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集 第一品 二八1 (二、一、一 )
我聞應(yīng)供已說,世尊說此:“諸比丘!成就二法之比丘,于現(xiàn)法住于苦,有患, 23 有惱,有焦慮,身壞死后,惡趣當(dāng)可期待。何之為二?為不護諸根門及食不知量。 諸比丘!成就此二法之比丘,于現(xiàn)法住于苦,有患,有惱,有焦慮,身壞死后,惡 趣當(dāng)可期待?!笔雷鹫f此義,此處如是說: “眼耳鼻舌與身意 比丘不守此等門 食不知量不制根 身之苦受心之苦 日夜燒身又燒心 如此之人住于苦” 我聞世尊說此義。
二九2 (二、一、二)
我聞應(yīng)供已說,世尊說此:“諸比丘!成就二法之比丘!于現(xiàn)法住于樂,無患, 24 無惱,無焦慮,身壞死后,善趣當(dāng)可期待。何為二?于護諸根門,食為知量。諸比 丘!成就此等二法之比丘,于現(xiàn)法住于樂,無患,無惱,無焦慮,身壞死后,善趣 當(dāng)可期待。”世尊說此義,此處如是說: “眼耳鼻舌與身意 比丘堅守此等門 食之知量制諸根 身之樂受心之樂 日夜不燒身與心 如此之人住于樂” 我聞世尊說此義。
三○ 3(二、一、三)
我聞應(yīng)供已說,世尊說此:“諸比丘!此等焦惱有二法。何之為二?諸比丘!此 25 處某者不作善4,不作拂惡5,不作護畏;作惡,作頑固,作罪過。彼謂:‘我已
不作善’而煩惱,‘我已作惡’而煩惱。諸比丘!此等為焦惱之二法?!笔雷鹫f此義, 此處如是說: “身為惡行 或語惡行 為意惡行 言他惡者 不為善業(yè) 多為不善 愚者身壞 生于奈落” 我聞世尊說此義。
三一6 (二、一、四)
我聞應(yīng)供已說,世尊說此:“諸比丘!此等有不焦惱之二法。二之為何?諸比 丘!此處某者作善,作拂惡,作護畏;不作惡,不作頑固,不作罪過。彼謂‘我已 26 作善’而無惱,‘我已不作惡’而無惱。諸比丘!此等為不焦惱之二法?!笔雷鹫f此 義,此處如是說: “身斷惡行 語斷惡行 斷意惡行 斷言他惡 不為不善 多為善業(yè) 賢者身壞 超生天界” 我聞世尊說此義。
三二7 (二、一、五)
我聞應(yīng)供已說,世尊說此:“諸比丘!成就二法之人如負重擔(dān),如此〔生〕于地 獄。何之為二?為惡戒與惡見。諸比丘!成就此等二法之人如負重擔(dān),如此〔生〕 于地獄?!笔雷鹫f此義,此處如是說: “惡戒與惡見 成就二法者 如彼之愚者 身壞生地獄” 我聞世尊說此義。
三三8 (二、一、六)
27 我聞應(yīng)供已說,世尊說此:“諸比丘!成就二法之人如舍重擔(dān),如此〔生〕于天 界。何之為二?為善戒與善見。諸比丘!成就此等二法之人如舍重擔(dān),如此〔生〕 于天界?!笔雷鹫f此義,此處如是說: “善戒與善見 成就二法者 賢者身壞后 成就生天界” 我聞世尊說此義。
三四9(一、一、七)
我聞應(yīng)供已說,世尊說此;“諸比丘!無勤無愧之比丘不能〔證〕10 等覺,不能 〔證〕涅槃,不能證無上之安穩(wěn)。諸比丘!有勤有愧之比丘,得〔證〕等覺,得〔證〕 涅槃,得證無上之安穩(wěn)?!笔雷鹫f此義,此處如是說: “無愧懶惰缺精進 無慚不敬惛眠多 如此比丘不努力 無上等覺不得至 28 有念有定有深慮 努力有愧不放逸 斷除生死之結(jié)縛 無上等覺今可至 我聞世尊說此義。
