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名稱:昏雞頭 高30~80厘米。根狀莖短,傾斜或直立,密被鱗片;鱗片大形,長1厘米以上,紅棕色,有亮光,卵形,漸尖。 葉柄叢生,長15~30厘米,密被卵形及線形鱗片,鱗片的邊緣呈流蘇狀;葉片矩圓形,長15~45厘米,寬10~17厘米,單數(shù)羽狀復葉,頂片三叉狀;羽片10~20對,互生,下部羽片不縮短,長10厘米,寬2厘米,鐮刀形,長漸尖,有短柄,基部圓形或上側(cè)耳形,邊緣具細鋸齒;葉紙質(zhì),淡綠色,葉軸被鱗毛;葉脈聯(lián)結(jié),網(wǎng)狀,網(wǎng)眼斜六角形,內(nèi)藏細脈1~2條;孢子囊群圓形,散生于小葉背面,囊群蓋大形,盾狀,邊緣呈波狀,膜質(zhì),褐色。 昏雞頭藥材性狀:根莖短小,形如雞頭,黑褐色;長5~8厘米,粗3~4厘米。表面密被多數(shù)葉柄殘基,并有棕黑色彎曲的細根,頂端部有紅棕色微帶光澤的鱗片。葉柄殘基瘦小,斷面呈四方形,維管束3~4個,氣微,味淡。 優(yōu)等品以根莖大、須根少者為佳。昏雞頭藥性: 性味苦,微寒。 《四川中藥志》:''性微寒,味苦,有小毒。'' 成都《常用中草藥治療手冊》:''性平,味苦澀。''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涼血息風,散痰止血,驅(qū)鉤、蛔、絳、蟯諸蟲。治感冒,熱病斑疹,痧穢中毒,瘧,痢,肝炎,肝陽眩暈頭痛,吐血便血,血崩,帶下,乳癰,瘰疬,跌打損傷。 ①《分類草藥性》:''治一切虛損,婦女崩帶,頭昏耳聾。'' ②《天寶本草》:''清火解毒,除瘟癥,紅白痢癥,赤白帶下。'' ③《貴州民間方藥集》:''補虛弱,消傷腫,接骨。治跌打損傷,活血逐瘀。'' ④《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治盜汗。' ⑤《四川中藥志》:''治頭昏頭痛,血氣脹痛。' ⑥成都《常用草藥治療手冊》:''息風,清利頭目,涼血,養(yǎng)血,解毒,散瘀。治時行瘟疫,瘧疾,瘰疬,瘡瘍腫毒,蟲積腹痛。 ⑦《陜西中草藥》:''清熱解毒,涼血,散瘀,降血壓,殺蟲。治高血壓,頭暈頭痛;預防及治療急性傳染病,蛔蟲、蟯蟲癥。'' ⑧金華《常用中草藥單方驗方選編》:''活血散瘀,止血,殺蟲。治熱病斑疹,肝炎,痢疾,吐血,便血,尿路感染,蛔蟲,蟯蟲,絳蟲,刀傷出血,毒蕈中毒,預防流感。''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 注意孕婦慎用。 復方 ①治血虛頭昏痛:昏雞頭配黑雞燉服。(《四川中藥志》) ②治腸中寄生蟲?。夯桦u頭、使君子肉、檳榔、榧子。水煎服。(《四川中藥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