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蒲黃合五靈脂,名失笑散,能祛瘀止痛?!短K沈良方》卷八 五靈脂、蒲黃各等分,共研細末。每服6克,先用釅醋30毫升,熬藥成膏,以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熱服。 活血祛瘀,散結(jié)止痛。治小腸氣及心腹痛,或產(chǎn)后惡露不行,或月經(jīng)不調(diào),少腹急痛?,F(xiàn)用于心絞痛、胃痛、痛經(jīng)、產(chǎn)后腹痛、宮外孕等屬于瘀血停滯者。 本方所治諸痛,均為瘀血內(nèi)停,血行不暢所致。方中五靈脂、蒲黃相須合用,活血祛瘀,通利血脈,而止瘀痛。用釅醋煎熬,取其活血脈,行藥力,加強活血祛瘀止痛之效。 2、當歸合川芎,名佛手散,歸芎湯,能行血活血?!秳h補名醫(yī)方論》 歸二兩或三兩、川芎一兩。銼粗末合均每服五錢,水一盞,煎八分,熱服,未效再服。加敗龜版一具,梳發(fā)一團,名【開骨散】 治妊娠胎動下血,或因傷動,子死腹中,下血疼痛,口襟欲死,服此探之,不損則痛止,已損則立下,又橫生倒生,交骨不開,產(chǎn)后血暈昏亂,崩中金瘡,去血過多等證。 3、高良姜合香附,名良附丸,能止胃痛。《良方集腋》卷上 高良姜(酒洗七次,焙干)、香附子(醋洗七次,焙干),二藥各研各貯。用時以米飲湯加入生姜汁1匙,鹽1撮,為丸服之。 原書云:本方用治諸痛,如因寒而得者,用高良姜6克、香附3克;如因怒而得者,用高良姜3克,香附6克;如因寒怒兼有者,用高良姜、香附各4.5克。 疏肝理氣,溫胃祛寒。治肝郁氣滯,胃有寒凝,脘腹疼痛,喜溫喜按,成胸脅脹痛,或痛經(jīng),苔白,脈.沉緊者。 4、玄胡合金鈴子,名金鈴子散,能治腹痛?!端貑柌C氣宜保命集》卷中 金鈴子、玄胡索各30克,藥為細末。每服9克,酒調(diào)下。孕婦慎用。 疏肝泄熱,行氣止痛。治肝氣不舒,氣郁化火,致患心腹脅肋諸痛,或發(fā)或止,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F(xiàn)用于潰瘍病,肝炎,膽囊炎、肋間神經(jīng)痛,膽道蛔蟲癥等屬于肝郁氣滯偏熱者。 方中金鈴子疏肝氣,泄肝火,延胡索行血中氣滯,氣中血滯。二味相配,一泄氣分之熱,一行血分之滯,使肝火得清,氣機通暢,則諸痛自愈。 5、吳茱萸合黃連,名左金丸,回令丸,茱連丸,能平肝制酸?!兜は姆ā肪硪?/p> 黃連180克、吳茱萸30克或15克,上為末,水丸或蒸餅為丸。白湯下50丸。 清肝瀉火,降逆止嘔。治肝火犯胃,脅肋及脘腹脹痛,嘔吐口苦,吞酸嘈雜,噯氣,口干,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 本方治證為肝失條達,郁而化火,以及肝火犯胃所致。方中重用黃連苦寒瀉火為君,佐以辛熱之吳茱萸,既能降逆止嘔,制酸止痛,又能制約黃連之過于寒涼。二味配合,一清一溫,苦降辛開,以收相反相成之效。 6、肉桂合黃連,名交泰丸,治心腎不交?!俄n氏醫(yī)通》卷下 川黃連5錢、肉桂心5分,上為末,煉蜜為丸??招牡}湯送下。 主治心腎不交,怔忡無寐。 