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兩天有個小伙伴私信我說之前我還有好幾個坑沒填,其中就有李恩菲爾德步槍的諸多令人頭大的型號一篇。雖然狗子我寫東西往往很隨性,但之前扒的坑還是得自己填上才算圓滿。因此今天和大家聊聊老李步槍半個世紀的進化和發(fā)展。 李恩菲爾德前一代步槍是李梅特福德,李是指詹姆斯·李,蘇格蘭人。李式步槍雙排10發(fā)彈匣以及后端凸筍閉鎖的李式槍機是他的成名作品,在19世紀末槍械界影響力不輸毛瑟兄弟。 李·梅特福德步槍是采用李式閉鎖和彈匣,但使用梅特福德膛線。然而梅特福德膛線較淺且圓潤,在黑火藥時代倒是便于在下一發(fā)子彈射出的時候清理膛內剩余的黑火藥殘渣。但到了無煙火藥時代,由于膛溫膛壓的增高,較淺的膛線很容易磨損,因此英國恩菲爾德皇家兵工廠將膛線改成了較為現代方形拉槽。李·恩菲爾德步槍就是這樣誕生的。 (梅特福德膛線和恩菲爾德膛線對比) 1895年,第一款老李問世,被命名為MLE MK I,全稱是Magazine Lee-Enfield(彈匣式李恩菲爾德),MLE有1260mm長,和三八大蓋差不多。但當年的步槍基本都有這個長度。 1899年,第二次布爾戰(zhàn)爭開打。英國人拿著MLE對上了普遍裝備毛瑟步槍的布爾游擊隊,打仗時候英國人發(fā)現了一個問題,雖然MLE有10發(fā)的可拆卸彈匣。但那會兒還沒有換彈匣這個概念,英國人也沒給步兵配備用彈匣。而且軍方擔心士兵在野外弄丟彈匣,MLE還將用一個環(huán)扣鎖在槍身上,很難拆卸。而毛瑟步槍雖然只有5發(fā),但使用方便的橋夾裝填,上彈速度比還得一發(fā)一發(fā)裝填的MLE快的多。 布爾戰(zhàn)爭結束后,英國人總結了戰(zhàn)爭中的一些經驗,開始改在MLE。其一便是采用了5發(fā)的半包絡式彈夾供彈,這讓其裝填速度上升了一個臺階。 再有一個重大改進便是長度,之前MLE有1260mm長。而且按照當時的尿性,步兵用長槍,而炮兵騎兵用短卡賓,李恩菲爾德早期也有1030mm的LEC(Lee-Enfield Carbine,李恩菲爾德卡賓)。英國人尋思兩種不同長度,不同彈道的步槍會造成訓練和后勤上的麻煩,因此將兩合二為一,把長度定為1132mm。 1903年,名為SMLE MKI(Short Magaizne Lee Enfield)的短老李問世,后來英國人也把這一批稱之為SMLE NO.1 Mk I,NO.1系列的特征就是槍管與護木齊平,很好分辨。 與此同時,英國人為了減少SMLE的換裝費用。將老MLE改裝成半包絡彈夾供彈,且槍管截短的版本,這批被命名為SMLE Mark II。 1906年,英國將原本圓頭的.303British步槍彈全面換裝成了尖頭的.303British Mark VII,這種高速尖頭彈的彈道和膛壓與老彈不同,因此英國人對彈膛和膛線做了調整,此外也對其照門,彈夾導槽等做了一定程度的優(yōu)化。這批被稱之為SMLE No.1 MkIII,也是一戰(zhàn)時期英軍主力步槍。 一戰(zhàn)時期,產能被擺在了第一位。MK III有些沒用的細節(jié)讓英軍不能忍,比方說之前的老李有個彈倉阻隔器,這貨的用處是阻斷彈倉供彈,讓士兵在戰(zhàn)況不是那么緊急的情況下只能打一發(fā)塞一發(fā)。只有在需要加強火力的時候,經長官下令才允許移除。從現代的眼光來看這個設計非常二,所以被移除了。