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首次游蘇州,五十多年來,已有十多次踏足古城。每回去蘇,必去游覽古典私家園林。除了四大名園,還去了很多中小古典園林。亭臺樓閣山水花木,體現(xiàn)了天人合一,充滿著詩情畫意。人們徜徉于“城市山林”間,沉浸在“人間天堂”中。今夏,再往姑蘇城,游遍大小古園林,慢慢游覽,細細品賞,游于“智水仁山”間,樂在“悅目怡心”中。
留園,始建于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是中國四大名園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被聯(lián)合國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蘇州古典園林》。
留園占地2.3公頃,集住宅、祠堂、家庵、園林于一身。綜合了江南造園藝術(shù),尤以建筑結(jié)構(gòu)見長。
全園可分為四個景區(qū):中部以山水見長,池水明潔,峰巒環(huán)抱,古木參天;東部以建筑為主,重檐迭樓,曲院回廊,奇峰秀石,引人入勝;北部竹籬小屋,頗有鄉(xiāng)村田園風(fēng)貌;西部環(huán)境僻靜,林木幽深,富有山林野趣。
留園大門內(nèi)為門廳,門廳正中屏門上有一幅漆雕綴玉“留園全景圖”,用2500塊玉石薄片綴成。上懸“吳下名園”匾額,由原上海圖書館館長顧廷龍題寫。兩側(cè)對聯(lián)“幾處樓臺畫金碧;個中花石幻靈奇”,由王西野撰,楊仁愷書。
游客入園后,須經(jīng)過約50米左右的過道,過道曲折逼仄,兩側(cè)高墻,光線昏暗。
門廳北面是天井,天井北面即為前廳。廳坐北朝南,南面開敞,為單檐硬山頂建筑,屋脊上塑戲文人物。廳為單開間,東邊有過道。前廳內(nèi)隔板上掛有四幅花鳥畫屏。
后廳隔板上掛四幅花鳥畫屏,每幅畫配詩。畫上方懸“留園”匾額,上有題記。隔板東邊有蘇州市人民政府于1989年4月立《留園重修記》碑。
轉(zhuǎn)過后廳,沿過道經(jīng)過“長留天地間”門洞,來到“古木交柯”小院。
小院南墻邊有座磚砌花壇,植柏樹、山茶各一株,天竹一叢。粉墻上有磚雕匾額“古木交柯”。
小院前是曲廊,曲廊亦軒亦廊,北側(cè)墻上開了一排不同形狀的漏窗。這里有兩條游覽路線,向北可往“濠濮亭”、“曲溪樓”;向西可去“綠蔭軒”、“明瑟樓”、“涵碧山房”。曲廊西側(cè)有兩個八角空窗,可窺“綠蔭軒”。
八角空窗開在與“綠蔭軒”共同的墻上,可看到軒中內(nèi)景。
轉(zhuǎn)過粉墻,即“綠蔭軒”。北面就是中部園林的開闊水池。游客們經(jīng)歷了一路的壓抑和沉悶,突然豁然開朗,視野開闊,山池花石,樓臺亭閣,盡展眼前。
軒為硬山頂,臨水而筑,北面無墻,為敞軒,設(shè)吳王靠,可觀湖面及周圍景色。軒之西有棵高大的青楓,給小軒以綠蔭。
明代高啟詩:“艷發(fā)朱光里,叢依綠蔭邊”,軒取其意而名之。軒內(nèi)南面設(shè)雕花隔扇,通過隔扇,可望見天井“花步小筑”。
天井沿墻筑湖石花壇,中有石筍、天竹,貼墻盤繞古藤,墻上嵌“花步小筑”石匾,為清代學(xué)者錢大昕所題。