失眠:黃連、肉桂各等分,或黃連3份、肉桂2份研末和勻裝膠囊,每囊重0.3g,每服4粒,睡前半小時服用。一般熱象不著者用黃連、肉桂各等量所做成的膠囊;熱象較著心火亢盛用3:2所構(gòu)成的膠囊。 7、女貞子合旱蓮草,名二至丸,能補腎陰?!吨袊幍洹?/p> 女貞子蒸500g、墨旱蓮500g。女貞子粉碎成細粉,過篩;墨旱蓮加水煎煮二次,每次1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適量,加煉蜜60g及水適量,與上述粉末泛丸,干燥,即得。黑褐色的水蜜丸;氣微,味甘而苦。一次9g,一日2次。補益肝腎,滋陰止血。用于肝腎陰虛,眩暈耳鳴,咽干鼻燥,腰膝酸痛,月經(jīng)量多。 8、半夏合硫黃,名半硫丸,治虛冷便秘?!短交菝窈蛣┚址健肪砹?/p> 半夏湯浸七次,焙干,為細末、硫黃明凈好者,研令極細,用柳木槌子殺過各等分。上藥以生姜自然汁同熬,入干蒸餅末攪和勻,入臼內(nèi)杵數(shù)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次15~20丸,空腹時用溫酒或生姜湯送下,婦人醋湯下。 除積冷,暖元臟,溫脾胃,進飲食。主心腹一切痃癖冷氣,及年高風秘、冷秘或泄瀉等。 9、知母合貝母,名二母散,能清肺熱?!栋Y治準繩·類方》卷二引《局方》 知母、貝母各等分。共研細末,臨睡時白湯調(diào),溫服。如喘急,加苦葶藶末;如久嗽不止,加馬兜鈴末,如無,以粟殼代,去筋膜不制。 貝母化痰瀉肺火,知母滋腎清肺金,取其苦寒勝熱,潤能去燥也。主治咳嗽,痰壅喘急,喘急倒頭不得,肺癆有熱。 10、破故紙合肉蔻,名二神丸,止脾腎寒瀉。《普濟本事方》卷二 破故紙4兩(炒香),肉豆蔻2兩(生)。共研細末。加大肥棗49個,生姜4兩,切片同煮,棗爛去姜,取棗剝?nèi)テず?,用肉研為膏,入藥和杵為丸,如梧桐子大。每?0丸,鹽湯送下。 主治溫脾暖胃,進食固腸。主脾腎虛寒,五更泄瀉,不思飲食,或食而不化,或作嘔,或作瀉,或久瀉不止。腰痛,水腫。瘡瘍,因脾腎陰虛泄瀉。老人胃冷脾瀉。腎瀉,脾瀉。腰痛腎虛,全不進食?;鹚ゲ荒苌粒⑽柑摵?,食少瀉痢,腰痛脾瀉,屢投補劑不應者。 11、木香合黃連,名香連丸,治紅白痢疾。《中國藥典》 黃連(吳茱萸制)800g 、木香200g。共研細粉,過篩,混勻,每100g粉末用米醋8g加適量的水泛丸,干燥,即得。淡黃色至黃褐色的水丸;氣微,味苦。一次3~6g,一日2~3次;小兒酌減。 清熱燥濕,行氣止痛。用于濕熱痢疾,里急后重,腹痛泄瀉;菌痢,腸炎。 12、枳實合白術,名枳術丸,能健脾消痞?!吨腥A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版第一部 枳實炒、麩炒白術各等份。一次6克,一日2次。 為消食劑,具有健脾消食,行氣化濕之功效。主治脾胃虛弱,食少不化,脘腹痞滿。 13、芡實合金櫻子,名水陸二仙丹,止遺精?!逗槭霞灧健肪砣?/p> 金櫻子去刺子,洗凈,搗碎,入甑中,蒸令熟,取汁慢火成稀膏、芡實肉研為粉各等分。金櫻膏與芡實拌和勻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用鹽湯送下。 補脾益腎,收澀固精。治男子遺精、白濁,女子帶下。 