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明太祖朱元璋的評價,可謂是兩極分化。擁戴者說,他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乞丐皇帝,在元末的農(nóng)民起義大軍之中橫空出世,立不世之功,建立大明王朝——歷史上最后一個漢人王朝,并且終其一生的功績有:打擊貪官,修訂《大誥》,賦予農(nóng)民執(zhí)法權;設置免費養(yǎng)老院(養(yǎng)濟院)、免費醫(yī)院(漏澤園)和免費公墓(養(yǎng)濟院);輕徭薄賦,恢復經(jīng)濟;征討元朝,開疆拓土等等。 但對于貶斥者,則更直指朱元璋在位時的狠厲作風。洪武四大案——空印案、郭桓案、胡惟庸案、藍玉案, 這四大案之中,朱元璋將他認為對朝廷有威脅的人殺戮殆盡。從"空印案"與"郭桓案"中對涉嫌貪墨的官吏;再到胡惟庸案、藍玉案中,跟隨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功勛之臣,鮮有善終者,包括不限于胡惟庸、李善長、藍玉、朱亮祖、馮勝等皆被誅殺,四案累積被殺者更是以十萬計。也正是在這些狠厲之舉下,朱元璋少有的未曾“謀害”的功勛之臣魏國公徐達的死,都被冠以“朱元璋賜燒鵝而死”的由頭。這樣的說法來自于《翦勝野聞》和《龍興慈記》,但這兩本書并不可靠。《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更有“書中所紀,亦往往不經(jīng)”之評語。但是無奈,人們總是傾向于選擇支持自己論斷的論據(jù)。 當然,對于朱元璋在明朝初年所造成的人人自危局面,我們也不用諱言。當時甚至有官員上朝時與家人互相道別的習慣, 因為沒有人知道此番上朝,能不能全身而退。這也為我們證明了一點,任何政治家,哪里能以簡單的黑、白,好、壞而論。 不過,盡管在為政上朱元璋顯露的狠厲有加,但也不是沒有例外。在對待一個將軍上,朱元璋便盡顯鐵骨柔腸。 1367年,朱元璋建立大明前夕,派遣徐達、常遇春為征虜大將軍,率軍出師北伐。作為我國歷史上又一次的由南向北的北伐,歷史上東晉、南宋等王朝都曾進行過北伐,但均以失敗告終。但這一次,朱元璋卻取得了大勝,不僅攻取了元大都,時隔幾百年重奪自五代十國時割讓的幽云十六州,還將元朝統(tǒng)治者趕回了漠北,能夠取得此番功績,除卻了朱元璋策略得當、順應民心之外,自然也少不了徐達、常遇春的功勛。 作為征虜副將軍的常遇春,在朱元璋攻打和州之時,棄盜為良,從軍入伍;隨后鏖戰(zhàn)衢州,大戰(zhàn)九華山,皆以勇武不可當所向披靡,被升為元帥。在1363的鄱陽湖大戰(zhàn)之中,面對陳友諒大將張定邊直取朱元璋之舉,他搭弓射日,救主與危難,因此朱元璋更是稱贊他:當百萬之眾勇敢先登,摧鋒陷陣,所向披靡,莫如副將軍遇春信矣哉。 但就在常遇春等人奪取北平之后,常遇春再度直抵元上都開平,并大破元軍,俘獲無算;而大獲全勝的常遇春班師回朝,可是在行至柳河川時,常遇春感覺渾身燥熱,便脫去了鎧甲,卻不成想不日便一命嗚呼,一代名將就此了結(jié),年不過40歲。當聽聞常遇春病死的消息之時,朱元璋這位狠厲之君竟忍不住痛哭流涕,贈謚號忠武,配享太廟,輟朝三日。能夠與尉遲恭、岳飛同謚號,入太廟,可見朱元璋對常遇春的重視。 但這些還不是全部,當常遇春的遺體運回應天之時,朱元璋親往送行還贈詩一首:朕有千行鐵液汁,平生不為兒女泣。昨日忽聞常君薨,一灑乾坤草木濕。 哭至傷心之處,竟又將龍袍披在常遇春遺體之上,并為常遇春選葬鐘山北麓,以期他百年之后,可以朝夕相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