西出“綠蔭軒”,折向北,有二層樓閣,檐角高翹,為“明瑟樓”也。樓只半間,為重檐單面歇山頂建筑,樓上三面置有明瓦和合窗。樓名取《水經(jīng)注》“目對魚鳥,水木明瑟”。
樓內(nèi)無梯,在樓東南隅,有座湖石假山,可蹬級而上。石磴邊有峰屹立,上鐫“一梯云”,取唐代鄭谷詩:“上樓僧踏一梯云”之意。
“明瑟樓”下方室稱“恰航”。因從池北“可亭”處看,“明瑟樓“與“涵碧山房”猶如一艘船,取杜甫“野航恰受兩三人”之意。
“恰航”匾額下,掛四屏青花瓷山水掛屏。抱柱上有張之萬撰楹聯(lián)“卅年前曾記來游,登樓看雨,倚欄臨風(fēng),俯仰已成今昔感;三徑處重增結(jié)構(gòu),引水通舟,因峰筑榭,吟歌長集友朋歡”,為近代書畫家董壽平書。
樓北面水,近可觀“小蓬萊”上紫藤架石橋,遠可眺池北山上古木參天,“可亭”屹立山巔。
“明瑟樓”西緊靠“涵碧山房”,是留園中部的主體建筑,面闊三間,卷棚硬山頂,南北各置落地長窗。廳北有開闊大平臺,與東面“明瑟樓”前小平臺相連,呈曲尺形。夏日,“平湖淼淼蓮風(fēng)清,花開映日紅妝明”。此地乃夏季賞荷吟詩的好去處。
“涵碧山房”取宋代朱熹“一水方涵碧,千林已變紅”詩意。廳內(nèi)懸掛“涵碧山房”匾額,為香禪居士潘鐘瑞手書。
廳南是較封閉的庭院,中央筑湖石花壇,古樸典雅。中植牡丹,花木扶疏。院中香樟、銀杏,遮天蔽日。
有連接西部園區(qū)的之字曲廊,向北即為爬山廊,順廊行至最高處,有“聞木樨香軒”。爬山廊墻上嵌有許多園主收藏的珍貴碑刻書條石,包括“二王”(王羲之父子)的法帖。
軒為方形歇山頂,背倚云墻,實為半亭。軒內(nèi)有鄭文源集句組成一聯(lián):“奇石盡含千古秀;桂花香動萬山秋”。木樨,即桂花。此處山高氣爽,環(huán)顧四周,滿園景色盡收眼底,是賞秋景的佳處。
亭前池邊屹立“斷霞峰”,為第二代園主劉恕收集的十二峰之一,峰石上端布滿藤蔓。
出“聞木樨香軒”東行,有澗向西北流去,小澗連通了留園中、西部的水系??邕^澗上的小石橋,即至假山,山崗上屹立一座小亭,曰“可亭”。
“可亭”為六角攢尖頂,結(jié)頂為一倒扣之花瓶。亭名取自白居易“可以容膝,可以息肩,當(dāng)其可斯可耳”之意,指此處有景,可停留觀賞。
小亭周圍綠蔭掩蔽,古銀杏等樹木枝繁葉茂,郁郁蔥蔥,為池北山巒帶來勃勃生機。
假山上置許多奇峰異石,玲瓏剔透,造型奇特,峻峭挺拔,惜湖石、黃石雜處,缺乏規(guī)制,是為一憾。
“可亭”與池南的“明瑟樓”、“涵碧山房”互為對景,是造園藝術(shù)手法之一。
從“可亭”東側(cè)下山,順石徑向東北行,有一樓閣“遠翠閣”,坐北朝南。樓為二層,重檐歇山頂,樓上三面皆為明瓦和合窗?!斑h翠閣”取意唐代詩人方干“前山含遠翠,羅列在窗中”。
樓下為“自在處”,言心得自在之地,佛教語。陸游詩:“高高下下天成景,密密疏疏自在花”,以花喻人。
樓前側(cè)有一峰名“朵云”;對面有青石花壇,青石上動物浮雕極為生動。為文徵明“停云館”舊物。
沿“遠翠樓”南小徑前行,跨過石板橋,來到小島“小蓬萊”。蓬萊位于渤海中,傳說中三仙島之一。
“小蓬萊”位于小島中央,島上駁岸巖石參差,湖邊綠樹成蔭。立于島上,可環(huán)視中部園林的全部景觀。小島東南面有紫藤架的石橋與岸相連,紫藤樹邊巖石上刻“小蓬萊”三字。