14、黃柏合蒼術,名二妙散,治濕熱成痿?!兜は姆ā肪硭?/p> 黃柏炒、蒼術米泔浸炒各等分。共研細末。每服3~9克,日服二次,用沸湯加姜汁送服。表實體壯者,加酒少許佐之。若氣虛者加補氣藥,血虛者加補血藥,痛甚者加生姜汁,熱服。 清熱燥濕。主濕熱下注,筋骨疼痛,腳膝無力;或足膝紅腫熱痛;或下部濕瘡;以及濕熱帶下、淋濁等癥。 15、枸杞合菊花,能明目。 16、生姜合紅棗,能調(diào)和營衛(wèi)〈氣血〉。 17、赤石脂合禹余糧,能澀大腸。 18、半夏合黃連,能寬胸止嘔,化痰濁郁結(jié)。 19、柴胡和黃芩,能清肝膽熱。 20、桑葉合菊花,能清頭風熱。 21、柴胡合白芍,能疏肝和肝。 22、附子合肉桂,能溫下元。 23、黃柏合知母,能清下焦?jié)駸帷?/p> 24、桑白皮合地骨皮,能清瀉肺熱。 25、丁香合柿蒂,能止呃逆。 26、鱉甲合青蒿,能滋陰退骨蒸潮熱。 27、杏仁合貝母,能化痰止咳。 28、山藥合扁豆,能補脾止瀉。 29、木香合檳榔,能理氣止痛。 30、杜仲合續(xù)斷,治腰膝酸痛。 31、半夏合陳皮,能化濕痰。 32、升麻合柴胡,能提升中氣下陷。 33、常山合草果,能治瘧疾。 34、蔥白合豆豉,名蔥豉湯,能通陽發(fā)汗。《肘后方》卷二 蔥白3枚、豆豉6克。水300毫升,煮取100毫升,頓服取汗。 服藥后未出汗,加葛根6克,升麻9克,如仍不汗,更加麻黃6克。 通陽發(fā)汗。主外感初起,惡寒發(fā)熱,無汗,頭痛鼻塞者。 35、枳實合竹茹,能和胃止嘔。 36、黨參合花粉,名參花散,治久嗽氣喘?!度f病回春》卷七 黨參、天花粉各等分。共研細末。每服5分,蜜水調(diào)下。主治咳嗽發(fā)熱,氣喘吐血。 37、茯神木合乳香,名神香散,治筋攣疼痛。 神香散《景岳全書》卷五十一 丁香,白豆蔻(或砂仁亦可)各等分。上為末。每服五七分,甚者一錢,清湯調(diào)下;若寒氣作痛者,生姜湯送下,日數(shù)服,不拘時候。 方中丁香溫胃暖脾,降逆止嘔;白豆蔻芳香化濕,理氣暢中。二藥合用,共奏理氣寬中,溫中祛寒之功。 溫中散寒。主治胸脅胃脘逆氣難解,疼痛,嘔噦,脹滿,痰飲膈噎,諸藥不效者。霍亂因于寒濕,凝滯氣逆者。 38、甘草合綠豆,能解百毒。 39、黃芪合當歸,名補血湯,治貧血及產(chǎn)后無乳。 40、白芍合甘草,名芍藥甘草湯,治拘攣腹痛。《傷寒論》 芍藥12克、甘草12克。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溫再服。 調(diào)和肝脾,緩急止痛。主治津液受損,陰血不足,筋脈失濡所致諸證。治傷寒傷陰,筋脈失濡,腿腳攣急,心煩,微惡寒,肝脾不和,脘腹疼痛。方中芍藥酸寒,養(yǎng)血斂陰,柔肝止痛;甘草甘溫,健脾益氣,緩急止痛。二藥相伍,酸甘化陰,調(diào)和肝脾,有柔筋止痛之效。 現(xiàn)用于血虛津傷所致的腓腸肌痙攣、肋間神經(jīng)痛、胃痙攣、胃痛、腹痛、坐骨神經(jīng)痛、婦科炎性腹痛、痛經(jīng);以及十二指腸潰瘍、萎縮性胃炎、胃腸神經(jīng)官能癥、急性乳腺炎、頸椎綜合征等屬陰血虧虛,肝脾失調(diào)者。 41、川芎合土茯苓,治肝郁頭痛。 42、川芎合生石膏,名郁梁丸,治實熱上逆頭痛。 43、臺烏合益智仁,名縮泉丸,治小便頻數(shù)遺尿。 