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榮強 去年我出版了一本書《三的智慧:思考與演講的75個經(jīng)典分析工具》,那本書匯集了古今中外75個以上經(jīng)典的三點式分解案例。 我一直主張,我們在講話的時候,一定要把一個立題的答案分解成三個要點,也就是要進行多點式的概括提煉。 昨天有一個學員剛剛報名我的口才培訓,我讓她在臺上試著演講了三個題目,最突出的問題有三個:一是沒有框架,二是不懂立題,三是缺乏概括。她的演講狀態(tài)就是想到什么說什么,想到哪里說到哪里。 這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 我告訴她,講話首先必須有框架,思路不能像藤蔓式的任意游走,一定要有清晰的脈絡,否則,自己無法駕馭思路,聽眾也稀里糊涂。 其次,還得有立題,所謂立題就是一個疑問句,是一段話或整篇講話所要回答的疑問。講話如果不是在回答問題,就是在耍流氓。 第三,回答立題的時候,不能一段到底,最好的方法是把它分成三個要點,這樣才更有邏輯性和條理性。 昨晚看書,發(fā)現(xiàn)《<華爾街日報>是如何講故事的》([美]威廉·E·布隆代爾著)一書中也有跟我相同的觀點——
對于“三個正好”規(guī)律的運用,威廉·E·布隆代爾也給出了建議,就是在論證自己的觀點時,要提供不同類型的論據(jù)。 如果要想向一位讀者證明什么,千萬不要試著拋給他三串數(shù)據(jù),這樣只會讓他拋棄你。如果你給他三段來自權(quán)威專家和內(nèi)部信息源的引語,結(jié)果還會是一樣的。如果你給他一大串有關(guān)故事主角親身經(jīng)歷的描述,他很可能會立刻瘋掉。真正的辦法是把這些元素混合在一起,一次只提供一部分,這樣你才能抓住讀者的心。他不僅可以被說服,而且會全神貫注地投入到故事中去,因為你為他提供了各種各樣的論據(jù),讓你的故事更具說服力,表達也更加明確。 記住,三個證據(jù)一定要來自不同的信息源,或者屬于不同的類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