹15g. 2、血虛風燥證 【證候】病久不己,皮損不擴展,或只有少許新疹出現(xiàn),皮損色淡,部分消退,鱗屑較多,伴口干咽燥,大便干結(jié),舌淡紅苔少,脈細緩。 【治法】養(yǎng)血潤燥,驅(qū)風止癢。 【方藥】三參湯加減。生地黃30g,丹參15g,玄參15g,苦參12g,火麻仁10g,北豆根10g,當歸15g,桃仁10g,白鮮皮12g. 3、血瘀肌膚證 【證候】病程較長,反復發(fā)作,皮損肥厚浸潤,呈錢幣狀、盤狀、地圖狀等,少數(shù)蠣殼樣,顏色暗紅,覆有較厚的銀白色鱗屑,不易脫落,經(jīng)久不退。舌質(zhì)紫暗或有瘀斑、瘀點,脈澀或細緩。 【治法】活血化瘀,疏通經(jīng)絡。 【方藥】血府逐瘀湯。生地黃30g,桃仁10g,赤芍10g,川牛膝10g,水蛭6g,丹皮10g,丹參15g,枳殼10g,白鮮皮30g。其他療法 1、外治法 (1)患病期間,禁用刺激性的藥物,或用黃柏膏、青黛膏或青黛散麻油調(diào)涂患處。 (2)病情控制后,可用10%硫磺膏、京紅軟膏外搽患處。 (3)徐長卿、千里光、地膚子各30g,黃柏、蛇床子、蒼耳子、白鮮皮、狼毒各10g,土槿皮、槐花各15g,水煎取汁,外洗患處。 (4)野菊花、蜀椒、枯礬各120g,樸硝500g,水煎取汁,溫后洗浴患處。 2、針灸療法 (1)針刺大椎、血海、曲池、合谷、三陰交、肝俞、脾俞。以瀉法留針20到30分鐘,1日1次。 (2)耳針取穴神門、肺區(qū)、脾區(qū)、皮質(zhì)下、內(nèi)分泌、交感。埋針,1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預防與護理 1、患病期間,應忌食羊肉、辛辣、酒酪等辛熱動風之品。 2、避免寒冷潮濕,盡量預防感冒,消除慢性感染疾病。 3、不宜用熱水燙洗患處,不濫用刺激性的外涂藥物。 4、和順七情,切忌憂思惱怒。 |
|
來自: 華華YHBH0207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