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對張良的信任眾所周知,事實上是“良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為他人言,皆不省。”可見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張良的計策來自于《太公兵法》,“讀此書能成王者師矣。',張良的智慧是否真的源于這本神書? 作為帝師的張良教會了劉邦什么,讓劉邦懂得了什么道理?那我們先要看張良從《太公兵法》中學到了什么? 在未得《太公兵法》以前,張良是這個的少年。
韓國的覆滅,是張良人生轉(zhuǎn)變的開始。如果韓國不覆滅,作為豪門的少年張良,日后也必將在韓國政壇嶄露頭角??伤膲粝脒€沒開始,就被秦國粉碎了,國破家亡,這樣的血海深仇怎能忍得了? 張良從家境優(yōu)渥的謙謙少年,變成了滿眼怒火的熱血兒郎,心里充滿仇恨,一心想“為韓報仇?!?/p> 他要以牙還牙,以血還血,毀滅這個悲劇的創(chuàng)造者秦始皇。為達目標,他不折一切手段,不惜一切代價。
此時,生命里只有一個目標,刺殺秦始皇。為了這個目標他可以散盡萬貫家財,他可以不惜付出生命,親自參與暗殺行動。 此時的張良是個暴脾氣的少年。性格的轉(zhuǎn)變發(fā)生在某個黃昏。 張良在下邳的橋上散步,也許他在思考下一步該怎么辦,如何能殺死秦始皇。就這樣漫無目的地走著,突然一個聲音把他拉回到現(xiàn)實。 “嗨小子,給我到橋下?lián)煲幌滦??!睆埩嫉哪I上腺激素立馬飆升,那個沒禮貌的,找打不是,定睛一看是個老頭,所以“強忍,下取履。” 等張良把鞋拿上來,老頭腳向前一伸,“小子,給我穿上?!睆埩枷胫既∩蟻恚?strong>又一次忍了,好人做到底,跪著給老頭把鞋穿上。 面對一個素不相識的老頭,張良一而再再而三地容忍,換來了老頭的刮目相看,導致了老頭把天書《太公兵法》送于張良。 從此,張良變了,他懂得了一個字“忍”,忍一忍再說。他不再謀求快速實現(xiàn)自己刺殺秦始皇,毀秦滅秦的追求。
張良作為帝師,教會劉邦最重要的一個道理就是忍,一忍再忍,忍能不能忍。劉邦也充分抓握了忍得核心教義。 首先,張良勸劉邦要延遲滿足感,忍住對財寶美色的誘惑。 當劉邦進入秦國首都咸陽,走進富麗堂皇、重寶婦女無數(shù)的后宮,本性顯現(xiàn),腿立馬邁不動了。說道:“這里好啊,我今晚就住這里。”樊噲說大哥你不能腐敗啊,不能住這里。 張良切中要害:“大王你為什么能到這里,這都是因為秦的無道,掠盡天下才這般窮奢極欲,你現(xiàn)在就要向秦學習如何享樂?無異于助紂為虐,不是長久之計?!?/p> 劉邦忍住了,為自己在秦地忍了一個好名聲,“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略暴。” 劉邦真是個一心為民,無欲無求的好領(lǐng)導,所以秦朝故地的人“唯恐沛公不當秦王?!?/strong> 劉邦的夫人和老爸被項羽俘虜了,楚漢之爭相持不下時,項羽弄了個大菜板,傍邊放著一口大鍋,對劉邦說:“你再不投降,我把你爸爸煮地吃了!” 劉邦再一次忍住了,不忍也不行,到了不能忍也得忍的時候,打不過時決不能意氣用事。該忍時必須忍,不能讓別人用情緒牽著你的鼻子走。 劉邦說,你我是結(jié)拜兄弟,我父親就是你父親,你要煮著吃,不能吃獨食,得分我一杯羹。流氓就得流氓治,決不能和流氓講道理,在流氓面前不做無謂的犧牲。項羽傻眼了,只得另想辦法。 在楚漢之爭的關(guān)鍵時刻,韓信光著屁股跑官要官,劉邦很生氣,但他還是忍了,他沒有對韓信開始講政治、講大局的說教。你要個代理齊王,我直接一步到位讓你當真齊王。 團隊里常有不聽話的,但又很有能力的人,該怎么辦? 像唐僧對待孫悟空,想完成西天取經(jīng)就不得不用孫悟空,所以唐僧尋找孫悟空的痛點,他用“緊箍咒”管理孫悟空,不聽話,念咒語。這是一種流氓的辦法。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常有“不聽話卻又有能力的人”,在無法將這樣的人清除團隊的情況下,多數(shù)領(lǐng)導會選擇“忍而不用”,而劉邦就不同,他會選擇“忍你、讓你、還用你?!?/p> 在劉邦的團隊里,有個人叫雍齒,和劉邦是同鄉(xiāng),是創(chuàng)業(yè)團隊里的班底人馬。從小家庭條件就好,看不起劉邦這樣的鄉(xiāng)下人,時不時還會懟劉邦。而且,關(guān)鍵時候還叛變投降過。但在創(chuàng)業(yè)的初期,正是缺人、用人的時候,只要有人愿意跟著干,劉邦捐棄前嫌,依舊會給他平臺,讓他好好干。 劉邦自己都承認:“我欲殺之,為之功多,故不忍。”功成名就時,劉邦沒有卸磨殺驢,睚眥必報,而且第一個將雍齒封為“什方候”。 劉邦忍了一生,成就了一生。
忍小了是肚量,忍大了是格局,格局大了,天地也寬了。 翻開《史記項羽本紀》,項羽可謂成也暴脾氣,敗也暴脾氣。他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揍你沒商量。 早早投降,不要抵抗,不然城破,“皆坑之、屠之”。 項羽一生忍不了為父報仇、除滅秦朝的怒火,所以一路殘殺無數(shù),怒發(fā)沖冠,“屠咸陽,殺降王子嬰,燒秦宮室”;他作為天下之王,容不得一點背叛,該全力滅漢時,他非要去滅齊;他忍不了范增的“指點江山”,也容不了韓信的“指手畫腳”。 他是個無限完美主義者,學習要學“萬人敵”,打仗要打別人不敢打的硬仗,巨鹿一戰(zhàn),讓作壁上觀的諸侯們莫敢直視他,容忍不了一點點失敗,一次失敗就讓他心灰意冷,不肯過江東,不想東山再起。 項羽忍不了一時,他錯過了一世。 而在《史記》中,一大波英雄卻能隱忍而為。 伍子胥為逃命狼狽不堪、東躲西藏、乞討要飯,在吳國幾十年忍著性子等待時機,最終功成名就,為父兄報了仇。
勾踐能忍“妻為夫差妾”,頭頂呼倫貝爾草原;能忍財產(chǎn)沒收,一切歸零的結(jié)局;能忍吃屎的難堪。所以,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荊軻對蓋聶退避三舍,不是他蓋聶,他只是不愿做無畏的攀比,退一步海闊天空。 范雎被人尿一身也忍著不吭氣,他忘記了“士可殺不可辱”,他想到了“忍一時風平浪靜”,他明白活著才有明天,最終他走向了秦國丞相的高位。 韓信能忍胯下之辱,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做到了不與匹夫爭勇,才有了兵仙的傳奇。 這個世界有很多事情,不能順著我們的心境,人不得不學會改變。修身先修性,修忍性,“能為而不為”是忍,“不能為決不可為”也是忍,前者考驗著人性,后者考驗著個性,成大事者兩必須兼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