44、香附合黃連,名香連丹,治火郁胸滿痛。 45、葵子和砂仁,治乳癰。 46、杏仁合小茴香,治疝氣沖逆作痛。 47、檳榔合南瓜子,治絳蟲。 48、甘草合桔梗,名桔梗湯,治肺癰咳嗽,痰中有膿。 49、生姜合陳皮,治嘔吐不止。 50、生姜合竹茹,治呃逆不止。 51、荊芥合白礬,名三癇丸,治小兒驚風及癇證。 52、荊芥合槐花,名槐荊丸,治痔漏。 53、槐花合黃芩,治婦人崩漏。 54、側(cè)柏葉合白芍,治婦人月經(jīng)過多。 55、陳皮合藿香,名回生散,治霍亂吐瀉。 56、厚樸合貝母,止咳嗽,開郁消食去脹。 57、蛤粉合青黛,名黛蛤散,治痰嗽面腫不寐,并小兒百日咳。 58、白礬合硫黃,治白癜風。 59、白礬合黃臘,名礬臘丸,治癰疽惡瘡。 60、白礬合皂角、名稀涎散,治痰涎壅盛,中風氣閉。 61、皂角合菖蒲,名皂莢散,治鼻寒不得喘息。 62、百合合冬花,名百花膏,治咳嗽痰中帶血。 63、烏梅合川椒,名殺蟲丸,治蛔蟲,蟯蟲。 64、赤小豆合當歸,治大便下血。 65、血余炭合百草霜,治婦女崩漏。 中藥的使用口訣,老中醫(yī)留下的藥對,一看就懂,值得收藏!藥對是介于中藥學和方劑學之間的一門學科??煞譃樗帉ε湮椤⑺帉Τ煞胶退帉M拆三方面的內(nèi)容。 藥對是中醫(yī)臨床常用的相對固定的2藥味的配伍組合,是中藥配伍應用中的基本形式。【磁石 珍珠母】各30g,先煎。 定驚安神,適用于心悸、少寐病。 【旋覆花 代赭石】 10g(包煎);20~30g(先煎) 降逆滌飲,適用于痰飲嘔吐、咳嗽氣喘病證。 【全蝎 蜈蚣】 6只;3只 熄風止痙,適用于各種痙病。 研磨吞服,1.5g/bid,病重者加倍。 【地龍 僵蠶】 各10g 抗癲癇、止痛,適用于肝陽挾痰之癲癇、頭痛。 小兒按年齡適當減少。 【川芎 露蜂房 】10~15g;10g 散風止痛,適用于劇烈的偏頭痛、血管神經(jīng)性頭痛。 僅可治標,中病即止,不宜久服。 【全蝎 露蜂房】 1.5~3g(煎服)、0.5~1g(吞服);3~10g 適用于邪躆脈絡、久治不愈之病證。 有毒,只宜暫用,不能久服。 【僵蠶 蟬衣】 3~8g;3~6g 祛風除疹,適用于風熱癮疹之病證。 【代赭石 牛膝】 30g(先煎);10~15g 滋補肝腎、降逆下行,適用于肝陽上亢之眩暈、耳鳴。 【陳皮 青皮】 10g;5~10g 理氣健脾,適用于肝胃氣郁之脘痞病證。 效果較小。 【枳實 厚樸】 除脹消痞,適用于氣滯濕阻之痞滿證。 效果較大。 【香附 川楝子】 各10g 理氣止痛,適用于肝郁氣滯之脘協(xié)痛、痛經(jīng)病。 治氣分郁滯。 【延胡索 川楝子】 各10g 理氣、活血、止痛,適用于氣滯血瘀之脘腹痛。 治氣滯血瘀。長于止痛。 【柴胡 郁金】 3~10g;10~15g 行氣活血,適用于氣血瘀滯之協(xié)痛、閉經(jīng)病。 長于疏泄。 【川楝子 路路通】各10g 疏肝通絡,適用于肝郁之疝氣。 【檳榔 沈香】 10g;1~3g(煎服后下)、0.5~1g(研磨沖服) 理氣降逆,適用于氣滯氣逆證。 藥力峻猛。 1. 砂仁得枳殼則寬中。 2. 芍藥得甘草則治腹痛,吳茱萸得良姜則亦止腹痛。 3. 當歸得生地則生血,姜汁得京墨則止血,紅花得當歸則治血,歸尾得桃仁則破血。 4. 黃芪得附子則補陽,知母、黃柏得當歸則補陰。 