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Jonas Jacobsson on Unsplash 好久沒有給大家分享我的讀書感悟了。 上個星期,我收到一個讀者的留言,他向我傾訴了很多,他說現(xiàn)在的自己過得很失敗,并將原因都總結(jié)為原生家庭給他帶來的傷痛,是因為父母的教育讓現(xiàn)在的自己自卑,悲觀,厭世,窮人思維…… 這讓我感觸頗多。 成年人,往往談起原生家庭,都會或多多少的去埋怨,覺得父母給自己帶來了傷痛,而且一直困擾著自己。 經(jīng)常聽高曉松脫口秀的朋友,也許會發(fā)現(xiàn),他經(jīng)常會談論起他的母親,舅舅,外公和外婆,甚至會講外婆的母親和舅公,可卻很少提及他的父親,就算講到也是一筆帶過。 原來我會對此很好奇,高曉松的父親高立人也是典型的高級知識分子,清華畢業(yè),也是清華教授,難道他身上沒有精彩的故事嗎? 直到高曉松在《奇葩大會》上首次談起了自己的父親。
高曉松用“極為不好”來形容和父親之間的關(guān)系,他的母親回憶,他從沒有問過他父親一個問題。 很多網(wǎng)友看后表示:原來明星也會和普通人一樣,心里面有原生家庭帶來的傷痛。 長大成人之后,雖然看似告別了童年,但是,童年時期原生家庭的影響卻很有可能伴隨一生,更可怕的是,這種影響力會在成年人不自知的情況下產(chǎn)生作用。 看似你的想法和做法是當時自己理性思考后的結(jié)果,實際上只不過是無意識系統(tǒng)下習慣性的行為。 有的人內(nèi)心極度自卑,沒有安全感, 有的人害怕親密關(guān)系,喜歡獨處,難以信賴他人, 有的人表面冷漠,拒人以千里之外,內(nèi)心其實害怕被人拒絕,害怕被人拋棄, 有的人害怕孤獨,害怕被拋棄,于是想方設(shè)法的討好別人,黏住別人, 有的人討厭束縛,喜歡對抗一切權(quán)威,反抗一切規(guī)則, …… 我們的性格,興趣,價值觀,我們?nèi)绾螢槿颂幨?,待人接物等等,這一切的表現(xiàn),都要追根溯源到原生家庭。 那么,原生家庭到底是如何影響著我們的呢? 長大成人之后,我們在負重前行時又應該如何“自救”來扭轉(zhuǎn)原生家庭給我們帶來的負面影響呢? 一,我們會成為什么樣的人,取決于嬰幼兒時接受的撫育方式Photo by Aaron Burden on Unsplash 我看過一本書叫做《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作者是奧利弗·詹姆斯,他是著名的兒童心理醫(yī)生,關(guān)系精神分析學家,更是被英國《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 奧利弗·詹姆斯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書中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我們最終會成為什么樣的人,取決于我們在嬰幼兒時期所接受的撫育方式。 有句老話是:“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很多人會覺得,這句話說得是命運,從小就能夠看得出來這個孩子日后的發(fā)展。 在我看來,最為準確的解釋是在人的一生中,前六七年對日后性格的形成是很有重要的。性格影響選擇,選擇影響著命運! 而最影響孩子性格的,正是原生家庭,正是父母對待他的方式。 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書中,奧利弗·詹姆斯將0歲到6歲這六年分成了三個重要階段。 階段一:0-6個月形成自體感 Photo by Minnie Zhou on Unsplash 我記得小侄子出生后,我將他抱著照鏡子,當時他還太小,并不知道鏡子里面的小人兒是他。 形成自體感,說白了就是知道這是我,感知到自己的存在。 嬰兒的自體感形成過程中,母親的重要性是非常重要的。著名的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曾經(jīng)說過:“嬰兒仰望他的母親,在母親眼中看見他自己?!?/span> 母親對于嬰兒來說,就像是一面鏡子一樣,嬰兒雖然年齡很小,但他卻能夠從和母親的各種互動中清晰的感知和體察到,從而建立起自體感。 如果母親在撫育嬰兒時,能夠讓孩子的需求得到及時、準確的滿足,這將有助于構(gòu)建他們的安全感和自我價值,自體感就相應的增強。 相反,如果在這個階段,嬰兒的需求經(jīng)常被母親忽視,那么,他就較難感受到自我價值并缺乏安全感,會容易在日后形成情緒失控、控制欲強、變化無常等性格特點。 