紫藤架東南,有半島伸入池中,半島上有一方形小亭,如浮碧波之上,名“濠濮亭”。古人以濠濮指代觀魚之處。亭為單檐歇山頂,其北挑出水面。
亭內(nèi)有佚名撰寫的對聯(lián):“天天圓月三人影,處處名花四時香”。指的是亭側(cè)池畔之石峰“印月”,倒映池中如圓月。故“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濠濮亭”東側(cè)有“曲溪樓”,為留園主要建筑。樓坐東朝西,臨池而筑,為二層單檐歇山頂建筑。為避免在池東、池南等處觀樓時感覺體量太大,該樓只有半爿。
“曲溪樓”下有八角形門洞,門洞上有文徵明書“曲溪”磚額。入內(nèi),為一狹長過道,臨池一側(cè)有巨大的空窗和漏窗,可邊走邊賞池中美景。
從“曲溪樓”過道向北,或過池邊小石板橋,可達“清風(fēng)池館”。館實為單檐歇山頂水榭,取意蘇東坡《赤壁賦》中“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等句。
館內(nèi)西面開敞,臨水憑欄可見“小蓬萊”;北是粉墻;南為窗,可賞峰石綠樹;東有鏤花隔扇,漏景“五峰仙館”。東墻上懸掛清代書法家楊沂孫聯(lián)“墻外春山橫黛色,門前流水帶花香”。
出了“清風(fēng)池館”朝東行,進入東部園區(qū)。東部以建筑為勝,庭園重重,是園內(nèi)各種活動的主要場所,為蘇州園林中空間最富變化的建筑群。
其中“五峰仙館”為園內(nèi)最大的廳堂,五開間,硬山頂。名取李白詩“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五峰仙館”號稱“江南第一名樓”,建筑與裝飾極其奢華。梁柱全部采用楠木,廳中用紅木銀杏紗隔屏風(fēng)隔出前后兩廳。
前廳占建筑約三分之二面積,寬敞明亮,宏麗大氣。又用眾多家具把前廳隔成明間、次間和梢間等,前廳為園主舉行重大宴飲活動的場所。
前廳正中屏門上刻《蘭亭序》全文,為清代馬錫藩書。左右兩邊紗隔嵌有彩色窗心畫,使用昂貴的絹帛。上方懸“五峰仙館”匾額,為同治年進士吳大澂撰寫。
兩面墻壁上有四幅大理石掛屏,紅木屏板上大理石上圓下方,意“天圓地方”。
廳西北側(cè)有座“雨過天睛圖”大理石座屏,直徑約一米,出于云南點蒼山。屏中群山環(huán)伺,飛瀑流泉,明月浮云,自然天成。有“雨后靜觀山,風(fēng)前閑看月”之意。此大理石座屏與楠木殿同為留園三寶。
后廳相對局促,供女眷使用。廳內(nèi)有幅對聯(lián):“讀書取正,讀易取變,讀騷取幽,讀莊取達,讀漢文取堅,最有味卷中歲月;與菊同野,與梅同疏,與蓮?fù)瑵崳c蘭同芳,與海棠同韻,定自稱花里神仙”。為清代蘇州狀元陸潤庠所撰寫。
“五峰仙館”南北各有庭院。南院一組假山挺秀,為寫意的廬山五老峰,象征隱世和神仙的樂園,頗饒野趣。
北院筑湖石花壇,中置數(shù)座石峰,植松竹牡丹,為賞園者舒展一幅淡雅幽靜的畫卷。
“五峰仙館”西側(cè)為“汲古得修綆”,是“五峰仙館”的附屬小軒。坐北朝南,卷棚硬山頂。軒內(nèi)匾額“汲古得修綆”,取唐代韓愈詩“歸愚識夷涂,汲古得修綆”。意為鉆研學(xué)問,須有恒心,猶如深井汲水,得有長繩(綆)。軒內(nèi)有清代詞人朱彝尊撰聯(lián):“汲古得修綆,開琴弄清弦”。
