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一、問:飲病有四種,是哪四種呢?老師說:有痰飲、懸飲、溢飲、支飲。 二、問:四飲有什么不同?老師說:病人從前身體壯實,現(xiàn)在消瘦,水在腸間流動,瀝瀝有聲可聞,這叫作痰飲;水飲形成以后,停留積聚在脅下,咳嗽或吐痰時牽引胸脅疼痛的叫懸飲;水飲形成后,停積于內(nèi),又逐漸泛溢于四肢,應當汗出時卻不能出汗,身體感到酸重疼痛的,叫做溢飲;咳嗽氣逆,氣息短促不能平臥,周身輕度水腫,叫做支飲。 三、水飲影響于心,病人感覺胃脘部痞滿,又有水在里面悸動,并感氣短,厭惡水,不想飲水。 四、水飲影響于肺,則出現(xiàn)上吐清涎稀沫,口干欲飲水。 五、水飲在脾,可見氣短乏力,身體沉重。 六、水飲在肝,則在脅下支撐脹滿,打噴嚏時引起兩脅疼痛。 七、水飲在腎,水氣上逆凌心則心下悸動不安。 八、胃脘有留飲的病人,背部寒冷,冷處約有手掌大小。 九、留飲在脅下的病人,脅下疼痛,并向上牽引缺盆,咳嗽時脅痛加重(一作:轉(zhuǎn)甚)。 十、胸中有留飲的病人,有氣短促、口渴等癥狀;若飲多又流于四肢,則可見四肢關(guān)節(jié)疼痛,脈沉的,為有留飲。 十一、膈上有痰飲的人,胸肺脹滿,喘息咳嗽,咳吐痰涎。病發(fā)作時發(fā)熱、惡寒,腰背疼痛,眼淚自己流出,咳嗽時身體振振搖動,坐立不穩(wěn),這是膈上有伏飲的緣故。 十二、病人飲水過多,水留胸脅必然突發(fā)喘息脹滿;進食少而飲水多,水停于心下,嚴重者水氣凌心而心悸,輕者也會水飲逆肺,使人短氣。 雙手都見弦脈,是虛寒之脈,多在大下后里虛時出現(xiàn)。只見一手脈弦,是水飲停留于一處的脈象。 十三、肺有飲邪侵犯,其脈不見弦象,但苦于喘息、呼吸氣短。 十四、支飲也見氣喘,不能平臥,同時呼吸短促,但脈象還與平常一樣。 十五、患有痰飲病的,應當用溫藥調(diào)治。 十六、痰飲之邪留于心下,出現(xiàn)胸脅支撐脹滿,頭目眩暈的癥狀,用苓桂術(shù)甘湯主治。 【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湯】方 茯苓(四兩)桂枝白術(shù)(各三兩)甘草(二兩) 以上四味藥,加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次溫服,小便即可通利。 十七、呼吸短促水飲輕微的病人,治療時應當利其小便,苓桂術(shù)甘湯主治。(方見上) 腎氣丸也主治。(方見婦人雜病中) 十八、病人脈象沉伏,未經(jīng)攻下而想要下利,下利后反覺舒適;雖然大便通利,但利下后心下仍然堅硬脹滿,這是留飲欲去(但因有巢穴可留不能得下即去)之故,用甘遂半夏湯主治。 【甘遂半夏湯】方 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芍藥(五枚)甘草(如指大一枚,炙,一本作無) 上四味藥,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入藥汁煎取八合,頓服。 十九、脈浮而細滑,是初傷于水飲的脈象。 二十、脈象弦數(shù),是寒飲又挾熱,冬夏時令之氣各助病氣,病情錯雜,難于調(diào)治。 二十一、脈象沉而弦的,是懸飲在脅,因而脅內(nèi)牽引疼痛。 二十二、患懸飲病的,用十棗湯主治。 【十棗湯】方 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 以上三味,搗細過篩,用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棗十枚,取八合,去滓,加入上藥末,強壯的人服一錢匕,體弱的人服半錢,清晨溫服,服藥后未下利的,次日再多服半錢,得下利痛快的,以糜粥調(diào)養(yǎng)。 二十三、患溢飲病的,應當用發(fā)汗治療,大青龍湯主治,小青龍湯也主治。 【大青龍湯】方 麻黃(六兩,去節(jié))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杏仁(四十個,去皮尖)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石膏(如雞子大,碎) 以上七味藥,加水九升,先煮麻黃,減少二升后,除去上沫,再放入其他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微似有汗為好,出汗多的可用溫粉樸之。 【小青龍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jié) )芍藥(三兩)五味子(半升)干姜(三兩)甘草(三兩,炙)細辛(三兩)桂枝(三兩,去皮)半夏(半升,洗) 以上八味藥,加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后,除去上沫,再放入其余藥物,煮取三升,去滓,一次溫服一升。 二十四、胸膈間有支飲病,病人咳喘胸滿,胃脘部痞塞堅硬,面色黑而晦暗,脈象沉緊,得病已有數(shù)十天,醫(yī)生曾用吐下之法治療都未痊愈,用木防己湯主治。服藥后如果痞塞堅硬變軟,則病可以治愈,如果胃脘部仍痞塞堅硬的,三日后還可復發(fā),再服木防己湯不愈的,適宜用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治。 【木防己湯】方 木防己(三兩)石膏(十二枚,如雞子大)桂枝(二兩)人參(四兩) 以上四味,加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兩次溫服。 【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湯】方 木防己桂枝(各二兩)芒硝(三合)人參茯苓(各四兩) 以上五味藥,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再加入芒硝,稍加煎煮,分兩次溫服,微有下利則病情可愈。 二十五、心下有支飲的患者,頭目昏冒眩暈,痛苦已極,用澤瀉湯主治。 【澤瀉湯】方 澤瀉(五兩)白術(shù)(二兩) 以上二味藥,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兩次溫服。 