5. 澤瀉得豬苓則能利水滲瀉,得白術則能收濕。 6. 大黃得芒硝則潤下。 7. 木香得檳榔則治后重。 8. 紫蘇配黃連得竹茹則能止嘔吐。 9. 蒲黃合五靈脂,名失笑散,能祛瘀止痛。 10. 當歸合 川芎,名佛手散,能行血活血。 11. 高良姜合 香附,名良附丸,能止胃痛。 12. 玄胡合 金鈴子,名金鈴子散,能治腹痛。 13. 吳茱萸合 黃連,名左金丸,能平肝制酸。 14. 肉桂合 黃連,名交泰丸,治心腎不交。 15. 女貞子合 旱蓮草,名二至丸,能補腎陰。 16. 半夏合 硫黃,名半硫丸,治虛冷便秘。 17. 知母合 貝母,名二母散,能清肺熱。 18. 破故紙合 肉蔻,名二神丸,止脾腎寒瀉。 19. 木香名 黃連,名香連丸,治紅白痢疾。 20. 枳實合 白術,名枳術丸,能健脾消痞。 補虛藥口訣(一)補氣藥 補氣甘溫肺脾歸, 四參芪術藥扁甘。 飴蜜棗絞紅景加,壅中助濕理氣輔。 元氣虛脫吉林參,生津增智補肺脾。 性味甘溫高麗參,溫補力強陽虛好。 黨參補中養(yǎng)血強,生津力緩慢病施。 太子參用補心氣,洋參性寒養(yǎng)陰行。 脾肺氣虛用術芪,止汗固表利水同。 黃芪升陽托瘡毒,白術安胎養(yǎng)胎宜。 山藥平補脾肺腎,腎氣不固遺帶消。 和中化濕白扁豆,脾虛暑濕吐瀉清。 甘草和藥補中氣,祛痰緩急解毒療。 (二)補陽藥 補陽咸甘溫脾腎, 巴羊鹿沙菟智仁。 補骨鎖杜蓯蓉紫,陽萎不舉或虛喘。 鹿茸益精強筋骨,調(diào)沖托瘡散虛寒。 陽虛崩漏鹿角膠,補血止血助陽雄。 溫補不膩鹿角霜,血弱精寒帶遺崩。 巴戟羊藿補腎陽,祛風強筋關節(jié)通。 沙菟補腎養(yǎng)肝用,絲子止瀉安胎行。 助陽潤腸蓯蓉鎖,補陽益精便秘動。 溫腎壯陽補骨脂,陽萎遺精瀉五更。 杜續(xù)安胎強筋骨,續(xù)斷止血療傷取。 補骨益智溫脾腎,益智攝唾骨止瀉。 溫腎納氣強腰膝,腰酸虛喘蚧桃供。 葫蘆巴散下焦寒,寒疝冷痛溫命門。 仙茅溫腎又壯陽,腰膝冷痛祛寒松。 蟲草氣血陰陽補,河車也有一樣功。 海馬海狗蛤蟆油,紅膻溫腎各不同。 藥對的功效(2)兩類藥物配伍兩類藥物配伍,各取所長,增強藥效;藥性互補,去的新藥性。 1.全蝎配蜈蚣:熄風鎮(zhèn)痙,攻毒散結(jié),通絡止痛。 2.蒼術配厚樸:燥濕除脹。 3.半夏配陳皮:暢中祛痰。 4.竹茹配枳殼:清痰止嘔。 5.黃柏配知母:滋陰降火。 6.貝母配杏仁:化痰平喘。 7.人參配附子:回陽救逆。 8.黨參配丹參:益氣活血。 9.桂枝配芍藥:調(diào)和營衛(wèi)。 10.香附配良姜:溫中止痛。 11.川楝子配元胡:理氣止痛。 12.丹皮配梔子:清肝涼血。 13.白術配枳殼:健脾消脹。 14.黃連配肉桂:交通心腎。 15.瓜蔞配薤白:寬胸除痹。 16.黃連配木香:清熱、利濕、止痢。 17.黃連配吳茱萸:瀉肝制酸。 18.黃柏配蒼術:清熱利濕。 19.枸杞配杭菊花:養(yǎng)肝明目 20.當歸配芍藥:和血柔肝。 21.黃芪配當歸:補氣養(yǎng)血。 22.黃芪配防己:益氣消腫。 23.青蒿配鱉甲:滋陰退熱。 調(diào)和之意頗多,諸如調(diào)和半表半里(少陽證),調(diào)和肝脾,調(diào)和營衛(wèi)等。 1.