( 一戰(zhàn)結束后他們居然又把這個阻隔器裝回去了....鬼知道英國人腦子里裝的是啥,直到No.4那會才徹底的拋棄這個阻隔器) 另外一個則是前護木上的一個遠距離拋射瞄具,這玩意是上古排隊槍斃時期的余孽設計,一戰(zhàn)時期遠距離都玩炮了,誰和你玩拋射。還有個照門上原本用來調風偏的旋鈕也取消了,這批簡化后的MkIII被英國人稱之為Mk III*(對,就是加了個星號) 這里還得說個Mk IV,這個型號不多見。他是英國人針對MLE的改進,前邊不是說MLE改成了和SMLE長度一樣的Mk II么?但不少老古董還是覺得步槍得長一些,因此基于MK III的特點,將老MLE維持原先長度,進行了一定改進。這批被稱之為Mk IV,主要用于印度部隊(廢材都丟給印度人用)。 Mk V的改進是在1920年代,主要是將原本Mk III的缺口照門換成了覘孔照門,雖然裝備量不多。但屬于后來NO.4的前置科技 Mk VI的產量更少,它采用了槍管自由浮動設計,護木不與槍管接觸。這種玩法在現代的高精步槍上很常見,自由浮置的槍管在子彈出膛時的震動較為一致,能提高精度。這個同樣屬于No.4步槍的前置科技。 以上提到的都是No.1系列,大家也可以將其理解為恩菲爾德一號步槍系。而二戰(zhàn)中英軍制式步槍是No.4,但中間的No.2和No.3呢? No.2其實是基于No.1 Mk III的訓練步槍,發(fā)射.22LR小口徑運動彈。No.3則是基于山寨毛瑟槍機的恩菲爾德P14步槍,這兩我就不談了。 ↑P14步槍,類似毛瑟的前端閉鎖,精度和閉鎖強度比老李優(yōu)秀,無奈腐國人不愛??箲?zhàn)時期倒是有一批改膛版的通過援助法案給我們抗日。 (SMLE NO.4 Mk I) 回到老李這邊,No.4步槍在30年代就基本研發(fā)完成,它基于Mk V和VI采用了覘孔瞄具以及浮置槍管,這讓他的理論精度很高,但No.4在安裝護木的時候總會出一些幺蛾子破壞浮置設計,而且槍的后坐力久而久之也會讓木質部件與金屬部件發(fā)生形變。No.4也采用了重槍管,盡可能讓槍管減少抖動,避免觸碰護木。但總的來說浮置的不算成功。而且到二戰(zhàn)開打之后,浮置什么的壓根不考慮。另外,也進一步簡化了機匣部分零件的構造,以降低制造成本。 但出于大規(guī)模換裝的成本考慮,直到1939年11月英國才將其列為制式步槍,而且生產進度緩慢。除了覘孔和浮置槍管,No.4的槍口和No.1那種塌鼻子不一樣,這也是去分No.1和No.4最簡單的辨識。 由于英國人戰(zhàn)時產能不算高,而且得先照顧重武器,因此二戰(zhàn)時英軍主要拿的還是一戰(zhàn)時期改的SMLE No.1 Mk III*,但在敦刻爾克扔掉了一堆老裝備之后,英軍面臨著無槍可用的尷尬局面,因此只能求大西洋另一頭的美國代工。 出于戰(zhàn)時生產的需求,美國那邊再次簡化了No.4,比方將原本帶標尺的覘孔改成了翻轉式照門,這批被稱之為SMLE No.4 Mk I*(又是多了個星號)。 話說回來,No.4的裝備是個緩慢的過程。直到二戰(zhàn)結束,英聯邦國家主要用的還是No.1 Mk III,三哥那邊幾乎一支No.4都沒用到。 雖然老李的后端閉鎖有精度和強度上的劣勢,但優(yōu)秀的射速以及浮置槍管+機匣后方的覘孔瞄具這些特點讓他的精度也不算太差。 |
|
來自: 天選小丑 > 《無煙火藥到栓動步槍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