二十六、因有支飲而胸滿的病人,用厚樸大黃湯主治。 【厚樸大黃湯】方 厚樸(一尺)大黃(六兩)枳實(四枚) 以上三味藥,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兩次溫服。 二十七、因患支飲病而喘息,且呼吸困難的病人,用葶藶大棗瀉肺湯主治。(方見肺癰中) 二十八、胃有飲邪而患嘔吐病的人,嘔吐后本應口渴,口渴是飲邪吐盡病情好轉(zhuǎn)的表現(xiàn)。現(xiàn)在反而不感口渴,是心下有支飲的緣故,用小半夏湯主治(《千金》中說:用小半夏加茯苓湯)。 【小半夏湯】方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 以上兩味藥,加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兩次溫服。 二十九、病人腹中脹滿,口舌干燥,這是腸間水飲停聚所致,用己椒藶黃丸主治。 【防己椒目葶藶大黃丸】方 防己椒目葶藶(熬)大黃(各一兩) 以上四味藥,研末,用蜜做成丸藥,每丸約梧桐子大小,飯前進服一丸,每日三次。稍有恢復后,口中有津液潤澤。如果口渴,加芒硝半兩。 三十、突然嘔吐,胃脘部痞滿,這是膈間有水飲的緣故,同時可見頭昏目眩心悸不安等癥的,用半夏加茯苓湯主治。 【小半夏加茯苓湯】方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兩,一法四兩) 以上三味藥,加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兩次溫服。 三十一、如果身體瘦弱的人,臍下有悸動,嘔吐稀痰粘沫,而且感到頭暈目眩,這是水飲病,用五苓散主治。 【五苓散】方 澤瀉(一兩一分)豬苓(三分,去皮)茯苓(三分)白術(shù)(三分)桂枝(二分,去皮) 以上五味藥,研末,米湯送服方寸匕,每日三次,多飲溫暖之水,出汗后可愈。 附方: 《外臺》【茯苓飲】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己吐出水后,心胸間虛弱,氣滿不能進食。本方可消痰氣,使病人能夠進食。 茯苓人參白術(shù)(各三兩)枳實(二兩)橘皮(二兩半)生姜(四兩) 以上六味藥,加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三次溫服,約人行八九里的時間進服一次。 三十二、因痰飲而患咳病的人脈弦,是有水飲沖逆所致,用十棗湯主治(方見上)。 三十三、有支飲病的人,咳嗽、煩躁,胸中疼痛的,如不突然死亡,病程可遷延至一百日或一年的,宜用十棗湯治療(方見上)。 三十四、患支飲病的人,久咳數(shù)年,纏綿不愈,脈象虛弱的為順并且病情可治;脈象實大而數(shù)的,為脈證不順,預后不良。脈虛的病人必然還會感昏冒眩暈,這是因為病人有飲邪停在胸中的緣故,應當按治療飲病的法則進行治療。 三十五、病人咳嗽氣逆,以至喘息不能安臥,可用小青龍湯主治(方見上)。 三十六、服用小青龍湯后,多唾稠痰,口中干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逆冷,覺得氣從小腹上沖胸部和咽喉,手腳麻痹,面部發(fā)熱象醉酒那樣,沖氣又下流到兩腿內(nèi)側(cè),小便困難,時時眩暈的病人,應當用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來治療氣沖。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方 茯苓(四兩)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三兩,炙)五味子(半升) 以上四味藥,加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次溫服。 三十七、沖氣癥狀平復以后,病人反咳嗽加劇,胸部脹滿的,應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干姜、細辛,以治其咳嗽,胸滿。 【苓甘五味姜辛湯】方 茯苓(四兩)甘草干姜細辛(各三兩)五味子(半升) 以上五味,加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每次溫服半升,每日三次。 三十八、咳嗽胸滿治愈后,但又出現(xiàn)口渴、沖氣癥狀復發(fā)的,這是因為服用了細辛、干姜一類的熱藥引起的。服用后應該出現(xiàn)口渴而反不渴的,是支飲存在的緣故。支飲病人應當昏冒,昏冒時必然有嘔吐的癥狀,有嘔吐的再加入半夏,以消除水飲。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細辛半夏湯】方 茯苓(四兩)甘草細辛干姜(各二兩)五味子半夏(各半升) 以上六味藥,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每次溫服半升,每日三次。 三十九、水飲去后嘔吐停止,但病人形體還水腫的,這是水氣郁閉在皮內(nèi)的現(xiàn)象,應在前方內(nèi)加入杏仁,以通肺氣而行水。其實本證也可加入麻黃,但因病人手足麻木,所以不用。如果違反禁忌而用麻黃,必然由于發(fā)汗亡陽而手足厥逆。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病人血虛,麻黃又發(fā)越陽氣的緣故。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方 茯苓(四兩)甘草(三兩)五味子(半升)干姜(三兩)細辛(三兩)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 以上七味藥,加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一次溫服半升,每日三次。 四十、如果面色象渴醉了酒一樣發(fā)熱,這是因為胃里有熱,胃熱不斷上沖,熏灼頭面的結(jié)果,故加入大黃以利熱下行。