柴胡配黃芩 柴胡屬辛涼解表藥,善疏散少陽,使半表之邪外達;黃芩苦寒清熱,善除肝膽之火,使半里之邪內(nèi)徹。合用則兼和少陽而疏肝膽,兼療瘧疾,著名古方小柴胡湯中用之。 2.柴胡配白芍 柴胡辛散,疏肝氣;白芍酸柔,補肝血。合用則疏柔相濟,動靜結(jié)合,主治肝郁血虛,情結(jié)抑郁或急躁,胸脅或乳房脹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等,古方四逆散、逍遙散中用之。 3.白術配白芍 白術健脾以促生化氣血之源;白芍斂肝以免肝氣妄逆之疾。合用則剛?cè)峄?,為調(diào)和肝脾之要藥,主治木克土之腹痛腸鳴,脘脅脹滿,泄瀉少食等。古方痛瀉要方、逍遙散等用之。 4.白芍配甘草 芍藥酸苦,養(yǎng)血斂陰,柔肝止痛;甘草味甘,補中益氣,緩急止痛。合用則酸甘化陰,以復陰液。主治手足筋脈攣急之疼痛及各種內(nèi)臟疼痛。近代用治潰瘍病、胃腸痙攣、肝膽疾病之疼痛、萎縮性胃炎、急性乳腺炎、排腸肌痙攣、神經(jīng)-(三叉神經(jīng)、坐骨神經(jīng))性疼痛等。實驗室研究有鎮(zhèn)靜、解痙、抗炎、止痛、抗?jié)兊茸饔谩?/span> 5.吳萸配黃連 重用黃連,通過瀉心火(實則瀉其子)以瀉肝火,并清胃火。稍佐吳榮萸之辛熱,開郁疏肝,和胃降逆,且制黃連之苦寒。一寒一熱,辛開苦降,共奏清泄肝火,疏肝和胃之效。 6.枳實配白術 重用白術健脾祛濕,助脾運化,補重于消,輔以積實下氣行滯,消楛除滿,寓消于補,共奏健脾消搭之功。治脾虛胃弱,飲食停滯,癥見胱腹痔滿,不思飲食,大便塘泄者。 7.黃連配肉桂 黃連清心火,肉桂溫心腎,且引火歸原。主治心腎不交,虛陽上擾之失眠。 8.枳實配白芍 積實破血中之氣,芍藥和血緩急而止痛。合用有活血、行氣之功。又治婦人產(chǎn)后腹痛,煩滿不得臥,兼治擁腫。 9.青蒿配黃芩 兩者皆入膽經(jīng),善理少陽之疾。青蒿芳而涼,辟穢宣絡至佳;黃芩苦寒,直折郁熱最妙。合用則具較強的清解少陽肝膽功效,主治寒熱交作,兼療暑濕、瘧疾及目赤羞明等。 10.生姜配大棗 此兩藥每合用,古方極其多見。仲景經(jīng)方中如桂枝湯類、旋覆代赭湯、炙甘草湯、吳茱萸湯等,后世方除清熱、開竅、平肝等幾類外多有用之者,如參蘇飲、歸脾湯等。生姜辛而通,大棗甘而守,合用則兼具調(diào)和營衛(wèi)與調(diào)理脾胃、氣血的作用。一般說來,外感證用之多屬前者,內(nèi)傷雜病用之多屬后者。 傷寒論之芍藥是白芍還是赤芍? 因在張仲景時代芍藥不分赤芍、白芍,《傷寒論》方中所用的芍藥是赤芍還是白芍一直被后世醫(yī)家所爭論。大家各抒己見,莫衷一是,有的認為所用的芍藥是赤芍,有的則認為所用的芍藥是白芍。筆者根據(jù)文獻資料、現(xiàn)代藥物研究成果、臨床實踐等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探討,認為應根據(jù)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確定宜使用白芍還是赤芍,亦或是白芍、赤芍同用,而不應將其絕對化。 |
|
來自: 圖書 館員 > 《中醫(yī)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