這里原為書房,周圍牡丹花壇,太湖石峰,花木掩映,環(huán)境幽靜。
順“五峰仙館”北院東側(cè)的曲廊向北,跨過一長方形門洞,即達“還我讀書齋”。齋為硬山頂二層樓閣,坐西向東。齋內(nèi)懸“還我讀書處”匾額。齋名取意于陶淵明《讀山海經(jīng)》“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詩句。
庭院獨立封閉、自成天地,院中置湖石花壇,植古樸喬木,古黃楊樹,樹姿蒼勁。西面另有廊院,點綴竹石,且有湖石“累黍峰”,此峰為劉恕十二峰之一。
沿“五峰仙館”東側(cè)曲廊信步,有半亭“靜中觀”,歇山頂,兩角飛翹。跨過亭內(nèi)月洞門,來到一小院。
小院名“石林小院”,是第二代園主劉恕專門建造,用以安置他搜集到的五峰湖石和兩支石筍。小院由“揖峰軒”、“石林小屋”、回廊及六個小庭院組成。小院偏僻幽靜,布局靈巧,景觀雅麗。
“揖峰軒”位于小院北端,硬山頂,一間半屋。軒名取宋代朱熹《游百丈山記》中“前揖廬山,一峰獨秀”之意;并取“石癡”米芾“揖峰拜石”之典故。為園主讀書、作畫、撫琴、弈棋之所。
軒內(nèi)陳設(shè)精致,布置典雅,顯示主人文人儒士之身份。內(nèi)置紅木藤面坑床、紅木七拼棋桌,壁上掛絲繡四季花鳥掛屏和嵌有四十塊大理石的大掛屏。石屏上題“仁者壽”和書聯(lián)“商彝夏鼎精神,漢柏秦松骨氣”。
軒西墻開方形漏窗,兩側(cè)掛清代鄭板橋撰聯(lián)“蝶欲試花猶護粉,鶯初學(xué)囀尚羞簧”。窗下琴臺上置古琴一把。
“石林小屋”與“揖峰軒”隔庭院南北對望。小屋為卷棚歇山頂,內(nèi)置金石小桌,上懸匾額“洞天一碧”,兩邊對聯(lián)“曲徑每過三益友,小庭長對四時花”,為清代著名書畫家陳洪綬撰。南壁開八邊形大空窗,空窗框景“古藤峰石”與屋外“晚翠峰”背影相對,疑為鏡中之峰,極富妙趣。
劉?。?759~1816),性耆花石,搜羅奇石十二峰,自號“一十二峰嘯客”。后又得獨秀、段錦、竟爽、迎暉、晚翠五峰及拂云、蒼麟二支石筍,置于“石林小院”中。
晚翠峰,高約2.5米,置于小院牡丹花壇中,形如蒼鷹,垂首緊盯花壇邊形似獵犬的湖石。
獨秀峰,高約3.4米,位于“揖峰軒”西側(cè)小院。
段錦峰,高約1.5米,位于小院西側(cè)。其石如屏如帆,似織錦搭于石柱上。
迎暉峰,高約2米,位于小院東廊邊。如一昂首奔跑者,頭發(fā)隨風(fēng)飄揚。
競爽峰,高約1.8米,位于小院西側(cè),立于羅漢松北。如壯漢敞胸坦腹,伸開雙手似扇風(fēng)。
整個東院以“五峰仙館”為中心,環(huán)以“汲古得修綆”、“揖峰軒”、“鶴所”和“還我讀書齋”等多座小型建筑和連廊。園主人多在“五峰仙館”宴請賓客,而四周的小建筑和小庭院則是宴會開始前,供客人們小憩等候的最佳場所。客人們或撫琴、或下棋、或閑談、或呷茶。使人覺得豐富多彩而流連忘返,體現(xiàn)了建園者的巧思妙構(gòu)。
“石林小院”南面,有座碩大的“牡丹園”,園內(nèi)砌筑湖石花壇,廣植牡丹,四周栽松柏、青楓等,濃蔭蔽日?;◤竭咟c綴湖石,或峰巒嵯峨,或靈秀飄逸,令人賞心悅目,神思悠悠。