三五11(二、一、八)
我聞應(yīng)供已說,世尊說此:“諸比丘!非為詭詐、矯妄、利養(yǎng)、恭敬、稱譽、勝 利,非為眾人如是知我言我,而住于梵行。反而,諸比丘!為律儀,為舍離,而住 于梵行。”世尊說此義,此處如是說: “為舍為律儀 梵行不患打12 沈行于涅槃 世尊之所說 如此之大道 大仙步行者 29 善守師之教 如佛之所示 遵彼之人人 將達滅苦邊”
我聞世尊說此義。
三六13 (二、一、九)
我聞應(yīng)供已說,世尊說此:“諸比丘!非為詭詐、矯妄、利養(yǎng)、恭敬、稱譽、勝 利,非為眾人如是知我言我,而住于梵行。反而,諸比丘!為通知為遍知,而住于 梵行?!笔雷鹫f此義,此處如是說: “為通知遍知 梵行不患打 沈行于涅槃 世尊之所說 此之為大道 大仙步行者 善守師之教 如佛之所示 踏彼之人人 將應(yīng)為苦邊” 我聞世尊說此義。
三七14 (二、一、一○)
我聞應(yīng)供已說,世尊說此:“諸比丘!成就二法之比丘,于現(xiàn)法住于快樂、歡喜, 30 對有漏之滅,有如理之努力。何之為二?15 憂可憂與對16 憂如理之努力。諸比丘! 成就此等二法之比丘,于現(xiàn)法住于快樂、歡喜,對有漏之盡,如理之努力?!笔雷鹫f 此義,此處如是說: “對可憂事智者憂 有勤觀慧賢比丘 以此勤靜住無慢 苦盡相應(yīng)心寂靜” 我聞世尊說此義。 品第一 31 攝頌曰: 兩種之比丘(二八、二九),焦惱不焦惱(三○、三一), 善惡依他世(三二、三三),有勤與無詐 (三五、三六), 快樂與歡喜,此等共為十。
注 1 本事經(jīng)六一(大正藏、一七卷六七三頁)參照。 2 本事經(jīng)六二(同上)參照。 3 本事經(jīng)六三(同上)參照。 4 善(Kalyana)與拂惡(Kusala)為同義語,前者生利事,未來之樂,幸福之義。后者 意味拂惡事(Kucchitasalana)。 5 護畏苦畏輪回事(注釋一三四頁)。 6 本事經(jīng)六四(同上)參照。 7 本事經(jīng)六七(同六七四頁)參照。 8 本事經(jīng)六八(同上)參照。 9 本事經(jīng)八二(同六七九頁)參照。 10 “等覺”圣道之義,“涅槃”煩惱之絕對休止之不死大涅槃,“無上之安穩(wěn)”意味阿羅漢果(注 釋一三九頁)。 11 本事經(jīng)七四(同六七六頁)參照。 12 “不患打”為 anitiha 之譯文,讀為 an+iti+ha(n)。在渴愛等之雜染于現(xiàn)世、來世無 被患事之意(注釋一四七頁)。 13 本事經(jīng)七三(同上)參照。 14 無漢譯相當(dāng)經(jīng)。 15 懷畏生老病死之苦及對 過去、現(xiàn)在、未來之根本苦(注釋一五一~二頁)。 16 為觀生出苦等,依精進方便,依正精勤,舍不善法而修習(xí)善法(同一五二頁)。 ------------------------------------ 二集 第二品 三八1 (二、二、一)
我聞應(yīng)供已說,世尊說此:“諸比丘!如來、應(yīng)供、正自覺者多修行二尋思,為 安穩(wěn)尋思與孤獨尋思。諸比丘!如來無害之欣喜且無害之悅樂,諸比丘!如來多修 行此無害之欣喜與無害悅樂處之尋思:‘我依此威儀,對任何有情與非情,無有害 事?!T比丘!如來有孤獨之欣喜與孤獨之悅樂。諸比丘!如來多修行此孤獨之欣