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黃湯】方 茯苓(四兩)甘草(三兩)五味子(半升)干姜(三兩)細辛(三兩)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大黃(三兩) 以上八味藥,用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渣,溫服半升,每日三次。 四十一、先渴而飲水,然后又嘔出的,是水飲停在心下,屬水飲病,用小半夏加茯苓湯主治(方見上)。 【原文】 一、問曰:夫飲有四,何謂也?師曰:有痰飲、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 二、問曰:四飲何以為異?師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后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飲水流行,歸于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咳逆倚息,氣短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 三、水飲在心,心下堅筑,短氣,惡水,不欲飲。 四、水在肺,吐涎沫,欲飲水。 五、水在脾,少氣身重。 六、水在肝,脅下支滿,嚏而痛。 七、水在腎,心下悸。 八、夫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如水大。 九、留飲者,脅下痛引缺盆,咳嗽則輒已。(一作:轉(zhuǎn)甚) 十、胸中有留飲,其人短氣而渴,四肢歷節(jié)痛,脈沉者,有留飲。 十一、膈上病痰,滿喘咳吐,發(fā)則寒熱,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劇,必有伏飲。 十二、夫病人飲水多,必暴喘滿,凡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 脈雙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喜虛;脈偏弦者飲也。 十三、肺飲不弦,但苦喘短氣。 十四、支飲亦喘而不能臥,加短氣,其脈平也。 十五、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十六、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shù)甘湯主之。 【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湯】方 茯苓(四兩)桂枝白術(shù)(各三兩)甘草(二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次溫服,小便則利。 十七、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shù)甘湯主之。(方見上)腎氣丸亦主之。(方見婦人雜病中) 十八、病者脈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雖利,心下續(xù)堅滿,此為留飲,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湯主之。 【甘遂半夏湯】方 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芍藥(五枚)甘草(如指大一枚,炙,一本作無) 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藥汁,煎取八合,頓服之。 十九、脈浮而細滑,傷飲。 二十、脈弦數(shù),有寒飲,冬夏難治。 二十一、脈沉而弦者,懸飲內(nèi)痛。 二十二、病懸飲者,十棗湯主之。 【十棗湯】方 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 上三味,搗篩,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棗十枚,取八合,去滓,內(nèi)藥末,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平旦溫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錢,得快之后,糜粥自養(yǎng)。 二十三、病溢飲者,當發(fā)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 【大青龍湯】方 麻黃(六兩,去節(jié))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杏仁(四十個,去皮尖)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石膏(如雞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多者溫粉粉之。 【小青龍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jié))芍藥(三兩)五味子(半升)干姜(三兩)甘草(三兩,炙)細辛(三兩)桂枝(三兩,去皮)半夏(半升,湯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二十四、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shù)十日,醫(y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fā),復與不愈者,宜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 【木防己湯】方 木防己(三兩)石膏(十二枚,雞子大)桂枝(二兩)人參(四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湯】方 木防己桂枝(各二兩)芒硝(三合)人參茯苓(各四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內(nèi)芒硝,再微煎,分溫再服,微利則愈。 