“牡丹園”北粉墻開院門,跨過院門,即“林泉嗜碩之館”。館坐南朝北,前有大平臺,臺臨浣云沼;單檐歇山頂,面闊五間,四周環(huán)廊。此為東院又一主要建筑。
“林泉嗜碩之館”為鴛鴦廳,廳中間以紅木銀杏屏門,兩邊以圓光落地罩把廳分隔成南、北廳,落地罩雕鏤剔透,裝飾考究。
南廳為女主人會客處,屏門上懸“奇石壽太古”匾額,匾下刻“冠云峰圖”,兩邊為清代進士汪洵撰聯(lián)“瑤檢金泥,封以神岳;赤文綠字,披之寶符”。
北廳為男主人會客賞石之所,屏門上懸“林泉嗜碩之館”匾額,屏門上刻俞樾撰寫的《冠云峰贊》,兩邊對聯(lián)“勝地長留,即今歷劫重新,共話縐云來父老;奇峰特立,依舊干霄直上,旁羅拳石似兒孫”。原聯(lián)為清代朱霆清書,今聯(lián)由徐穆如補書。廳中另有一聯(lián)“餐勝如歸,寄心清尚;聆音俞漠,托契孤游”,為張祖翼撰寫。
閑暇無事,坐于“林泉耆碩之館”內(nèi)或立于館北大平臺,可賞奇石“冠云峰”。峰屹立于浣云沼中,乃石中絕品,被譽為留園三寶之一。相傳為宋徽宗花石綱之遺物,乃第三代園主盛康(盛宣懷之父)費盡周折覓得,并在四周特建冠云樓、冠云亭、冠云臺,以賞石。
“冠云峰”高5.7米,重約5噸,立于浣云沼中。奇峰特立,洞孔圓潤,石巔高聳,四展如冠?!笆?、皺、漏、透、頑、拙、清、丑”皆俱備,被譽為江南四大奇石之一。冠云之名取自酈道元《水經(jīng)注》“燕王仙臺有三峰,甚為崇峻,騰云冠峰,高霞翼嶺”。
“冠云峰”左右伴有二峰“岫云峰”和“瑞云峰”,人稱“留園三峰”。
“岫云峰”位于“冠云峰”西北側(cè),名取自晉代陶潛《歸去來辭》“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峰高4.5米,峰石高聳,上青下白,大可若云絢,尤以透、漏見長。
“瑞云峰”位于冠云亭東側(cè),峰高3.5米。峰呈淺灰色,曲折多變,優(yōu)美多孔,上部有大圓孔,恰如一輪明月,兩邊仙女廣袖長舞。
“冠云峰”北側(cè)為“冠云樓”,二層,單檐歇山頂,面闊五間,平面呈凸形,中間三間凸出。樓輕靈秀麗,生機活潑?!肮谠茦恰迸c“林泉耆碩之館”隔峰相對,水光山色,錯落有致,是留園的薈萃所在,為東部院區(qū)的佳景之地。
樓下名“仙苑停云”,意為云峰停留于此,宛若蓬萊仙苑。今為茶樓,進樓見正中壁上嵌有一方魚化石,魚蟹宛然,鱗甲清晰,為留園的又一寶物。魚化石兩側(cè)有清代陳洪壽撰寫的對聯(lián)“鶴發(fā)初生千萬壽;庭松應(yīng)長子孫枝”。
樓前東側(cè)有亭名“冠云”,亭六邊形,單檐六角攢尖頂。亭內(nèi)佚名撰聯(lián)“飛來乍訝從靈鷲;下拜何妨學(xué)米顛”。
“冠云亭”南、“冠云峰”東則為“待云庵”,為盛氏家庵。盛康別號待云庵主,常在此參禪禮佛。建筑坐北朝南,單檐歇山頂,面闊三間。庵前一條梅花紋石徑,兩邊松竹侍立,僻靜幽然。
庵內(nèi)正中佛龕供觀音坐像,上懸“貯云庵”匾額,兩側(cè)楹聯(lián)“儒者一出一入有大節(jié);老僧不見不聞為上乘”,為盛宣懷撰。柱上楹聯(lián)“何處白云歸,有鄉(xiāng)里古招提,步西郊不半日而至;前生明月在,是佛門新公案,言東坡為五戒后身”,為清代俞樾所撰寫。