32 喜與孤獨悅樂處之尋思:‘舍離不善者。’是故諸比丘亦應(yīng)住于無害之欣喜與無害 之悅樂。諸比丘!汝等之中住于無害之欣喜與無害之悅樂,則將多修行尋思:‘我 等依此之威儀,對任何有情非情,無有害事?!T比丘!應(yīng)住于孤獨之欣喜與孤獨 之悅樂。諸比丘!汝等之中住于孤獨之欣喜與孤獨之悅樂者則將多修行尋思:‘我 等舍離所有不善,所有未舍離者。’ 世尊說此義,此處如是說: “耐無可耐如來佛 修行彼之二尋思 一思安穩(wěn)二孤獨 消暗大仙行彼岸 得利得力無有漏 竭盡渴愛解脫者 33 惟牟尼得最后身 斷慢老達彼岸者 立于山顛之巖者 下見每人于四方 彼之每有一切眼 賢者登上法之殿 彼無憂者沈于憂 下見生者惱人人” 我聞世尊說此義。
三九2 (二、二、二)
我聞應(yīng)供已說,世尊說此:“諸比丘!如來、應(yīng)供、正自覺者有二種之說法差別。 何之為二?言:‘見惡知惡’,此為第一之說法;言:‘由見惡知惡而嫌厭、離、解 脫’,此為第二之說法。”世尊說此義,此處如是說: “愍諸眾生如來佛 見差別教說二法 34 見惡能知故離心 是為苦之將有終” 我聞世尊說此義。
四○ 3 (二、二、三)
我聞應(yīng)供已說,世尊說此:“諸比丘!無明為到達不善法之先驅(qū),于后有無慚與 無愧。然則,諸比丘!明是到達善法之先驅(qū),于后有慚愧?!笔雷鹫f此義,此處如是 說: “此世彼世諸惡趣 無明為根望欲累
無慚不敬有惡欲 由彼生惡墮地獄 是故離貪欲無明 生明比丘斷惡趣” 35 我聞世尊說此義。 第一誦品
四一4 (二、二、四)
我聞應(yīng)供已說,世尊說此:“諸比丘!甚不足者,乃圣慧不足之眾生,彼等于現(xiàn) 法住于苦,有患、有惱、有焦慮,身壞死后,惡趣當(dāng)可期待。諸比丘!其非不足者 非圣慧不足之眾生,彼等于現(xiàn)法住于樂,無患、無惱、無焦慮,身壞死后,善趣當(dāng) 可期待。”世尊說此義,此處如是說: “以慧不足執(zhí)名色 見世同天思為真 良慧洞察世未來 生存之亡為正知 36 有思念者自覺者 羨有慧者最后身” 我聞世尊說此義。
四二5 (二、二、五)
我聞應(yīng)供已說,世尊說此:“諸比丘!此等二種白法為護世間。何之為二?為慚 及愧。諸比丘!若此等二種白法不護世間,在此世母或叔母或外叔母或阿阇梨之妻 或師之妻,將無被識〔差別〕,恰如山羊、羊、雄雞、野豬、犬、豺,世間將陷于混 亂。是故,諸比丘!此等二種之白法護世間,故有母或叔母或外叔母或阿阇梨之妻 或師之妻被識〔別〕?!笔雷鹫f此義,此處如是說: “若人常知慚與愧 白法為根免生死 37 若人常近慚與愧 增長梵行盡后有” 我聞世尊說此義。
四三6 (二、二、六)
我聞應(yīng)供已說,世尊說此:“7諸比丘!有無生、無有、無作、無為。諸比丘! 若無無生、無有、無作、無為,于此處應(yīng)不能知生、有、作、為之出離。是故,諸
比丘!有無生、無有、無作、無為,故應(yīng)能知生、有、作、為之出離?!笔雷鹫f此義, 此處如是說: “生有起作為不定 老死所襲病巢脆8 渴愛導(dǎo)因不得悅 安越靜疑出離彼 38 無生無起無憂染 諸行靜安苦法無” 我聞世尊說此義。
四四9(二、二、七)
