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教學路徑程序化、教學主題單一化、教學目標應試化等方面分析了當前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而對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策略進行研究闡述,比如借助多媒體教學、重視創(chuàng)作背景、強化詩詞誦讀等。 [關鍵詞]初中語文 古詩詞教學 策略研究 一、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路徑程序化 初中語文老師,多以朗讀、講解題目、翻譯、講解內容、分析感情五個步驟進行古詩詞的講解,這種方式看似每一步都很清晰,但也會流于形式,使古詩詞教學更加教條化和程序化,久而久之,教學過程會變得單調,教學課堂缺乏活力。在現代教育不斷發(fā)展的今天,多媒體教學已成為應用廣泛、且相對成熟的教學形式,但依然還有較多的語文教師沒有對其進行利用,忽略其為教學帶來的趣味性。在程序化的教學路徑下,學生很容易失去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教學效果得不到提升。 (二)教學主體單一化 初中古詩詞教學應充分注意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喚醒學生的學習潛能。很多初中語文教師的教學觀念依然沒有做出及時的調整,“一言堂”的教學方式,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導致古詩詞的教學成為學生被動接受的過程,缺少教師與學生的溝通,以及學生與古詩詞的對話,使得學生的朗讀和思考不能得以進行,學生的主動性降低。 (三)教學目標應試化 受傳統(tǒng)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初中語文古詩詞的教學,沒有被當做文學作品體裁而進行教學,其教學重點多集中于中考試卷中常常出現的題型,并以此進行針對性的教學和背誦,許多語文教師的教學主要是為了保證考試中不失分,削弱了教學中對古詩詞的品讀和賞析。此外,由于教學任務和教學時間上的限制,古詩詞的教學甚至簡化為了翻譯課,對古詩詞中豐富的文化內涵未能進行延伸,教學缺少人文色彩和精神熏陶,長期下來,教師的教學受到阻礙,學生的興趣降低,古詩詞教學的特色逐漸喪失。 (四)教學方法概念化 一些語文教師在古詩詞的教學中,往往把作者的時代背景、詩詞的含義、表現手法等作為概念傳輸給學生,學生缺乏對這些內容的思考和吸收,最后只是進行了死記硬背。過于概念化的教學方法,會導致學生忽略對詩詞的情感體驗,沒有深入地體會詩詞的美感,審美能力受到束縛,沒有達到借助古詩詞的學習,掌握鑒賞方法、發(fā)展思維、提升品位的目的。 二、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研究 (一)借助多媒體教學 在現代化的教育背景下,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得到廣泛的應用。在初中古詩詞的教學中,積極應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營造生動的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在多媒體教學中,以圖片、視頻等形式,提升學生的感官效果。比如,在《如夢令》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投影出《夏日絕句》這首詩,引出作者,并將兩首詩中作者不同時期的生活進行對比,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重視創(chuàng)作背景 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作品,大多出自名家,其意境高遠、思想向上,學生不僅可以得到知識上的提升,也能在精神食糧方面得到儲備。但學生在學習古詩詞時,往往會出現理解上的問題。在開展古詩詞具體課程教學之前,教師立足于古詩詞的背景介紹,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創(chuàng)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和個人經歷,比如思想意識、文化修養(yǎng)以及處事態(tài)度等。這樣可以減小學生與古詩詞的距離,排除時代隔閡,改變學生對古詩詞枯燥、晦澀的認識。教師通過介紹作者身份、所處時代背景以及寫作背景等相關知識,可以輔助學生增強對古詩詞的理解并領會作者的創(chuàng)作動機,還可以更加切實地理解和體會到古詩詞所蘊含的文化和思想情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更深入地去探究古詩詞。在這個過程中,古詩詞教學重難點的突破難度也會降低,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比如在《行路難》的教學中,教師應對當時的背景做出簡單的介紹:天寶元年,李白奉召供奉翰林,然而唐玄宗只賞識李白的文學才華,李白的政治理想不能得以實現,最終被賜放,李白心中飽含苦悶。學生對李白的心情有所了解之后,更有助于后面的具體學習。 (三)強化詩詞誦讀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充分利用誦讀這一學習古詩詞的技巧,可以加快學生對于古詩詞的認識速度,提升記憶效果。古詩詞講求平仄音韻,音律美強烈。古詩詞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將心中的旋律、節(jié)奏等意象,與某些屬性相同或相似的外部世界客體粘連在一起,在內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精神與物質以及人與自然等方面形成異質同構的現象,實現物我的統(tǒng)一和融合。在此過程中,古詩詞的意境和美感在創(chuàng)作者的語言、節(jié)奏和韻律中得以呈現。誦讀古詩詞,有助于學生認識古詩詞中規(guī)范的語言,并在頭腦中逐漸形成系統(tǒng)的印象,便于記憶。當前“重背誦,輕誦讀”的現象,在初中古詩詞的教學中普遍存在,為了調整這種狀態(tài),教師首先應認識到誦讀這一途徑在幫助學生快速進入和有效記憶古詩詞方面的重要性和便捷性,然后引導學生在實踐中不斷去感悟誦讀的意義所在。 