二十五、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 【澤瀉湯】方 澤瀉(五兩)白術(shù)(二兩)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二十六、支飲胸滿者,厚樸大黃湯主之。 【厚樸大黃湯】方 厚樸(一尺)大黃(六兩)枳實(四枚)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二十七、支飲不得息,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方見肺癰中) 二十八、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千金》云:小半夏加茯苓湯)。 【小半夏湯】方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二十九、腹?jié)M口舌干燥,此腸間有水氣,己椒藶黃圓主之。 【防己椒目葶藶大黃圓】方 防己椒目葶藶(熬)大黃(各一兩)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兩。 三十、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小半夏加茯苓湯】方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兩,一法四兩)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 三十一、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 澤瀉(一兩一分)豬苓(三分,去皮)茯苓(三分)白術(shù)(三分)桂枝(二分,去皮) 上五味,為末,白飲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 附方: 《外臺》【茯苓飲】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消痰氣,令能食。 茯苓人參白術(shù)(各三兩)枳實(二兩)橘皮(二兩半)生姜(四兩) 上六味,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溫三服,如人行八九里進之。 三十二、咳家其脈弦,為有水,十棗湯主之(方見上)。 三十三、夫有支飲家,咳煩,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歲,宜十棗湯(方見上)。 三十四、久咳數(shù)歲,其脈弱者可治,實大數(shù)者死,其脈虛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飲在胸中故也,治屬飲家。 三十五、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方見上) 三十六、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沖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湯,治其氣沖。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方 茯苓(四兩)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三兩 ,炙)五味子(半升)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三十七、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干姜、細辛,以治其咳滿。 【苓甘五味姜辛湯】方 茯苓(四兩)甘草干姜細辛(各三兩)五味子(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 三十八、咳滿即止,而更復渴,沖氣復發(fā)者,以細辛、干姜為熱藥也;服之當遂渴,而渴反止者,為支飲也;支飲者,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復內(nèi)半夏,以去其水。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細辛半夏湯】方 茯苓(四兩)甘草細辛干姜(各二兩)五味子半夏(各半升)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 三十九、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其證應內(nèi)麻黃,以其人遂痹,故不內(nèi)之。若逆而內(nèi)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發(fā)其陽故也。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方 茯苓(四兩)甘草(三兩)五味子(半升)干姜(三兩)細辛(三兩)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 四十、若面熱如醉,此為胃熱,上沖熏其面,加大黃以利之。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黃湯】方 茯苓(四兩)甘草(三兩)五味(半升)干姜(三兩)細辛(三兩)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大黃(三兩)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 四十一、先渴后嘔,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小半夏茯苓湯主之。(方見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