因為當我們被忽視時,會本能的通過哭鬧,發(fā)脾氣等方式來引起別人的注意。 同時,內(nèi)心會認同別人對自己的無視,覺得是因為自己沒有能力,不值得被別人喜愛,于是會更傾向于證明自己,或控制別人。 在該階段,要想幫助孩子建立堅實可靠的自體感,母親不是僅僅喂飽孩子就可以了,更要提高共情能力。 在0-6個月的階段,孩子是不會表達的,所以在這個時期,母親發(fā)揮共情能力更多的要體現(xiàn)在敏銳的觀察和設(shè)身處地的感受上。 不要覺得孩子哭鬧就是單純的想要抱抱,覺得自己如果一味的滿足他,會讓他一直使用這一招,于是對他的哭泣不理不睬。 這并不是一個明智的做法。而是仔細觀察孩子的情緒、動作、狀態(tài)、表情等等,不要去固執(zhí)的做出判斷。而是選擇感同身受。 階段二:0-3歲形成日后待人接物的性格特點 Photo by Shitota Yuri on Unsplash 當我們長大成人后,待人接物,為人處世的方式各有不同,這往往深受小時候形成的依戀模式的影響。 依戀模式,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不安全型,一類是安全型。 其中,不安全型依戀模式,又分為三種,分別為:回避型、纏人型和混亂型。 回避型指的是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傾向于主動回避親密關(guān)系,不去依賴他人,也不想要被別人依賴。這類人往往給人一種高冷、獨來獨往的印象,讓人覺得難以接近,冷心冷情。 但實際上,他們之所以選擇主動回避,是害怕被別人傷害和拒絕,于是選擇故作高冷,主動拒絕他人。他們就像是刺猬一樣,用滿身的尖刺來保護柔弱的自己。 形成這類依戀模式的人,大多是因為在0-3歲時原生家庭的撫育方式要么是控制打壓型,要么是否定拒絕型。 纏人型和回避型相反,回避型是逃離親密關(guān)系,纏人型則是極度渴望親密關(guān)系,為此這類人往往會因缺乏安全感而粘人,容易情感勒索,害怕別人拋棄而控制欲強等。 形成這類依戀模式的人,大多是因為在小時候和父母經(jīng)常分離,情感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混亂型指的是他們會渴望親密關(guān)系,但又不信任人性,于是會表現(xiàn)的多疑,控制欲極強,甚至有暴力傾向。如果小時候經(jīng)歷過冷暴力、語言暴力、虐待或,長大后則會容易用同樣的暴力方式來解決問題。 以上三種模式都是不安全型依戀模式。 那么,安全型依戀模式指的是什么呢?一是有安全感,二是有自我價值感。這是因為在小時候,原生家庭給予了充足的愛,并且準確及時的滿足了自己的情感需求。 階段三:3歲-6歲形成是非價值觀 Photo by Robert Collins on Unsplash 這段時間是孩子調(diào)皮、叛逆的時期。他們已經(jīng)能和大人完成基本的交流,也有了自己的想法。 如果說之前,父母和孩子的互動,往往是陪伴,撫養(yǎng)和玩耍。 那么,從這個階段開始,則開啟了教育階段。 此時,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則會影響他日后的是非價值觀。 如果孩子接受的教育方式是打壓控制型,那么,這類孩子要么會膽小怕事,習慣于循規(guī)蹈矩,墨守成規(guī),害怕變化和挑戰(zhàn)。要么長大會變得很叛逆,討厭一切控制和教條。 相反,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是就事論事,當孩子做錯時,馬上糾正他的錯誤,告訴他正確的做法,而不是上升為人身攻擊,將缺點無限放大,一直翻舊賬。 同時,又能給予孩子溫暖的陪伴,敏感的覺察和滿足他的情感需要,這樣就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正確的是非觀,既不會盲目叛逆反抗,又會獨立思考,自尊自愛自信。 知道這三個重要的階段有什么用呢? 一是對于成年人來說,我們可以自省,觀察自己性格中的缺點和不足,來尋找過去人生經(jīng)歷或是原生家庭當中的負面影響,尋找不是為了更好的埋怨或是算賬,而是為了和自己和解。 找到根源,原諒自己,原諒對方,從而減少甚至擺脫這種負面影響。 二是對于父母來說,需要不斷的審視自己的教育方,要知道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會影響他們的一生,不要覺得孩子還小,什么都不懂,于是讓自己的教育隨意起來。只有知道自己對孩子日后發(fā)展的重大影響力,才會慎重一言一行。 二,我們應該如何治療和扭轉(zhuǎn)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傷痛和負面影響呢?Photo by Aliyah Jamous on Unsplash 一談及原生家庭,成年人的關(guān)注焦點很容易放在埋怨和推卸責任上,甚至會將現(xiàn)在自己所有的不如意都歸咎于自己的原生家庭。常見句式為: “因為我小時候……,所以現(xiàn)在我……” 對此,和菜頭曾在《你不重要,你的喜歡很重要》一書中分享了自己的觀點。