在初中古詩詞的教學中,古詩詞的意境和韻律,可以借助語調的高低長短、抑揚輕緩、深沉明快等表現出來,教師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培養(yǎng)學生對于古詩詞的朗誦技巧,還可以通過課堂范讀、播放名家吟誦音頻、學生反復誦讀等形式,幫助學生逐漸明白如何朗誦。教師可以先要求學生以自己理解進行朗誦,再劃分詩詞的節(jié)拍,讓學生按節(jié)拍朗誦,加深印象和體會,快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發(fā)揮朗誦在學習古詩詞中的推力作用。 (四)關注詩詞美感 語言方面。詩詞的語言,是學生在學習古詩詞過程中的第一感知對象,是體會古詩詞美感的最自然的外在因素,同時也是學生養(yǎng)成語文素養(yǎng)的最直接的媒介。初中學生要想深入體會到古詩詞的優(yōu)美韻味,首先,應清楚詩詞中字的讀音、語義和詞與詞的關系等,從古詩詞的語言這一源頭開始學習,才能為后續(xù)的記憶和深入了解做好鋪墊。其次,應掌握語言的修辭,教師可以通過指導學生對關鍵字詞和重點詞句的修辭進行重點揣摩和賞析的方式,幫助學生了解創(chuàng)作者對于古詩詞語言的巧妙運用,進而體會古詩詞中多元的文意、豐富的文化等。再次,了解古詩詞的語言風格。古詩詞的教學目標,應由淺入深,由對文字的表面解讀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注重語言的生命、情感,激活學生的語言體驗和對語言的多層次的想象,以古詩詞語言教學為實踐基礎,不斷培養(yǎng)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文字的能力。通過語言教學,讓學生掌握必備的語文知識,以語言學習為出發(fā)點,幫助學生建立古詩詞學習的方法,為學生語文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情感方面。古詩詞中的情感往往涵蓋獨特的審美風格、理性沉淀和生命關切,可以從中挖掘出創(chuàng)作者內在的情感宣泄和歸宿,關注詩詞的情感,可以提升學生的洞悉和感悟能力。在初中古詩詞的教學中,應力求透過詩詞創(chuàng)作背景和語言等外在表象,體悟到創(chuàng)作者的情感內涵,驅動學生以文本為基礎,與創(chuàng)作者進行對話,還原創(chuàng)作者的情感狀態(tài),從而進入到創(chuàng)作者的精神世界,以幫助自身成長。引導學生在自己生活經歷的基礎上,激發(fā)出不同的感受,建立自己豐富而充滿活力的精神世界。比如,在古詩《春望》中,作者杜甫通過描寫春日長安的破敗景象,抒發(fā)了興衰的感慨,用“恨別鳥驚心”表達了思鄉(xiāng)之情,在結尾又流露了憂國憂民的情感等等。 意境方面。理解詩詞的意境可以提升學生的鑒賞水平。中國古詩詞中的意脈彰顯著詩歌的意境和韻味,教師應在更高層次的古詩詞欣賞中,引領學生了解詩歌的主旨思想,疏通詩歌的意脈。具體來說,對古詩詞的理解應由外到內,在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上,領悟內在的意義,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教師應教會學生在古詩詞的鑒賞中,從核心和本質入手,進而影響其它古詩詞的學習,由此及彼,把握古詩詞的意境。比如在《漁家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播放視頻朗讀,并針對詩詞的意境提出問題:你從朗讀者的朗讀方式中聽出怎樣的情感?朗讀者這樣朗讀的目的是什么?引導學生品味詩詞的語言。然后組織學生借助工具書,梳理詩詞的大意,并讓學生以現在語言對詩詞進行改寫,幫助學生充分理解詩詞的意境。然后帶著學生精讀,解決詩詞中的重難點。 (五)拓展教學方法 古詩詞的教學方法應具有多樣性,在教學中應根據古詩詞類型的不同,合理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豐富教學過程。初中學生具有思維活躍、聯想豐富的特點,在初中語文古詩詞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特點,采用情景交融的方法進行教學。這種方法有助于學生體會詩詞的意境,觸發(fā)學生的聯想,進而加深印象,增強記憶,比如在《觀滄?!返慕虒W中,教師可以通過播放大海的視頻,或者海浪的音頻等方式,引導學生想象滄海的波瀾壯闊和一位偉大詩人在此時的所想,加深學生對于詩詞的理解。教師還可以采用擴寫故事的教學方式,為學生創(chuàng)造自主鑒賞的空間。比如在《江城子·密州出獵》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作者蘇軾所表達的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擴寫,補齊故事情節(jié),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和創(chuàng)作能力。 三、結論 古詩詞具有韻律優(yōu)美、意境深遠等特點,展現著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輝煌成就。初中語文教師應打破傳統(tǒng)教學觀念,重視教學策略的體會和研究,幫助學生切身體會古詩詞獨特的美感,促進學生的綜合發(fā)展。 江蘇高郵外國語學校 趙桂珠 225600 [參考文獻 ] [1]耿懷青.淺析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改進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9(19):130-131. [2]張偉娜.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現存問題及策略研究[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8(34):84-85. [3]高瑛輝.初中語文中的古詩詞教學實踐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07):85. |
|
來自: 昵稱16177767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