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院生有兩支筆:畫筆是進入藝術世界的基礎,文筆用更清晰的方式將作品推送到觀眾面前。在當下很難說一種專業(yè)技能就一生高枕無憂,人要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始終擁有跨界的能力。2017年11月20日,由中央美術學院學生會主辦的“直面名師系列講座”之“美院生如何寫文章?”在中央美術學院5號樓開講,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邵彥女士擔任主講。 ? 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邵彥女士主講 邵彥從近些年的寫作經(jīng)歷出發(fā)為大家介紹了寫文章的意義和方法,并講述如何進入寫文章的狀態(tài)。她認為,寫文章是件精雕細琢的事,這個過程中可以鍛煉自己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的能力。講座中她以具體文章為范例重點講析了畢業(yè)論文和藝術評論這兩類寫作。 一、畢業(yè)論文怎么寫? 畢業(yè)論文是每一位學生最關注的問題,邵彥告訴大家首先要有全局戰(zhàn)略觀念,盡管創(chuàng)作與研究是一輩子的事情,但在校期間有限,對于論文進度要注意把握:第一年(研一或本二)要廣泛涉足材料,尋找可寫的論題,足夠的積累之后也許就會觸發(fā)靈感;第二年要準備開題報告(或擬定題目)、提綱與初稿;在項目可行性審核或者開題成功之后是用第三年來修改完善或準備出版。這可能是一種比較理想的狀態(tài),但同學們應該砥礪自己前行。 選題:好的問題是成功的一半 選題是論文研究的基礎與核心。一般選題有兩種,內(nèi)生題目和外加題目。內(nèi)生題目往往是跨時間、跨空間的,這需要長期積累的材料和知識發(fā)生質變,產(chǎn)生新的看法,研究過程中依然需要不斷補充材料。外加題目由老師指定或者機緣觸發(fā)需要為這個題目有意識地組織材料,完成任務,較能體現(xiàn)研究者圍繞選題快速搜尋材料的功力,也離不開平時的積累。在專業(yè)研究者看來兩者不是完全分開的。 如何快速尋找材料呢?邵彥告訴大家,通過一兩部(篇)專業(yè)論著(文),可以迅速獲得基本材料名單,再順藤摸瓜擴大材料單子。但同時要注意,被動接受別人的材料單子很難產(chǎn)生新東西,要去閱讀原材料才能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材料的漏洞與失誤之處。廣義的美術史論類論文的材料一般包括兩類:作品(圖像)材料和文獻材料,后者包括原始文獻和學術文獻。原始文獻還包括了同時代的材料或者只晚一點點的人的材料;學術文獻包括后人以及現(xiàn)代人對作品和文獻的研究,比如明代中期以后對元代畫家的評論就可以看作是學術文獻。最終是要在原始文獻與學術文獻的整理中產(chǎn)生對作品獨特的理解。對于圖像材料的判斷與使用則是美院的專業(yè)優(yōu)勢,可以通過努力達到一些別人不能達到的狀態(tài),就像外行學者研究后發(fā)現(xiàn)使用的圖像材料是偽作,這就可惜了。 其次要尋找話題、可談的內(nèi)容,這相當于研究生準備選題。這一點可能是最難的。在這個過程中要去了解關于對象的基本“行話”和標準,包括藝術語言和形式分析,審美判斷和歷史價值判斷。呈現(xiàn)的情況往往是問題太多,經(jīng)過初步分析提煉,然后才能到達選題程度。要進行可行性分析,因為材料有限,有些問題可能很有趣,但沒辦法研究。從上述呈現(xiàn)的問題中最后確認論題。進一步從“問題”中提煉出值得談也可以談的真正問題,梳理論點。這兩步就形成了選題報告,要在其中體現(xiàn)出選題的意義,可行性以及資料準備,寫作計劃與進度。接著就可以像執(zhí)行項目一樣把論文寫作進行下去了。 選題過程中最重要也是最難的,藝術史的問題從哪里找?邵彥以美術史經(jīng)典之作王蒙《青卞隱居圖》為例來揭示怎樣發(fā)現(xiàn)問題。這件作品的真?zhèn)魏皖}跋都沒有什么問題。美國學者文以誠《家庭財富:王蒙1366年“青卞隱居圖”中的個人家境與文化類型》一文就根據(jù)《青卞隱居圖》的款識、鈐印位置和文獻著錄情況等信息確認刮去的款應該是趙孟頫的孫子趙麟的。這其中隱藏了個人家境,趙麟是《青卞隱居圖》的接受者,王蒙是趙孟頫的外孫,體現(xiàn)出趙家與王家的經(jīng)濟狀況。文以誠還發(fā)現(xiàn)了作為地貌學背景和文化背景的卞山并非寫實之作,其文化意義與古代隱居圖聯(lián)系在了一起。這也啟示同學們要注意選擇問題含量多的作品。 