我聞應(yīng)供已說,世尊說此:“諸比丘!此等有二涅槃。何之為二?為有余依涅槃 界及無余依涅槃界。諸比丘!有余依涅槃界為何?諸比丘!于此應(yīng)供之比丘已盡 漏,住于〔梵行〕,辦應(yīng)作之事,舍負重擔(dān)10,證得自義11,以盡有結(jié),依正智而解 脫12。彼五根安立,無傷彼事,故經(jīng)驗喜與不喜,能感樂與苦。彼為滅貪、滅瞠、 滅癡者,諸比丘!說彼為有余依涅槃界。然,諸比丘!無余依涅槃界為何?諸比丘! 于此應(yīng)供之比丘已盡漏,住于〔梵行〕,應(yīng)作已辦,舍負重擔(dān),證得自義,以盡有結(jié), 依正智而解脫。諸比丘!然于此生所覺知者已為無喜悅而清涼,諸比丘!說彼為無 余依涅槃。諸比丘!此為二涅槃界?!笔雷鹫f此義,此處如是說: “此等二種涅槃界 具眼者12依無依明14 初界導(dǎo)者現(xiàn)法有 滅盡〔愛等〕有余依 39 他滅未來一切有 成為臨終無余依 知此無為之道者 盡導(dǎo)有者心解脫 逮達法味悅滅者 彼已舍此一切見15” 我聞世尊說此義。
四五16 (二、二、八)
我聞應(yīng)供已說,世尊說此:“諸比丘!心喜獨居,悅樂獨居,內(nèi)住于心寂靜與隨 順,不離靜慮,成就勝觀,增長空處。諸比丘!心喜獨居,悅樂獨居,內(nèi)心寂靜與 隨順,不離靜慮,成就勝觀,增長空處而住者,可期待二果中之一果,于現(xiàn)法智〔阿 羅漢果〕或有煩惱之余依成不還果?!笔雷鹫f此義,此處如是說:
40 “心靜慎思專念者 勝觀正法離諸欲 悅不放逸安穩(wěn)者 因得減損近涅槃17” 我聞世尊說此義。
四六 (二、二、九)
我聞應(yīng)供已說,世尊說此:“諸比丘!有應(yīng)學(xué)18 者之勝利,有最上之慧,有解脫 味,應(yīng)住于四念處觀19。諸比丘!有應(yīng)學(xué)者之勝利,有最上之慧,有解脫味,住于 至上四念處觀者,可期待二果中之一果,于現(xiàn)法智〔阿羅漢果〕或如有〔煩惱之〕 余依成不還果?!笔雷鹫f此義,此處如是說: “圓滿有學(xué)不斷法 生之滅盡最上慧 彼牟尼持最后身 舍慢老之達彼岸 41 是故靜慮悅等持 熱心者見生滅盡 擁兵制魔比丘眾 超越為逾生死者” 我聞世尊說此義。
四七20 (二、二、一○ )
我聞應(yīng)供已說,世尊說此:“諸比丘!應(yīng)住于覺悟、正念、正知、等持、悅豫、 勝觀此等,于諸善法勝觀時宜而住。諸比丘!覺悟、正念、正知、等持、悅豫、勝 觀此等,于諸善法勝觀時宜之比丘,二果中被可期待一果,于現(xiàn)法智〔阿羅漢果〕 或有煩惱之余依成不還果?!笔雷鹫f此義,此處如是說: “醒者聞此眠者覺 醒而勝寢醒無畏 42 醒為正念為正知 使勝觀者悅等持 彼于時宜修正法 集中于心可消暗 是故實而得覺醒 熱心成為有靜慮 生死斷絆賢比丘 無上菩提此將證” 我聞世尊說此義。
四八21(二、二、一一)
我聞應(yīng)供已說,世尊說此:“諸比丘!彼等二人以不舍彼,為墮無幸處奈落者。 二人者誰?22 凡非梵行者稱為梵行者,又凡以無根23 非梵行誹謗修圓滿清凈之梵行 者。諸比丘!此等二人以不斷彼,為墮無幸處奈落者?!笔雷鹫f此義,此處如是說: “將言為而不為人 偽言墮落奈落人24 43 此之二人身逝后 他世等為惡業(yè)者 頸披袈裟守惡法 惡人惡業(yè)生奈落 破戒無慚食團飯 如火灼熱之鐵丸” 我聞世尊說此義。