對此,我的看法是,承認原生家庭對我們的性格上的影響,但是不能夠?qū)F(xiàn)在的傷痛和失敗全部歸咎于次。 因為這樣,一是逃避了自身的責任,二是將全部精力放到了責備和仇恨上,而不是去思考在當下,如何做才能改正身上的缺點,減少、扭轉(zhuǎn)這種負面的影響。 我們應該如何治療和扭轉(zhuǎn)原生家庭帶我們的負面影響呢?我將其總結(jié)為五個步驟。 第1步:承認——勇于找到并且承認現(xiàn)在自身的不足 Photo by Nik Shuliahin on Unsplash 對于自身的缺點,我們很害怕面對。但是,要想扭轉(zhuǎn)這種負面的影響,就必須要先找到它,然后坦蕩的、大方的承認。 比如,你每次戀愛,都會主動和對方分手,好像是自己甩了對方。但實際上,你知道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害怕對方拋棄你,于是選擇先這樣做。 你知道,但不敢承認。 此時,要想改掉這個不健康的習慣,就必須要勇于承認這一點:你在愛情上缺乏安全感,害怕別人拋棄。 承認它,這不丟人。 第2步:回憶——找到過去的苦痛經(jīng)歷 凡事,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你現(xiàn)在的每個性格特點,都是在過去的某段經(jīng)歷影響下而逐漸形成的。 承認之后,就可以回憶過去,想一想是哪些經(jīng)歷讓你開始有這樣的認知。 找到這些讓你痛苦、不堪的回憶,然后告訴自己,這沒有關(guān)系,這沒有想象中那么嚴重。 有個女孩,她在愛情上很自卑,感覺不會有好男人喜歡自己。原來是因為小學時有男生叫她“丑八怪,沒人愛”,全班同學哄堂大笑。這讓她感覺非常丟臉,并開始在內(nèi)心中認同這件事情,覺得自己就是不值得被人愛的。 這件事情一直被她埋藏在記憶深處,不敢觸碰,每每想起,也馬上強迫自己轉(zhuǎn)移注意力,多想一秒都會心痛萬分。 如果想要改掉自卑,讓自己變得自信起來,就要找到這份沉重的回憶,即使回憶起來依然感覺很痛苦。 第3步:原諒——原諒回憶中的人和事 你可以閉上眼睛,想象自己站在還是小孩子的你的面前,蹲下來,抱住自己,對自己說:“沒關(guān)系,他這樣說只是頑皮,他的話沒有任何的力量,同學們笑也并不是認同他的話,只是覺得他很好笑而已,這只是一個玩笑而已。原諒他吧。” 多做幾遍,你就會發(fā)現(xiàn),這段回憶不再沉重了,你可以大方的回憶它,這是自我和解的第一步。 第4步:表達——將內(nèi)心的痛苦表達出來,分享出來 Photo by Aaron Burden on Unsplash 和過去的回憶和解后,你可以將這段往事表達出來。 將內(nèi)心的話,可以用文字的形式分享在網(wǎng)絡上,也可以分享給自己的親朋好友、心理醫(yī)生聽。 如果你覺得不愿意向他人傾訴的話,也可以像寵物,植物,玩偶傾訴。 可以心平氣和的談論這件事情,這是我們自我和解,自我改正中非常關(guān)鍵的一步。 第5步:告別——找到一個具有象征意義的道具,和這段往事徹底說再見 你可以用一個具有象征意義的道具來代表這段痛苦的往事。 比如,上面舉例的那個女孩,就可以用一個小男孩玩偶來代替那段往事。 你可以把它放到盒子里面,然后舉行一個類似于告別的儀式,和它說再見。然后就把它丟掉吧! 你原諒了他,這段經(jīng)歷對你已經(jīng)沒有負面的影響力了,所以是時候說再見了,丟掉之后,你可以坦然的面對他,回想起時,也只當是一次普通的經(jīng)歷而已,它對你來說,已經(jīng)沒有什么負面作用了。 time剛剛好有話說:沒有完美的人,你不完美,你的父母也不完美。 誰都會犯錯,原諒自己曾犯下的錯誤,也原諒你的父母曾對你有意無意造成的傷害。 我們探究原生家庭的影響,不是為了責備,責備無法解決問題。 一是為了自我治療,二是為了在為人父母時,可以少犯錯誤。 和自己和解,和父母和解,和過去和解,和不完美的自己和解。 傅首爾曾經(jīng)說過:“完美是人生至苦。” 這句話說得實在太好了,當我們不再拿完美的要求自己,要求他人時,生活的苦痛和憂愁,就輕松減少了大半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