元 王蒙 青卞隱居圖軸 紙本墨筆 140.6x42.2cm 上海博物館藏 圖片來自網(wǎng)絡 寫作與完善:“寫作是最好的寫作訓練” 畢業(yè)論文的第二階段是開題報告,是前一階段思考和準備工作的總結。成熟的開題報告往往不是一個簡單的題目,而是有了提綱甚至部分初稿。還包括今后的進度計劃,甚至經(jīng)費預算。經(jīng)過開題報告會或與老師討論,吸收修改意見,調整、補充提綱,寫作出初稿。初稿的目的在于用現(xiàn)有的證據(jù),一步步說明論題。這個過程中容易處于想到什么記下什么的狀態(tài),邵彥強調一定要動手寫下來,寫不僅是整理記錄下腦中的思路,“寫作也是最好的寫作訓練”。 二稿、三稿根據(jù)需要進行補充或調整,有時候甚至需要完全推翻。當然邵彥也提醒大家不要丟掉之前的存稿,注意多種方式保存。這個時候要注意修改幾個方面:第一、調整結構,使敘述更有條理,主題和重點更為突出。第二、使敘述更清晰準確。第三、查核資料,消除硬傷(知識性錯誤),并補足和整理注解,使之符合學術規(guī)范。邵彥提醒大家,為了減輕最后階段的工作量,在前期搜集和使用文獻時,就養(yǎng)成記錄完整版本和頁碼信息的習慣。 參考書目和引用文獻要涵蓋本文論題的基本經(jīng)典和前言新銳,美院藏書是遠遠不夠的,要注意補充。面對這么多參考材料怎樣判斷一本書是不是值得讀?邵老師告訴大家一個方法就是看它的學術規(guī)范是不是正確。因此自己寫作的時候也必須格外注意標注格式要規(guī)范,文獻要真實存在,要讓他人可以重復審查。這相當于生物化學里的實驗數(shù)據(jù)真實,實驗結果要可以復查,寫了假文章,學術生涯也就結束了。 學術性文章有四種表述方式:敘述、描寫、分析和辯論。文章可以各有側重,如果寫比較復雜、比較長的文章也可以綜合運用。敘述通常構成文物研究文章的一部分:介紹時代背景、作品創(chuàng)作背景、作者生平等,類似于所謂“講故事”。描寫通常用于描寫作品和作者思想、技法等等。一些介紹古代技藝的文章,以敘述和描寫為主。分析用于提出新知,或補充前人看法。我們對于早期的鑒定文字已產(chǎn)生隔閡,很多美術作品和文獻都需要現(xiàn)代人注釋或重新講解。邵彥從幾個方面啟發(fā)大家:一是版本的梳理,二是相關史實背景的清理或補充,三是知識的準確化,四是知識的深化。辯論用于糾正他人或者前人的看法。一般情況下個案研究文章須綜合使用三到四種手段。 邵彥提醒大家要提前一周打印排版,最后修改要注意核查以下幾點:一、觀點明確,史實正確,沒有“硬傷”;二、結構清晰,分段適當;三、文句流暢,使用正式的書面語言,語法、用詞和標點正確;四、引證正確,標明出處;五、起一個好標題,可以先以話題或論題待用,最后確定標題。 講座現(xiàn)場 二、批評寫作怎么寫? 邵彥指出,首先要認識到評論追求的不是知識或新見,是學術界和市場的認可,評論的核心是找準藝術史定位。歷史上有些評論提出了影響深遠的重要主張,但在今天,評論主要是用于藝術家的推廣。評論的核心在于藝術史的定位,藝術史基本定位有兩種:文脈(承前)和創(chuàng)新(啟后)。另有一種是跨界、跨文化交流作用,隨著全球化條件下的信息公開,這一類創(chuàng)作的效用在急劇下降,很難獲得長久的藝術史地位。“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徐冰藝術中就有中國傳統(tǒng)元素:文字(方塊字)、雕版印刷和書法;他的藝術中的現(xiàn)代藝術元素即符號、復制和跨文化交流。 徐冰 天書 圖片來自鳳凰藝術 還有一類評論是藝術家自己寫的作品說明,類似于一個“微型評論”。邵彥建議大家根據(jù)文本(或史實、新聞資料)創(chuàng)作的作品,一定要先把文本搞清楚,進行提煉,最后才能把作品和文本的關系說清楚。切忌捕風捉影、似是而非。如果不能或不愿意搞清楚,不如直說就是根據(jù)模糊的綜合印象創(chuàng)作的。 藝術家自己寫的創(chuàng)作札記也是一種特殊的評論。創(chuàng)作札記重在敘述,如果希望供閱讀或者發(fā)表,那么就不適合平鋪直敘,而要圍繞問題來寫:你這件作品想解決什么問題?解決了什么問題?一地雞毛的探索過程要簡化,只留下一些關鍵環(huán)節(jié)記錄即可。 評論的寫作“功夫在詩外”,要找準定位點,一定要注意有主題。一篇短評只切入一個要點,長評可設計多個點,因此要特別注意有層級、有主次,條理清晰,而且要點只能有一個??陀^理性的文章才有說服力,切忌聲情并茂,堆砌美麗辭藻。 隨后邵彥與在場學生進行了問答互動。通過這次講座,同學們對畢業(yè)論文和批評的寫作有了了解,也學習到一些具體的思維方式與構思方向。這場講座提綱挈領,但寫出好文章是平時的閱讀積累與思考的成果。同時還要進行有意識的寫作訓練,正如邵彥所講,寫作是個熟練活兒。 講座現(xiàn)場 文丨吳慧霞 |
|
來自: AI_LYS_999 > 《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