四九(二、二、一二)
我聞應(yīng)供已說,世尊說此:“諸比丘!依二見所障礙之人與天或執(zhí)著,或超越, 而具眼者得見。然則,諸比丘!執(zhí)著者為何?諸比丘!喜有,受天與人〔之身〕,享 樂有,說彼滅有法時,心不踴躍,不晃耀,不成安穩(wěn),不成愛著,如是,諸比丘! 或為執(zhí)著者。然則,諸比丘!超越者為何?為有所惱,慚恥于〔有〕,續(xù)為嫌厭,歡 44 喜有滅。此見真實,身壞死后,被切斷而失,無再度死事,可謂安穩(wěn);此最勝,此 為真實。諸比丘!如是或者成為超越。諸比丘!具眼者見為何?諸比丘!于此,見 存在者為存在,見使存在者為使存在,成為入于存在之嫌惡、離貪、滅盡。諸比丘! 具眼者如是見?!笔雷鹫f此義,此處如是說: “若見存在超存在 如實解脫盡有愛 知離有非有之愛 比丘滅于無后有” 我聞世尊說此義。 二集終了 攝頌曰: 二根(二八、二九)二焦惱(三○、三一),依戒他世二(三二、三三),無愧 (三四)二詭詐(三五、三六),可憂此等十(三七)。 45 尋思(三八)教說(三九)明(四○),慧(四一)依法(四二)第五。無生(四
三)界(四四)獨居(四五),學(xué)(四六)及依覺悟(四七),無幸處(四八) 及見(四九),被明共十二。
注 1 本事經(jīng)八六(大正藏、一七卷六八○頁)參照。 2 本事經(jīng)七六(同六七六頁)參照。 3 本事經(jīng)九○(同六八一頁)參照。 4 無漢譯相當(dāng)經(jīng)。 5 本事經(jīng)八五(同六八○頁)A.N,vol.I.P51(漢譯南傳藏,一九卷六八頁),雜阿含卷第四 七(大正藏、二卷三四○~一頁),增一阿含卷第九慚愧品(同五八七頁)參照。 6 漢譯無相當(dāng)經(jīng)。 7 在 Udana,VIII,3(P.80-81)有同文(本卷一三六頁)。 8 在底本雖有 jaramaranasanrkhatam 依暹羅本之注改為 Sanghatam。 9 本事經(jīng)七八(同六七八頁)參照。 10 “重擔(dān)”指蘊、煩惱、現(xiàn)行(現(xiàn)前之諸行)。 11 “自義”意味阿羅漢果。 12 “阿羅漢”依諸行無常與如實智為知見,成為有斷盡一切煩惱心解脫及涅槃解脫(注釋二一 七頁)。 13 有佛、法、天、慧、一切眼之五眼者。 14 不依憂與見者或不依貪結(jié)等者。 15 原文雖有 pahamsu(已打)在注釋“已打為已舍”(pajahamsu)(注釋二一九頁)。 16 本事經(jīng)八一 (同六七八頁)參照。 17 “減損不可得”,為寂靜(止)與勝觀(觀),或依道與果故不能退步事,未達者之進而成 滿事(注釋二二三頁)。 18 指增上戒學(xué)、增上心學(xué)、增上慧學(xué)。 19 在底本雖只有“念”,依注已補。 20 本事經(jīng)八○(同六七八頁)參照。 21 本事經(jīng)九三(同六八二頁)參照。 22 A.N,vol.I.P.266 參照。(漢譯南傳藏、一九卷三八○頁)。
23 “無根”以無見等之根已疑見、聞所謂依其等應(yīng)非難根以為遮(注釋二三○頁)。 24 Dhammapada VV.306-308 參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