與“待云庵”成對景的為“冠云臺”,位于“冠云峰”之西側(cè)。臺實為四方形半亭,單檐歇山頂。半亭三面開敞背倚曲廊,頂與廊共享,故只有兩角飛翹。臺內(nèi)懸匾“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有對聯(lián)“靜觀人事外;得句佛香中”,為清代朱彝尊撰。
“冠云臺”后曲廊粉墻上開圓月洞門,過洞門,廊西又一亭名“佳晴喜雨快雪之亭”。兩亭似連非連,以洞門和隔扇相隔。
亭為長方形,單檐歇山頂。
亭名的“佳晴”,出自南宋范成大詩“佳晴有新課”;“喜雨”出自《春秋谷梁傳》“喜雨者有志于民者也”;“快雪”出自王羲之名帖“快雪時晴”。意謂這里四時景物,不論晴雨皆好。亭內(nèi)六扇楠木紗隔,上刻動物圖案,裙板上刻蘭花圖案,為明代舊物,園藏精品。
順曲廊一路西行,前面一堵高墻于前,墻開圓月洞門,門上磚額“又一村”。取意于陸游《游西山村》“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進入“又一村”,即為北部院區(qū)。這里建筑不多,只見南面草地、田園,廣植竹、李、桃、杏等農(nóng)家花木,石徑上立一紫藤花架,好一派農(nóng)家田園風(fēng)光。
北部院區(qū)中有很大的盆景園,直至留園西墻。園內(nèi)遍布各種蘇派盆景:或蒼勁古樸,或老干虬枝,或枝葉扶疏,或姿影橫斜。
盆景園南面,即為留園西部院區(qū)。西區(qū)較開闊,以假山為主,土石相間,渾然天成。山上楓樹蔚然成林,盛夏綠蔭蔽日,深秋紅霞似錦。叢林中“至樂”、“嘯天”兩亭若隱若現(xiàn),頗具山林野趣。
“至樂亭”位于假山西北端,長六邊形,六角廡殿頂,這形制在江南園林中頗為罕見。亭名取意《陰符經(jīng)》“至樂性余,至靜則廉”。亭內(nèi)有清代張之萬題聯(lián)“小亭新展西南角;明月誰分上下池”。
“舒嘯享”位于假山西南端,六邊形,圓形攢尖頂。取意陶淵明《歸去來辭》“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因亭南有黃石崖壑,下臨清流,故以為名。
沿山路下坡,其東南有座建筑,橫跨于小溪。建筑為水閣“活潑潑地”,單檐歇山頂,四面環(huán)廊。其下凹入,南面臨水,跨溪而立。
水閣名取意于殷邁自嘲詩:“窗外鳶魚活潑,床頭經(jīng)典交加”。
此處傍山面水,環(huán)境清幽,故閣內(nèi)陳設(shè),亦以隱逸為主。屋內(nèi)正中懸匾“活潑潑地”,匾下墻上掛水墨畫一幅,幾上供賞石一件。
從水閣東面的爬山廊順溪南行,在廊的盡頭粉墻上,刻“緣溪行”三字。取自于陶淵明《桃花源記》,“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溪流源于中部院林,繞過假山南面,一路流向西南。溪邊黃石駁岸,兩岸桃柳成行,石板小橋枕流,嬌女嗔立橋頭。應(yīng)是“桃花源”中景,抑或“綠肥紅瘦”。
留園面積不大,但以建筑空間處理藝術(shù)精湛著稱,庭院錯落有致,層次豐富;園內(nèi)湖石眾多,奇峰異石,形態(tài)各異,引人入勝。留園真不愧為“吳下名園”之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