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突如其來的“長假”,幾乎把每個人都阻滯在家,隔離病毒的同時,也隔離了日常社交。 社交范圍迅速壓縮,大多數(shù)固定在了一個人、小夫妻或者一家?guī)卓诘哪J街小?/p> 春節(jié)假期延長的通知剛出爐時,還有人無限感慨: 多少年的夢想終于成真了。 然而十多天的時間里,這點小心思很快消磨殆盡: 屋內重復的話題、單調的活動、過于熟悉的面孔,新鮮感寥寥; 屋外疫情肆虐,冷清的大街上,寒風陣陣,令人神經(jīng)緊繃; 想找點樂子,抓起手機隨便一刷,卻盡是鬧心的新聞。你為何對疫情信息“上癮”?(可點擊) 一切都仿佛被按下暫停鍵,只有壓抑、厭倦、焦慮的情緒,在這樣一個相對狹小、安靜的空間里,被前所未有的放大了。 很多人開始百無聊賴、煩躁不安:疫情早點結束吧,在家快宅廢了。 但是有一部分人,似乎在無聊中也找到不少樂子。 1. 假期里那些有趣的人 先來看看“創(chuàng)意派”。 最先引起我注意的,是網(wǎng)上一張搞笑圖片。 一個剝開的橘子,每一瓣瓤被仔仔細細地裹上了白色的紙巾,宛如襁褓中的嬰兒,而旁邊的橘子皮,裂口處用黑線縫了起來,畫上一對溫柔似水的眼睛。 配文:生了,母子平安。 圖源網(wǎng)絡,侵刪 令人捧腹不已,收獲點贊無數(shù)。 評論里有人說:看來真是閑瘋了。 你別說,“閑瘋”的人還真不少。 有把瓜子花生磕成了米奇的; 圖源網(wǎng)絡,侵刪 有把蘋果啃成藝術擺件的; 圖源網(wǎng)絡,侵刪 有借著家里的魚缸煞有介事垂釣的; 有和娃一起大玩劇情cosplay的; 還有給自己的二狗子直播化妝的。 不僅如此,“咸豐帝”們還齊聚火神山、雷神山施工直播,當起了云監(jiān)工。 給平日里不打眼的施工車取了一堆可愛的外號:叉醬、嘔泥漿、送灰宗、焊武帝、藍忘機…… 甚至開通了打榜和超話,迅速捧紅了一批“網(wǎng)紅車”。 “創(chuàng)意派”的特點是:充分利用手邊材料,發(fā)揮天馬行空的想象,擅長將平凡“點石成金”。 接下來,是“才藝派”。 微博有個熱門話題“宅在家美食才藝大比拼”,網(wǎng)友紛紛前來報道,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有和寶貝一起烘焙的可愛糕點; 圖源網(wǎng)絡,侵刪 有每天不重樣的早餐日記; 圖源網(wǎng)絡,侵刪 有全家人的拿手菜合集; 還有人,把現(xiàn)在吃不到的各種街邊小吃,比如臭豆腐、麻辣燙、珍珠奶茶、烤串等,通通做了個遍。 配文:特殊時期,用廚藝特長為家里人解解饞,每天廚房的煙火氣息,令人滿足又安心。 賺足了網(wǎng)友的好評和口水。 “才藝派”的特點是:在特長中尋找樂趣,在心流中享受安寧。 無論是何派別,這些事情并沒有明確的目的和意義,而創(chuàng)作過程本身卻給人以滋養(yǎng),盡顯“無用”之美。 有人說,無聊至極的時候,身邊的一切都會變得有趣起來。 這讓另一些人又羨慕又焦慮: 我也無聊啊,我怎么有趣不起來呢? 2. 有趣的靈魂是怎么煉成的? 確實,并非每一個人,都能積極和無聊相處,它和有趣之間,隔著一個靈魂的距離。 無聊是一種與注意力密切相關的精神狀態(tài),最常見的場景就是獨處之時。 心理學家Burger認為: 獨處是我們與他人沒有社會互動,哪怕我們置身于人群中,但沒有與他人的信息交流時,也稱之為獨處。 由于缺少足夠的外界刺激,注意力游離不定,對周圍的一切都無法聚焦興趣,孤獨又無聊。 有沒有覺得,和我們宅在家的狀態(tài)有點像? 然而那些有趣的靈魂,正是在每一次的獨處之中,淬煉而生。 近一點的,比如《從前慢》的作者木心先生。 這首小詩,明媚而純真,將一代人的烏托邦娓娓道來,讓大家認識了詩人木心。 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同時還是一位畫家。 在木心50歲之前,文革時期的他,多次入獄、管制、勞改。 歲月漫長、干癟而孤獨,常人難以忍受。 而他卻在獨處的時光里,摸索出了一種叫做“轉印法”的作畫技巧。 并且在出獄之時,滿懷情趣地作了50幅轉印小畫,獻給50歲的自己,還借此拿到了美國的簽證。 這樣的經(jīng)歷,打造了獨特而有趣的木心,哪怕在美國的日子再困窘,他也不認為自己是“流亡作家”,幽默而詩意地說,“我是散步散得遠了,就到了紐約”。 遠一點的,比如蘇軾。 眾所周知,蘇東坡縱有一身才情與壯志,無奈人生坎坷,仕途不順,冤獄之后又遭貶謫。 在黃州這個偏僻蠻荒之地,當著窮得叮當響的小官,廚藝卻精進了得。 看到大江,想到魚多,漫步竹林,聞到筍香,大名鼎鼎的“東坡肉”也創(chuàng)造于此時,還賦詩一首《豬肉頌》。 蘇軾 喝酒、做菜、寫詩、作詞,在無限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之中,蘇東坡成為了把無聊的日子過成詩的第一人。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 這是因為,大部分靈魂都在無聊又煎熬的獨處之中枯竭了,沒能長成豐盈、有趣的模樣。 3. 享受獨處的能力 溫尼科特認為:只有他人在場時的獨處,幼兒才能發(fā)現(xiàn)自己的生活,產(chǎn)生真實的、個人的體驗。 也就是說,當這個“在場的人”,與幼兒建立了合適的關系,既能保持適當?shù)木嚯x,又能在他需要之時,及時提供支持,孩子就可以自在而真實的存在,不必對外界做出虛假的反應。 這就是獨處能力最初的形成。 隨著心智發(fā)育,當孩子完全完成個體分離化之后,就成為了一個可以享受獨處的人。 這樣的人,有兩個特點: 一是邊界感好; 二是能安住當下。 我有個朋友,宅在家里做了一個精美的Vlog,主題是“人生第一次這樣過年”,記錄了在疫情背景下,小兩口獨自在外過年的一系列軼事。 平實與感動交織,溫馨與情趣相映,令眾人驚艷不已,堪比專業(yè)水準。 有人問:這種情況下,你是怎么有心思做這個的? 他說:各種疫情新聞,令人心情復雜,但我覺得自己的情緒隔離能力還不錯,大部分時間能沉下心做想做的事情。 這個“情緒隔離能力”,就是個人邊界。 最近有一張廣為流傳的圖:每天刷新聞,心情猶如過山車,不是憤怒得手腳冰涼,就是感動得熱淚盈眶。 很多人的情緒就在這樣的跌宕起伏中,失控了,心態(tài)也崩了。 而邊界感好的人,劃出了一道線,能及時從共情狀態(tài)抽離回自己的世界,防止被不良情緒傳染、控制,并積極調試狀態(tài),穩(wěn)定心錨。 這是他們能夠安住當下、專注發(fā)展自我的前提。 內心的安全基地守好了,一切探索才得以繼續(xù)進行; 安寧的精神世界之中,“有趣”的事情才可能被琢磨出來。 就好比,朋友圈的撫琴聽雪者、研墨寫字者、精進棋藝者、編曲作樂者,他們怡然自得的狀態(tài),在緊張不安的氛圍中脫穎而出,透著安撫人心的力量: 即使世界再不如意,也始終有自己可掌控的自由。 發(fā)現(xiàn)了嗎? “有趣”本是獨處的產(chǎn)物,反過來也在滋養(yǎng)孤獨。 4. 深刻照見自己 可我就是一個無趣的人啊,沒有創(chuàng)意,也沒有才藝,宅著只會睡覺、帶娃、刷劇、打游戲,日子越來越枯燥無聊,我也越來越像個廢柴。 所以活該焦慮么? 仔細分析一下,這里的焦慮除了疫情之下隱隱的死亡焦慮,還有一種,是自我沖突。 我本該光彩照人,現(xiàn)在卻已經(jīng)5天沒洗頭了; 我本該實現(xiàn)價值,現(xiàn)在卻在沒完沒了葛優(yōu)躺; 想像別人一樣有趣,卻發(fā)現(xiàn)自己一無是處。 理想和現(xiàn)實之間的張力角逐,讓人內心沖突不已,也因此內耗不斷。 結果就是,一直緊繃著,越過越別扭,越來越累。 其實,這次特殊的長假,是一個很好的觀照自己的機會。 如果: 我懶惰、邋遢; 我無意義、無價值; 我情緒起伏不定; 我還無趣平庸。 這樣一個糟糕的自己,我會如何對待? 一個人究竟有多愛自己,取決于對待那個“不好”的自己的態(tài)度。 自我攻擊令人心智迷亂,自我接納才能帶來平靜。 而平靜的力量在于,你能夠開始享受當下的一切,一個放松的狀態(tài),本身就是“有趣”的,也蘊藏了更多發(fā)現(xiàn)“有趣”的可能。 所以,宅肥了也好,宅廢了也好,都安安心心地宅下去吧。 我們都清楚,這段特殊的時光,終究是要過去的。 至少,我吃得好、睡得好,養(yǎng)精蓄銳了好一陣子,身體健康而又內心平和地度過了這個假期。 而且,更愛自己了。 |
|